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博士駐村,從一件件小事做起》為例"/>
■楊文明
今年1月16日,《人民日報》“新青年”版頭條刊發(fā)的《博士駐村,從一件件小事做起》反響不錯,《檢察日報》作了全文轉(zhuǎn)載,新浪網(wǎng)、鳳凰網(wǎng)等二十多家網(wǎng)站也作了推送。有位退休教師看到稿件后,專門致信報道對象鞏宸宇為其點贊。不管是從傳播效果還是社會效果,稿件都產(chǎn)生不錯的反響。
筆者駐云南五年,寫了不少人物,關(guān)于全國敬業(yè)奉獻模范高德榮的內(nèi)參被習總書記公開引用、“冰花男孩”原創(chuàng)首發(fā)報道引起社會廣泛關(guān)注。但坦白說,筆者最怕的還是人物報道。為啥?人物報道的報道對象不好選、稿件不好寫,相比社會熱點,也不容易成為爆款。怎么讓人物報道更可讀?筆者試著以《博士駐村,從一件件小事做起》一文為例做簡單探討。
人物報道想要更可讀,關(guān)鍵還是“上接天線、下接地氣”。接天線靠的是學,學的是中央政策文件;接地氣靠的是走,走的是轄區(qū)每一個縣。云南省129個縣,如今筆者走過了127個縣,正是因為用腳步丈量過云嶺大地,因此更容易判斷一個事件或者人物的新聞價值。
人民日報社有句話叫“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寫人物同樣如此。有人問,寫人物咋還跟天安門扯上了關(guān)系?人物是時代的縮影,寫好這一個,是為了寫好這一群。能夠反映時代變化的個體,才是最適合報道的人物。而時代變化的脈搏,一定要站在天安門上統(tǒng)籌考慮。鞏宸宇是最高人民檢察院派駐云南省文山州西疇縣西灑鎮(zhèn)瓦廠村第一書記。之所以選擇寫鞏宸宇,是為了寫駐村第一書記。第一書記背后,則是脫貧攻堅。寫活了鞏宸宇,也就寫好了脫貧攻堅。
即便是正面人物報道,也要考慮傳播效果。將“這一個”定為寫鞏宸宇,是因為他確實有他的特點:女朋友在京、父母不贊成,可他還是選擇博士休學,專門跑來當?shù)谝粫洝6@些特點決定了他身上還有不少值得挖掘的故事、也容易引發(fā)社會公眾的關(guān)注。需要說明的是,這樣判斷的出發(fā)點不是記者個人好惡,而是預(yù)判社會公眾的關(guān)注,媒體融合發(fā)展階段,選題思維方式的轉(zhuǎn)換尤為重要,如果只是千篇一律的空洞報道,稿件很難有好的傳播效果,難免淪為“誰寫誰看、寫誰誰看”,主流媒體也就有了被“邊緣化”之嫌。
此外,鞏宸宇還有個習慣,一直堅持寫扶貧日記,到記者采訪時已經(jīng)累計超過十萬字,日記里不缺鮮活素材,也避免了采訪時漫無目的,提高了采訪效率。
坦白說,從10萬多字日記中編輯一條稿件并不難,但筆者還是花了一天時間到瓦廠村進行了實地探訪。這既是因為人民日報“不到現(xiàn)場不寫稿,未經(jīng)核實不發(fā)表,不是自采不署名”的報道要求,更是因為只有到現(xiàn)場,才能抓到活魚。換句話說:到了現(xiàn)場才能寫出現(xiàn)場感,到了現(xiàn)場才能核實日記中的事情是否是事實。
典型人物報道,其實有套路,但絕不能少了人情味。筆者更愿意展現(xiàn)人物作為“人”的一面,探討他面臨選擇時的思考和糾結(jié)。
如何展現(xiàn)?關(guān)鍵還是講故事。
“‘你自己的事,你自己拿主意!’電話突然掛斷,鞏宸宇知道母親這次是真生氣了?!蔽恼麻_頭上來直接切入母子矛盾場景,畫面感十足,也盡可能吸引讀者閱讀——母親為何生氣?鞏宸宇作何選擇
怎么展現(xiàn)細節(jié)?不妨多用白描和直接引語。
以“‘爸,估計你得開車來一趟北京,把我這一大堆東西拿回家去,出去兩年也沒必要再租房子了,一年能省3萬多呢?!逋昱眩肆朔孔?,去年7月27日,鞏宸宇踏上了云南的土地。”這段為例,“一年能省3萬多呢”,看似“呢”字多余,但更接近我們的日常對話;而“哄完女友,退了房子”看似可刪,但卻讓人物更真實可信,也讓讀者有了更多的代入感——現(xiàn)實中,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的“一個”?
講故事不是堆例子;堆一堆例子,不如講好一個故事。以鞏宸宇勸說村民易地搬遷、成立合作社為例,文章不惜篇幅講了來龍去脈,還穿插了鞏宸宇此前幫扶周廷春的故事,通過講好一個完整故事反映了整個扶貧工作的不易。
當然,如果全文聚焦的僅僅是選擇的糾結(jié),稿件也很難成功——因為寫好“這一個”還需反映“這一群”。因此,除了開頭聚焦鞏宸宇為何選擇去扶貧,筆者將更多的筆墨放在了如何做好脫貧攻堅上。
由于脫貧攻堅工作離不少讀者相對更遙遠,為了讓讀者有更直觀的體會,筆者選擇了類比的方式。比如“可別小看了走遍15個自然村。從面積上看,一個瓦廠村就31平方公里,超過北京一個大一點的街道;從時間上算,雨天去最遠村寨的時間比北京飛昆明的時間還長。……去年12月6日,鞏宸宇和村干部李武學再次前往瓦廠自然條件最惡劣的兩個村寨,不到100米的山路,鞏宸宇連走帶爬就花了半小時。”這樣詳細的表述,更容易讓人直觀感受到脫貧攻堅之難。
此外,筆者選擇將直接引語作為文章小標題,“盡量不要穿白襯衣,村民會擔心弄臟你的衣服而和你保持距離”“你姓鞏,就得把我們都‘拱’起來”也更能直觀反映人物的典型性格。
文章中用了不少鞏宸宇扶貧日記中的內(nèi)容,但并非事無巨細,而是盡量選取了鞏宸宇對扶貧工作的思考。比如“‘不要在陽光下戴墨鏡,村民會覺得你對他們不尊重;兜里沒事兒就裝幾塊糖,有的時候給孩子幾塊糖比給他們做一個小時工作還管用;在村民家喝水也不要用自己的杯子,否則他們會認為你嫌他們不干凈……’鞏宸宇通過不斷和群眾接觸,漸漸總結(jié)出了一些經(jīng)驗。”——做這樣的選取,是考慮類似稿件可能更容易被扶貧干部關(guān)注,這樣寫也有助于新下鄉(xiāng)干部能吸收鞏宸宇的好經(jīng)驗,對今后工作有所借鑒。
特別需要指出的,新聞報道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尤其要真實客觀,避免人為拔高。也正是因為鞏宸宇確實做得不錯,筆者才能寫好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