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丹寧
發(fā)小老趙在美國念書,從冬天開始就不停和我念叨黃石公園:“可美了我跟你說!森林湖泊小動物,帳篷燒烤冰啤酒,還有肉眼可見的銀河!”
愛折騰如我,當然在國內(nèi)也露營過,但那是一群人在城里憋久了,換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吃吃喝喝,和小學生春游差不多。而這趟露營,刷新了我對旅行的認知。
作為一門發(fā)展成熟的戶外文化,老美的露營,從裝備到心態(tài)都十分在線。如果說單純的玩兒是釋放,那露營旅行更多的是觀察,是體驗——當你抱著敬畏的心走近自然,它便會讓你看到它的鬼斧神工。
國內(nèi)露營,平坦的扎營地基本上是手快有手慢無,生個火也全靠經(jīng)驗,更不用想衛(wèi)生間和洗澡了,露營像是一種散養(yǎng)的民間行為,不被認可,沒有規(guī)范,有時候還要躲一躲有關部門的防火巡邏。
美國露營則和艱苦不沾邊,只要提前在網(wǎng)上預訂好,然后按照號碼找到你的區(qū)域 check in,就能看到一片屬于你的空地。一般會配有野餐桌,帶烤架的火塘,還有放食物的柜子,周圍有分類垃圾箱和公共衛(wèi)生間,以及能夠洗澡洗衣的服務中心,即便在旺季,這些地方也井井有條。
放眼望去,美國人露營基本上都是全家出動。最常見的搭配是一輛房車,一對夫妻,兩個孩子,一條狗。車頂架著皮劃艇,車前掛著山地車,小孩子從四五歲就開始參與,露營對他們而言已然是一種生活方式。我們手忙腳亂,他們吃飯時還能從容地鋪個格子桌布。
與其說黃石是公園,不如說黃石是個生態(tài)圈。對于生態(tài)圈而言,建很多分散的小公園都不如一個大公園更有價值,因為只有足夠的面積,才能讓大型食肉動物存活其中,形成完整的生物鏈。
如今,公園里動物們的野性依然存在,依然有人類被攻擊的報道出現(xiàn),所以公園內(nèi)到處可見“熊出沒”“狼出沒”的警示牌,連垃圾桶都采用的是防熊設計(多按一下就能打開,熊真的有這么笨嗎 ……)。
然而站在動物的角度來說,公園的邊界是人類給的,不是動物自己的,又何談越界?
除了看各式各樣的坑,尋覓野生動物是來黃石公園的另一大主題,這兒不是動物園,野生動物們可不會好心提醒你它們都在哪出沒,一路上最好的線索,都是“聽說 ”。
在 visitor center 問路的時候,工作人員神神秘秘地來一句:“嘿,前兩天有人說在那條路上看到小狼了,你們可以試試哦?!?/p>
然后手握寶貴信息的我們奔向目的地,才發(fā)現(xiàn)那個小山坡上早就有了好些守候的游客,就算最終沒有等到小狼的蹤影,大家也對這種 “ 以訛傳訛 ” 樂此不疲。
最打動我的瞬間,是第一天早上五點起床,去找野生動物一無所獲失望而歸時,路上突然跳出來一只梅花鹿。就那么突然地,在不太可能出現(xiàn)的公路上出現(xiàn),從路的右側(cè)輕盈一跳,來到路中,頓了一下,轉(zhuǎn)頭看向我們,再跳到左側(cè),整個過程行云流水,就像一片輕盈的花瓣,落進了心里,是一句完全來不及記錄的美妙早安。
所以說,忘掉景點反而是更好的選擇。既然已經(jīng)身處生態(tài)圈之中,與其打卡一樣尋尋覓覓,不如相信不期而遇。
沒有路燈的夜晚,黑暗來臨得特別快,晚飯大概都就著落日吃。天黑之后,營地里沒有人大聲講話,安靜的夜空下只能聽到木柴燃燒的聲音,裹著羽絨服喝著酒,我突然想起,這是沒有手機的第四天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