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飛,周 鵬,董瑞霞,陳春霞,游晴如,鄭菲燕,涂詩航,黃庭旭
(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福州國家水稻改良分中心,福建福州350018)
荃優(yōu)212是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利用自育的米質優(yōu)良、抗稻瘟病恢復系福恢212與安徽荃銀高科種業(yè)股份有限公司選育的高配合力、優(yōu)質秈型不育系荃9311A[1]測配育成的福建省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且米質達部頒一等的優(yōu)質雜交中稻品種,于2018年通過了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閩審稻20180009)。2016—2017年在福建省內外多地進行試驗示范,表現出群體整齊、莖稈粗壯、抗倒伏能力強、熟期轉色佳、高產穩(wěn)產性好、結實率高、稻瘟病抗性強、米質優(yōu)和適應性廣等特點。2018年荃優(yōu)212在福建省將樂縣安仁鄉(xiāng)余坑村作中稻連片示范種植14.0 hm2,表現產量高、米質優(yōu)、抗性強及適應性廣等。為了加速荃優(yōu)212在福建全省的推廣種植,現將其在將樂縣安仁鄉(xiāng)作中稻連片進行種植的示范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荃優(yōu)212作中稻進行連片種植的示范片地點位于將樂縣安仁鄉(xiāng)余坑村,示范面積14.0 hm2。示范片所在地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為17.4℃,無霜期為284 d,年降水量為1 708 mm?,F經將樂縣農騰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形成田塊連片、機耕路、灌溉溝渠相連的便利設施,土地肥沃,很適合優(yōu)質、高產的水稻連片示范種植。
2017年荃優(yōu)212在將樂縣安仁鄉(xiāng)余坑村作中稻試種并進行大區(qū)評比,大區(qū)實割測產產量為10 557.0 kg/hm2,比當地種植的優(yōu)質稻品種增產明顯。2018年10月10日,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邀請同行專家對荃優(yōu)212示范種植的14.0 hm2進行現場測產驗收,專家察看荃優(yōu)212示范現場,在示范片隨機選取3丘有代表性田塊,實割面積分別為65.97 m2、67.10 m2和68.17 m2,進行脫離、稱重和揚凈折干后,荃優(yōu)212示范片3丘田塊加權平均產量10 462.5 kg/hm2,平均產量比參加福建省中稻組區(qū)試2 a平均產量(9 040.2 kg/hm2)增產1 422.3 kg/hm2。
2.2.1 生育期 荃優(yōu)212屬中秈三系雜交稻品種,在將樂縣安仁鄉(xiāng)作中稻種植,5月24日播種,秧齡18 d左右機插秧,9月1日左右始穗,10月10日左右成熟,生育期平均139 d。
2.2.2 農藝性狀 荃優(yōu)212在將樂縣安仁鄉(xiāng)作中稻種植,田間表現群體整齊,株型松散適中,抗倒伏能力強,穗粒結構協(xié)調,豐產穩(wěn)產性好、米質優(yōu)、成熟期轉色佳。平均有效穗243.0萬~282.0萬/hm2,株高117.3~121.6 cm,穗長25.2~26.8 cm,每穗總粒數186.8~218.6粒,結實率85.6%~89.6%,千粒重27.8 g左右。
2.2.3 抗逆性表現 荃優(yōu)212經福建省中稻組2 a(2016—2017年)區(qū)試稻瘟病抗性鑒定,綜合評價為中抗稻瘟病,在福建省內外示范種植均表現良好的稻瘟病抗性。在將樂縣安仁鄉(xiāng)作中稻種植,示范片均未發(fā)現稻瘟病危害,抗倒伏好,耐寒性較強。
2.2.4 米質表現 荃優(yōu)212米質好,食味品質佳,口感好。經福建省區(qū)試統(tǒng)一取樣送檢,米質達部頒一等優(yōu)質食用稻品種品質標準。其糙米率為81.3%,整精米率為61.9%,堊白度為0.2%,透明度為1級,堿消值為7.0級,膠稠度為79 mm,直鏈淀粉含量為17.0%。
在將樂縣安仁鄉(xiāng)作中稻示范種植,5月中下旬播種,常規(guī)播種秧田播種量為150~180 kg/hm2,大田用種量為11.25~15.00 kg/hm2,播種密度力求均勻一致,應做到稀播、勻播,培育多蘗壯秧。采取軟盤育秧技術,每公頃大田用秧盤350片左右,每盤播種量以80~100 g為宜,出苗前期采用濕潤管理,促進秧苗盤根,出苗后以濕潤灌溉為主,控制好苗床水分,有利于秧苗茁壯生長。當秧苗生長至2葉1心時應及早追施斷奶肥和促蘗肥,在插秧前3~5 d應追施送稼肥。同時在秧苗期要做好病蟲害的預防和管理,特別注意防治稻飛虱、二化螟、葉蟬、稻薊馬等病蟲危害。插秧前1~2 d噴施農藥1次,做到帶藥下田,減少大田病蟲危害。播種后18 d左右,即秧苗長至3葉1心或4葉期開始機械插秧。
荃優(yōu)212特性是千粒重較大、穗大粒多,移栽應適當稀植,機械插秧以30.0 cm×16.7 cm為宜,插秧深淺力求均勻,每叢插1~2粒谷,機械插秧的深度控制在2 cm左右。插秧后3~5 d及時補苗補插。插秧后結合追肥進行1次藥劑滅草,每公頃水田用秧田一次凈450 g或用60%丁草胺1.875 kg拌過篩過的細潮土225 kg進行撒施,施藥追肥時要先堵住大田排灌水口,5~7 d內不排不灌,缺水應及時補水。
重施大田基肥,占總施肥量的60%,一般施純氮150~180 kg/hm2,移栽返青后7~10 d內及早追肥,一般每公頃追施尿素120~150 kg、氯化鉀75 kg,以促進機插秧低節(jié)位分蘗的生長,促進穗數增加,提高大田有效穗。穗分化時巧施穗肥,酌情施粒肥,穗粒肥應以鉀肥為主。在抽穗破口期至齊穗期根外噴施1~2次磷酸二氫鉀,以提高穗結實率。
荃優(yōu)212全生育期采取淺濕交替的管水措施,做到插秧后淺水護苗,深水返青,薄水發(fā)根促蘗,夠苗擱田,有水孕穗,濕潤灌漿,后期淺濕交替灌溉,斷水不宜過早,成熟前一般7~10 d斷水為宜,有利機械收割。
機插秧水稻病蟲害防治采取“主防兼治,節(jié)本增效”的策略,做好種子曬種、浸種消毒和帶藥移栽下田的前提下,結合當地水稻病蟲害的發(fā)生特點、田間病蟲調查和植保站的病蟲預報,抓住病蟲防治最佳適期,合理科學施用農藥,選用低毒、低殘留、高效的對口生物藥劑及時施用,確保病蟲害防治效果。在水稻分蘗期至分蘗盛期主要做好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的防治,生育后期應重點做好稻瘟病、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的防治,可采用農藥混配技術進行復合防治,既省工、省時,又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