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焱?郭俊強?劉全山 陳旭?楊帆
摘 要:進行500億孢子/克球孢白僵菌粉炮防治楊樹食葉害蟲藥效研究,結果表明:500億孢子/g球孢白僵菌粉炮防治楊樹食葉害蟲效果非常顯著,防治后15天平均校正蟲口減退率達77.48%,實現了預期目標,且對林間害蟲的天敵不造成影響.
關鍵詞:白僵菌粉炮;防治;楊樹食葉害蟲
楊樹是漯河市主要造林樹種,現有面積80萬畝,造林面積占全市林地面積的90%以上,且大多為純林,以楊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Graeser))、楊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為主的楊樹食葉害蟲是漯河市最主要的林業(yè)有害生物,隨著楊樹種植面積的不斷增加,楊樹食葉害蟲產生的危害變得日益嚴重,每年發(fā)生面積在1.2萬公頃以上,利用化學農藥防治,雖能控制一時,但易殺傷天敵,污染環(huán)境、提高了害蟲抗藥性的同時,也破壞了生態(tài)平衡,導致害蟲更加猖獗,使林地環(huán)境陷入惡性循環(huán)當中。
一、研究地自然概況
本研究在漯河市境內進行.漯河市位于伏牛山東麓平原與淮北平原交錯地帶,漯河屬暖濕性季風氣候,常年降水量786毫米,農業(yè)基礎條件較好.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一年之中,冷暖交替,四季分明.漯河市累年平均氣溫為14.7℃,7月份最熱,累年平均氣溫為27.5℃;1月份最冷,累年平均氣溫為0.5℃,年日照時數2181h,全年無霜期為216—225d,降雨量平均為786mm.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降水適中,氣候溫暖。
二、材料與方法
1.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1(2014年):防治試驗地選在臨潁縣蜈蚣渠河堤廊道林,供試樹種為6-8年生中林46楊樹.試驗地土壤為黃沙壤土,楊樹長勢良好,正常管理。
試驗地2(2015年):防治實驗地選在召陵區(qū)南洛高速廊道林,供試樹種為6-10年生中林46楊樹.試驗地土壤為黃壤土,楊樹長勢一般,正常管理。
選擇有代表性的林分,設立標準地,20h㎡左右設一塊標準地,每年每個試驗地設立三個標準地,每個標準地內的樹木不少于200株,標準地面積3畝.每塊標準地按照五點取樣法隨機選取10株為樣株,對照區(qū)設置在于防治示范區(qū)域環(huán)境相似的區(qū)域,取樣方法相同.標準地蟲口密度控制在0.7-3.5頭/50cm標準枝。
2.材料
江西天人生態(tài)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500億孢子/克球孢白僵菌粉炮。
3.試驗內容
(1)施藥時間和次數:開展蟲情調查,于第三代幼蟲期(1-3齡,7月上中旬)施藥一次。
(2)施藥方法:拋投法:即按照3枚/每畝,點燃安全引線后5秒拋出.將粉炮拋到樹體上部,粉炮爆炸后,白僵菌孢子彌漫到樹林中,遇到標靶害蟲后進行侵染,致使被侵染害蟲死亡,以達到防治的目的.在用藥期間及調查期間未使用其他藥劑。
(3)試驗時間。
2014年:7月16日。
2015年:7月12日。
(4)試驗技術參數。早晨,微風,空氣濕度80%以上,按照預先確定的施藥點進行施藥,每畝施放3個粉炮,每個標準地施放9個粉炮.
(5)數據統計與分析。
選用以下兩個指標:
蟲口減退率(%)=[(施藥前活蟲數-施藥后活蟲數)/施藥前蟲數]x100
校正蟲口減退率(%)=[(處理死亡率-對照死亡率)/(100-對照死亡率)]×100
(6)效果調查。每塊標準地選取樣株10株,分為四個小區(qū),每小區(qū)2-3株,在小區(qū)選擇不同樹的枝條作為標準枝,每小區(qū)選擇3個標準枝寫號標記,施藥前調查蟲口基數(記入調查表1,變蟲態(tài)的也計算),并套尼龍紗籠(目數以楊小舟蛾的幼蟲不能逃逸為準),施藥后3、5、7、9、11、15天調查死蟲數并移出紗籠,進行詳細記錄,同時記錄施藥及調查時的天氣情況及林地情況.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評價防治效果.進行數據統計,計算防治效果。
三、結果與分析
從防治前后蟲情調查表、白僵菌可濕性粉劑防治楊樹舟蛾效果調查表看出,防治后第3天即出現幼蟲死亡,防治后15天平均校正蟲口減退率達77.48%,防治效果明顯,實現了預期目標。
四、問題與討論
1.采用500億孢子/克球孢白僵菌粉炮防治楊樹食葉害蟲效果非常顯著,15d防治效果達77.48%,防治效果顯著。
2.白僵菌藥效持續(xù)期長,能夠連續(xù)侵染殺滅害蟲。
3.白僵菌粉炮使用方便,適合無水源的林地。
4.白僵菌釋放效果受濕度影響較大,需濕度在80%以上。
5.試驗觀察該藥劑在林間對害蟲的天敵沒有影響,有利于保護和利用天敵,提高林分的自控能力,維護生態(tài)平衡。
6.通過調查發(fā)現,白僵菌可應用于多種類害蟲尤其是地下害蟲方面.由于利用白僵菌防治面積較大,且主要在于對楊小舟蛾的防治上面,以后應著重加強開展對其他相關害蟲防治實驗研究。
7.白僵菌用途較廣,可用于無公害防治基地、經濟林等多處多種蟲害防治,應著重予以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金鳳;1.2%苦參堿·煙堿乳油防治柳毒蛾試驗[J];《陜西林業(yè)科技》;2013年第4期.
[2] 楊振學;生物防治技術在林業(yè)有害生物防治中的應用[J];《林業(yè)科技》;2011年05期.
[3] 劉秀敏;淺談楊樹蟲害的防治[J];《科技與企業(yè)》;2013年04期.
[4] 叢海江;500億孢子/g球孢白僵菌粉炮防治楊樹食葉害蟲藥效研究[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3年第16期.
作者簡介:王炳焱(1988-),男,河南潢川人,助理工程師,研究生,主要從事森林病蟲害防治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