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逝的牧歌
古隆中位于襄樊市襄陽城以西13公里的群山懷抱中,面積約12平方公里。
我們抵達那里的時候,恰好是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暖暖的一片淡黃色的陽光,從散發(fā)著春之氣息的天空里輕柔柔地傾灑下來,滿目青山綠葉像是水洗過一般,歡快愉悅地顯露著勃勃生機。那澀澀的青草味兒夾雜著淡淡的竹葉清香的氣息,從車窗縫隙里顫顫悠悠地滲入進來,我一時覺得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隆中也是這樣被溫暖而濕潤的氣息包裹著的,諸葛孔明一定是在這樣的氣息懷抱里,或執(zhí)一書卷,或搖一芭蕉扇,于朗朗的陽光下,青青的竹林里,伴著一泓潺潺流淌的泉水,像是在苦吟著什么,咀嚼著什么。他時而眺望著那淡藍色的無邊的天空,天空里有一行高飛的大雁排著“一”字形翔然南歸;他時而長久凝視著山下那一抹綠色,那綠色的田野里三三兩兩的農(nóng)夫,或揮汗如雨地辛勤耕耘著,或在路旁休憩著,談?wù)撝裁础K麑庫o揮灑于心間,他使平靜充滿了魅力。
汽車隨山路起伏盤旋,微風(fēng)拂面,車輕人歡,路兩旁飄逸而過的竹林,郁郁青青地蔓延到氤氳離離的青山處,時而有清亮的泉水、綠葉荷花鋪展的池塘和叮咚作響的山間小溪夾雜在茂林修竹間,便覺著這古隆中果然有了一番靈氣,果然如我熟讀的羅貫中《三國演義》書中所說:“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遂想起不久前河南南陽爭議諸葛孔明隆中在現(xiàn)河南南陽一說,以為完全是徒勞的炒作。
由于時間的關(guān)系,我們在很短的時間里便瀏覽了古隆中所有的景居,什么供有劉備、關(guān)羽、張飛塑像三顧堂,什么千年古松下的古柏亭,還有諸葛亮一家人用過的水井,人稱六角井;還有諸葛亮耕種過的田地,人稱躬耕田等,都是后來者人為造之。我不大刻意欣賞。但給予我印象深刻的,是草堂有一后廳,那里懸掛著大量歷朝歷代的名人題寫的匾額、詩句、對聯(lián)和各種碑刻,內(nèi)容多是對諸葛亮的頌揚。我于是想,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忠君的忠臣相當(dāng)多,惟有諸葛孔明在中國歷史上受到的禮贊為最盛,這恐怕主要是緣于那篇著名的《出師表》,而歷代帝王看重的就是諸葛亮出師表中的那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歷代統(tǒng)治者最怕的是江山傍落,最需要的是像諸葛亮這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為了給那些朝中的大臣樹立一個榜樣,這諸葛亮當(dāng)然就是最好的標(biāo)本。
當(dāng)然,我對這些個倒不在意。終究評論一代名稱不是我所能為的。我在意的是當(dāng)年這里肯定是遠離人員熙攘的富庶之地,諸葛亮一家為避戰(zhàn)亂,在這里居住了整整十年。十年的隱居生活,從十七歲至二十七歲,諸葛亮在這遠天遠地的山角野外究竟做了些什么事情呢?換句話說,諸葛亮居住在這樣偏僻的山中密林里,究竟練就了何等本事可如龍出世那樣改變了天下紛亂的局勢呢?
據(jù)后人研究,諸葛亮在隆中的十年里,大約做過這樣幾件事:一是勤奮讀書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秀美的山水風(fēng)景,定給他的學(xué)習(xí)讀書增添了不少靈氣;二是躬耕隴畝,勤儉養(yǎng)德,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否則他的天文地理知識等學(xué)問絕不會那么深奧豐厚,他的品行也不會那樣高尚而令人敬仰;三是大志在胸,廣拜名師,關(guān)注天下大事,研究歷朝歷代的政治經(jīng)濟狀況和各種學(xué)派的政治主張和思想觀點,他常自比管仲、樂意就是明證。四是他娶了黃阿丑為妻,“時人以為笑樂,鄉(xiāng)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丑女”而諸葛亮卻認(rèn)為黃阿丑才華出眾,知書達理,為他日后成就天下大事,當(dāng)好了賢內(nèi)助。五是孕育成熟了“三國論”。
說起“三國論”,那是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總算請出諸葛亮縱論天下形勢,提出了統(tǒng)一天下,應(yīng)走鼎足三分聯(lián)孫抗曹的道路。劉備采納了諸葛亮的主張,并請諸葛亮出山一同協(xié)助平定天下。雖然諸葛亮后來六出祁連終究沒有完成統(tǒng)一恢復(fù)劉姓天下的事業(yè),但國家統(tǒng)一的道路是按照他所分析和提出的計策,遂成趨勢的。
那一年,諸葛亮才27歲。正是風(fēng)華正茂書生意氣之時,卻已才俊過人,讓紛擾戰(zhàn)亂不斷的天下,在他的論述下逐漸平靜而終獲統(tǒng)一,實乃古之罕見之高人。
輕輕漫步在竹林綠樹中,我的思緒在三國紛亂的戰(zhàn)云中穿梭往來,腦海中全是諸葛亮的身影。一會兒是舌戰(zhàn)群儒,一會兒是赤壁大戰(zhàn),一會兒是七擒孟獲,一會兒是六出祁連。但最后還是心力交瘁,病倒在五丈原,引來多少志士仁人的慨嘆?!俺鰩熚唇萆硐人?,長使英雄淚滿襟”雖是痛惜,但諸葛孔明,自此卻成了中國人智慧的化身,可以說,在中國久遠的歷史長河里,在老百姓代代相傳的口碑中,再沒有誰的智慧能與諸葛亮相媲美了。還有,他自此也成了中國第一忠臣。盡管他輔助的是近乎一個呆傻的人,后人稱其為扶不起來的阿斗,但諸葛亮信守著當(dāng)年白帝城的承諾,感恩著當(dāng)年劉備的知遇之恩,兢兢業(yè)業(yè)守候操持著劉室天下的家業(yè),天下一日不見統(tǒng)一,便日不思食,夜不能寐,最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但,細想一想,也許是諸葛亮聰慧過人,過于自信,因而他不大喜于納諫,他身邊也沒有幾個賢臣謀士,既是有那么一個文武兼?zhèn)涞奈貉樱矡o端猜疑,認(rèn)為其腦后有反骨,最終將其殺害,釀成了曠古悲?。贿€有他的被統(tǒng)治者所賞識推薦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之品格,導(dǎo)致了一代代忠臣良將的愚忠,即忠臣于君,而不明辨歷史發(fā)展之潮流,不能順勢而為,枉使曠世才華淹沒在狹小的君君臣臣的理念里而不能為天下百姓所用。
當(dāng)然,由于時代的局限,作為后來人無權(quán)去責(zé)怪逝去已千年的古人,何況是諸葛亮這樣一個精忠報國的良臣!但我想說的是我們傳統(tǒng)的文化意識里總有著那么一種固執(zhí)的認(rèn)識,在遭遇危難和紛亂不已之機,或是歸咎于天運的不吉,或是歸咎于沒有圣人的出現(xiàn),因而冥冥之中,總是把一切期望都寄托于上天的恩賜,寄托于一兩個圣人能臣的身上,自己不再去思考,并甘愿受命運之?dāng)[布;也不再去追問天外的世界,只在那么一方狹小的天地里,要么順其自然的活著,要么聽天由命地死去。這恰恰是我們的無限悲哀。
在這樣文化背景的天井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還往往成了對他人不信任的代名詞,似乎只有自己能行,別人都不行;而實際上這也成了一些人貪戀權(quán)力的借口,寧可累死在工作崗位上,也不愿閑適悠閑無事而死。中國人的退休制度推行起來為什么那么艱難,我以為或許就緣于此吧。
在古隆中的景區(qū)里行步慢走,我漫無邊際地遐想著,思索著,時而手撫著碗口般粗壯的青青翠竹凝視著湛藍的天空,時而傾聽著細微的窸窸窣窣的竹葉聲遙想著一千八百多年的世間煙云,我一時感覺著自己好像回到了古時那偏遠恬靜的地方,那份在塵世里染就的不安與浮躁即刻變得朦朧、淡遠起來了。我仿佛覺見得那那睿智的孔明,輕搖著羽扇,儒雅翩翩地從古隆中的竹林綠葉里笑可吟吟地步出。他那羽扇一晃一搖,便輕輕改變了天下紛亂的版圖。繽紛多彩的故事,便在這版圖依次上演。無數(shù)個男人爭奪霸權(quán)的美夢,因了諸葛孔明的介入而變得斑斕多姿:孔明出山、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白帝托孤、七擒孟獲、六出祁連、失街亭、空城計、五丈原頭……
出得門來,我才細細端詳起剛?cè)腴T時匆匆忙忙而過的石牌坊。這座整個景區(qū)的標(biāo)志性建筑,據(jù)說建成于清光緒十九年,牌坊高六米,長約十米,是那種青石開榫的結(jié)構(gòu),四柱三門,氣勢不凡。牌坊中門正面橫梁上刻著“古隆中”三個蒼勁的大字,兩邊立柱上分別刻著杜甫的詩句:“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杜甫的這兩句詩是對諸葛亮與劉備之間關(guān)系的高度概括,也基本上是對諸葛亮一生政治生涯的寫照。牌坊兩邊的小門上方分別刻著“淡泊明志”和“寧靜致遠”的字樣,這兩句富含哲理意味的佳句均采自諸葛亮《誡子書》中的名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年華逝水流,誰也擋不住時間的流逝。時光在點點滴滴匆匆忙忙的分秒中逝去。
老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山。我想,作為自然景觀的山,若是藏著仁者智士的遺跡,漸漸地便可成為一種文化的標(biāo)志,一種地域特色的象征,一種無形的精神文化資源,是后來者心靈滋潤成長的精神后院。
初春的古隆中,處處透著沁涼,帶著遙遠蒼茫的古意,在我的腦海中飄逸來又飄逸去,如塵煙散淡,時而隱匿于隆中山的竹林綠葉和潺潺流水里,時而升騰起迷一樣的縷縷輕煙,述說著悠遠的思念,在清風(fēng)陣陣的蒼茫天地里搖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