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曙輝
宿州學(xué)院文學(xué)與傳媒學(xué)院,宿州,234000
李靈年、楊忠兩位先生主編的《清人別集總目》[1](下文簡稱《總目》)與柯愈春先生主編的《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2](下文簡稱《提要》)各收錄今存的清人別集數(shù)萬種,詳列各書的版本與館藏信息,并附錄作家生平簡介。兩書所收資料淵綜廣博,是當(dāng)今清代歷史文化研究的必備工具書。然而由于所涉范圍太廣,加之信息獲取維艱,不免有疏漏之處。筆者在近年對清代歷史文化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原書中未曾收錄的清人生卒年資料,特補遺如下。
根據(jù)筆者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總目》與《提要》兩書中有陳皋、成城、吳鴻等12位作家的生卒年信息缺乏著錄,現(xiàn)補遺如下:
(1)陳皋?!短嵋?80頁與《總目》1239頁均收錄陳皋著作,然陳皋生卒年兩書均無記載。
案:汪沆《槐塘文稿》卷三《陳太學(xué)家傳》云:“知君(陳皋)于今甲午年正月四日無疾考終,得年六十有九?!盵3]“甲午”為乾隆三十九年(1774),陳皋終年為六十九歲,則其生年為康熙四十五年(1706)。由此推知,陳皋生卒年為公元1706年至公元1774年。(簡標(biāo)為“1706—1774”,下同。)
(2)成城?!短嵋?34頁記成城“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卒年不詳”?!犊偰俊?76頁收錄成城著作,未記其生卒年。
案:錢琦《澄碧齋詩鈔》卷十二《齒會詩》序云:“閑居無事,集里中同志者凡九人為會。時余年七十六……成成山城年六十七”[4],由此可知錢琦較之成城年長九歲。錢琦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故知成城生年為康熙五十七年(1718),《提要》所記“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為誤。成城之子成巨為其父所作《述略》中云,“以五十八年,卒于戍所”[5],可知成城卒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故推知成城生卒年為1718—1793。
(3)吳鴻?!短嵋?80頁與《總目》850頁均收錄吳鴻著作,然而兩書對于吳鴻生卒年均無記錄。
案:陳兆侖《紫竹山房詩集》卷九有《哭吳云巖侍講》詩,其詩序云:“老友中檜門金二,后來則吳君云巖于仆數(shù)有知已之言。檜門于壬午初春下世。今春二月,云巖方赴文酒之會,歸猶秉燭出稿草,涂改畢就臥,一瞑遂不復(fù)覺?!盵6]“云巖”為吳鴻之號,“壬午”為乾隆二十七年(1762),由陳兆侖詩序可知吳鴻卒于“壬午”之后的某年春二月。而在《紫竹山房詩集》卷九中,《哭吳云巖侍講》的下一首詩為《迎駕湯山自和龍泉寺舊游詩韻酬張中丞二首》,詩序中自云“時癸未三月”,“癸未”為乾隆二十八年(1763),正是“壬午”之后的一年??梢姟犊迏窃茙r侍講》寫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三月之前,結(jié)合上文論斷,可以推定吳鴻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春二月。葉觀國《綠筠書屋詩鈔》卷五亦有《哭吳侍讀云巖鴻二首》,其二中自注云“比壬午冬,余赴廣西學(xué)政任,君任滿入都,意途中定可一面,而君自長沙登舟,遂致相左?!盵7]可知吳鴻確實卒于“壬午冬”之后。而在葉觀國《綠筠書屋詩鈔》卷五中,《哭吳侍讀云巖鴻二首》的下一首詩為《詩老黃丈莘田任昨歲壬午年登八十,重與鹿鳴之宴,為梓里盛事,寄贈長句兼簡心庵惠同年四首》,由“昨歲壬午”字樣可知其詩應(yīng)寫作于“癸未”,即乾隆二十八年(1763),可知《哭吳侍讀云巖鴻二首》二首寫作時間晚于“壬午冬”,又不會超過“癸未”,與陳兆侖詩時間相符。由上文數(shù)起例證可以推斷,吳鴻當(dāng)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春二月?!短嵋酚泤区櫋澳晁氖蛔洹保粗螕?jù)。而《國朝鼎甲征信錄》卷三“吳鴻”條記載,吳鴻“中河豚魚毒,卒,時年三十八”[8]。這與《杭州府志》記載的吳鴻“年未四十,一夕而卒”相符,據(jù)此則吳鴻生于雍正四年(1726)。綜而論之,吳鴻生卒年為1726—1763。
(4)成文昭?!短嵋?56頁“(成文昭)年三十七卒”,《總目》377頁“(成文昭)未及任而卒,時年35”,對其具體生卒年兩書均無記錄。
案:今查成文昭《謨觴詩集》卷一有《丁丑生日放言》詩,首句云“我生二十有六年”[9]?!岸〕蟆睘榭滴跞?1697),本年成文昭二十六歲,則其生年應(yīng)在康熙十一年(1672)。而據(jù)《大清畿輔先哲傳》卷二十一“成文昭”條記載“(成文昭)卒年三十七歲”[10],則成文昭卒年應(yīng)為康熙四十七年(1708)。綜而論之,成文昭生卒年為1672—1708。
(5)林鎬?!短嵋?48頁與《總目》1360頁均收錄林鎬著作,然而兩書對于林鎬生卒年均無記錄。
案:孫原湘《天真閣集》卷二十五有《挽林遠峰》詩[11]163,編年為“上章執(zhí)徐”(庚辰),即嘉慶二十五年(1820)。陳文述《頤道堂詩選》卷十七亦有《哭林遠峰》詩[12],詩在同卷《庚辰人日桂葉書堂贈松壺子用東坡集中庚辰人日詩韻》詩后,與孫原湘《挽林遠峰》詩時間相同,可見林鎬確實卒于嘉慶二十五年(1820)。而據(jù)林鎬之侄林炳辰為林鎬《遠峰詩存》所做序言中稱(林鎬)“年六十三卒于吳”[13],則林鎬生年應(yīng)為乾隆二十三年(1758)。綜而言之,林鎬生卒年為1758—1820。
(6)沈沂曾?!短嵋?252頁與《總目》1037頁均收錄沈沂曾著作,然而兩書對于沈沂曾生卒年均無記錄。
案:曹楙堅《曇云閣詩集》卷三有《哭沈大沂曾》(四首),其四有句云:“與君同甲子,君已作陳人?!盵14]可知沈沂曾與曹楙堅生年相同。曹楙堅生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則沈沂曾亦生于此年。曹楙堅《哭沈大沂曾》(四首其三)中自注道,“君(沈沂曾)歿年三十七”,可知其卒于道光二年(1822)。故此沈沂曾生卒年為1786—1822。
(7)沈鵬?!短嵋?04頁著錄沈鵬詩集,未記其生卒年?!犊偰俊?025頁著錄沈鵬《桐溪詩草》,誤將作者與光緒年間同姓名的常熟人沈鵬混淆。
案:沈鵬,字振飛,號桐溪,錢塘人,生活于雍乾年間。其友人胡濤《古歡堂詩集》卷三有《沈桐溪挽詞》,其一云:“六十八年閑歲月,一千余首好詩篇?!盵15]據(jù)此可知,沈鵬卒年六十八歲?!渡蛲┫煸~》在同卷中《五十自敘》詩后,在《集古歡書屋對菊,即為槐塘先生八十壽》詩前。據(jù)胡敬《先大夫葑唐府君年譜》可知,胡濤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則其《五十自敘》應(yīng)作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而汪沆生于1704,則其八十壽辰也應(yīng)為乾隆四十八年(1783)。據(jù)此可知,《沈桐溪挽詞》也應(yīng)作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沈鵬卒于是年,其年六十八,則生年應(yīng)為康熙五十五年(1716)。綜而言之,沈鵬生卒年為1716—1783。
(8)茅逸?!短嵋?28頁與《總目》1355頁均收錄茅逸著作,然而兩書對于茅逸生卒年均無記錄。
案:桑調(diào)元《弢甫集》卷九《茅商隱傳》記載:“茅君名逸,字商隱,浙之會稽人……夢囈,號其母以歿,乾隆十五年六月二日也。得年四十?!盵16]據(jù)此可知茅逸卒于乾隆十五年(1750),卒年四十,則生年為康熙五十年(1711)。綜而言之,茅逸生卒年為1711—1750。
(9)陳焯?!短嵋?58頁收錄陳焯著作,對于陳焯生卒年無記錄?!犊偰俊肺词?。
案:陳焯字默公,號越樓。其友人潘江《木崖續(xù)集》卷二十有《哭陳越樓樞部》八首,其六中自注:“君與予同年生?!逼浒俗宰ⅲ骸敖翊簲M邀予共往,屬作生壙志。”[17]468本詩編年為“壬申”,即康熙三十一年(1691)。由此可知,陳焯與潘江生年相同,且卒于此年。潘江《木崖續(xù)集》卷二另有《陳越樓六十賦以寄?!吩娫疲骸拔粑页踝R君,厥歲在丁丑……一見輒訂交,問年各十九?!盵17]286丁丑為崇禎十年(1637),此年兩人皆十九歲,則兩人生年均在萬歷四十七年(1619)。綜而言之,陳焯生卒年為1619—1691。
(10)龔克庸?!短嵋?17頁與《總目》2086頁均收錄龔克庸著作,然而兩書對于龔克庸生卒年均無記錄。
案:汪繹《秋影樓詩集》卷三有《龔叔度三十初度》(二首),其一有句云:“如許頭顱君莫嘆,明年吾亦是君年?!盵18]據(jù)此可知龔克庸(字叔度)較之汪繹年長一歲。汪繹生年為康熙十年(1671),則龔克庸生年應(yīng)為康熙九年(1670)。據(jù)《蘇州府志》卷一百記載:“龔克庸……由教習(xí)任竹溪知縣,嘗修廢堰為民利,邑人名之曰渤海堰。卒于官?!盵19]據(jù)(同治)《竹溪縣志》卷七記載,龔克庸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到任,其繼任者為宋喆,任職時間自雍正二年(1724)始[20]。結(jié)合《蘇州府志》中龔克庸“卒于官”的記載,可知龔克庸應(yīng)去世于雍正二年(1724)??偠灾?,龔克庸生卒年為1670—1724。
(11)陳聲和?!短嵋?012頁“(陳聲和)年三十卒”,《總目》1287頁“(陳聲和)年30卒”,兩書對其生卒年均無記錄。
案:陳聲和之友人孫原湘《天真閣集》卷七有《筠樵三十初度》詩[11]600,“筠樵”為陳聲和之號,此詩編年為“元黓困敦”(壬子),即乾隆五十七年(1792),由此可知陳聲和之生年為乾隆二十八年(1763)。《天真閣集》卷八另有《哭陳筠樵》詩,其一中有句云“一第偏遲過壯年”[11]611,味其句意,則陳聲和卒年已過三十(壯年)。此詩編年為“昭陽赤奮若”(癸丑),即乾隆五十八年(1793),此年陳聲和三十一歲,也與詩中“過壯年”相符,故知陳聲和卒于此年。綜而言之,陳聲和生卒年為1763—1793。
(12)崔紀(jì)?!短嵋?17頁著錄崔紀(jì)著作,未記其生卒年。《總目》未收。
案:錢儀吉編《碑傳集》卷七十收錄有王善橚《資政大夫提督江蘇學(xué)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前兵部右侍郎巡撫陜西湖北崔公紀(jì)墓志銘》,文中記載:“崔公諱紀(jì),字南有,號虞村,一號定軒……庚午,復(fù)以左副都御史任江蘇學(xué)政。四月抵任,刻期按試,不遑寢食,而公遘疾矣。復(fù)力疾畢試事,病益篤,呼家人,口授遺疏,無一語及家事。于八月十日亥時卒于江寧官署,距生于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日戌時,得年五十有八?!盵21]據(jù)此可知,崔紀(jì)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卒于庚午,即乾隆十五年(1750)。其生卒年為1693—1750。
筆者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總目》與《提要》兩書中有林正青、程德潤、陳美訓(xùn)等6位作家的生年信息缺乏著錄,現(xiàn)補遺如下:
(1)林正青?!短嵋?04頁與《總目》1365頁均收錄林正青著作,然而兩書對于林正青生卒年均無記錄。
案:朱景英《畬經(jīng)堂詩集》卷二有《晉安五老詩》,第一首題為《林判官蒼巖正靑》,題下注云“時年七十六”,第四首題為《黃大令莘田任》,題下注云“時年七十三”[22]。據(jù)此可知,林正青較之黃任年長三歲。黃任出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據(jù)此可知林正青生年為康熙十九年(1680),卒年待考。
(2)程德潤?!短嵋?187頁收錄程德潤著作,對于程德潤生卒年無記錄。《總目》未收。
案:程德潤,字伯霖,號玉樵。其友人祁寯藻《谷曼谷九亭集》卷四有《涿鹿行館為程玉樵德潤同年作》,詩中云:“同年較我十年長,生日遲君七日來?!本浜笞宰ⅰ坝耖越衲晁氖醵取盵23]。本詩編年為“壬午”,即道光二年(1822),本年程德潤四十歲,則其生年應(yīng)為乾隆四十八年(1783)。祁寯藻生年為乾隆五十八年(1793),這也與祁詩中的“同年較我十年長”句意相符。由此推斷,程德潤生年為乾隆四十八年(1783),卒年待考。
(3)陳美訓(xùn)?!短嵋?61頁與《總目》1304頁均收錄陳美訓(xùn)著作,兩書對于陳美訓(xùn)生卒年均無記錄。
案:陳美訓(xùn)《余慶堂詩文集》卷一有《丙子嘉平望日》詩云:“客邸當(dāng)揆辰,壯年今日始?!盵24]揆辰為生日之意,古人稱三十曰壯,尋其句意,此日應(yīng)是三十生辰。詩中另有“三十未成名,四海空知已”也與此句意相應(yīng)。丙子為康熙三十五年(1696),陳美訓(xùn)此年三十歲,則其生年應(yīng)為康熙六年(1667)。卒年待考。
(4)杜甲。《提要》636頁與《總目》682頁均收錄杜甲著作,然而兩書對于杜甲生卒年均無記錄。
案:杜甲,字補堂。沈大成《學(xué)福齋文集》卷十一《杜使君治行記》記載:“杜使君補堂……乾隆庚辰致仕歸,蓋前后七政,閱二十六年,是年六十五矣?!盵25〗乾隆庚辰為乾隆二十五年(1760),此年六十五歲,則杜甲生年為康熙三十五年(1696),卒年待考。
(5)李繼圣。《提要》539頁與《總目》814頁均收錄李繼圣著作,對其生卒年兩書均無記錄。
案:李繼圣《尋古齋詩集》卷首有自作《抱雄兒自狀》,記云:“抱雄兒生于丙子年七月二十九日辰時,李姓,諱繼圣,字希天,號振南?!盵26]“丙子”為康熙三十五年(1696),由此可知李繼圣生于此年,其卒年待考。
(6)秦時昌?!短嵋?04頁與《總目》1722頁均收錄秦時昌著作,對其生卒年兩書均無記錄。
案:秦時昌《韭溪漁唱集》卷五有《戊戌四十初度,王圣由以詩相贈,和答》詩[27]。“戊戌”為康熙五十七年(1718),由此可推算秦時昌生年為康熙十八年(1679)?!毒孪獫O唱集》卷五另有《辛亥元旦》詩亦云“春來五十又加三”[27],“辛亥”為雍正九年(1731),此年五十三歲,則其生年亦應(yīng)是康熙十八年(1679),與前文推斷相符。故而可以判定秦時昌生年為康熙十八年(1679),卒年待考。
根據(jù)筆者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總目》與《提要》兩書中有施安、魏之琇、許友等4位作家的卒年信息缺乏著錄,現(xiàn)補遺如下:
(1)施安?!短嵋?82頁“(施)安生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卒年不詳”,《總目》1652頁收錄施安著作,對其生卒年則無記載。
案:施安友人釋篆玉《話墮三集》卷二有《挽舊雨居士》四首,其四云“去年冬盡哭云亭,今歲春初又挽君”[28],“舊雨居士”為施安之號,而“云亭”為舒瞻之號。舒瞻去世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由此可知施安卒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春。
(2)魏之琇?!短嵋?92頁與《總目》2450頁均收錄魏之琇著作,然而兩書對于魏之琇生卒年均無記錄。
案:胡敬《先大夫葑唐府君年譜》“辛巳”條下附《先友記》記載,“先生(魏之琇)歿于乾隆壬辰”[29]。乾隆壬辰為乾隆三十七年(1772)。魏之琇與胡敬之父胡濤交好,據(jù)胡敬記載:“府君十余歲即與(魏之琇)定交,以齒長于府君,接之在師友之間,歿為刊其暮年詩,即世所傳《柳洲遺稿》也……買山營葬,皆府君任之。值春秋改序,率同人具斗酒只雞,拜奠墓下。”[29]故此胡敬對于魏之琇的生平較為熟悉,其記載應(yīng)當(dāng)可信。由此可知魏之琇卒年為1772,其生年待考。
(3)許友?!短嵋?58頁與《總目》588頁均收錄許友著作,對其生卒年兩書均無記錄。
案:顧景星《白茅堂集》卷十有《哭許友》詩,其序云“今聞有介復(fù)溘然,追念舊歡,凄然欲絕”[30]698?!坝薪椤睘樵S友之字,本詩編年為“己亥”,即順治十六年(1659)。《白茅堂集》卷三十四另有《許有介詩集序》,記云:“順治初,周櫟園亮工官方伯,物色得之,奉為上客。櫟園征入部院,有飲章誣告往事,督閩者劾下刑部獄,詞及有介,系刑部一載,事解乃出,又三載以病懣卒……丁酉冬,有介既出獄,遇予金陵”[30]273。“丁酉”為順治十四年(1657),出獄后三年而卒,正是順治十六年,與前《哭許友》詩時間相符,故可斷定許友卒于順治十六年(1659),其生年待考。
(4)席世昌?!短嵋?098頁與《總目》1951頁均收錄席世昌著作,然而兩書對于席世昌生卒年均無記錄。
案:席世昌,字子侃。其好友孫原湘《天真閣集》卷十九有《同心哀哭子侃》詩[11]93,編年為“著雍執(zhí)徐”(戊辰),即嘉慶十三年(1808)?!短煺骈w集》卷十九另有《正月晦日殘梅下作》詩,題下自注云“是日子偘忌辰”,詩中云:“莫說去年今日恨,比他羌笛更凄迷?!盵11]101本詩編年為“屠維大荒落”(乙巳),即嘉慶十四年(1809)。據(jù)此兩詩對證,可知席世昌卒于嘉慶十三年(1808)正月三十日,生年待考。
人物研究是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而人存在于具體時空環(huán)境之中,所以對歷史人物時空背景的準(zhǔn)確研判是歷史人物研究以及相關(guān)歷史文化研究的前體性條件。本文整理出二十余位清代文人的生卒年信息,其研究目的正是對相關(guān)歷史人物的生平行跡提供精準(zhǔn)的時間參照點,使歷史人物研究、歷史文化研究能夠從一個相對更加精確的時空坐標(biāo)軸上加以展開,真正做到知人論世,深入挖掘、分析人物相關(guān)活動背后所潛藏的社會歷史文化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