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友
今年39歲的余紅梅出生在武漢市新洲區(qū)鳳凰鎮(zhèn)鳳凰寨村胡青灣一個貧寒農(nóng)家,8歲時母親去世。余紅梅是5個姐妹中的老大。為了減輕家庭負擔。15歲那年余紅梅初中輟學來到一戶人家當保姆。雇主家的小女兒恰巧和余紅梅同年同月同日生,看著同齡人養(yǎng)尊處優(yōu)、無憂無慮。信命但不甘命運的余紅梅仰天長嘆:為何我和人家的命運反差這么大?當保姆的生活很艱辛,但余紅梅一想到多病的父親有錢抓藥。再苦再累總對未來充滿了期待和憧憬。
2001年,余紅梅和鄰村小伙子胡習周結婚了。別人出嫁帶著豐厚嫁妝,而她帶去的卻是兩個年幼的妹妹、體弱的父親,還和公婆一起生活。婆婆還是個藥罐子,婆家窮得叮當響,余紅梅坐月子里一兩豬肉都沒買過,還是非常疼愛她的外婆積攢了500個雞蛋讓她補了身子?;楹蟮诙?,余紅梅的爸爸一次外出不幸遭遇嚴重車禍,為看病家里欠下幾萬元外債。絕境中的余紅梅每天晚上最享受的事情便是觀看電視劇《上海一家人》,每當聆聽到片尾曲中的“要生存就把淚擦干,走過去前面是個天……”這些感同身受的歌詞時,靈魂受到極大震撼鼓舞。為讓雪上加霜的家庭維持運轉,沒有技能的余紅梅做出一個大膽決定:丈夫在家種地,自己出去撿破爛。次日,風風火火的余紅梅戴了頂破草帽,推了輛小車出去拾荒。沒想到,收破爛臟累不說,竟然也是個技術活,還有好多同行欺生。為避免見到熟人,她先到鄰村去撿,空瓶子、紙箱子、易拉罐、廢書報等統(tǒng)統(tǒng)撿起來都是她的“菜”。當時廢舊金屬和廢舊書報等利潤大,在第一次出門前,活絡的余紅梅就在廢品站打聽到這些信息,特意在自己的推車上手書了一個“高價收購金屬書刊”的海報,一路不忘搖著撥浪鼓吆喝著。
收廢品的活太累了,自己是在以命相搏啊。可眼前閃現(xiàn)著父親和妹妹們哀怨無助的眼神,在激烈的思想交鋒后余紅梅又再度戰(zhàn)勝了自己:沒有退路,萬事開頭難,此時退卻何以改變家庭每況愈下的窘境!主意已定,疲憊到極點的余紅梅連衣服也沒脫,就倒在床上睡著了。一夜疼痛后次日天不亮,余紅梅又搖著撥浪鼓穿梭在鄰村民居小巷中。
拾荒一年后有了點積蓄,余紅梅買了輛電動三輪車。見收入不錯,眼界開闊的余紅梅干脆整合了一支10多人的婦女拾荒隊,結隊到羅田、浠水等地拾荒,丈夫則負責開車和做飯。車子裝滿就回來賣掉,每人每次可以分得100多元。重壓頓釋,絕境反擊陰霾退,生活從愁云慘淡中出現(xiàn)一絲曙光,余紅梅的體內(nèi)開始涌動一股消退已久的生命激情,她義無返顧的決定將拾荒進行到底!
2007年的一天,余紅梅在家正準備把撿回的舊木桶拆開當柴燒,剛好被一個山東收古董的劉老板碰到,他立即花5元錢將桶買走,還撂下話說以后有多少要多少。因為當時隨著塑料桶大行其道,這些破舊不堪被遺忘在角落里的木桶木盆不僅占地方,農(nóng)家大多索性丟掉或賤賣掉。于是余紅梅拾荒的時候特別留意這些舊木桶,大小不一的水桶、腳盆、線桶等都要,以每個5元錢收來,再8元錢賣給劉老板。很快劉老板痛快的從余紅梅手中買走了兩批木桶,每個木桶3塊錢的利潤樂壞了余紅梅,她干脆不再撿破爛,發(fā)展了一支60多人的小分隊專門淘桶,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收到1000多個。一年下來余紅梅賣了7萬多個木桶,純利潤20多萬元,心里樂開了花準備大干一場的余紅梅索性租下兩個倉庫來存放木桶。
可木桶賣得越俏,敏銳的余紅梅心里越疑惑:為何人家要這么多舊桶,究竟派上啥用場?有一次,余紅梅專門跟著收桶商去北京結賬,發(fā)現(xiàn)對方開了個木器加工廠。經(jīng)不住余紅梅的刨根問底,劉老板又害怕得罪這個大客戶,只得跟她交底:原來劉老板多年前與一位美國客商合作辦了個加工廠,將舊木桶拋光打磨成工藝品出口到國外,廢物利用后一個桶可賣20多美元。翻個新竟然賺了20多倍!極度震撼的余紅梅油然想到,自己擁有尋到大批貨源的主導權,為何不與劉老板合作賺大錢?當余紅梅提出入股建議后,劉老板經(jīng)深思熟慮后,看重余紅梅吃苦耐勞、誠信樸實的作風決定攜手合作。就這樣,有遠見的余紅梅以11車的木桶入股30%,成了古玩品出口公司的股東,一年就賺了300萬元。
發(fā)達的余紅梅沒有停滯不前,為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yǎng),有一次在武漢參加了一個出口貿(mào)易培訓班。授課的高教授聽到她的創(chuàng)業(yè)經(jīng)歷后,馬上反問她:“作為原產(chǎn)地的湖北,為何自己不能出口呢?”是啊,余紅梅被反問的啞口無言。課后,高老師冒著大雨趕到余紅梅家,看到她家?guī)组g平房倉庫堆滿了木桶,又詢問了她的生產(chǎn)銷售情況。一周后,高老師為她找來一位合伙人,共同成立了一家仿古家具公司,幾經(jīng)輾轉擁有了自己的出口貿(mào)易權。天道酬勤,余紅梅終于又迎來了人生的一個新起點——仿古家具。這些可以記錄歷史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廢品”,如木桶、格子窗、腳盆、紡車等,運用現(xiàn)代工藝稍加修整采取“修舊如舊”的工藝手法,瞬間可讓優(yōu)秀的民間文化產(chǎn)品再現(xiàn)生命與輝煌。果然,這些復古工藝品加工后被倒騰到韓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地很暢銷,其中還有難登大雅之堂的馬桶,一年的產(chǎn)值高達1300多萬。
老物件深度利用也可以發(fā)熱發(fā)光,延伸了思維的余紅梅豁然開朗,舊貨里乾坤很大!隨后幾年時間,她從收水桶,發(fā)展到收木洗腳盆、木馬桶、石磨、石豬槽、柜子、古床、神龕、轎子、梨、耙、馬車、水車、陶罐子,甚至夜壺,以及各種叫不出名字的農(nóng)具等民間老物件,她只要認為有價值的統(tǒng)統(tǒng)收回。有一天,余紅梅發(fā)現(xiàn)一戶農(nóng)家有個木魚盆,雖年代久遠但做工精細木料紋理清晰可辨,她以2000元收回竟以1萬元出手。沾沾自喜沒幾天,就聽到一個更讓她心堵的消息傳來,那家古玩店以40萬元轉手了。那一晚深感專業(yè)知識欠缺的余紅梅失眠了,次日就去淘來一堆古玩鑒賞書籍開始鉆研,3年后她還通過考試獲得了權威機構頒發(fā)的古玩鑒定估價師三級證書。
2012年,一個朋友托余紅梅買一套古宅子回去建會所。余紅梅驅(qū)車來到江西婺源尋找古宅,在江西婺源深山里的一處徽派古宅前,余紅梅痛心的發(fā)現(xiàn),因長久無人居住和保護,這棟雕梁畫棟涂滿滄桑厚重文化的老屋主體眼看就要垮塌了。要命的是村里的很多古宅建筑,歲月更迭雖不失豐厚底蘊文化,但隨著新農(nóng)村的發(fā)展,面臨不得不拆或改建的命運,十分可惜。余紅梅一下子嗅到了商機,開始醉心于搶救文物收購老宅子。她發(fā)動員工聯(lián)系各地古村落拆遷辦,哪里要拆就去現(xiàn)場觀摩,看中了哪一棟就去整棟收購,然后異地復建,不讓老祖宗的遺產(chǎn)消逝在挖掘機下。余紅梅要做的古建生意,是一個兩拆兩建的過程。每逢古村落里的一處古宅子余紅梅買下后,把它的構件一個個全部編號,拆分下來裝箱運到自己的基地重新搭建起來,客戶來挑選自己喜歡的古宅子后,余紅梅把它再次拆分,編號裝箱運到客戶處,最后原封不動的搭建起來。2014年3月30日,余紅梅把一棟180萬元的老屋賣給了武漢歡樂谷景區(qū),每天來自全國各地數(shù)以萬計游客徜徉在中國傳統(tǒng)環(huán)境文化氛圍中,經(jīng)濟社會效益顯著。此后,全國從事古建筑和古玩店的客商都慕名找到余紅梅洽談合作。敏銳的余紅梅預感到,隨著國家對古建筑保護力度的加強,古建筑資源稀少價值也就越來越大。果然在2015年,余紅梅巨資收購的6套古宅子全部順利賣到了廣州一個景區(qū)。古建行業(yè)難度大但利潤高,一個工程的完成,就意味著上百萬元利潤進賬。雖然自己不懂技術,但余紅梅開出了優(yōu)厚待遇條件,迅速四處招兵買馬,尋找到了30多位鄉(xiāng)村工匠能手和行業(yè)高人加盟。
在賺錢的過程中,余紅梅看到了這些老物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明白自己吃的是老祖宗智慧的飯,日久天長對它們寄托了難以言表的情感,開始為它們的消逝感到心痛。此刻,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油然而生,余紅梅開始考慮要把這些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保存下來,留給子孫后代瞻仰。2015年底,余紅梅不顧家人的極力反對,砸下1,5億打造一個占地1300畝湖北最大的民俗博物園,建成一座全國獨有的集古建展示、民俗體驗、古玩交流、休閑度假、國學養(yǎng)生、特色美食為一體的綜合體,全力發(fā)展鳳凰寨村的鄉(xiāng)村旅游。奠基儀式那天,站在政府給她劃撥的土地上,余紅梅對家人立下誓言:這是保護傳統(tǒng)文化的大好事,失敗了大不了從頭再來再去撿破爛!
中華傳統(tǒng)文明,無不令人神往。2017年5月20日,民俗園正式開園那天,出乎所有人預料,園區(qū)一天就接待游客3萬多人。而吸引著游客的,正是余紅梅四處收來的上萬件古舊生活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老物件,再現(xiàn)中國幾千年來農(nóng)耕時期百姓生產(chǎn)和生活的歷史現(xiàn)實,特別體現(xiàn)出鄂東勞動人民從自然界獲取食物工具和勞動之余休閑的場景,令游客們仿佛穿越時空回歸刀耕火種的古代,親身體驗到先祖?zhèn)儺斈昵笊鎴D發(fā)展的進取風貌。在民俗園參觀之時,有人看上這些老物件還可以現(xiàn)場交易。至此,余紅梅用自己的方式給這些自然資源、環(huán)境倫理載體、古建筑都呵護好安進新家,讓傳統(tǒng)文化這一民族精神命脈世代薪火相傳。令余紅梅意外的是,開業(yè)當天進賬百萬,以前反對的人自此沉默了。
“收大水桶、小水桶、洗腳盆咯!”如今身家過億的余紅梅,閑暇時仍喜歡獨自驅(qū)車來到偏遠鄉(xiāng)下吆喝收舊貨,她說是先人的智慧造就了她脫胎換骨的今天。出于感恩,她要把沉睡埋沒在民間更多的寶貝挖掘出來再現(xiàn)價值,讓后代子孫沐浴在源遠流長的創(chuàng)意傳統(tǒng)文化里砥礪前行。
(編輯·蔡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