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世俊
清代有一位名士游覽四川成都望江樓時,寫了一則上聯(lián):
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下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
他苦思冥想,絞盡腦汁,始終寫不出下聯(lián),只好作罷。后來竟也無人能對。
1964年,在望江樓舉辦的一次“工農兵賽詩會”上,一位青年工人卻對出了下聯(lián):
賽詩臺,賽詩才,賽詩臺上賽詩才,詩臺絕世,詩才絕世。
這一副對聯(lián)立即得到公眾的認可,它表達了勞動者的聰明才智和豪邁氣概。
明代嘉靖年間,江西吉水有個狀元羅洪先,號念庵。這個人自恃才高,非常自負。有一次,他和幾個士大夫去游九江,船行不久,一個船夫求他對一下聯(lián),他看不起船夫,不以為然。但看了上聯(lián),沉思良久,竟不能下筆,船夫的上聯(lián)是: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葉風篷,下九江,還有十里。
這則上聯(lián)經過幾百年,也沒人能對出。一直到了解放后的1959年夏,才被一個叫李戎翎的人對了出來。事情經過是這樣的。
1959年6月,佛山市有個裝修工人,因為制作材料的需要,托人到十里外的農村找一段“九里香”的木料,兩天便運到。據(jù)說1943年,也曾有人找“九里香”,卻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才弄到手。二日與一年,相差何其遠。李戎翎聽說此事,有所感觸,靈感突發(fā),便對出了船夫的“絕對”:
十里運,九里香,“八七六五”號輪,雖走四三年舊道,只二日,勝似一年。
(編輯 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