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冰冰
書籍是傳播知識的載體、人類文明的標志。人們生產書籍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書籍流通,以傳播思想和知識。書籍在流通過程中隨著流通頻率的增高、流通時間的延長,肯定會有所損壞。書籍損壞以后就要修復,以便繼續(xù)使用。我國是世界上產生書籍最早的國家之一,但由于自然或人為原因造成一些古籍在流傳過程中保存不當,導致紙散字碎,無法翻閱,喪失了古為今用的價值。
杜偉生,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研究館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從事古籍修復工作四十余年。在他看來,每本古籍圖書都有生命,用修復方法拯救那些因出現破損導致無法閱讀的古書,正是他的職責與使命?!拔业墓ぷ骶褪墙o古書‘治病”,杜偉生說。
古書修復原則
古籍修復必須遵循的原則主要是“整舊如舊”,主要指的是在修復時要盡量注意保留書籍的原始面貌。
與“整舊如舊”相對,古籍修復還可以“整舊如新”。但這只針對那些書頁很薄、書品有缺陷、需要襯紙和做成“金鑲玉”的書籍。絕對不能單純?yōu)樽非蟆罢f如新”的效果,就使用過去書鋪子里經常使用的手法,將書的天頭、地腳和后背用刀切一下,“見見新”,這樣雖然使書籍的外觀好看了一些,但給書籍造成的損害卻是不可挽回的。
杜偉生告訴記者,在修復工作中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就是選用的所有修復措施一定要有可逆性,對新技術、新材料的使用一定要慎重。這樣做并不是因為思想保守,不接受新事物,而是對書籍負責、對國家負責、對歷史負責。
常見破損及界定標準
由于磨損或者糟朽導致斷線,這在古籍中是最常見的。一部古籍,少則一二冊,多則十幾冊、上百冊,很難保持訂線不損。有的一部書中,一冊或幾冊斷線,有的則全部斷線。
“過去我們訂書,主要用絲線,含有大量動物蛋白,時間一長,自然腐敗,所以,民間有‘陳絲如爛草一說。”斷線書籍修復時,只需要換上相同顏色的絲線即可。如果顏色不同,則需要染色后使用。需要注意的是,現在市場上的尼龍線,從外觀來看,與絲線相仿,但是質地相對較硬,成本比絲線低很多。因為尼龍屬于化學纖維,因此在修復善本時最好不用。
除此之外,蟲蛀、鼠嚙、余燼、水浸、霉斑、漿糊失效等損壞現象也較為常見。
“不同性質的古書有不同的破損界定標準?!倍艂ドa充道,以敦煌遺書為例,分為輕度破損、中度破損、重度破損以及嚴重破損四種情況。
輕度破損指古書的上下兩邊輕微破損。
中度破損指古書的兩邊有深度2厘米以下破損,卷面有少量裂痕,破損面積在卷面的20%~40%之間。
重度破損指古書的兩邊有深度2厘米以上的破損且有補丁,卷面裂口較深,紙張較厚、補紙需要補2層以上的,破損面積達到卷面40%~60%。
嚴重破損指古書的紙張較厚、補丁較多,需要揭補且需補多層的,或者紙張雖薄,但破損面積超過卷面60%的。
《敦煌遺書》的重生之路
敦煌遺書是指1900年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發(fā)現的4~11世紀多種文字的寫本和印本、拓本文獻,總數約6萬件。其中90%以上為佛教經典,其余為經、史、子、集四部書籍以及官私文書等文獻,被譽為“中國中古時代的百科全書”。
1910年國家圖書館創(chuàng)建之初,在學者們的呼吁下,清政府下令將莫高窟藏經洞劫余遺書悉數運京,成為本館所藏敦煌遺書的主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由政府調撥、私家捐贈和國家圖書館的搜集,收藏的敦煌遺書達到16579號,寫卷長度為世界各大藏家之首,是世界收藏敦煌遺書最豐富的單位之一。館中甄選的54件館藏敦煌遺書精品,從多角度展現了我國中古時期輝煌燦爛的文化。
2004年,由財政部撥款建立的敦煌遺書新庫房落成,敦煌遺書被裝入特制的144個楠木柜中,保存條件得到質的提升。
本來修補敦煌的紙有特殊性,按照常規(guī)修補方法,補完壓平即可。但是由于敦煌的紙含蠟,不能按照原始方法修繕。杜偉生與他的修復團隊歷時近一周時間,反復試驗,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歷時22年,這部皇皇巨著于2014年完成全部修繕工作。
“按照原計劃,我們本打算將敦煌遺書的所有破損部分全部修完,給后代作一個交代。但后來我們考慮到給后人看一下最大限度的原貌,有意留了一部分不是特別破的。不僅如此,對于這種很珍貴以及比較珍貴的古書文物,如果破損情況不是特別嚴重,要秉持能不修則不修的原則?!倍艂ドf。
古書修復面臨“用紙荒”
自2007年成立以來,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得到了各地主管部門普遍重視。2007年以前,全國共有百余人從事古書修復工作,如今古書修復隊伍擴大至200余人,材料問題就變得尤為迫切,目前市場上有些紙很像古紙,但仍有差距。
“修復用紙的質量是最大困難。”杜偉生告訴記者,修補一部書,往往需用不少舊紙。因此,平時必須注意搜集舊紙,為修復工作打好基礎?,F在舊紙來源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前人的遺留,另一個是在修補過程中,把書籍上的護頁、襯紙和書皮撤換下來。前人遺留下來的,總有一天要用完;從書中撤換的,從保護書籍的文物性、資料性來說也不足取。坐吃山空不行,拆東墻補西墻也不行,所以不斷尋找舊紙及其替代品,是古籍修復工作的當務之急。
目前市場上賣的紙是宣紙,但古書很少用宣紙。
宣紙自古至今一直屬于奢侈品,過去的古書用紙是手工紙,很薄,現在市場上賣的大部分都不是手工紙。
“過去,我們修書時,就把書皮下邊的白色副葉留下,用于修補古書。現在發(fā)現這種辦法不可行,從長遠來看,古書的書頁只能填不能減。另一方面,目前在市場上訂的‘古法造紙與修書用紙仍然存在差距?!?/p>
由于古書用紙量一年大概需要兩噸,對于規(guī)模較大的造紙廠來講,產值小,投入產出比低,很多廠家不愿意接單。但是小廠試制紙過程則需要時間與人力成本投入,質量難有保證。
與此同時,古籍保護中心自從2007年成立以來,截至去年共舉辦了將近20期培訓班,培養(yǎng)了一批古籍圖書修復人。
“但是大規(guī)模的低層次的培訓班辦多了,對行業(yè)來講是有害的?!倍艂ド忉尩?,循序漸進很重要,如果經驗不夠,可能把好東西修壞了。最好的成長路徑是先由師傅帶著,打幾年基礎之后,再接受培訓。培訓后,由老師傅帶著參與一些規(guī)模較為龐大的修復工程,這樣效果更好。
“有些古書的修復工作,如果沒有十年八年的積累就貿然接手,效果很容易適得其反?!倍艂ドf。
雖然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困難亟待解決,但人們對文化傳承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
英法等國都曾來到我國學習古書修復技術。其中奧地利一位名叫瑪格瑞特的幼兒園老師令杜偉生印象深刻,這位國際友人退休后,自費來我國學習了三個月的古書裝幀技術。
談及初衷,瑪格瑞特坦言是為了回國后把知識教給幼兒園的小朋友。這令杜偉生感到欣慰,在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面前,總有人在默默做事。(資料來源:《人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