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丕祥
中共十九大的一個最重大的歷史性貢獻,就是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并且載入新修改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之中,使之成為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實現了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這在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進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開辟了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法學發(fā)展的新境界。
作為19世紀的思想產物,馬克思主義法學以其鮮明的歷史唯物主義法哲學理論特質,建構了關于理解人類社會法與法律現象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系統(tǒng),在人類思想史上展示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力。進入20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法學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并且成為推動人類社會法律文明深刻變革與轉型發(fā)展的理論指南。列寧的歷史性貢獻,不僅在于他領導俄國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在俄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半亞細亞”國家第一次創(chuàng)建了社會主義國家與社會制度,而且在于他對新政權建立后如何發(fā)展民主、建設法制作了艱辛的創(chuàng)造性探索,從而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與法的學說,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法學理論遺產?!笆赂锩宦暸陧懀o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①。伴隨著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偉大進程波瀾壯闊、與時俱進,先后形成了毛澤東法律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這兩大理論成果,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②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zhàn)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大戰(zhàn)略部署,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當代中國法治現代化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習近平法治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理論地位。面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正在進行的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習近平運用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原則,著眼于推進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戰(zhàn)略考量,以巨大的理論勇氣和堅韌的行動意志,從理論與實踐的內在結合上科學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fā)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精辟闡釋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指導思想、根本遵循、基本原則、總體目標、內在機理、主體力量、動力機制、工作布局、重點任務、條件保障和基本規(guī)律,提出了一系列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事業(yè)全局的法治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創(chuàng)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亦可簡稱為習近平法治思想),形成了具有原創(chuàng)意義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邏輯系統(tǒng),閃爍著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思想光輝。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進程的最新重大理論成果,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法學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法治實際相結合的新飛躍,標志著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法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因此,在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實現中國法治現代化的新的時代條件下,深入研究習近平法治思想,著力開掘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厚理論邏輯蘊涵,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法學和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最新重大理論成果指導新時代中國法學研究和法治實踐,這對于科學把握新時代中國法治現代化的運動方向和基本規(guī)律,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馬克思在論及哲學與時代關系時提出這樣一個深刻的論斷:“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并且“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并相互作用”;哲學家“是自己的時代、自己的人民的產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貴、最隱蔽的精髓都匯集在哲學思想里”③。這一論斷精辟揭示了真正的哲學的時代性、人民性和實踐性,鮮明展示了作為時代精神精華的真正的哲學的價值蘊涵。
“時代是思想之母?!雹芪拿魃鐣枷胙葸M過程表明,每一個思想理論從來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條件的歷史產物,集中體現了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當代中國正處在一個極其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轉型的大變革時代,“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chuàng)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chuàng)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⑤。中共十八大以來,以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總目標的全面深化改革,在神州大地波瀾壯闊地展開,取得突破性的重大進展,展示出規(guī)??涨暗膹V度和前所未有的深度,給黨和國家以及社會生活領域帶來了極其深刻的巨大變化。在這一新的時代進程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大潮澎湃向前、勢不可擋。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了建設法治中國的歷史性任務⑥,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了系統(tǒng)性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確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zhàn)略目標。⑦這充分表明當代中國法治發(fā)展面臨著全新的境況和重大的戰(zhàn)略機遇,正在進入一個全方位的深化與拓展的歷史新時代?!叭嫱七M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⑧進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新時代的當代中國法治發(fā)展的時代任務,就是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指導下,推動從傳統(tǒng)的人治型國家治理體制向現代的法治型國家治理體制的革命性轉變,實現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及其法治現代化,向著法治中國的偉大目標奮力前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正是在這樣的新的時代條件下應運而生,并且深深鑄就著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新時代的理論烙印。
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時代性的一個重要特質,即在于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回應新時代的重大問題。而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議程,與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息息相關、內在相連。習近平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要實現偉大夢想,就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始終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⑨這些都離不開法治的有力保障。研究和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問題,要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發(fā),著眼于中國共產黨更好地治國理政,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長遠抉擇?!叭嫱七M依法治國,是解決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更加廣闊的發(fā)展前景,就必須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從法治上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制度化方案。”⑩因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關乎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大戰(zhàn)略問題,必須作出總體部署,采取切實措施,邁出堅實步伐。正是基于對這一新時代國家發(fā)展長遠大局的重大戰(zhàn)略性問題的深入籌劃,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戰(zhàn)略引領下,和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一樣,全面依法治國領域發(fā)生了歷史性變革,“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相互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與發(fā)展確乎邁出重大步伐。
不僅如此,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時代性,還在于高度重視法治領域改革,深入分析大變革時代中國社會轉型進程中的突出法治問題,進而致力于通過改革著力破解法治領域中的難題。中共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以法治領域中的重大問題為導向,深入調查研究,周密謀劃部署,推出了強有力的法治改革舉措,銳意進取,攻堅克難,整體推進,重點突破。這表明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進全方位的法治領域改革,“關系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關系落實全面深化改革頂層設計,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長遠發(fā)展”,這已經成為全黨的普遍共識。推進新時代的中國法治改革事業(yè),是一個艱巨而復雜的過程,必須以客觀、冷靜、嚴謹的理性態(tài)度,高度正視法治改革過程中的復雜矛盾運動。習近平指出:“要把解決了多少實際問題、人民群眾對問題解決的滿意度作為評價改革成效的標準。只要有利于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有利于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有利于維護人民權益、維護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wěn)定,不管遇到什么阻力和干擾,都要堅定不移地向前推進,決不能避重就輕、揀易怕難、互相推諉、久拖不決。”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推進法治領域改革的實施方案,都把解決突出問題、破解法治難題作為法治領域改革的重點方向,扎實推進,務求實效,這充分體現了新時代法治改革的求真務實精神。誠如習近平所強調的,“解決法治領域的突出問題,根本途徑在改革。如果完全停留在舊的體制機制框架內,用老辦法應對新情況新問題,或者用零敲碎打的方式來修修補補,是解決不了大問題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深化法治領域改革,就“必須直面問題、聚焦問題,針對法治領域廣大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回應社會各方面關切”。
更為重要的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時代性,體現了深刻的歷史邏輯??v覽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曾經在歷史上創(chuàng)造出輝煌成就并為人類文明作過巨大貢獻的中華民族,近代以來遭遇到空前的民族危機?!耙话倌昵埃赂锩宦暸陧?,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敝袊伯a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氣壯山河的革命斗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人民大革命的勝利,開辟了中華文明發(fā)展的歷史新紀元。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深刻的社會革命運動,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國情條件出發(fā),在中國大地上創(chuàng)立了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經濟社會制度,為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建立了堅實的國家與社會制度基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當代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不懈奮斗,中國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國內生產總值穩(wěn)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巨大變化,中國人民踏上了“富起來”的康莊大道。作為一場新的偉大社會革命,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國家與社會制度的歷史性變革,探索并形成了符合國情條件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與制度,為中國人民“富起來”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經過長期持續(xù)不懈的艱苦努力,以中共十八大為標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人民義無反顧地邁上了“強起來”的歷史新征程?!皩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經過新中國成立近七十年的極不平凡的歷程,“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肩負的偉大歷史使命。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繼續(xù)展開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偉大社會革命,為中華民族“強起來”的宏偉愿景奠定堅實的基礎。而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法治的堅強保障。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實踐,迫切需要新的法治思想的指導和引領。正是在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的歷史行程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創(chuàng)立,以巨大而深刻的法治理論邏輯力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作出了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貢獻,實現了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嶄新飛躍。
“戰(zhàn)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绷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一個至為重要的顯著特點,就在于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戰(zhàn)略全局中來判斷當代中國法治發(fā)展的歷史方位,對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重大時代課題進行戰(zhàn)略思考與戰(zhàn)略設計,在把握法治發(fā)展戰(zhàn)略全局中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從而清晰地展示了謀劃新時代中國法治發(fā)展問題的戰(zhàn)略大視野與大智慧,開辟了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法學的新境界。
新時代中國法治發(fā)展的戰(zhàn)略考量。在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龐大、民族眾多、國情復雜的發(fā)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中國共產黨要跳出“歷史周期律”、實現長期執(zhí)政,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就必須悉心做好為民族復興籌、為子孫萬代計、為長遠發(fā)展謀的戰(zhàn)略籌劃,堅定不移地厲行法治,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進而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谶@樣的戰(zhàn)略把握,習近平深刻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長遠考慮。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部署,既是立足于解決我國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中的矛盾和問題的現實考量,也是著眼于長遠的戰(zhàn)略謀劃。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只要國際國內不發(fā)生大的波折,經過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應該可以如期實現。但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的路怎么走?如何跳出‘歷史周期律’、實現長期執(zhí)政?如何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的重大問題?!币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便成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施行治國理政的重大戰(zhàn)略抉擇。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法治放在新時代黨和國家工作的戰(zhàn)略全局中來加以考慮和謀劃,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系統(tǒng)化的頂層設計方案,并且加大深入推進的工作力度,新時代的全面依法治國踏上了“快車道”,取得了歷史性的重大成就。顯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發(fā),為更好治國理政提出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也是事關我們黨執(zhí)政興國的一個全局性的問題”。
新時代中國法治發(fā)展的戰(zhàn)略布局。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謀劃和推進新時代治國理政大業(yè)的一個重要的戰(zhàn)略抓手,就是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把新時代的中國法治發(fā)展放在這個重大戰(zhàn)略構架中來加以把握,這無疑有著殊為重要的法治戰(zhàn)略意義。習近平強調,“這‘四個全面’是當前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必須解決好的主要矛盾”,“規(guī)劃了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戰(zhàn)略目標和戰(zhàn)略舉措”?!八膫€全面”戰(zhàn)略布局,“是中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治國理政方略”。在這個戰(zhàn)略布局中,“既有戰(zhàn)略目標,也有戰(zhàn)略舉措,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zhàn)略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zhàn)略目標,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則是三大戰(zhàn)略舉措?!八膫€全面”的重大戰(zhàn)略布局,是一個相互關聯(lián)、相互促進、相互融通、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共同構成了新時代事關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的戰(zhàn)略方向、重點領域、主攻目標。在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進程中,全面依法治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基礎性、保障性作用。習近平明確指出:“從這個戰(zhàn)略布局看,做好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意義十分重大。沒有全面依法治國,我們就治不好國、理不好政,我們的戰(zhàn)略布局就會落空。要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四個全面’的戰(zhàn)略布局中來把握,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同其他三個‘全面’的關系,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眻猿秩嬉婪ㄖ螄?,這是一個內涵豐富、意蘊深刻的重大命題,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戰(zhàn)略思想,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有機構成要素,從而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在行動綱領層面上的表達。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放在“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這一中國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治國理政的方略中加以精心謀劃和扎實推進,集中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內在要求。正是基于這一戰(zhàn)略考量,中共十九大報告對當代中國現代化建設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行戰(zhàn)略規(guī)劃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突出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這一長期戰(zhàn)略性任務的重大意義。而新時代的中國法治現代化進程亦在這一戰(zhàn)略布局中得以科學地戰(zhàn)略籌劃。
新時代中國法治發(fā)展的戰(zhàn)略安排。近代以來中國國家與法治發(fā)展的一個重大主題,就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向著建成現代化國家、實現中國法治現代化的偉大目標奮力邁進。新中國成立之初,在1956年中共八大的開幕詞中,毛澤東提出了“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的中國而奮斗”的宏偉戰(zhàn)略任務。與此相適應,八大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強調,“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人民民主的法制,鞏固社會主義建設秩序”。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黨根據鄧小平關于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戰(zhàn)略構想,作出了“三步走”的現代化建設戰(zhàn)略部署,并且在20世紀80年代和20世紀末分別提前實現解決溫飽問題、總體達到小康水平這兩個戰(zhàn)略目標。在此基礎上,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到建黨100周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建成現代化國家的兩個百年奮斗目標。與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zhàn)略謀劃相適應,十八大對到2020年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時的中國法治發(fā)展狀況提出了戰(zhàn)略考量,即“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進一步豐富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法治發(fā)展目標,到2020年,“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明顯提升,人權得到切實保障,產權得到有效保護”。在深入研究,反復論證的基礎上,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對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作出了重大戰(zhàn)略安排,其中包括兩個15年發(fā)展階段的法治戰(zhàn)略構想。習近平指出,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到那時,在法治發(fā)展領域,“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此外,“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21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在政治與法治發(fā)展領域,政治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很顯然,這個旨在全面建成現代化強國的新的“兩步走”的國家現代化戰(zhàn)略構想,不僅將原先確定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實現時間提前了15年,而且提出了在這兩個15年時段上當代中國法治現代化進程的既有區(qū)別又相連續(xù)的戰(zhàn)略愿景,從而勾畫了新時代推進中國法治現代化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開啟了向著現代化的法治中國與法治強國宏偉目標進軍的新征程。這確乎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以中共十八大為標志,當代中國法治發(fā)展進入了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開啟了新征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習近平法治思想鮮明回答了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怎樣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這一當代中國法治發(fā)展的重大時代課題,形成了體系嚴整、精辟深刻的法治理論邏輯系統(tǒng),涉及全面依法治國的歷史邏輯、基本方略、目標選擇、主體力量、工作布局、重點任務、動力機制、內在規(guī)律等一系列重大的法治理論與實踐問題,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發(fā)展作出了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貢獻,充分彰顯了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巨大理論邏輯力量。
一是論述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歷史邏輯。習近平注重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zhàn)略全局出發(fā),深刻把握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內在要求和歷史邏輯,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關系我們黨執(zhí)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zhàn)略問題,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薄半S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發(fā)展,法治建設將承載更多使命、發(fā)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币虼?,必須從法治上為解決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提供制度化方案,高度重視全面依法治國在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全局中的基礎性的重要作用。無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在此基礎上開啟全面建成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還是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離不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運用法治方式提供可靠保障,從而夯實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法治基礎。所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法治中國,在這一點上,我們不會動搖”。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發(fā)展進程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這樣一個東方大國治國理政、安邦定國,必須鄭重秉持好法律這個準繩,悉心運用好法治這個方式?!胺墒鞘裁??最形象的說法就是準繩。用法律的準繩去衡量、規(guī)范、引導社會生活,這就是法治。”然而,中國是一個有著漫長的封建傳統(tǒng)的國度,封建主義因素較深,“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tǒng)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tǒng)很少。解放以后,我們也沒有自覺地、系統(tǒng)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各項制度,法制很不完備,也很不受重視。”因此,在中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確實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習近平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法治發(fā)展所走過的不平凡的歷程,深刻指出:“我們黨對依法治國問題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黨在廢除舊法統(tǒng)的同時,積極運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根據地法制建設的成功經驗,抓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法治的基礎。后來,黨的指導思想上發(fā)生了‘左’的錯誤,逐漸對法制不那么重視了,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使法制遭到嚴重挫折,付出了沉重代價,教訓十分慘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zhí)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始終把法治放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來發(fā)展、來謀劃、來推進,依法治國取得重大成就?!币虼?,當代中國法治發(fā)展經歷了艱辛探索的過程,彰顯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一以貫之的時代主旋律,凝結著新中國成立近70年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彌足珍貴的寶貴經驗。所以,習近平強調,“歷史是最好的老師。經驗和教訓使我們黨深刻認識到,法治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什么時候重視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時候就國泰民安;什么時候忽視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時候就國亂民怨。”因此,“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作出的重大抉擇?!痹谥袊厣鐣髁x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從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出發(fā)提出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關系我們黨堅持執(zhí)政興國、更好治國理政、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zhàn)略全局,蘊涵著殊為深厚的歷史邏輯意義。
二是論述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偉大進程波瀾壯闊,澎湃向前,充分展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戰(zhàn)略謀劃和嶄新實踐。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把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的戰(zhàn)略和決策,凝練地概括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這對于我們更加自覺地貫徹實施新時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更加堅定地向著全面建設法治中國的偉大目標奮力邁進,有著重要指導意義。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由“十四個堅持”組成,它們之間相互聯(lián)系、緊密結合,構成了一個內在統(tǒng)一、不可分割的新時代中國治國理政方略的有機整體。在這個施政方略的大系統(tǒng)中,“堅持全面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集中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深刻揭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充分反映了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事業(yè)的時代要求,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了基本準則。習近平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大的優(yōu)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币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政治保證。在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是執(zhí)政黨,具有豐厚的社會政治資源,在整個國家和社會政治生活中處于領導地位。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政治優(yōu)勢。把全面依法治國置于黨的領導之下,是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根本保障。習近平指出:“黨和法的關系是一個根本問題,處理得好,則法治興、黨興、國家興;處理得不好,則法治衰、黨衰、國家衰?!薄包h和法、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是高度統(tǒng)一的?!秉h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3個方面實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規(guī)定和確保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制度屬性和前進方向”。當然,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根據憲法和法律有效治理國家和社會,實施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必然要求黨要改革和完善自身的領導方式和執(zhí)政方式,堅持依法執(zhí)政,在法治化的軌道上實施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誠如習近平所指出的,要“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三是論述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在當代中國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旨在于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從而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wěn)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就是要實現從人治型的國家治理體制向法治型的國家治理體制的歷史性的創(chuàng)造性的轉變。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定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習近平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稱之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抓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八個明確”之一,即是“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或“總抓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一個由法律規(guī)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jiān)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和黨內法規(guī)體系所組成的、反映國家法治運行狀態(tài)的法治共同體系統(tǒng),構成了“國家治理體系的骨干工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法治體系的基本細胞是法律規(guī)范,而法律規(guī)范體系是一個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和諧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在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新時代,著力形成以憲法為統(tǒng)帥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對于實施新時代的治國理政基本方略,具有不可或缺的引領和推動作用?;诖?,習近平明確提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要“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規(guī)范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四是論述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工作布局。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在全面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共同推進與一體建設有機結合的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工作布局,強調“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這充分體現了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整體觀。在當代中國法治現代化進程中,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是一個內在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在這里,堅持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對于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具有關鍵性意義。習近平指出:“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國,關鍵在于黨能不能堅持依法執(zhí)政,各級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我們要增強依法執(zhí)政意識,堅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體制、法治的程序開展工作,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zhí)政方式,推動依法執(zhí)政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各級政府必須依法全面履行職能,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完善執(zhí)法程序,嚴格執(zhí)法責任,做到嚴格規(guī)范公正文明執(zhí)法?!辈粌H如此,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之間相互聯(lián)系、各有側重、相輔相成。堅持三者一體建設,這深刻反映了新時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內在機理。在中國的法治國情條件下,加快法治社會建設,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對于加快推進法治國家和法治政府建設,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因此,“必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由此,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要“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yǎng)和道德素養(yǎng)”。
五是論述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統(tǒng)籌機制。在當代中國,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一項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必須整體謀劃、統(tǒng)籌兼顧。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國和依規(guī)治黨有機統(tǒng)一”。這就更加充實和豐富了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內涵意義,更加強化和突出了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整體統(tǒng)籌。一方面,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在國家治理的過程中,作為兩種不同的治國理政方式,法治與德治既彼此區(qū)別、各有特點,又密切聯(lián)系、相輔相成。“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又重視發(fā)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在傳統(tǒng)中國,儒家的“德治”思想對古代法律世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形成了倫理型法律的鮮明特質。誠然,儒家“德治”系統(tǒng)的泛道德主義,導致了對法律的不信任,動搖了法律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盡管儒家的“德治”思想與現代法治精神判然有別,但是,在社會的演進過程中,儒家“德治”思想及其倫理精神漸而成為一種法律文化傳統(tǒng),深深地融入社會法律價值觀念體系之中。時至今日,德治理念與原則日益廣泛地滲入普通民眾的生活方式之中,起到了調節(jié)社會行為、進行社會治理的重要功用。在新時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充分發(fā)揮法治的規(guī)范作用和德治的教化作用,無疑能夠為全面依法治國營造良好的制度與人文環(huán)境。因此,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把“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把這一原則納入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之中。另一方面,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依規(guī)治黨有機統(tǒng)一。習近平指出:“我們黨要履行好執(zhí)政興國的重大歷史使命,贏得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勝利,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制度治黨、依規(guī)治黨統(tǒng)籌推進、一體建設?!边@一重要論述從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zhàn)略和全局高度,深刻闡明了堅持依法治國與依規(guī)治黨統(tǒng)籌推進、一體建設的重大意義。堅持依法治國與依規(guī)治黨有機統(tǒng)一這一重大法治命題,集中體現了依法治國與依法執(zhí)政的內在融合。依法執(zhí)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依法治國與依法執(zhí)政是一個有機整體。黨領導人民依據憲法和法律有效治理國家與社會,實施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必然要求黨建立健全依法執(zhí)政的法治基礎,在法治軌道上實行對一切工作的全面領導。而堅持依法執(zhí)政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提高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依據黨內法規(guī)管黨治黨的能力和水平”。堅持依規(guī)治黨,加強黨內法規(guī)制度建設,有利于為中國共產黨依法執(zhí)政提供制度保障。因此,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依法治國與依規(guī)治黨有機統(tǒng)一的重大法治命題,使之成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構成要素,從而展現出一幅依法治國與依規(guī)治黨內在結合、有機協(xié)調的新時代治國治黨圖式,旨在為實現中國共產黨的長期執(zhí)政打下堅實的制度基礎。
當代中國正處在一個轉型發(fā)展的社會大變革進程之中,一個利益多元、充滿活力的新型社會正在形成。應當看到,在這個急劇變革的社會轉型時期,利益關系格局重新調整,社會矛盾錯綜復雜,各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日益顯現出來,多元化的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失衡、碰撞和沖突的現象越來越突出。因此,如何協(xié)調平衡社會利益關系,妥善化解新形勢下的社會矛盾,全力維護轉型期的社會穩(wěn)定,保證社會生活的安定有序,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法治發(fā)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習近平深刻指出:“‘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我們必須把依法治國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黨和國家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堅持在法治軌道上統(tǒng)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jié)社會關系、規(guī)范社會行為,依靠法治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確保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充分運用法治方式和手段妥善協(xié)調平衡社會利益,化解社會矛盾,整合社會關系,凝聚社會共識,重塑社會秩序,進而彰顯現代法治的價值意義,這對于確保當代中國在深刻的社會轉型變革進程中既充滿生機活力又平穩(wěn)健康有序,進而實現新時代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目標,無疑有著重要的法治價值效應。
首先,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發(fā)展價值準則。人的問題是當代發(fā)展與法治理念領域中的一個至為重要的基礎性問題,也是新時代中國國家與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價值尺度。人的地位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功能程度,構成了文明社會不同國家發(fā)展類型的基本評價尺度,亦是在新時代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重塑社會秩序、重構社會有機體的價值基礎。習近平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法哲學的分析原則,鮮明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深刻闡發(f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發(fā)展價值準則,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體現了人民是推動發(fā)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觀”,從而彰顯了人民至上的法治價值取向。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深刻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的主體性規(guī)律的基本原理,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新時代中國國家發(fā)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叭嗣駥γ篮蒙畹南蛲?,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因此,在新時代中國國家發(fā)展進程中,要妥善平衡協(xié)調各種利益關系,化解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糾紛,重要的就是要始終堅持和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啊螄谐#駷楸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huán)節(jié),而應體現在經濟社會發(fā)展各個環(huán)節(jié)?!庇纱?,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建議》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確定為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推動經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所必須遵循的重要準則。中共十九大報告進一步闡述了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之重大命題,并且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第二條加以深刻闡釋,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命運的根本力量”。這就為新時代中國國家發(fā)展和法治事業(yè)指明了戰(zhàn)略方向。
在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歷史進程中,必須全面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使之成為當代中國法治發(fā)展的基本價值準則。一是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在社會主義社會,人民是一切國家權力的源泉。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不僅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原則。習近平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也保證了人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這是我們的制度優(yōu)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區(qū)別于資本主義法治的根本所在?!痹诋敶袊谥袊伯a黨的堅強領導下,人民群眾通過多種途徑、機制和方式有序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參與法治建設與法治改革事業(yè),從而成為全面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有力推動了當代中國法治發(fā)展進程。因此,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確定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遵循的五項原則之一,強調“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中共十九大則把“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確定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有機構成要素,提出要將“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所以,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新的時代條件下,習近平明確指出:“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護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倍潜U先嗣癜l(fā)展權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發(fā)展準則,必然要求運用法治方式切實維護人民的發(fā)展權益,進而為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堅強的法治保障。習近平指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币虼耍聲r代中國法治發(fā)展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合理平衡與調節(jié)不同社會群體的不同利益關系,切實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發(fā)展權益。在當下急劇變動的社會轉型期,因城市房屋拆遷、農村土地征用、企業(yè)破產改制、勞動爭議、醫(yī)患糾紛、環(huán)境保護等引發(fā)的社會矛盾和群體性事件,不僅成為影響社會穩(wěn)定安寧的突出問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民發(fā)展權益的維護和實現。所以,必須高度重視發(fā)揮好法治的利益調整功能?;诖耍暯綇娬{,“解決人民最關心的教育、就業(yè)、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yī)藥衛(wèi)生、住房等方面的突出問題,解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完善互聯(lián)網管理、加強安全生產、保障食品藥品安全、改革信訪工作制度,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制、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等方面的難題”,“都需要密織法律之網、強化法治之力”。進而在此基礎上,積極運用法治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最大限度增強社會發(fā)展活力,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首創(chuàng)精神,使全社會創(chuàng)造能量充分釋放、創(chuàng)業(yè)活力蓬勃開展”。三是有效滿足人民法治需求。在當代中國,伴隨著社會的深刻轉型與變革,人民群眾對法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期待。深入推進當代中國法治改革與發(fā)展,已經成為滿足人民群眾對法治工作新需求的有效機制。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精辟分析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边@一重大政治判斷準確地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對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具有重大指導作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一方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人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需要也在不斷增長,愈益期待黨和國家通過推進法治領域改革,有力回應人民的法治新需求。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國邁出重大步伐,但法治領域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因此,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深化法治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就是要悉心把握人民群眾對法治建設的新要求新期待,采取有針對性的依法治國舉措,推動新時代中國法治領域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發(fā)展。要統(tǒng)籌規(guī)劃新一輪法治改革方案,堅持以人民是否滿意、是否有“獲得感”來檢驗法治改革的成敗得失,分析人民群眾對法治改革的認可程度,努力使法治改革合乎民心、順應民意,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治新需求。誠如習近平所強調的,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突出重點,對準焦距,找準穴位,擊中要害,推出一批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關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切實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
其次,要著力實現共享發(fā)展的法治價值。社會主義制度從根本上區(qū)別于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僅在于它能夠帶來生產力的解放和發(fā)展,進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且在于它能夠帶來社會正義和社會平等,進而消除兩極分化,促進社會的共同富裕。所以,鄧小平明確主張把實現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相區(qū)別的一個主要標志,指出:“在中國現在落后的狀態(tài)下,走什么道路才能發(fā)展生產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這就又回到是堅持社會主義還是堅持資本主義道路的問題上來了。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幾的人生活富裕的問題。而堅持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就不會產生貧富過大的差距?!薄吧鐣髁x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焙髞恚囆∑接址磸透嬲]說:“共同富裕,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庇纱?,鄧小平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边@就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有機結合上闡釋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因之,處于社會轉型期的當代中國法治發(fā)展,必須始終高度關注共同富?;蚬蚕戆l(fā)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共享發(fā)展確定為新發(fā)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強調“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對新時代推進共享發(fā)展、實現共同富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習近平指出:“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體現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目標,也是自古以來我國人民的一個基本理想。”共享發(fā)展理念包含四個方面的主要內涵:就共享的覆蓋面而言,共享是全民共享;就共享的內容而言,共享是全面共享;就共享的實現途徑而言,共享是共建共享;就共享發(fā)展的推進過程而言,共享是漸進共享?!斑@4個方面是相互貫通的,要整體理解和把握?!敝泄彩糯蟀压蚕戆l(fā)展理念內在地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中,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戰(zhàn)略安排亦充分體現共享發(fā)展理念,明確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從2035年到21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現代化強國的戰(zhàn)略目標之一乃是“全體人民共同富?;緦崿F”。因此,新時代中國法治發(fā)展及其現代化進程的一項重大議程,就是健全完善推進共享發(fā)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法治制度,從而把共享發(fā)展構筑在堅實的法治基礎之上。
應當看到,建構貫徹共享發(fā)展理念的法治制度與機制,“落實共享發(fā)展是一門大學問,要做好從頂層設計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在實踐中不斷取得新成效”。在這里,關鍵是要推進兩個方面的法治制度與機制建設。其一,充分運用授權性規(guī)范,調動社會主體的積極性,賦予社會主體以廣泛的社會與法律權利,允許社會主體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擁有廣泛的行動方案的選擇自由,藉以促進經濟社會的蓬勃發(fā)展,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不斷把‘蛋糕’做大”。習近平強調,要善于運用法治手段,“依法保障全體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證公民的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權利得到落實,努力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只有這樣,才能在法治的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中,讓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其二,要充分認識建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對于實現共享發(fā)展的重要價值意義,創(chuàng)新法治制度安排,悉心把握分配制度所體現的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精心構造公平與效率相平衡的分配制度體系,切實緩解社會分配不公的狀況,著力形成衡平和諧的經濟社會秩序,從而增強法治的利益調節(jié)功能,“把不斷做大的‘蛋糕’分好,讓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得到更充分體現,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因之,習近平突出制度安排對于保障共享發(fā)展的基本價值取向,強調要“建立公平有效的體制機制,使改革的紅利、發(fā)展的成果讓人民群眾共享”,“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項十分艱巨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各地區(qū)各部門要充分認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義,把落實收入分配制度、增強城鄉(xiāng)居民收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規(guī)范收入分配秩序作為重要任務,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痹谑糯髨蟾嬷?,習近平把“堅持在發(fā)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加以闡發(fā),強調“增進民生福祉是發(fā)展的根本目的”,要“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fā)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边@就清晰地展示了新時代中國法治發(fā)展的價值取向。
再次,要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公平正義作為一種價值理念和生活形態(tài),反映了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艱難曲折歷程,構成了衡量和評價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基本價值準則。在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歷史進程中,社會公平正義涵蓋了社會主義的價值理想,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屬性,構成了社會價值系統(tǒng)的終極依托。中共十八大把“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八個基本要求”之一,強調“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要“抓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作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這一全面依法治國基本原則的重要內容來加以闡述。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建議》在闡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原則時提出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權利,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面臨著新的任務和要求。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深刻指出:“全黨必須牢記,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進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因之,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法治發(fā)展的一項重大議題。
現代法治是公平正義原則的體現,法治制度是公平正義的載體。習近平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公平正義是我們黨追求的一個非常崇高的價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決定了我們必須追求公平正義,保護人民權益、伸張正義。全面依法治國,必須緊緊圍繞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來進行?!碧幱诖笞兏镞M程中的新時代中國法治發(fā)展,必須始終高度關注和重視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將促進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貫徹落實到新時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實現中國法治現代化的全過程和各個方面。在立法領域,要加強公民權利保障的法律制度建設,妥善做好制度安排,藉以“促進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進而使不同社會群體各得其所、各展其能,讓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誠如習近平所強調的,“不論處在什么發(fā)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證。我們要通過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為因素造成的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權利。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審視我們各方面體制機制和政策規(guī)定”?!皩τ捎谥贫劝才挪唤∪斐傻挠羞`公平正義的問題要抓緊解決,使我們的制度安排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原則,更加有利于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痹谛姓I域,要堅持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基本尺度來把握轉變政府職能的總方向。習近平指出:“轉變政府職能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關鍵是要明確往哪里轉、怎么轉。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了現在轉變政府職能的總方向,這就是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創(chuàng)造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提供優(yōu)質的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要按照這個總方向,科學界定政府職能范圍,優(yōu)化各級政府組織結構,理順部門職責分工,突出強化責任,確保權責一致?!痹谶@個總方向的統(tǒng)領下,促進各級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職能,堅持做到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在司法領域,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基本價值目標,“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必須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在新時代中國司法發(fā)展進程中,必須始終秉持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準則,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放在司法工作的更加突出的位置。習近平深刻論述了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極端重要性,指出:“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薄叭绻痉ㄟ@道防線缺乏公信力,社會公正就會受到普遍質疑,社會和諧穩(wěn)定就難以保障?!薄叭嫱七M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薄胺杀緛響摼哂卸ǚ种範幍墓δ埽痉▽徟斜緛響摼哂薪K局性的作用,如果司法不公、人心不服,這些功能就難以實現。”產生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為重要的在于司法體制不完善,司法運行機制不盡科學。因此,必須從中國司法國情條件出發(fā),堅定地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習近平強調,“堅持公正司法,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我們提出要努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所有司法機關都要緊緊圍繞這個目標來改進工作,重點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鄙罨痉w制改革,就是要著力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力的深層次的司法體制機制問題,進而“提高司法公信力,讓司法真正發(fā)揮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最后一道防線的作用”。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新時代,司法體制改革面臨著新的要求,必須“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從而更加充分發(fā)揮司法機關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職能作用,更加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建設,更加有力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正在進行的新時代偉大社會革命的理論產物,以其嶄新的法治時代精神、宏闊的法治戰(zhàn)略視域、嚴整的法治邏輯系統(tǒng)、深刻的法治價值取向,鮮明表達了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進程的最新重大理論成果,創(chuàng)造性地開辟了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法學發(fā)展的新境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法學原理與中國法治實際相結合的又一次理論飛躍,為新時代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實現中國法治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南。
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和繼續(x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充滿著蓬勃的生機和活力,已經提出并且將繼續(xù)提出一系列關乎新時代中國國家發(fā)展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要求當代中國共產黨人作出回應、給予解答。馬克思曾經說道:“一個時代迫切的問題,有著和任何在內容上有根據的因而也是合理的問題共同的命運:主要的困難不在答案,而是問題。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問題卻是公開的、無所顧忌的、支配一切個人的時代之聲。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tài)的最實際的呼聲?!痹谛聲r代偉大社會革命的進程中,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已經成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系統(tǒng)回答的一個重大時代法治問題。習近平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法學原理與方法論原則,從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戰(zhàn)略高度,密切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fā)展的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fā)展的基本問題,并且根據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嶄新實踐,對法治中國建設的各領域各方面進行理論闡釋與戰(zhàn)略謀劃,展開了宏大而艱辛的法治理論探索,以全新的法治視域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fā)展規(guī)律和文明社會法治現象運動規(guī)律的認識,從而取得了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歷史性地形成和創(chuàng)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法學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
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行程,當代中國法治發(fā)展正處于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偉大實踐,不僅構成新時代偉大社會革命的法治主旋律,而且為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法學發(fā)展注入新的強大動力,推動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法學緊隨著時代的腳步不斷豐富和發(fā)展,進而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事業(yè)的偉大的理論工具。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實踐、科學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它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榜R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還遠未結束。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繼續(xù)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繼續(xù)發(fā)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币蛑\用馬克思主義法學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進程的最新重大理論成果,高度關注和深刻分析新時代中國法治現代化進程所提出的迫切問題,推動馬克思主義法學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不斷豐富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這是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法學的歷史使命。我們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法學基本原理和發(fā)展著的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法學指導新時代中國法學研究和全面推進中國法治現代化的偉大實踐,聆聽時代之聲,把握時代格言,為實現新時代中國法治現代化的宏偉愿景而不懈努力?!脖疚牡膶懽鞯玫街袊ㄖ维F代化研究院的支持〕
①參見《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頁。
②參見習近平《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幾點學習體會和認識》(2008年3月1日),載《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241~242頁。
⑤參見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年5月17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頁。
⑧參見習近平《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求是》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