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玥婷
宿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宿州,234000
中國山水畫起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到宋代發(fā)展至鼎盛,而元代的畫家們更是將山水抒情寫意推向了高峰。其中,影響深遠的當推元四家之首——黃公望。
黃公望,元代著名畫家,字子久,號大癡、一峰道人。黃公望年輕時,曾想要有一番作為,無奈仕途不順,被誣入獄,一場牢獄之災不僅斷送了黃公望的仕途之路,更令他對生活心灰意冷。在參加了全真教后,更加看破紅塵,醉心于山水之間。
近年來,一些學者對黃公望的山水畫藝術風格展開了研究,如:陳瑞燕等對黃公望“寄樂于畫”的繪畫理念進行了闡述,并提出了黃公望畫山水的“隨機應變”論[1];潘倚劍梳理了黃公望山水畫構圖方式上的差異,評析了黃公望畫作的審美傾向[2];王曉東等研究了黃公望山水畫藝術成就的形成因素,分析了黃公望在元代繁復龐雜的社會矛盾之下,繪畫藝術風格仍然呈現寧靜高遠的原因,闡明了黃公望的藝術修養(yǎng)和精神狀態(tài)在其創(chuàng)作之路上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3]。這些研究對探討黃公望山水畫的藝術風格起到了重要的借鑒作用。為進一步傳承和發(fā)展中國傳統山水畫藝術,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黃公望的繪畫作品和藝術風格作進一步探究,旨在探尋黃公望在筆墨技法和著色構圖上的藝術造詣。
中國山水畫是中國人情感的厚重沉淀。山水畫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并沒有從人物畫中分離出來,多以人物畫的背景出現;隋唐時期,山水畫開始獨立,形成了單一的繪畫題材;五代兩宋時期,山水畫逐漸走向成熟,成為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分科;元代繪畫藝術中,最富有特色而又最有成就的當數山水畫。元代的繪畫風格與之前唐宋時期的相較,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唐宋時期畫風的繼承和延續(xù),但在某些具體的技法和藝術風格上,又有著很明顯的區(qū)別和自身的特點。唐代繪畫重點在華麗精巧方面,追求自然天成,表現技巧多樣,題材廣泛;宋代則偏向于嚴謹精細,著力于對具體物象的刻畫,喜愛直接或間接地反映現實生活;而元代繪畫的核心則是意境情趣,很多畫家放棄了對畫面形體的追求,更傾向于表現畫面的清麗超脫和簡逸明快。山水畫藝術發(fā)展到元代,畫家從單一的山水繪畫形式中解脫出來,更注重詩書畫印多種藝術形式結合所帶給人們的視覺美感,這也是文人畫在元代走向成熟的標志。元代的山水畫開創(chuàng)了中國山水畫史上特立獨行的面貌,在山水畫發(fā)展的漫長歷史中,穩(wěn)穩(wěn)地占領了一個獨立的至高點。經歷了種類多樣、風格繁雜的五代山水畫之后,元代的文人逸士在元代復雜的社會矛盾下,呈現出憋悶、凄涼、閑云野鶴的精神風貌,在這種環(huán)境之下,元代山水畫高逸的品格應運而生。山水畫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元四家——黃公望、倪瓚、吳鎮(zhèn)、王蒙,他們在詩書畫印上都是頗有見地的藝術家,他們在作品中表現自身的情趣和個性,強調畫面意境的追求[4]。其中,對明清畫家有廣泛影響、開創(chuàng)了新的山水畫風格篇章的當屬黃公望。
單從字面來理解“筆”與“墨”,這兩個都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實用工具,而將筆墨合為一體,又是藝術家的一種技法,是中國繪畫的創(chuàng)作手段。古人曾根據中國畫的線條藝術總結出了“十八描”,這是筆意交替的結果,后來黃賓虹將用墨分為濃墨、淡墨、破墨、積墨、潑墨、焦墨和宿墨“七法”。通過“筆”來產生線條,再經過“墨”與水的變化運用,來形成中國畫千變萬化的藝術風格,這就是“筆墨韻味”的精妙所在[5]。在元代所有的繪畫種類之中,山水畫的成就最高。元代山水畫改變了宋人嚴格工整的畫風,把韻味和情趣放到了畫面的首要位置,開啟了嶄新的文人畫格局。而在眾多的元代畫家中,黃公望的成就較為突出。他在師法董源和巨然的基礎上,融入了自己清秀簡單的畫風,不再追求繁瑣的皴法,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征。他有兩種不同的創(chuàng)作風格:一種是淺絳畫法,山間巖石較多,造型和皴法略繁瑣,對于筆墨的表現是凝重有規(guī)則,作品整體雄秀蒼蟒、變化無窮;另一種是水墨暈染,減弱了畫面對皴擦筆法的控制,整體風格高逸,設色淡雅,簡潔清潤。不管是水墨暈染還是淺絳畫法,他都潛心研究,改變了南宋后期以來院畫因循守舊、墨守成規(guī)的積習,獨創(chuàng)了簡遠意邁的畫風,最終成為名垂千古的大家。他的作品得法于自然,卻又不是原模原樣的照抄,而是將自己的所見之景與所想之情相融合,大量賞鑒古人山水畫的技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作品以寫生山水居多,開創(chuàng)了山水畫的新篇章。
說到黃公望在山水畫上的成就,勢必要提到《富春山居圖》。由于黃公望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在詩書畫印上,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見地。其作畫風格高遠、標新立異、氣勢宏偉、筆墨精簡大氣,注重畫面高曠的意境和淡雅的韻味,將其對大好河山的喜愛追逐,得之于內心,運之于筆墨,在山水畫上取得了較高的成就?!陡淮荷骄訄D》花費了黃公望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畫面對墨色的掌控達到至美境界,代表了他一生繪畫的最高水平。此畫描繪了浙江富春江別具一格的完美景色,畫面層巒起伏,井然有序;水平樹靜,風和日麗;村落疏密規(guī)則,整幅畫面的和諧柔美之氣撲面而來,充滿了渾厚與靈動感,體現了作者對于理想生活的寄托。在筆墨技法上,清秀灑脫的山川、濃淡相宜的水紋、干濕有序的枯樹,即使只是一小塊石頭、一小棵樹,粗細濃淡之間,前后虛實之際,無不是黃公望匠心獨運的結果;在氣質神韻上,他率真簡約的文人畫意向在《富春山居圖》上一覽無余,以開闊的意境、蒼勁的筆墨、端莊的態(tài)勢,把清麗明亮的江南山水和山棲谷隱的內心情愫表現得酣暢淋漓[6]。
黃公望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偶爾也采用背默的形式,先去山中領略大好風光,然后回家描繪出自己心中之景,他的作品里往往蘊含著他本人平和高遠、與世無爭的氣質,文人畫的意境彰顯其中?!盁o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焙笫缹W者給予了黃公望及其作品很高的評價。明代書畫家董其昌就曾經評價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說:“此卷一觀,如詣寶所,虛往實歸,自謂一日清福,心脾俱暢?!庇纱说贸?,《富春山居圖》在很大程度上對明清的畫家產生了啟示和引導,黃公望本人也獨樹中國山水畫的一面大旗,影響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畫家。
從畫面布局看,黃公望作品氣勢恢宏,高曠雄偉。如山水畫《天池石壁圖》,是黃公望淺絳山水的代表作,峰巒疊起、煙云彌漫,左邊前景是郁郁蔥蔥的樹木,茅屋若隱若現,右邊草木叢生,隨之轉換視角,層層盤桓的大山拔地而起,直沖云霄,引導觀者直達畫面頂端,瀑布又傾瀉而下,首尾呼應,以赭石色烘托大山的高峻巍峨,以青綠色表現山的遠近高低,清逸挺拔,畫面疏密有致、濃淡得體,造型雖復雜,用筆卻簡潔,充分體現了黃公望獨具匠心的大家風范。不管是構圖繁復的《天池石壁圖》,還是清減意遠的《富春山居圖》,畫面布局均是疏密合理,構景緊湊,山景虛實,對比強烈,濃淡分明,畫中之景都仿佛讓觀者置身其中,一覽無余,畫中之境也讓人嘆為觀止,巍巍壯觀[7]。畫中的山川、樹木、石塊都是畫家以情相寄的產物,充分反映了元代文人畫家們借山水畫這種繪畫手段表現淡泊隱逸的內心傾向。
從經營位置上來說,如《水閣清幽圖》描繪了隱士深山隱居的場景,以云氣來間隔畫面的遠近之景,煙云流潤,畫面前方一山澗溪流自密林之中緩緩而來,旁邊蔥蘢清脆,生意盎然,爐火純青的表現手法給觀者營造了一種飄然寂靜的藝術境界。又如《富春山居圖》,畫面遠處設置了高遠逸清的山,給觀者一種遠觀的視覺體驗,而對于身處前景的樹木,又深入刻畫,每一根樹枝、每一片樹葉都可謂相得益彰,這正體現了黃公望所提出的“從近景開相對,謂之闊遠”的道理,整幅畫面給人一種置身其中的幻像,達到了山水畫追求的巔峰。
黃公望在書法和詩詞上都頗有造詣,畢生致力于山水畫創(chuàng)作,直至暮年也毫不懈怠,很多著名的代表作都是他70歲以后的作品。他天資聰穎,學識過人,50歲開始學畫,曾經師從趙孟頫,名師巨匠的繪畫技法和創(chuàng)作手法對黃公望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很快在藝術上有所建樹,成為中國傳統繪畫史上一位曠世大師。
黃公望不僅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獨樹一幟,在畫論方面,也頗有心得。他概括了前人關于山水畫的理論研究,再加上自己繪畫技法的創(chuàng)新,寫出了一部針對山水畫技法的畫論《寫山水訣》。全書對樹、水、石頭、山峰的畫法作了詳盡的注解,筆墨和設色的技巧也有具體概括,提出了“作畫大要”,并以松樹比喻君子,以雜樹擬作小人,可見其創(chuàng)作對人品格調的重視,這也是文人畫區(qū)別于之前院畫的主要特征。
黃公望推崇董源,在他眼中,董源的風格首屈一指,他開辟了一個學董為風的新時代,徹底改變了元代之前山水畫陳陳相因、固步自封的作派。尤其是對于樹的畫法,他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獨特理論,提出單樹要有具體的形狀、姿勢、品種的特點;對于叢樹組合,應該注重構圖,組合不當就會影響整個畫面。同時提出,樹的生長必然要遵循其自身的規(guī)律,樹與樹之間的空間距離要符合人的正常視覺,每棵樹、每塊石也各不相同。畫石的精妙在于自然潤色,先淡后濃,方多圓少。樹枝的粗細、石頭的墨色、水紋的淵源,這些都值得繪畫者特別注意。黃公望還提出如果想要達到自然筆法的境界,就必須多看多畫,所謂“熟能生巧”,一旦掌握了事物規(guī)律,就容易把控,只有在屢次練習之后把握了具體物象的藝術法則,才能夠推陳出新,“新”其實是從“舊”中孕育而來的。
元代山水畫在中國美術發(fā)展史上占據著獨特的位置,元代文人畫的發(fā)展是中國美術史上承前啟后的關鍵節(jié)點。在元代眾多的文人畫家和藝術作品之中,黃公望的藝術風格對后世有著深厚的影響。黃公望的畫風具有強烈的情感依托,是文人雅士爭相追捧模仿的典范。黃公望的藝術道路基于其坎坷的人生經歷,他大量的作品都與隱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都能夠體現出他內心世界的變化和自己不為人知的苦痛[8]。正是由于黃公望生平坎坷,他才要透過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去抒發(fā)自己的情懷和感受,仕途的曲折卻造就了藝術之路的坦蕩、寬廣。
元代的社會背景對黃公望藝術風格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通過研究山水畫藝術風格在黃公望繪畫實踐中的體現,從筆墨與畫法、構圖與布局兩個方面去論證黃公望山水畫的藝術風格,從畫論著作《寫山水訣》體現了黃公望不僅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獨樹一幟,在畫論上也有突出成就。由于明清時期的畫家對黃公望山水畫作品的喜愛,黃公望的部分作品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后世的學者可以通過研究他的具體作品和繪畫技巧,來了解他真實的感受、情感的表達、心路的歷程以及對藝術事業(yè)的執(zhí)著。黃公望對中國的山水畫影響深遠,他推動了山水畫技法上的革新,將水墨暈染和淺絳技巧相結合,風格多樣,變化莫測;他注重寫生,善于學習前人,直抒胸臆、寄托情懷在他身上達到了極致,他作品中別具一格的藝術精神和獨樹一幟的繪畫手法對元代的文人畫和山水畫發(fā)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