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濤 吳畏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珠?!?1907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電飯煲已成為日常生活必備家電之一,國內市場上除了本土品牌之外,其他的主要是日韓品牌;中日韓三個國家的電飯煲在標準上究竟存在什么差異,本文將針對我國及日本、韓國的電飯煲標準進行差異解讀。
中國、日本、韓國的電飯煲電器安全標準見表1。
當前我國電飯煲使用的電器安全標準為GB 4706.19-2008《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第2-15部分:液體加熱器的特殊要求》,該標準配合GB 4706.1-2005《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使用,分別等同采用IEC 60335-2-15:2005和IEC 60335-1:2004,即我國的電飯煲安全標準與IEC對應版本的標準是一致的,與新版IEC標準的差異僅僅是版本的差異。
日本電飯煲電器安全標準則是在參考IEC 60335的同時加入了本國自己的要求,差異化體現較為明顯。
(1)注水試驗
JIS C 9335-2-15日本液體加熱器安全標準特殊要求的15.201有如下要求:
15.201裝卸容器的時候,在拆下了容器的狀態(tài)下,不應受水的影響;
通過下述試驗檢查其符合性;
在拆下了容器的狀態(tài)下,用以下的方法給該部分注入100ml的水。
水平放置電飯煲,利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給電飯煲的中心注水。此時,在機身冷卻了的狀態(tài)下進行試驗。
在進行了以上處理之后,器具有可能無法經受16.3規(guī)定的電氣強度試驗,而且爬電距離、電氣間隙無法確保29章規(guī)定值的絕緣部分,通過目視檢查確認不應有水跡。
IEC 60335-2-15及EN 60335-2-15也有類似要求:15.103電飯煲內部不應受水的影響。
通過下述試驗檢查其符合性:
將電飯鍋放在水平面上,取出盛米容器,用約含有1%氯化鈉的溶液30mL,通過內徑8mm、長30mm、低端高于電飯煲底部200mm的管子,在2s內倒入電飯鍋內底部中心。
電飯煲應能承受16.3的電氣強度試驗。
與日本安全標準的試驗方法略有不同,溶液為1%的氯化鈉30mL,試驗高度為200mm,如圖2所示。
現行國標GB 4706.19-2008對電飯煲暫無此要求,2008版安全國標GB 4706.19-2008將會根據新版的IEC標準進行修訂。
(2)電源插頭
JIS C 9335-2-15日本電飯煲安全標準特殊要求的25.22有如下要求:
25.22除了JIS C 9335-1之25.22之外,增加:
若器具在給電源線施加過度張力時,會導致燙傷等傷害,也可使用磁石式插頭,如圖3所示。
韓國電飯煲電器安全標準適用情況與我國較為類似,都等同采用IEC標準,差異也僅為與新版IEC標準的版本差異。對應的KS C IEC 60335-2-15:2013《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 液體加熱器的特殊要求》等同IEC 60335-2-15:2008,KS C IEC 60335-1:2013《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等同IEC 60335-1:2010。
中日韓電飯煲安全標準基本一致,只是日本電飯煲安全標準稍有差異,主要體現在注水試驗及電源插頭方面。
中國、日本、韓國的電飯煲性能標準見表2。
我國現行電飯煲性能標準QB/T 4099-2008《電飯鍋及類似器具》,此標準適用于額定電壓不超過250V,額定功率不超過2000W,額定容積不超過10L的電飯煲及類似器具。
QB/T 4099-2008中主要要求如下:
(1)與食品接觸材料的衛(wèi)生要求;
(2)蒸煮容器的容積偏差要求,實際容積不小于額定容積的95%;
(3)防粘涂層的附著力、耐磨性、防粘性;
(4)保溫溫度,對于具有保溫功能的電飯煲,其保溫溫度應在65℃~80℃范圍之間。測量進入保溫狀態(tài)后4h、4.5h、5h溫度的平均值,測溫點僅一個點,距離鍋底中心20mm的位置;
(5)蒸煮均勻性;
(6)時間偏差,對于具有時鐘功能的電飯煲,計時偏差應不大于120s/30d;
圖1 注水試驗
圖3 磁石式插頭
圖5 保溫溫度測量點
圖7 日本說明書
圖8 日本節(jié)能標簽
圖2 30mL溢出試驗示圖
圖4 注水示圖
圖6 中國能效標識
圖9 韓國能效標簽
表1 安全標準
表2 性能標準
表3 能效標準
表4 電飯煲能效等級
(7)氣密性。
2017年我國發(fā)布了QB/T 5129-2017《電磁加熱電飯煲技術要求及試驗方法》,規(guī)定了電磁加熱電飯煲的要求及試驗方法。
QB/T 5129-2017中主要要求如下:
(1)與食品接觸材料的衛(wèi)生要求;
(2)防注水性能,1%氯化鈉溶液100mL,如圖4所示進行注水,2s完成注水,注水1min后,容器加40%容積的水進行烹飪到結束;
(3)小物件不啟動性能;
(4)底部防水性能;
(5)電磁輻射,加權值不應超過30%;
(6)無容器識別;
(7)容器取放性能;
(8)保溫溫度,對于具有保溫功能的電飯煲,其保溫溫度不應低于60℃。方法同QB/T 4099-2008;
(9)蒸煮容器的容積偏差要求;實際容積不小于額定容積的95%;
(10)防粘涂層的附著力、耐磨性、防粘性、耐久性、冷熱沖擊;
(11)耐潮性能,在溫度(40±2)℃,相對濕度95%的試驗箱中,額定電壓供電,取出容器并保持蓋子在打開狀態(tài)下保持至少2h;
(12)耐低溫性能,在溫度(-10±2)℃的試驗箱中,額定電壓供電,取出容器并保持蓋子在打開狀態(tài)下保持至少2h;
(13)噪聲,電飯煲工作時在非排氣狀態(tài)下產生的噪聲(聲功率級)不大于55dB(A)。
日本現行電飯煲性能標準JIS C 9212-1993《電飯鍋及電子保溫鍋》,此標準適用于最大煮飯容量3.6L以下,額定功率2kW以下,并主要用于家庭的電飯鍋及電子保溫鍋,以及最大保溫容量3.6L以下,額定功率100W以下的家用電子保溫鍋。
JIS C 9212-1993中除了性能要求外,還有結構、材料的要求,絕大部分屬于安全方面的要求,屬產品綜合性標準。下面主要介紹性能方面的相關要求:
(1)電源波動的影響;
(2)絕緣要求(常態(tài)絕緣電阻、耐壓、溢流絕緣電阻、注水絕緣電阻);
(3)溫升要求(正常工作、非正常工作);
(4)限溫裝置要求;
(5)溫度調節(jié)器要求;
(6)煮飯性能;
(7)保溫性能,對于具有保溫功能的電飯煲,其保溫溫度應在67℃~78℃范圍之間,無明顯的燒焦、異味臭味以及明顯的顏色變黃現象。最大做飯容量做飯,保溫12小時后測試米飯溫度,測量點如圖5的內鍋3處。各測量部位的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的平均值與各測量值之差應在1.5℃范圍內;
(8)電熱線耐久性;
(9)鍋蓋開合耐久性:通電狀態(tài)下1分鐘10次的頻率,開合30000次,無使用障礙;
(10)拖線盤耐久性;
(11)電源線折彎;
(12)跌落沖擊;
(13)保溫、隔熱材料耐燃性;
(14)內鍋涂層耐磨性;
(15)定時、預約時間偏差。
韓國現行電飯煲性能標準KS C 9310-2013《電飯煲及保溫桶》,此標準適用于單相交300V以下,2kW以下的家用電飯煲和300V以下,1kW以下的家用保溫桶。
JIS C 9310-1993中主要要求如下:
(1)煮飯性能;
(2)保溫性能,同日本標準;
(3)鍋蓋開合耐久性,通電狀態(tài)下1分鐘10次的頻率,開合20000次,使用無障礙;
(4)電磁適合性;
(5)標識及使用說明書。
我國電飯煲性能標準,目前現行有兩份標準,對于電磁飯煲單獨有一份標準,日韓無單獨的電磁加熱電飯煲性能標準;中日韓三個國家的電飯煲性能標準的差異比較大,尤其是日本電飯煲性能標準,其屬于產品綜合性標準,其中包括性能、可靠性、安全等方面的要求,韓國電飯煲性能標準比較簡單,基本上就是煮飯性能及保溫性能的要求,與日本標準基本一致。
中日韓三個國家的電飯煲性能標準主要差異:
(1)保溫性能的保溫溫度及測試方法不同,日韓國家標準是一致的,我國電飯煲性能標準中無保溫溫度均勻性的要求;
(2)日韓國家的電飯煲性能標準中有鍋蓋開合耐久性要求,日本標準要求30000次,韓國標準要求20000次,我國的電飯煲性能標準無此要求;
(3)我國的電飯煲性能標準中對內鍋涂層有附著力、耐磨性、防粘性的要求,日本標準只有耐磨性的要求,測試方法也不同,我國標準要求是用二分之一最大煮飯量的生米,攪拌轉動26000次,日本標準要求是用海綿施加20N負荷,轉動20000次,韓國標準中無內鍋涂層的相關要求。
中國、日本、韓國的電飯煲能效標準見表3。
我國現行電飯煲能效標準GB 12021.6-2017《電飯鍋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能效等級分為5等,具體要求見表4。
熱效率計算公式:
式中:
η——熱效率;
1.16——常數;
λ——修正系數,電磁感應加熱的產品,取1.15,電熱元件加熱的產品取1.0;內鍋材質為非金屬類的產品,取1.13,對于電磁感應加熱的非金屬內鍋類的產品,取1.15;
G——試驗前水量,kg;
t2——試驗后最高水溫,℃;
t1——試驗前初始水溫,℃;
E——耗電量,W?h。
對于內鍋材質為金屬類的電飯煲,其能效限定值為表4中能效等級的4級;對于內鍋材質為非金屬類的電飯煲,其能效限定值為表4中能效等級的5級。對于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內鍋的產品,均應滿足表4中對應的能效限定值。
能效標識應體現熱效率值、待機功率、保溫能耗、內鍋材質,如圖6所示。
表5 電飯煲基準能源消耗功率
表6 韓國電飯煲能效等級
表7 MEPS和MEPS實施日期 ?。▎挝唬篧?h/人)
日本電飯煲能效法規(guī)要求,年能源消耗功率不能低于表5的基準值,從加熱方式及煮飯容量進行了區(qū)分。
年能源消耗功率由以下公式計算:
E={(A×NA)+(B×HB)+(C×HC)+(D×HD)}/1000
式中:
E——能源消耗功率(kw?h/年);
A——煮飯1次所需的耗電量(W?h/次);
NA——1年煮飯的次數(次/年);
B——保溫1小時所需的耗電量(W?h/小時);
HB——1年保溫的時間(h/年);
C——預約1小時所需的耗電量(W?h/小時);
HC——1年的預約時間(h/年);
D——待機1小時所需的耗電量(W?h/小時);
HD——1年待機時間(h/年)。
日本電飯煲能效法規(guī)要求說明書應標注:最大煮飯容量、區(qū)分名、蒸發(fā)水量、年耗電量(年能源消耗功率)、1次煮飯耗電量、保溫1小時耗電量、預約1小時耗電量、待機1小時耗電量,如圖7所示。
日本領跑者計劃規(guī)定了節(jié)能項目、節(jié)能標簽樣式及標簽內容,需標注節(jié)能標志、年能源耗電量、節(jié)能基準達成率、預計年度電費,如圖8所示。
韓國電飯煲能效等級分為5級,其中1級為最高,各等級產品的能效值應不低于表6的規(guī)定。
能效等級指標計算公式:
TEPS目標能耗標準按照表7。
1次做飯及保溫耗電量計算公式:
E1=EC+Eh×6
式中:
E1——1次做飯及保溫耗電量(W?h);
EC——做飯時耗電量(W?h);
Eh——保溫1小時的耗電量(W?h);
6——保溫6小時。
1人份耗電量計算公式:
ET=E1×150/M
式中:
ET——1人份耗電量(W?h/人份);
E1——1次做飯及保溫耗電量(W?h);
M——做飯的大米重量(g);
150——1人份做飯的大米重量(g)。
使用1h的CO2排放量折算公式:1小時耗電量(W?h)×0.425;
年耗電量折算公式:1次做飯及保溫耗電量(W?h)×438。
韓國電飯煲能效標識應標注:1人份耗電量、1次做飯及保溫耗電量、使用1h的CO2排放量、年能源費用、能效能級。標簽樣式如圖9所示。
我國電飯煲能效主要從熱效率、保溫能耗及待機能耗三個指標進行考評,分為5個等級,韓國電飯煲能效則是從能效等級指數及待機功率兩個指標進行考評,也分為5個等級,日本電飯煲能效未分等級,規(guī)定了不同煮飯容量的電飯煲年能源消耗功率的限值。日本領跑者計劃規(guī)定了電飯煲節(jié)能標簽,我國及韓國電飯煲的也有能效標識要求。
中日韓電飯煲能效測定方法上有差異,我國電飯煲能效測定主要是加熱水的熱效率,日韓兩國的測定方式比較接近,考慮實際煮飯耗電量,日本電飯煲側重的是年能源消耗功率,韓國則是1人份耗電量與1人份目標耗電量進行比較分級。
本文通過對中日韓三個國家的電飯煲安全、性能、能效標準內容的剖析,對三個國家的電飯煲產品標準差異進行了解讀。中日韓三個國家的電飯煲產品標準,在安全標準上要求基本一致,日本標準稍有差異,性能及能效標準上三個國家的差異較大,尤其是能效標準,本文有詳細解讀,供相關工程技術人員或檢測人員參考,希望能有所幫助。
[1] GB 4706.1-2005《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
[2] GB 4706.19-2008《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 第2部分:液體加熱器的特殊要求》.
[3] QB/T 4099-2010《電飯鍋及類似器具》.
[4] QB/T 5129-2017《電磁加熱電飯煲技術要求及試驗方法》.
[5] GB 12021.6-2017《電飯鍋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
[6] JIS C 9335-1:2014《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
[7] JIS C 9335-2-15:2004《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 第2部分:液體加熱器的特殊要求》.
[8] JIS C 9212-1993《電飯鍋和電子保溫鍋》.
[9] TOP RUNNER PROGRAM日本《領跑者計劃》.
[10] 日本電飯煲能效法規(guī)(平成25年12月27日經濟產業(yè)省告示第269號).
[11] KS C IEC 60335-1:2010《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
[12] KS C IEC 60335-2-15:2008《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 第2部分:液體加熱器的特殊要求》.
[13] KS C 9310-2013《電飯煲及保溫桶》.
[14] MKE’s Notification2016-137韓國《能效標簽及標準法規(gu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