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祖揚, 吳海燕, 張 林, 李豐波, 趙金海,3, 張 衛(wèi)
(1.中國石化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北京 100101;2.中石化勝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黃河鉆井總公司,山東東營 257064;3.中石化休斯頓研究開發(fā)中心,休斯頓 77056)
鉆井過程中為了掌握鉆具工況、鉆井液的流變性、井壁穩(wěn)定性、井涌、井漏和井眼軌跡等信息,需要實時測量井筒工程參數(shù)(溫度、壓力、井斜角和工具面角等),并根據(jù)這些參數(shù)調(diào)整鉆井液密度、選擇套管最佳下入深度及調(diào)整鉆井施工作業(yè)等,從而為高效鉆井和安全鉆井提供保障。國內(nèi)外已經(jīng)研制了測量井筒工程參數(shù)的隨鉆測量短節(jié)(PWD)[1],并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鉆井施工中。但隨鉆測量短節(jié)離鉆頭較遠(大部分超過了10.00 m),造成測量參數(shù)滯后,導致井眼軌跡調(diào)整不及時,且隨鉆測量短節(jié)只能測量井筒底部的工程參數(shù),隨著鉆井深度增加,不能再測量井筒上部的工程參數(shù),當井筒上部發(fā)生異常情況時不能及時采取措施,從而導致發(fā)生井下故障。因此,要尋找一種能夠快速測量全井筒工程參數(shù)的技術,而井下智能技術和半導體技術的發(fā)展?jié)M足了這一需求。微芯片技術由于具有微型化和智能化的優(yōu)點,已在鉆井領域得到了應用。2010年左右,美國Tulsa大學和Houston大學進行了井下微球測量技術[2-4]和井下微球傳輸技術[5-7]研究,突破了傳統(tǒng)隨鉆測量技術的理念,把幾米長、幾十公斤質(zhì)量的隨鉆測量短節(jié)的功能濃縮于1個只有幾毫米大小的微球上。自2011年起中國石化與Tulsa大學進行了井下微球測量技術攻關研究,經(jīng)過多年努力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產(chǎn)品——井筒微芯片示蹤器(以下簡稱為“示蹤器”)[8]。示蹤器主要測量整個井筒中的溫度和壓力,其外形是一個直徑7.5 mm的球體。示蹤器雖然體積不大,但里面卻包含了微控制器、傳感器和電池等部件。研究發(fā)現(xiàn),示蹤器的性能受電源的影響較大,使用過程中如果電池充電不足或高溫環(huán)境下電池放電速度過快,井筒工程參數(shù)就采集得不完整,對于這個問題[3],國外提出了定制耐高溫大容量微型電池的方案,但是制作成本很高。筆者以可充電鋰電池為示蹤器的電源,并采用無線充電技術,通過試驗分析了影響示蹤器電源充放電性能的因素,并采取了相應的控制策略,使示蹤器的電源獲得了最佳工作效能,確保了示蹤器能夠測全整個井筒的工程參數(shù)。
示蹤器通過鉆柱水眼連續(xù)投放到循環(huán)的鉆井液中,從鉆頭水眼進入井筒,隨鉆井液循環(huán)從環(huán)空上行返至地面,采集井筒中的溫度和壓力,從而建立井筒溫度和壓力分布剖面[8]。由于鉆頭水眼的直徑非常小,為確保示蹤器順利通過鉆頭水眼進入環(huán)空段進行測量,示蹤器樣機為直徑7.5 mm的小球,其密度約1.5 g/cm3,耐溫可達100 ℃,耐壓可達70 MPa。示蹤器內(nèi)部包含微控制芯片、微型傳感器、微型電池和電阻電容等元器件,內(nèi)部電路如圖1所示。由于示蹤器內(nèi)部的空間非常有限,要求示蹤器內(nèi)每一個元器件(模塊)的尺寸盡可能小、功耗盡可能低,同時能夠承受井下的高溫高壓,并且相對較容易組裝。
圖1 示蹤器微型化采集電路Fig.1 Micro-acquisition circuit of the tracer
考慮到示蹤器的尺寸和特定的工作環(huán)境,同時為了不破壞示蹤器的完整性和降低制作工藝難度,采用無線充電技術[9]給電池充電,這樣能夠省去外部接插件,從而降低示蹤器內(nèi)部電路與鉆井液接觸的概率。示蹤器電源設計成由一個可充電鋰電池和一個受電線圈組成,受電線圈感知外部的磁場能量并將其轉(zhuǎn)換為受電電壓,實時給鋰電池充電,鋰電池給示蹤器提供電能。該電源設計方案還需要有無線充電裝置。無線充電裝置由高頻振蕩電路和送電線圈組成,高頻振蕩電路驅(qū)動送電線圈工作,使送電線圈產(chǎn)生高頻磁場,通過高頻磁場實時給示蹤器內(nèi)的鋰電池充電。無線充電示意圖如圖2所示。
圖2 示蹤器無線充電示意Fig.2 Diagram of wireless charging of the tracer
通常情況下送電線圈和受電線圈都繞制成平面空心線圈,線圈的繞制方向一致,以便產(chǎn)生磁場疊加。受電線圈感應電壓與受電線圈的匝數(shù)、面積和耦合電磁場強度有關,當受電線圈與送電線圈軸線方向重合,且距離越小時,受電線圈獲得的感應電壓越高,鋰電池的充電效果就越好。
圖3 無線充電電路原理圖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wireless charging circuit
示蹤器電源設計主要考察以下性能:一個是示蹤器內(nèi)部的鋰電池能夠快速充滿電;另一個是示蹤器內(nèi)部鋰電池的放電速度要慢,以保持較長的續(xù)航時間。因此,有必要掌握示蹤器內(nèi)部鋰電池的充電和放電特性,從而控制影響無線充電的因素,評估外界環(huán)境對示蹤器工作性能的影響。
為了準確評價無線充電效能,依據(jù)圖3構建了無線充電測試電路,受電線圈和送電線圈采用線徑0.1 mm的漆包線繞制而成,振蕩器工作頻率0~2 MHz,工作電壓4.00~18.00 V。在試驗過程中,用游標卡尺測量受電線圈和送電線圈的對心距d,用萬用表測量鋰電池兩端的電壓。為了準確評價鋰電池的放電特性,設計了鋰電池放電電路,其原理如圖4所示。使用高溫烘箱對鋰電池放電電路進行加溫,以模擬井下高溫環(huán)境。
考慮充電電壓會同時受到送電電壓和線圈對心距的影響,需要設定送電線圈和受電線圈對心距,再考察充電電壓和送電電壓的關系。由于受電線圈不能直接裸露在外面,其被環(huán)氧樹脂包裹,包裹厚度約為1.0 mm,因此設定送電線圈和受電線圈對心距為1.0 mm。改變振蕩器工作電壓,即改變送電電壓,測定充電電壓,結果見圖5。
圖4 電池放電電路原理圖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discharge circuit
圖5 充電電壓和送電電壓之間的關系Fig.5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ging voltage and transmission voltage
由圖5可可以看出,送電電壓越大,充電電壓也越大,二者之間呈斜率為0.5的線性關系,當送電電壓為7.00 V時,充電電壓為3.39 V,此時已經(jīng)達到鋰電池最大充電電壓,送電電壓再升高,有可能充爆鋰電池??紤]實際充電過程中送電線圈和受電線圈不一定處于對心位置,即二者之間有較小的平面夾角,能量交換不充分,要達到較好的充電效果,需要增大送電電壓,送電電壓為8~10 V最佳。
為了分析送電線圈和受電線圈對心距對充電電壓的影響規(guī)律,將送電電壓設定為10.00 V,測定不同線圈對心距下的充電電壓,結果見圖6。
圖6 充電電壓和線圈對心距之間的關系Fig.6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ging voltage and coil distance
由圖6可以看出,線圈對心距越大,充電電壓越低,二者之間呈斜率為-0.7的線性關系,即線圈對心距增加1.0 mm,充電電壓就會降低0.70 V。當線圈對心距增大到2.0 mm時,充電電壓降至2.47 V,此時線圈對心距不能再增大,否則就不能給鋰電池充電了。這說明,當送電電壓為10.00 V時,線圈對心距不宜超過2.0 mm。如果線圈對心距超過2.0 mm時,則要升高送電電壓。
考慮到充電時間太短會導致鋰電池充電不充分,而充電時間過長又不利于現(xiàn)場使用,因此有必要了解鋰電池的最佳充電時間。設定充電過程中線圈對心距為1.0 mm,送電電壓為7.00 V,此時充電電壓為3.39 V,用該電壓給鋰電池充電10 min,每隔2 min取下鋰電池測一次電池電壓,結果見圖7。鋰電池充電之前的電壓為0.10 V。
圖7 電池電壓和充電時間之間的關系Fig.7 Relationship between battery voltage and charging time
由圖7可以看出,充電2 min后,鋰電池的電壓迅速升至2.66 V,此后緩慢上升,充電時間達到10 min鋰電池電壓升至3.02 V,達到了鋰電池額定電壓。這說明鋰電池充電過程經(jīng)歷了預充電和恒壓充電2個階段,在預充電階段,鋰電池電壓直線上升,當進入恒壓充電階段,鋰電池電壓逐步達到飽和。這表明,充電10~20 min就可以達到較好的充電效果,有利于縮短現(xiàn)場作業(yè)時間。
考慮示蹤器在高溫環(huán)境下工作,高溫環(huán)境會對電池的使用產(chǎn)生影響,這種影響包括電池的使用壽命和單次續(xù)航時間,因此有必要了解鋰電池在高溫下的放電特性。將鋰電池接入到放電電路中,分別在25和80 ℃溫度下測定鋰電池的放電速度,即每放電2 min取下電池測一次鋰電池的電壓,結果見圖8。
圖8 不同溫度下電池電壓與放電時間的關系Fig.8 Relationship between battery voltage and discharge time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由圖8可以看出,鋰電池的電壓隨著放電時間增長而降低,25和80 ℃溫度下鋰電池電壓下降的速度分別為0.18和0.23 V/min,這說明,高溫下鋰電池的放電速度比常溫下快。
將沒有封裝外殼的示蹤器電源接入放電電路,測試其在溫度為80 ℃、不同放電時間下的電壓,結果見圖9。由圖9可以看出,放電10 min后示蹤器電源的電壓快速降至2.44 V,此后緩慢降低,放電60 min降至2.23 V,這說明示蹤器電源放電過程經(jīng)歷了起始階段和穩(wěn)定階段:起始階段電源電壓降低得很快,穩(wěn)定階段電源放電速度平緩。這表明,在80 ℃溫度下,示蹤器電源供電時間超過1 h,考慮到實際井筒中只是井筒下部溫度較高,而井筒上部溫度較低,因此在井底溫度為80 ℃的井筒內(nèi),示蹤器電源的供電時間還會更長。
圖9 示蹤器電源電壓與放電時間的關系Fig.9 Relationship between power supply voltage and discharge time
根據(jù)上述研究結果,對示蹤器電源進行了優(yōu)化,調(diào)整了線圈的設計方案,工作模式由以前通過指示燈的亮度來判斷充電是否充分,變?yōu)楦鶕?jù)充電距離和充電時間來評估電池是否充滿。為了檢驗示蹤器在井下的工作情況,進行了示蹤器入井試驗。示蹤器入井對井下工況有一定的要求,首先,鉆頭水眼的直徑要大于示蹤器的外徑,以避免示蹤器堵住鉆頭水眼;其次,鉆具組合中不能有螺桿鉆具、隨鉆測井測量儀器,因為螺桿鉆具、隨鉆測井測量儀器會堵住示蹤器的下行通道。因此在示蹤器入井之前,需要掌握試驗井的井身結構、鉆具組合和鉆井液性能等。試驗井鉆至井深2 440.00 m時,井斜角67°,鉆井液密度1.20 kg/L,鉆井液排量26 L/s,鉆頭水眼直徑28.0 mm,裸眼井段直徑215.9 mm,鉆桿內(nèi)徑108.6 mm,鉆桿外徑127.0 mm。由于該井鉆具組合中有螺桿鉆具,因此選擇通井時卸掉螺桿鉆具再進行試驗。
試驗井通井后,在接單根的間隙向鉆桿內(nèi)投入10個示蹤器(只能測量溫度),并將鉆頭提至離井底3.00 m遠的位置,以便示蹤器從鉆頭噴嘴出來后有一個緩沖距離,以降低其對井底地層的沖擊力。示蹤器入井大約10 min后,將鉆頭下放至井底,這段時間內(nèi)示蹤器已經(jīng)安全到達井底。示蹤器入井約30 min后(鉆井液遲到時間約為40 min),開始在振動篩鉆井液出口處打撈示蹤器,打撈示蹤器的時間持續(xù)了2 h,比2個鉆井液遲到時間略長。最終打撈到1個示蹤器,其外觀完好無損。示蹤器記錄了時長6 000 s的溫度數(shù)據(jù)(見圖10),說明示蹤器記錄的溫度數(shù)據(jù)是完整的,獲得了整個井筒的溫度分布曲線。
圖10 示蹤器在試驗井中記錄到的溫度數(shù)據(jù)Fig.10 Temperature points collected from trial wells by the tracer
由圖10可知,溫度曲線有a(0 s,38 ℃)、b(500 s,30 ℃)、c(1 200 s,60 ℃)、d(4 200 s,53 ℃)、e(4 500 s,26 ℃)和f(5 800 s,28 ℃)幾個關鍵點。a點對應的溫度是示蹤器充電時測量到的無線充電裝置的溫度,表明充電時送電線圈發(fā)熱了。a點至b點間的曲線表明示蹤器充好電后,被從無線充電裝置上取下,拿到鉆臺上準備入井,鉆臺上的溫度為30 ℃。b點和c點間的曲線表明示蹤器入井在鉆桿內(nèi)隨鉆井液快速下入到井底,用時700 s,溫度升高幅度先大后小,說明示蹤器下入速度先快后慢,這是因為試驗井是一口定向井,在直井段下入速度快,在斜井段下入速度慢。c點對應的溫度為井底溫度。c點至d點間的曲線表明示蹤器從鉆頭水眼出來后進入環(huán)空,并上返至地面,用時3 000 s,這個過程時間相對較長,這是因為示蹤器本身有重量,上返過程中有一個下沉速度,而且在經(jīng)過有擴徑和狗腿的井段時,示蹤器會原地旋轉(zhuǎn)。d點對應的溫度為鉆井液出口溫度。d點至e點間的曲線表明示蹤器從振動篩上撈出來,溫度快速下降。e點對應的溫度為地面溫度。e點至f點間的曲線表明示蹤器被打撈出來以后仍然工作了1 300 s后電池的電才耗完。f點對應的溫度也是地面溫度,比e點對應的溫度要高,這是因為試驗結束時氣溫在回升。
1) 示蹤器電池采用了無線充電技術,沒有外部接插件,從而不但能夠在鉆井液中使用,而且可以重復充電和重復使用,提高了示蹤器的使用率。
2) 示蹤器采用可充電的鋰電池作為電源。鋰電池的充電效率和充電電壓、線圈對心距及充電時間密切相關,當充電電壓為8.00~10.00 V、線圈對心距小于2.0 mm、充電時間為10~20 min時,鋰電池能夠充電到額定電壓。鋰電池的放電速度與外界環(huán)境溫度有關,溫度越高,鋰電池的放電速度越快,供電時間越短。
3) 入井試驗表明,示蹤器以可充電鋰電池為電源,采用無線充電技術給鋰電池充電的供電方案達到了預期目標。
4) 為了進一步測試和優(yōu)化示蹤器的性能,實現(xiàn)示蹤器在石油工程中的應用,需要繼續(xù)開展不同油區(qū)、高低溫度環(huán)境下的示蹤器入井試驗。
References
[1]馬哲,楊錦舟,趙金海.無線隨鉆測量技術的應用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J].石油鉆探技術,2007,35(6):112-115.
MA Zhe,YANG Jinzhou,ZHAO Jinhai.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MWD technique[J].Petroleum Drilling Techniques,2007,35(6):112-115.
[2]YU Mengjiao,HE Sufeng,CHEN Yuanhang,et al.A distributed microchip system for subsurface measurement[R].SPE 159583,2012.
[3]SHI Zhaorui,CHEN Yuanhang,YU Mengjiao,et al.Development and field evaluation of a distributed microchip downhole measurement system[R].SPE 173435,2015.
[4]CHEN Yuanhang,YU Mengjiao,MISKA S Z,et al.A novel approach in locatin single loss zone during deepwater drilling with distributed temperature measurement[R].SPE 170286,2014.
[5]LIU Ce,LI Jing.Measurement while drilling(MWD) telemetry by wireless MEMS radio units:US20080007421[P].2008-01-10.
[6]TAYLOR M R.System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volume and fluid flow of a wellbore:US2009066728[P].2010-06-10.
[7]BABAKHANI A.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nitoring cement quality in cased well environment with integrated chips:US2015043117[P].2016-02-04.
[8]朱祖揚,李光泉,張衛(wèi),等.井筒微芯片示蹤器研制[J].石油鉆探技術,2013,41(5):111-114.
ZHU Zuyang,LI Guangquan,ZHANG Wei,et al.Research and manufacture of a microchip-tracer used in drilling fluids while drilling[J].Petroleum Drilling Techniques,2013,41(5):111-114.
[9]李寶偉.基于無線充電技術的植入式胃腸電刺激系統(tǒng)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3:36-42.
LI Baowei.Research on implantable gastrointestinal stimulating system based on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D].Shanghai: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2013: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