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山”(又稱轉神山)是盛行于藏區(qū)的一種莊嚴而神圣的宗教活動儀式,是藏族人對神山的一種崇拜方式。
2015年(中國農歷羊年)9月,作為攝制組成員之一,我隨云南民族博物館《傳承——云南少數(shù)民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影像全紀錄》拍攝組一行從昆明市奔赴迪慶藏族自治州進行項目的實地拍攝和田野調查工作,也讓我有機會來到滇、藏兩?。▍^(qū))接合部橫斷山脈中段的梅里雪山群,一睹她神秘的面容。
梅里雪山內轉經示意圖
這列南北走向的巨大山脈由梅里雪山和相連的太子雪山組成,其主峰是至今未被人登頂?shù)摹翱ㄍ吒癫保0?740米,形似漢字“金”字,又似一座潔白的佛塔。藏族人深信“卡瓦格博”是神靈的化身、眾神的現(xiàn)身,是最圣潔之地。這座山峰與西藏阿里的岡仁波齊、青海果洛的阿尼瑪卿、青海玉樹的尕朵覺沃被視作“中國藏傳佛教四大神山”。
《格薩爾王傳·加嶺之部》中有記載說:卡瓦格博神被來到絨(現(xiàn)今德欽一帶)的格薩爾王收服后成為佛教的保護神,統(tǒng)領千萬地方保護神,共同保護著絨地的安寧與吉祥。
有學者持自己的觀點:“從佛教進入藏區(qū)后才有了轉山、轉經等說法和行為,具體年代不清楚。轉山是在轉圣地,相當于轉一個自然寺院,轉了以后就有了宗教上的功德。”轉山這一習俗流傳至今,是現(xiàn)代藏族同胞傳承藏文化的一種重要方式。
藏民轉山一般不帶雨具、不騎騾馬,背著簡易行李,用虔誠的心靈和身體的艱辛祈愿得到神山的庇佑,獲得一生的功德。特別是在梅里雪山的本命年羊年轉山,將得到平常年間加倍的功德,數(shù)以萬計來自滇、川、青、甘,甚至尼泊爾的虔誠信徒圍繞她頂禮膜拜。
轉山分為內轉和外轉,內轉線路主要圍繞“卡瓦格博”峰,必到雨崩村、雨崩神瀑,有條件還可到明永冰川,內轉一般需要三四天時間;外轉線路圍繞整個梅里雪山群,從云南德欽出發(fā)繞西藏再回到云南,外轉一般七天至半月時間。轉山人以前大多是僧人,現(xiàn)在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普通藏民前往轉山的也日漸增加。
拍攝完雪山大環(huán)境后,9月24日下午,攝制組一行來到西當溫泉處,把設備、行李托付給了一隊騾馬后,全體隊員追隨藏民們的腳步,踏上此次歷時五天的內轉山旅途。
從黃昏到夜晚,在綿柔細雨中,借助幾點手機光亮,一路泥濘一路曲折,經6小時30分鐘約18千米的探尋,終于到達第一站——位于“卡瓦格博”峰南側的“緬茨姆峰”腳下的下雨崩村(海拔3050米)。這一路應了魯迅先生的話:“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雨崩村分為上、下雨崩,兩村遙相呼應間隔幾百米,步行需40分鐘。下雨崩村中央小廟旁有一塊叫“些里崩”的圓形巨石,傳說勝樂金剛憐憫末法時代的眾生,把開啟一百個圣地大門的鑰匙放在了這塊“些里崩”石頭里面,到末法時代世界陷入苦難時,這塊石柱頂上的“帽子”會自動脫落,那時,人們取出里面的鑰匙,打開所有圣地的大門,就可以進入到吉祥安樂的凈土世界中。
雨崩神瀑(海拔3680米),我們此行的第二站,它位于加瓦仁安峰下,瀑布從懸崖頂傾瀉而下,水珠四濺,彩虹在陽光下閃現(xiàn),變化萬千。瀑布傳說是卡瓦格博神從上天取回的圣水,能占卜人的命運,為人消災免難、賜恩眾生,藏族人把到雨崩神瀑下沐浴視作一種潔凈心靈的修煉。
攝制組一行從西當驛道徒步進入下雨崩村,9月27日選另一條尼龍驛道走出下雨崩村,沿著雨崩河,途經壯觀的尼龍大峽谷,搭乘一段鄉(xiāng)間小客車回到雪山景區(qū)入口處,再轉乘我們自帶車輛,當晚到達明永村(海拔2250米)住宿。傳說只有虔誠有緣分的人,在夏秋多雨時節(jié)才能一睹“卡瓦格博”的真容,我們一行人不只拜謁了她白日傲視一切的非凡氣勢,還欣賞到她在明月映照下巍峨的銀色身姿。
此行最后一站“明永冰川”,從主峰“卡瓦格博”峰頂蜿蜒向下,綿延11千米到海拔2600米的明永村附近,平均寬500米,既是梅里雪山四條冰川中最長最大的,又是云南最長最大的現(xiàn)代海洋性冰川,另外三條冰川分別是斯農冰川、紐巴冰川、濃松冰川。
雨崩神瀑全景
明永冰川
一路走來,隨處可見用棉布、麻紗或絲綢印有梵文咒語、佛像等圖案的藍、白、紅、綠、黃(分別象征天空、祥云、火焰、江河、大地)五色經幡、風馬旗。隨風舞動的經幡聯(lián)通了神和人,猶如無數(shù)僧眾一遍遍詠誦著經文,祈愿上蒼諸神庇佑,善良吉祥與一切同在。
“去轉山,去時和回來時的樣子沒有什么改變,就沒有什么意思。朝拜之后應該有所改變,比如為自己制定一個小目標(不偷盜、不喝酒)加以實施?!边@是我聽到的來自藏區(qū)不同以往關于轉山的另一種觀點,轉山歸來,從孝敬父母開始,愛護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敬畏大自然,從小處開始改變,就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