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學法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00)
從裁判文書統(tǒng)計來看,在所取樣本300個案件中,因為惡意透支,持卡人判刑的案件有128件,惡意透支消費是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guī)定限額或者規(guī)定期限,利用信用卡進行刷卡消費,并且經過發(fā)卡銀行兩次催收后超過3個月仍不歸還的行為,持卡人使用信用卡惡意透支消費,根據法院審理的案件,大多是通過公訴機關的指控和提供相應的證據,由于被告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信用卡惡意透支,數額巨大,且在催收后的三個月內未歸還,來認定持卡人構成信用卡詐騙罪,并予以判刑處罰。
分析裁判文書結果可指,信用卡持卡人套現導致信用卡判刑的案件有72件,信用卡非法套現是持卡人通過虛假的交易改變了資金的用途,主要是是信用卡持有人為了提取現金,違反了與發(fā)卡銀行之間的約定,在不存在真實商品交易的前提下,將信用卡的授信額度提現的行為。將套取的資金用于非法用途或者其他禁止的用途,信用卡套現使持卡人判刑也時有發(fā)生,只是持卡人利用信用卡獲利的一種行為,卻也被入罪化處理。持卡人往往在辦理信用卡之后持利用虛假購物方式套取信用卡現金,達到指規(guī)定的期限和額度,經催收后3個月內仍不歸還,法院認定其行為構成信用卡詐騙罪。
發(fā)卡機構與持卡人雙方在交易中的地位極其不平等,隨著人們消費觀念和方式的轉變,信用卡被廣泛使用。信用卡使用過程中,在其不斷給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由于超前消費給眾多持卡人帶來了生活壓力?,F有的法律規(guī)章制度并未對信用卡透支問題作出完善的規(guī)定,相應的法律條文含有保護銀行利益的色彩,正是由于這些規(guī)定,導致發(fā)卡機構和持卡人處于嚴重失衡狀態(tài),在司法實踐中,從裁判文書中分析可知,銀行為了規(guī)避風險,把其損失降低,追償透支款項。把持卡人惡意透支,經銀行二次催收后三個未還,即認定為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罪。忽略了持卡人是否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等主觀性認定,僅僅憑借銀行提供的持卡人的信用卡的交易和催收記錄,這些規(guī)定明顯的造成銀行發(fā)卡機構與持卡人的不平衡性,明顯存在著有利于銀行,不利于持卡人的現象,持卡人作為金融消費者,權益難以得到保護,體現了入罪的極其不平衡。
分析裁判文書得知,入罪門檻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信用卡透支額度,二是信用卡透支期限。首先從信用卡透支額度來看,惡意透支的數額,是指持卡人拒不歸還的數額或者尚未歸還的數額,使用信用卡的每一次購物、消費或者取現都是有一定限額的,透支額度并沒有隨著生活水平的的提高而隨之改變,而如今持卡人變更住址或聯系方式未及時通知銀行的現象時有發(fā)生,此時銀行催收的效果則難以實現,銀行一般以兩次催收三個月未歸還為條件,筆者認為這里的催收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催收,而未對持卡人進行有效的催收,案件審理過程中催收通知作為入罪的條件,只要符合兩次催收三個月為歸還即作為入罪的證據,持卡人的行為極其容易滿足客觀上入罪的條件。
持卡人意識淡薄使持卡人在申領和使用信用卡時,未仔細閱讀與發(fā)卡機構間簽訂的協議,由于銀行與申領人簽訂的合約是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但許多申領人由于意識淡薄,自身認知能力欠缺,安全意識差,對其相關合約的內容模糊不清,也不熟知信用卡的使用方法,只是盲目的消費使用信用卡。
持卡人的非理性消費,由于持卡人的經濟收入與消費觀念不成正比,持卡人進行消費的時候會選擇持卡消費,往往會進行過度消費或者沖動性的消費,非理性消費的持卡人很容易受到特價活動或者宣傳產品的影響而改變先前的購物計劃,對本不需要的產品進行重復性購物非理性消費的持卡人認為自己的收入增長慢于消費增長,其持卡消費時,總感覺自己的消費水平其實并不高,就不間斷的使用信用卡進行消費正是由于持卡人的非理性消費,致使持卡人對于信用卡過度的依賴,從而促使持卡人長期透支,達到透支限額和規(guī)定期限并未及時歸還,從而演變成犯罪行為。
現階段產生大量的信用卡不當透支甚至惡意透支的現象,并不能完全歸咎于持卡人、透支人的非法行為,發(fā)卡人本身也是存在一定的責任。首先,發(fā)卡人一味的追求發(fā)卡數量、注重銀行卡業(yè)務的效益,而且在申領信用卡時,只要求持卡人提供相應的身份證復印件,甚至對客戶的資信能力、收入狀況置若罔聞,這無形之中就降低了申領信用卡的門檻,導致銀行卡違法犯罪問題的日益嚴峻,所以此時應該加強對發(fā)卡行的約束,發(fā)卡行應該嚴格審查申領人的相關信息,從而降低發(fā)卡行的風險。加強對發(fā)卡行內部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員責任感和風險意識,銀行一方面要對本單位的員工加強業(yè)務技能培訓,設立完善的內部監(jiān)管制度;另一方面,發(fā)卡行要對特約商戶加強監(jiān)管,對其涉及信用卡使用的日常交易活動進行監(jiān)管。
明確賦予信用卡持卡人對其申請、使用信用卡相關信息的知情權、申訴權、錯誤修改權、求償權等,以維護自己的隱私權。告知信用卡持卡人對其信用資料享有知情權,如知悉自己的信用狀況,收集自身信用狀況的收集人身份、收集目的、資料保管情況及再轉移的可能性等。建議立法規(guī)定信息主體不受次數限制且無須過多費用就可以查詢本人信用記錄。提高持卡人的法律意識,嚴格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按照發(fā)卡行的規(guī)定償還相關透支款項,以免產生犯罪的行為。
【參考文獻】
[1]趙永林.信用卡安全機制與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
[2]張曄,石思.信用卡詐騙罪“持卡人”認定的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3(1).
[3]王亮.論我國信用卡套現行為的法律規(guī)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2.
[4]肖晚祥.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罪認定中的新問題.法學,2011年第6期.
[5]劉憲權,莊緒龍.“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罪若干問題研究[J].當代法學,201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