閆鵬
摘 要:生活在農村的青少年,因為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在學校住宿時,往往會出現(xiàn)很多的心理問題,特別是對學習的態(tài)度,與同學、老師的相處方式以及與父母的矛盾和隔閡等等,都成為目前寄宿生面臨的心理現(xiàn)象。針對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地了解寄宿生的內心需求,多與他們進行情感的交流與溝通,營造溫暖、溫馨、快樂的校園氛圍,建立與學生心理相協(xié)調的長效機制,想方設法地融入學生中間,解決學生的實際心理問題,最終促使寄宿生健康、和諧地發(fā)展。
關鍵詞:農村;初中寄宿生;心理問題;形成原因;調適對策
縱觀目前農村的初中寄宿生,與普通學生之間在各方面都存在很多的差異性,有著明顯的不同之處,特別是心理素質相對都比較低,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在校時間比較長,缺乏與父母情感的交流和融合,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滋潤,一般情況下,在學習和住宿期間,暴露出許多難以克服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導致初中寄宿生成績下降,制約學校整體管理效益的發(fā)揮。作為農村初中教育工作者,要積極主動地搭建溝通橋梁,走進寄宿生的身邊,密切關注寄宿生的一言一行,探索與寄宿生心理協(xié)調發(fā)展的教育教學方式,構建適宜寄宿生快樂成長的寬松育人氛圍,為寄宿生提供穩(wěn)定、健康的社會、家庭和學校環(huán)境,進而為寄宿生的生活和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切實有效地推動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實施和開展。
一、簡要剖析農村初中寄宿生心理問題形成的緣由
1.家庭教育缺失現(xiàn)象嚴重,致使教學效果意義不大
近年來,隨著物理經濟的發(fā)展,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多,農村的大部分家長為了滿足生存的需求,不得不外出謀生,無暇顧及孩子情感上的缺失,對于孩子沒有耐心、細致的指導和教育,更沒有心理的疏導和引領,僅僅一味地在物質上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這就造成初中寄宿生,在住校期間,肆無忌憚、無所顧忌地交朋友、亂花錢,學習沒有目標,對自己的人生和未來也沒有什么希望,教師的心理教育工作往往也是無計可施、無勁可用,這樣的教學效果沒有實質性的意義和價值,改革勢在必行。
2.面臨沉重的精神負擔,壓力過重,不堪重負
伴隨著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來自于父母、老師的精神負擔越來越沉重。在家里,父母不厭其煩地嘮叨成績的重要性,學習知識的緊迫性,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學校,教師反反復復地念叨分數(shù)的重要性,考考、分分,以考分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這些家庭、學校的施神壓,讓學生抬不起頭來,甚至造成學生自卑、焦急和沮喪等消極心理的產生,久而久之,就會出現(xiàn)厭學心理,逃學現(xiàn)象,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不可估量的陰影。
二、針對農村初中寄宿生的心理成因,所采取的調適對策
1.努力構建積極、向上的育人氣氛
良好的環(huán)境和氛圍,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讓學生飽含激情地參與教學活動,彰顯出校園文化精神的優(yōu)勢和特點。為了到達這一教育效果,作為農村的初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導學生開展文化宣傳,建立文化陣地,主要內容可以文明禮儀、風范、優(yōu)秀道德模范為主,也可在校外聘請比較有知名度的專家、學者走進班級進行心理教育和引導,當然還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測試,發(fā)現(xiàn)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予以治療,彰顯出心理教師的長處,讓心理活動洋溢著青春的色彩,讓學生心理萌生出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這樣濃郁的育人氣氛,才能真正成為慰藉農村初中寄宿生的心靈雞湯,成為挽救心理危機的一劑良藥,從而陶冶寄宿生的精神生活,讓校園成為寄宿生的精神樂園和天地。
2.開展多姿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動,適時地對寄宿生進行心理引導和疏通
一般情況下,農村初中寄宿生在校時間相對比較長,一般多會在五天左右,每天幾乎都是在學校度過,生活單調、乏味,除了上課、學習、下課,基本上沒有什么樂趣而言,這樣的生活也不是他們所喜歡和熱愛的,在長期、壓抑的生活環(huán)境中,寄宿生的心理很難不出問題。作為農村的初中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調節(jié)寄宿生心理的方式和方法,讓寄宿生不再感到孤獨、寂寞和無聊。比如,可以以班級為單位,組織文藝演出、歌詠比賽、朗誦比賽等等,也可自發(fā)地讓學生組織各種體育比賽,文藝節(jié)目,經典朗誦等,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學生的心理壓力,在這些積極、向上、有意義的心理活動的引領下,學校的辦學特色和育人理念得到最大程度的施展,促使寄宿生學習、生活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使寄宿生的心理成長朝向正確、正規(guī)的方向發(fā)展。
總而言之,學校不僅是學生收獲知識的主陣地,更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主要場所。作為工作在農村的教育工作者,應讓長期寄住在學校里的初中生,盡情地體會到同學們的溫暖和幫助,感受到教師無比的關懷和體貼,針對學生心理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堅持一切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學宗旨,融合社會、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全面構建起開放式、綜合化的心理防線,利用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的調適措施,最終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教育合力,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健康地發(fā)展。
注:本文為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農村初中寄宿生常見心理問題及對策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7]GHB1368。
?誗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