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亮媽咪 圖/小白狼
我家有兩個男孩,想借此促進父子關(guān)系,因此每天晚上睡覺前的準備工作,刷牙、洗澡和看20分鐘iPad,都是爸爸帶著兄弟倆進行。但不知什么原因,不管兄弟倆白天多么乖巧懂事,只要睡前準備開始,不是兄弟倆高聲哭叫,就是爸爸大聲吼。這幾乎成為每晚的慣例。很多時候,身為媽媽的我都是獨自“躲”在臥室里,本著誰的爭端誰解決的原則,根本不去插手他們父子之間的這些小插曲。
上周日晚上,父子爭端愈演愈烈,最后父子仨人分別來找我告狀。事情的起因緣于弟弟,不知道是因為想獨立完成,還是惡作劇,刷牙之前,弟弟要自己擠牙膏,但牙膏掉落在洗臉池的邊上,于是弟弟便用自己的睡衣袖子去擦,爸爸說了多次不行,但弟弟就是不聽,于是爸爸有點兒用力地將弟弟拉開。然后,弟弟開始哭,而哥哥則跑來告狀“爸爸打弟弟了”。
我想,爸爸應(yīng)該先弄清楚兩個問題:一是,掉落在洗臉池邊上的牙膏,究竟是弟弟故意所為,還是小手協(xié)調(diào)性差或動作不到位的疏忽所致;二是,弟弟用睡衣袖子去擦牙膏,真的是惡作劇嗎?還是知道自己犯了錯誤,想馬上清除,但手邊沒有可以使用的毛巾?
兩個問題,結(jié)果不同,爸爸所采取的應(yīng)對方式也應(yīng)該完全不同,是批評,還是鼓勵?爸爸應(yīng)該以積極的心態(tài)應(yīng)對孩子的行為,不可憑自己主觀臆斷而妄下結(jié)論。
在親子沖突中,往往保持冷靜的一方是贏家,但爸爸總也忍不住,嗓音越來越高,尤其是在父子爭吵之時,爸爸也會大聲地為自己辯解。
此時正是“教育”爸爸的好機會。我問:“你知道自己哪兒做錯了嗎?”爸爸無辜地搖搖頭。我直接了當(dāng)?shù)卣f:“你對孩子說話的語氣需要改改。”爸爸反問:“我也沒有說錯什么呀?就是叫他們洗澡和刷牙?!薄澳愕囊笫菦]錯,但你說話的方式有問題?!卑职钟悬c兒不得其解,于是我便給他解釋:以“你應(yīng)該……”開始的句子,孩子會認為是一種強硬的責(zé)備、批評或命令;而以“我希望……”開始的說話方式,則是一種建議,不但表達了說話人的意愿,而且語氣更緩和,更容易被孩子們接納。與其說“你要收拾玩具”,不如說“我希望你能自己收拾好玩具”。
爸爸無辜又無奈地問我:“為什么孩子對你的話言聽計從;而我說什么,絕對是走相反的路線?”我的經(jīng)驗是,只有先尊重孩子們,才可能建立起信任和權(quán)威。
“那我現(xiàn)在該怎么辦?”爸爸問道。我建議他去孩子房間,和他們好好談一談,是一種親子聊天,更是一種互相道歉。結(jié)果很理想,爸爸和孩子們互相說了對不起,而且還共同保證今后要如何改正,應(yīng)該怎么做;最后爸爸為孩子唱了兩首歌,彼此一個大大的擁抱互道晚安。事情就此圓滿結(jié)束,爸爸媽媽都不再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