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權力的地圖
人類使用地圖的歷史大約有3000年。除石器、刀具等工具以外,地圖也是早期人類探索世界時發(fā)明的一種工具。
仿佛有某種巧合,現存最古老的地圖,其形狀和大小與現在的手機非常相似。它就是古巴比倫的世界地圖,約在公元前700年——公元前500年間于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制成,刻在一塊泥板上。這份地圖很概括,古巴比倫被描繪成圓環(huán)形狀,置于地圖的中心,國土被幼發(fā)拉底河一分為二,外圍被海洋環(huán)繞。地圖細節(jié)不多,大部分地方沒有名字,少數地區(qū)才被命名,如亞述。地圖的真正作用不是用來導航出行的,而是讓地圖持有者(帝國皇帝)認識整個世界的,當然前提是以自己為中心。這是地圖最原始的作用。
事實上,早期地圖是否準確,并不太受關注。古巴比倫地圖出現幾百年之后,古羅馬制作了一幅大地圖,高約0.3米,寬達數米長,可以卷起來。羅馬帝國廣袤的疆域就畫在這幅卷軸上,顯然它不適合出行攜帶,只是彰顯帝國領地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導向天國的地圖
公元4世紀開始,基督教獲得合法地位,并向歐洲各地傳播,基督教的特色也隨之附著在地圖上。
此時的地圖仍不求精確度,重在彰顯基督福音在世上的傳播。當時最著名的一幅地圖來自英國赫勒福德郡,這幅地圖繪制在一張巨大的動物皮上,大小約1.5米×1.2米。這幅地圖上,歐洲、亞洲、北非幾乎沒有哪里能讓人辨認出來,反倒充滿了奇跡異事。比如挪亞方舟坐落于亞美尼亞;非洲居民的眼睛和嘴巴長在肩膀上;一只山貓在小亞細亞半島(今土耳其)昂首闊步,還特地標注“它能透視墻壁,能尿出黑色石頭”。
當時人們認為東方是神圣的方向,因為上帝最初創(chuàng)造的伊甸園就位于東方。地圖頂端就朝向東方,還配了幾幅圖畫,畫的是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以及世界末日時基督再臨。設計地圖根本不是為了人們在地上出行找路,而是為了引導人們進入天國。
出海航行的地圖
在西方,真正幫助人出行的地圖,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才發(fā)展起來。隨著商業(yè)貿易迅速發(fā)展,尤其是遠洋貿易,特別需要地圖指導,而基督教的地圖顯然派不上用場。
公元2世紀,古羅馬帝國的天文學家托勒密,也是占星家,為了制作星相占卜圖,把羅馬帝國許多城鎮(zhèn)的位置進行了精確標注(出生地位置是星相占卜的一大因素)。托勒密收集了大量檔案、故事等各種信息,并設計了一套經緯線系統(tǒng),覆蓋了西歐、亞洲、北非等地。他還設計了把大地的三維球面投影在二維平面上的方法,并稱之為“地理”。
結果無心插柳,用于星相占卜的地圖,反倒開創(chuàng)了人類史上的兩個第一:第一份具備實際導航意義的地圖,第一次涉及新的地理學科。然而它曇花一現,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托勒密的地圖也隨即消失。
1000年后,人們重新挖掘古代遺產,找到了托勒密的地圖和制圖法。再加上科技進步以及羅盤的使用,人們又重新繪制了地圖,這就是“波多蘭航海圖”。它是大航海時代的產物,上面都是大海和港口,海面上航道密布,縱橫交錯,連接各個港口城市。
宣示主權的地圖
當航?;顒硬粩嗌钊?,人們對地球的認識越來越全面。新世界的地圖也越來越精細,但大陸的廣闊腹地仍然是個謎,像美洲內陸、非洲內陸在地圖上往往是大片空白。
對于航海貿易商來說,內陸地區(qū)是否明晰無所謂。但對政治家、國王來說就不同了,因為國家要征稅,還要擴張。非洲內陸的空白,刺激了歐洲的貴族和國王們。他們紛紛宣稱非洲屬于自己,并派人去探索、去“收割”。
這些都使制圖業(yè)不斷發(fā)展。德國制圖學家墨卡托發(fā)明了一種新的制圖法,開創(chuàng)了墨卡托投影法。我們現在所用的世界地圖,就是以這種方法繪制的。為了能在平面地圖上完整顯現三維球體表面,墨卡托把北方和南方遠處的陸地、海洋面積逐步擴大,投射下來。這種設計第一次把全球繪制在一張地圖上,對航海幫助很大,也對國王們爭奪殖民地“幫助”不小。缺點就是它輕微地扭曲了人們對世界的看法。靠近北極的國家,其國土面積被人為擴大,如加拿大和俄羅斯;而赤道地區(qū)則被人為地縮小了,如非洲。
日益精細的地圖
19世紀后期,數學推理和測量技術大幅進步,隨即引爆了制圖業(yè)。世界地圖越來越精確,地域性的局部地圖也是如此。
法國人開始丈量全國的土地,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計算國土面積。所憑借的技術就是“三角測量”(三角學的相關知識),還有當時的高科技產品——“經緯儀”(水準儀),因此能將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的測量數據以統(tǒng)一標準銜接在一起制成一張圖。另外,雙目望遠鏡的問世,也使測量人員眼界放寬,視野擴展到數萬米之外。
英國人也是如此,以精確到平方碼(1平方碼=0.84平方米)的標準繪制英國地圖。德國人很有商業(yè)眼光,制作了同樣精細入微的歐洲地圖,將主要城市標注得很清晰;還保持地圖每年更新,精確度日益提高,能標識城市的建筑物。這完全類似于今天的旅游地圖,歐洲人借此可以方便地出門旅游。很多商人為了爭取曝光率,甘愿自己出錢,以保證自己的商標、建筑物能出現在地圖上。
活靈活現的地圖
時至今日,地圖又回歸導航物質世界的功能,而且更進一步,它變成了“活地圖”。
人們用得最多的就是手機的地圖軟件。它是一種智能地圖,通過全球定位系統(tǒng)、無線網絡、數據服務,實現精確定位,能顯示出手機(也就是用戶)在哪條街道,甚至精確到在街道的哪一側。
這種活地圖可以顯示人們所處的位置,還可以時時更新,并且還會“說話”。導航時它會以清晰的語音播報,向前走多遠,到哪里轉彎,何時到達,等等。在蘋果、百度、高德等地圖軟件上,這基本已屬標配功能了。與紙質版地圖相比,這顯然更方便。不必知道東西南北在哪里,一個人就可以借助地圖到達他從未到過的地方。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人們也因此對手機地圖的依賴越來越嚴重。
然而,這種趨勢不見得是好事。2008年,日本的一項研究發(fā)現,使用智能地圖導航,人的空間記憶會更模糊;而使用紙質地圖,則更清晰。同年美國一項研究也發(fā)現,智能地圖會降低注意力,削弱空間記憶細節(jié)。如果地圖導航出錯,則會導致災難性的后果。
科技日益發(fā)達,方便了人們出行,可也使人們的心智、記憶有所退化。未來到底會變成什么樣,一切只能等待時間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