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淡藍
2017年的最后一天,朋友圈里都在發(fā)年終總結(jié)和新年展望,作為一個緊跟熱點潮流的中年油膩婦女,我當然不能落伍,迅速跟風發(fā)圈。
“醒來先在床上打游戲,直到連超五人,排名第三,在2017年年末我竟然癡迷上了游戲,忘記是誰把我拖下水的,然而我又成功地把兒子拖下了水,很擔心有朝一日會母子反目,終于體會到游戲使人上癮的魔力。2018年的新年愿望是能登上擂主的寶座,實在不行,想在某個月黑風高之夜把排我前面的大神們都刪了?!?/p>
不到一分鐘,回復眾多。
有迅速問“什么游戲”的,有雞湯式總結(jié)“生活偶爾換個活法也不錯”的,有人笑哭了回“我原以為你2018年的愿望是戒掉游戲呢,沒想到……”有人正襟危坐地說“你悔改吧”,某大叔嚴肅地說“排斥一切游戲”,老師恨恨地認為我“這是拉更多人下水的節(jié)奏”,還有好朋友提醒我“還是刪了吧,有時間不如多寫點文章多做些美食更靠譜”,最歡樂的評論莫過于一連串的“我也想刪了你”……
當天下午,讀大學的兒子也放假回家,我一反常態(tài)不著急收拾他行李箱里的臟衣服,心急火燎地拉著他:“來來來,告訴老媽,你是怎么玩的,是不是有什么秘訣?”
兒子得意揚揚:“你弱爆了!”
眼見小子的分數(shù)已遙遙領(lǐng)先,我不吃不喝不睡怕也是趕不上他了,靈機一動生出一妙招,觍著臉求他,讓他拿著我的手機幫我玩。小子說可以,代價是一頓日料,咬咬牙我就答應(yīng)了。
我的設(shè)想很美妙,只要兒子能幫我打一個令所有人望塵莫及的高分,我不就一勞永逸了嗎?這樣我就可以久久地在我的寶座上顧盼生威睥睨眾生了。
但千算萬算沒有算過游戲規(guī)則,第二天一覺醒來,習慣性看排行榜。What?新一周分數(shù)清零,排名重新開始?那些昨天還可憐兮兮落后我三四十名的人竟然一大早就占據(jù)了榜首?
我氣急敗壞,不玩了。
正沮喪中,朋友發(fā)我一個新的游戲小程序——“頭腦王者”智商挑戰(zhàn),一堆歷史問題砸得我腦門兒痛,才一個回合,我就敗下陣來。
朋友得意地“摳著鼻孔”(微信表情),那一刻我“福至心靈”,原來在游戲界,也是有鄙視鏈的。
正如之前從不玩游戲的我,看到朋友圈里有人發(fā)“天天愛消除”的積分,就會暗中嘲笑“天哪,這是有多幼稚有多無聊還玩這種游戲”,沒承想有一天我也處在了鄙視鏈的下端。
這幾天,“百萬英雄”答題游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了整個朋友圈,似乎不玩這個游戲,就默認了自己“不才”的事實。
好吧,我寧可一個人默默地“不才”,也不想在全國人的注視下灰溜溜地“不才”。
又一次悄悄打開“跳一跳”的游戲界面,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我的偶像——某知名大學教授也加入了跳一跳的隊伍,還有之前鄙視我拉更多人下水的老師,分數(shù)早已經(jīng)超越了我,是我把她拖下水的嗎?Sorry!還有更多熟悉的頭像,正前赴后繼地刷新著紀錄。
微信上有人呼我:在嗎?忙嗎?
我氣不打一處來,有事說事,沒事不閑聊的聊天基本禮儀懂不懂?
假裝不在,去玩了一局“跳一跳”,運氣真好,一不小心竟然創(chuàng)了自己的歷史新高。
迅速有消息發(fā)過來:哼哼,原來你在玩“跳一跳”不理我。
一不留神,“跳一跳”泄露了我潛水的最高機密。
但我知道,我絕不會沉迷于這個游戲,它就像我每天中午的一次十五分鐘午休、下午的一杯咖啡、晚上的一次淋浴、偶爾想起會敷的面膜……它們是我生活中的加油站和??奎c,也是我追的連續(xù)劇的一支廣告,“跳一跳”之后,我仍舊會馬上回來。
(潘光賢摘自《北京青年報》2018年1月16日 圖/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