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麗
天水市馬鈴薯年播種面積在6.7萬公頃左右,總產(chǎn)達100萬噸以上 ,因其種植氣候適宜、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營養(yǎng)豐富、糧菜兼用而受城鄉(xiāng)人民的喜愛和重視。目前我市馬鈴薯生產(chǎn)在栽培技術、加工利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改進,初步形成了產(chǎn)、加、銷的體系。但大面積仍以露地常規(guī)技術為主,旱地馬鈴薯雙壟全膜覆蓋集雨栽培技術,是在推廣玉米雙壟全膜覆蓋集雨溝播技術的基礎上,通過改進形成的。雙壟全膜覆蓋后在田間形成了較大的集雨面,使壟上降水向壟溝內聚集疊加,可以聚小雨為大雨,聚無效雨為有效水。特別是在干旱情況下,對春季一次保全苗的作用非常突出,從而為馬鈴薯生長發(fā)育創(chuàng)造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農(nóng)田生態(tài)環(huán)境,綜合協(xié)調了影響產(chǎn)量的各主要因子,使馬鈴薯具有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對提高產(chǎn)量具有顯著的作用。
1 技術優(yōu)點
一是雙壟全地面覆蓋地膜,充分接納馬鈴薯生長期間的全部降雨,特別是春季5mm左右的微量降雨,通過膜面匯集到壟溝內,有效解決旱作區(qū)因春旱嚴重影響播種的問題,保證馬鈴薯正常出苗。二是全膜覆蓋能最大限度的保蓄馬鈴薯生長期間的全部降雨,減少土壤水分的無效蒸發(fā),保證馬鈴薯生育期內的水分供應。三是全膜覆蓋能夠提高地溫,使有效積溫增加,延長馬鈴薯生育期,有利中晚熟品種發(fā)揮生產(chǎn)潛力,具有明顯增產(chǎn)效果。四是技術操作簡單,不需要大型農(nóng)機具,農(nóng)民易接受,便于大面積推廣。
2 栽培技術要點
2.1 地塊選擇:宜選擇地勢較為平坦、土壤肥沃、土層較厚的梯田、溝壩、緩坡(15度以下)旱地,前茬以豆類、小麥茬口為佳。用木棍或木條制作一個劃行器,在田間規(guī)格劃行。距地邊20cm處先劃出第一個大壟和一個小壟,小壟40㎝,大壟70㎝,用厚度0.008mm,寬120cm的地膜。
2.2 合理施肥:一般畝施有機肥3000公斤,起壟前均勻撒在地表。將所用化肥按每畝確定的施用量集中施入大壟中間深約10cm的淺溝中,尿素30-40kg、過磷酸鈣40-50kg、硫酸鉀20kg。然后用步犁沿劃線來回耕翻起壟,用手耙整理形成底寬為70cm,壟高15-20㎝的大壟,并將起大壟時的犁壁落土用手耙刮至小壟間,整理成壟底寬40㎝的,壟高10-15㎝小壟。要求壟溝寬窄均勻,壟脊高低一致,兩幅膜相接處在小壟中間,每隔2m橫壓土腰帶,覆膜后一周左右,地膜緊貼壟面或在降雨后,在壟溝內每隔50cm打孔,使壟溝內的集水能及時滲入土內。為保冬春的墑,起壟覆膜時間可提早,一般在3月中旬解凍后就可進行,也可在上年秋季進行秋覆膜,但冬季要注意保護好地膜。
2.3 土壤處理:一是地下害蟲危害嚴重的地塊,整地起壟時,每畝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0.5kg加細沙土15kg,制成毒土后撒施。二是膜下除草,起壟后用50%的乙草胺乳油全地面均勻噴霧,然后覆蓋地膜。
2.4 選擇良種、切刀消毒:選種選擇高產(chǎn)、抗逆性強的品種,如隴薯5號、隴薯6號、莊薯3號、青薯168、青薯9號、克新2號、克新1號等。曬種將種薯平攤在土質場上,曬種2-3天,忌在水泥地上,曬種期間剔除病、爛、傷薯,以減輕田間缺苗,保證全苗,為豐產(chǎn)奠定基礎。切刀消毒.種薯切塊不僅有利于馬鈴薯早出苗,而且節(jié)省種薯,應注意以下幾點。
(1)、切塊時間,為了避免馬鈴薯種薯切塊后腐爛,應在催芽后播種前2-3天切塊。
(2)、切塊大小,一般要求切塊重量不應小于20-25g,即每500g種著可切20-25塊。每個切塊上至少要帶1-2個芽眼。
(3)、大小不同切法有異,50g左右的種薯可從頂部到尾部縱切成2塊;70-90g的種薯切成3塊,方法是先從基部切下帶2個芽眼的1塊,剩余部分縱切為2塊;100g左右的種薯可縱切為4塊,這樣有利于增加帶頂芽的塊數(shù);對于大薯塊來說,可以從種薯的尾部開始,按芽眼排列順序螺旋形向頂部斜切,最后將頂部一分為二。
(4)、切刀消毒,為防止切刀傳染真細菌病害和病毒病,最好用多把刀具,有用有備,備用刀泡在消毒液中,最好做到一薯一刀,即切完一個薯塊,把刀具在消毒液泡一下,換一把消毒刀具來切。一般情況下,切到病薯時,應將其銷毀,同時應將切刀消毒,否則會傳播病菌,其消毒方法是用火燒烤切刀,或用75%酒精反復擦洗切刀,或用1%高錳酸鉀浸泡切刀20-30分鐘后再用。
2.5 合理密植:播種時期一般為4月上旬,用打孔點播器種植,密度根據(jù)地域條件進行控制,肥力較高的川臺地、梯田地,株距為30-35㎝,每畝保苗3500-4000株,肥力較低的旱坡地可適當放寬到35-40㎝,每畝保苗3000-3500株。播種方法是先用點播器打開第一個播種孔,將土提出,孔內點籽,覆蓋提出的原土,以此類推至播完。這樣播種,對地膜的破損較少,膜面干凈沒有浮土,且播種深度一致,出苗整齊均勻,提高工效。
3 加強管理、防治病蟲
3.1 苗期管理:出苗期間注意觀察,如幼苗與播種孔錯位,應及時放苗,以防燒苗,播種后遇降雨,會在播種孔上形成板結,應及時將板結破開,以利出苗;出苗后查苗、補苗和拔出病苗。
3.2 花期及結薯期管理:封壟前,根據(jù)長勢畝施尿素10kg或碳酸氫銨30kg追肥要視墑情而定,干旱時少追或不追,墑情好、雨水充足時適量加大。同時根據(jù)地下害蟲發(fā)生情況進行土壤處理,對地下害蟲和雜草危害嚴重的地塊,整地起壟時每畝用40%甲基異硫磷乳油0.50kg加細沙土15kg,制成毒土后撒施,或結合施肥拌入5%甲基異柳磷1kg進行防治。
3.3 現(xiàn)蕾期:現(xiàn)蕾期及時摘除花蕾,節(jié)約養(yǎng)分,供塊莖膨大。另外馬鈴薯對硼、鋅微量元素比較敏感,在開花和結薯期,每畝用0.1-0.3%的硼砂或硫酸鋅、0.5%的磷酸二氫鉀、尿素水溶液進行葉面噴施,一般每隔7天噴一次,共噴2-3次,畝用溶液50-70kg。
3.4 結薯期:結薯期如氣溫較高,馬鈴薯長勢較弱,不能封壟時,可在地膜上蓋土,降低壟內地溫,為塊莖膨大創(chuàng)造冷涼的土壤環(huán)境,以利塊莖膨大。清除廢膜適宜收獲期按品種的熟性確定,收獲后及時整地并清除廢地膜。
3.5 防治病蟲害
3.5.1 病毒病: 花葉型、卷葉型、束項型,是病毒接觸,高溫作用的結果。防治: A苗期采用10%比蟲琳1500倍液,50%抗蚜威可濕性2000-3000倍液等農(nóng)藥噴霧防治傳毒蚜蟲,預防病毒病。B冷涼種植,C選擇無病苗。
3.5.2 環(huán)腐?。?病株表現(xiàn)萎蔫和塊莖維管束呈環(huán)狀腐爛,帶病種薯是主要傳播途徑。防治方法是選無病種薯,小整薯播種,芽栽,切刀消毒(用75%酒精、0.1%的高錳酸鉀、5%的食鹽開水), 選用抗病品種。
3.5.3 晚疫病: 可發(fā)生在葉、葉柄、莖及塊莖上,在葉上往往發(fā)生在葉尖及葉緣上,開始時,一個水漬狀的小斑,逐漸擴大呈圓型或半圓型,暗綠或暗褐色大斑,且病斑與健部有白色稀疏的輪霉,在葉背更明顯,嚴重時,植株萎蔫、下垂,最后整個植株變?yōu)榻购?,呈濕腐狀。主要通過空氣或者流水傳播。 防治方法:一是選用抗病品種;二是選用無病種薯;三是封鎖和消滅病株;若有病株,一般在連續(xù)幾天的陰雨天氣,相對濕度大(75%),最低溫度不低于10度,最高溫度不超過25度,這病會很快蔓延,四是藥劑防治??捎?0%殺毒礬、50%倍得利、58%甲霜靈錳鋅、50%安克均500倍、52.5%抑快凈43克/畝、銀發(fā)利75ml/畝。每種藥交替使用,以免病菌產(chǎn)生抗藥性,藥液量最少45kg/畝,噴灑葉片正反面,噴至葉片藥液下滴為止。
4 收獲與貯藏
莖葉枯黃,塊莖成熟時就要及時收獲,收獲前一周左右割掉地上部莖葉并運出田間并進行曬地,以減少收獲時塊莖接觸病菌而染病和利于收獲。收獲后塊莖要進行適當晾曬,嚴格剔除病爛薯和傷薯。貯藏窖使用前要進行消毒,將貯藏窖打掃干凈,用生石灰或多菌靈粉劑消毒。塊莖入窖應該輕拿輕放,防止碰傷。窖內貯量不得超過窖容量的2/3, 窖貯相對濕度80-90%,而最適溫度淀粉加工原料薯為3-4℃,油炸食品加工原料薯為8-15℃并結合利用抑芽劑。貯藏期間要勤檢查,要防凍,更要防止出芽、熱窖或爛窖。另外馬鈴薯收獲后要及時清理廢舊地膜,以免影響來年播種質量,造成環(huán)境污染。
馬鈴薯雙壟全膜覆蓋集雨栽培技術,其顯著特點是在田間形成了較大的集雨面,能充分接納馬鈴薯生長期間的全部降雨,有效解決旱作區(qū)因春旱嚴重影響播種的問題,保證馬鈴薯正常出苗。能夠有效提高地溫,延長馬鈴薯生育期,有利于中晚熟品種生產(chǎn)潛力的發(fā)揮,增產(chǎn)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