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羽豪
出于一種對生命的好奇和敬畏,我來到了斯里蘭卡,這個被稱為“印度洋之淚”的國度。
從決定來斯里蘭卡,成為海龜救助志愿者那一刻起,我便想象著這樣的情景:自己置身于潔凈的工作環(huán)境中,身穿白色的工作服,戴著口罩與手套,懷里抱著一只受傷的海龜……然而,現實和想象著實有著天壤之別。當我們來到加勒海龜保育中心,只見小小的院子里停了一輛面包車,院子后邊是一個水泥砌成的小瓦房,不到50平方米的小瓦房里有8個水槽,每個水槽里有或多或少受傷的海龜。
簡單的歡迎儀式之后,保育中心的負責人便開始向我們講授海龜救助及海洋保護的基本知識。世界上一共有七種海龜,在斯里蘭卡就有五種,而在這個保育中心里,我們能見到其中的四種,它們分別是綠海龜、玳瑁龜、紅海龜和麗龜。聽了講解之后,我們才知道,原來在我們心目中悠然自在生活的海龜,其一生竟充滿了危險與挑戰(zhàn)。在它們還是卵的時候,蠅蛆、真菌、螃蟹、鳥等都時刻威脅著它們的生命。但最大的威脅則來自于人類,世界上有許多地區(qū)的人們認為,海龜湯營養(yǎng)價值高,能治各種疑難雜癥,于是它們被濫捕濫殺。據不完全統(tǒng)計,每年有30多萬只成年海龜被捕殺。此外,漁業(yè)捕獲、棲息地退化、海洋垃圾、疾病等也是威脅海龜生存的因素。
保育中心有一個比我年紀稍大的男孩Didul,他是這里的負責人之一。通過與他的交談,我才得知這個中心剛翻新不久,由于當地政府沒有提供太多的資金支持,整個中心處于自負盈虧的狀態(tài)。在這些受傷的海龜中,除去殘疾或視力不佳等先天原因,大部分都是被漁網纏住或者被漁網魚鉤劃傷或割斷四肢的,附近的居民在出海時發(fā)現了它們,然后將其帶來這里。
接著Didul又帶我們來到中心外的孵化區(qū)。只見一片沙地上插滿了小旗,旗上寫著海龜種類的簡稱及出生日期。在這片沙地里,埋著許多海龜蛋,為了防止鳥類前來偷吃,沙地上方用網罩了起來。Didul拿起一個玻璃瓶,瓶中放著兩個比鵪鶉蛋稍大又比雞蛋稍小的潔白的球體,原來這就是海龜蛋。他說可惜我們來晚了一周,他給我看了一段上周拍攝的視頻。視頻中,他站在海邊,沒過多久,從他的身后出現了幾百只看起來剛孵化出沒多久的小海龜。Didul告訴我們,中心會不定期舉行一次海龜大放生,讓這些生命能重新回到海洋母親的懷抱。我吃驚地看著這么多小生命的“朝圣之旅”,心中充滿了震驚與期待。
從孵化區(qū)出來,我們又回到了中心內,Didul向我介紹起一只只海龜,這只是什么時候打撈上來的,那只生了什么病,他都記得一清二楚。其中有一只綠海龜失去了一條腿,已經在這里待了一年,Didul說它一輩子都無法回到海洋了。還有一只麗龜,來到這里不到兩周,不知道什么原因它無法張嘴進食,工作人員嘗試了多種方法都沒有效果。那只麗龜無力地待在原地一動不動,和兩旁生龍活虎的玳瑁龜形成鮮明的對比,令人心疼又無奈。
第二天,我們正式開始工作。第一件事就是去孵化區(qū)查看,確保沒有偷盜的鳥兒來叨擾這些小海龜的睡眠。查看過后,我們就要開始一天最耗費體力的工作——搬沙。搬沙是我們志愿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不僅因為在保育中心我們需要赤足而行,同時也是為清洗海龜做準備。男生一人提一桶,女生則一人捧一盆,去中心附近的沙灘上裝好沙子后原路返回,然后把沙子一層一層鋪到中心的地面上。起初我們來回穿梭,干勁十足,但后來桶里的沙子裝得越來越少,裝沙的地點也從能欣賞到美景的海邊逐漸向中心轉移,由此可見搬沙是一項多么浩大的工程啊!
搬完沙后,我們通常會坐在海邊休息一會兒,喝著椰汁,吃著椰肉,吹著海風,這一享受無疑是對我們辛勞工作最棒的獎勵。
耗費體力的可不止搬沙,清洗海龜池也是項體力活。刷水池特別考驗臂力。保育中心沒有水泵,因此給水池換水純粹靠人力。不過打水要比搬沙有趣,有時一個大浪打過來,海水漫過你的小腿再慢慢退去,別提有多涼快舒爽。幾天下來,我們純人工完成了給幾個水池換水的工作。
清洗好海龜池,就可以給海龜洗澡啦。普通的海龜一個人就可以搞定,稍微大一點的就需要兩個人甚至三個人一起合作,因為它們真的非常重!對于比較乖的海龜,洗澡的過程還算順利,那些“活躍分子”真的讓我們吃了很大的苦頭。記得清洗一只綠龜時,從捉它的那一刻起,它便上游下竄,有時還會在水中給你來個后空翻,就是不讓你捉住它。我們合力才把它按住,可它還是不斷掙扎,就像是家里不愿洗澡的小狗,用它的四肢拍打著我們的胳膊,整個過程充斥著“啪啪”的聲響和大家開心的尖叫聲。
喂海龜吃飯也是一件大事。對于素食海龜,我們會提前在水池里放滿海藻等食物,然后將海龜們搬運過去,等它們吃飽了再運回來。對于那些食肉的海龜,我們就需要一個個進行喂食。為了安全起見,負責人只讓我們在一旁觀看。有一次,Didul把我偷偷叫了過去,讓我親自體驗一次喂食海龜的感覺。他拿來一籠小魚,給我做了幾次示范后便讓我來喂海龜。雖說和這些海龜相處了一段時間,可看到它們一個個張開嘴巴等著吃魚的樣子,我還是有些害怕。我緊張地把食物投遞給它們,好幾次不是拋得太遠就是扔得太近,有時還需要用桿子把食物再撥回來。有一回我直接把食物扔在了一只海龜的頭頂,它立馬躥上來差點咬到我,嚇得我只好拜托Didul來親自喂食。
在工作期間,我們經常會遇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為他們進行講解。許多游客聽說我們是志愿者后欽佩不已,有個中國的小妹妹表示她長大了也要來這兒做志愿者。整個中心很大一部分的收入來自游客的資金贊助。如果游客贊助的金額較大,就可以以他們的名義放生海龜。游客會從達到放生標準的小海龜中進行挑選,我們把他們挑選好的海龜放入桶里,由他們提著走向海邊,聲勢浩大宛如一次行軍。負責人會根據風向及海浪判斷適合放生的地點,到了那兒,游客們將桶內的海龜倒出。通常這些小海龜會向大海的方向前進,一個海浪打來,它們便消失于海中。接下來的旅途就得靠小海龜們自己完成了。記得一次放生中,一只小海龜不知是害怕還是不舍,就是不愿意離去,海浪來襲,它反倒朝我們這邊爬來,可它的速度終究敵不過大浪的速度,浪花退去,沙灘上便沒有了它的蹤影。人們通常會遠眺海洋,為它們祈禱。
除了日常的搬沙、清潔、喂食等,有時我們還會有別的工作。記得那是在我們連續(xù)搬了三天沙之后,每個人都肌肉酸痛,胳膊都提不起來了,這時,看到工作人員又拿了幾個桶朝我們走來,大家瞬間發(fā)出哀嚎。幸運的是,這次不是讓我們搬沙而是要我們撿垃圾。原來,保持沙灘的潔凈也是很重要的工作。我們兵分兩路出發(fā)。我一直朝前走,不知不覺已經離保育中心很遠了,整個桶也被我塞滿了垃圾,我的手上還拎著兩個塑料瓶。這時不遠處有一個陌生人向我招手,我走過去,發(fā)現是一個當地飯店的老板。我們聊了很久,攀談中我才知道他的孩子竟然在哈爾濱留學,他還給我看了他兒子的照片,說年底也會來一趟中國。得知我是志愿者后,他特地跑回店里給我拿來一個結實的垃圾袋,讓我把垃圾扔進去,嘴里還不斷說著“China good,Chinese good”。
我在海龜保育中心待了一個月時間,和這里的工作人員及海龜們成了朋友。臨走時,我在海灘邊用沙子堆了一只大大的海龜。海浪襲來,“海龜”很快消失于水中。我們的人生之旅不也和那群入海的小海龜一樣,充滿了未知與冒險嗎?在漫漫旅途中,我們一點點成長,變得更加勇敢和堅強,然后向著更遠更深的方向游去,收獲屬于自己的美麗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