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然(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市 100024)
電影是當下時代的一種傳播媒介。對于電影生產,除了賺取高票房,獲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外,我們更應認識到其也具有深遠的表征意義。本文就通過對《地心引力》中中國元素的運用以及對中國形象塑造的分析,來解碼隱藏在影片深處更為深刻的表征意義。
近年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隨著全球化不斷深入愈發(fā)頻繁。電影作為文化的傳播介質,自然就成為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傳播手段。在近期引入的國外影片里,似乎刮起了一陣“中國風”的浪潮。例如:《阿凡達》、《神奇動物在哪里》等,中國的音樂、舞蹈、背景以及文化象征物等元素在電影中頻頻出現。其中運用中國元素最為特別的就是電影《地心引力》,它首次將中國航空科技融進電影中,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的科技力量。
以影片故事線的角度看,從唯一生還的宇航員瑞恩在外太空垂死掙扎,到找到俄羅斯空間站,并駕駛飛船駛向生命最后一道防線——中國的“天空一號”,再到最后乘坐“神州”返回地球,劇情可謂跌宕起伏,而其中中國強大的航天科技則是推動劇情不斷向前發(fā)展的重要情節(jié)點。
從電影制作的細節(jié)看,為了迎合中國觀眾的審美趣味,導演在片中有意增添了中國元素,真實再現了中國空間站——天宮一號。從瑞恩的視角望去,空間站外觀非常宏大,雄偉壯觀的運行在浩瀚的宇宙中。在空間站里閃現了諸多中國符號:漢語口令、乒乓球拍、太空水稻、無土養(yǎng)殖的綠蔥,還有象征著中國文化的大肚彌勒佛等,格外顯眼。這些中國符號的出現可謂給電影增色不少,并且成為電影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中國符號的融入有其積極意義,增強了電影的代入感。既滿足了別國對中國文化的好奇心理,又在一定程度上為美國電影產業(yè)打開了中國市場,從而達到賺取商業(yè)利潤的目的。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中國元素加進電影中,還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體現出當今中國在世界中的國際地位??萍忌希袊o跟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步伐,科技領域迅速發(fā)展。在此基礎上提高了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增強了中國在國際環(huán)境中的科技影響力,從而使得更多的“中國標準”成為“世界標準”。與此同時,也使得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導演將這些現實因素通過中國符號的方式巧妙的融合在電影中,如:在危難時刻“神州” 拯救了瑞恩,這一關鍵情節(jié),從而塑造了中國有擔當的大國形象,并隨著電影的傳播,中國成為科技強國的形象也經由影片展現給了世界。
看似是雙贏的結果,何樂而不為呢?但是,欣喜之余,我們也應靜心反思: 導演為什么要塑造中國大國形象?如此塑造中國形象僅是為了經濟利益?顯然, 答案是否定的。正如蘇格蘭電影導演約翰·格里爾森所說:“電影就是布道壇,是對現實世界的表征。”他向我們敲響了警鐘,電影不是簡單的敘述故事,而是同“布道壇”一樣,是具有主觀意識形態(tài)的表征。換句話說,任何故事情節(jié)在電影中都是導演的主觀設置,充滿了表征意味。這一點在《地心引力》中表現的尤為明顯。
一方面,影片打破了美國電影常規(guī)敘事模式。美國不再是拯救地球的英雄形象,反倒是將中國建構成給予宇航員最后希望的“超級英雄”。影片中,馬特對瑞恩說:“中國的救生艙叫“神州”,你必須駕駛它返回地球?!泵鼞乙痪€時,“神州”終于幫助瑞恩返回地面。并且在片中特別突出了細節(jié):乒乓球和球拍。這個道具絕非隨意設置,追溯淵源:它象征著 1971年小球轉動地球的中美乒乓外交。導演借用具有歷史性特征的道具,其真正意圖是在表征現實中中美兩國的關系。無獨有偶,美國建構中國大國形象,就是真實世界的影子,實則在表征各國的發(fā)展正對中國產生愈發(fā)強烈的依賴性。
另一方面,更深層意義上的表征。愛德華·薩義德的東方主義觀點認為,表征是東西方權利關系的一部分,它為那些被表征的人爭取自治與自由設置了嚴重的障礙。從薩義德的《東方主義》中,能夠得知所謂的東方主義不過都是西方對東方“他者”的想象,是一種將東方異國化、野蠻化、甚至丑化的殖民話語。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美國要放棄自己在世界的絕對霸權地位,來有意識的烘托中國?正如:“電影的本質不是對‘物質現實的復原’,而是按照主體的觀念對物質世界的重構,它與主導意識形態(tài)有一種共謀關系,是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媒介?!币簿褪钦f,電影不只是再現事物,它是與誘導說服的動機相關聯的,企圖通過故事講述,促使觀影者接收到導演想要傳達的意識形態(tài)。
美國將不斷強大的中國視為威脅力量,因此塑造出文化“他者”形象來表征中國。大國形象似“糖衣炮彈”,目的在麻痹中國觀眾的審美神經,使其喪失理性思考的能力,誘導觀者相信電影中的虛假形象,不加質疑,這貫穿電影始終。運用中國元素,在片中帶有目的性的展現中國科技的強大,在構建大國形象的同時,更是悄無聲息的向各國觀者傳達出一個訊息——中國的壯大對各國發(fā)展是致命的威脅,背后隱藏的是美國的政治目的。通過中國符號的運用,使觀者與影片達成一種認同,“中國是威脅者”的美國式價值觀在這種認同關系中不知不覺地作用于觀者大腦,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使觀眾對中國產生抗拒心理,將中國視為敵對方,以達到孤立中國的目的。
由此,我們了解電影對中國元素的運用是表征化了的,并且對中國形象的建構具有雙重表征性。
電影表征的背后是掩蓋在意識形態(tài)中的文化霸權主義。安東尼奧·葛蘭西認為,霸權通過意識形態(tài)起作用。他的觀點,如同開辟了“新大陸”,使我們以不同的視角來看待電影藝術。他強調,這些膾炙人口的電影電視文化,看似是娛樂形式,實則是統(tǒng)治者為維護自己地位的政治手段。他們通過電影不聲不響的將霸權轉變?yōu)榱恕耙灰曂省薄_@種形式的關鍵在于,不是統(tǒng)治者強行灌輸,而是使觀眾自覺的接受統(tǒng)治者的意識形態(tài)。導演為電影量身定制的 “旗袍裝”頗具表征意味,將表征符號解碼,脫下“遮羞擋丑”的外衣,內在實質不言而喻——美國仍然是世界核心。美國表征中國的大國形象,根本主旨當然不在表現中國強大,而是建構文化的“他者”,用這種隱晦的意識形態(tài)來強化自己的身份認同,從而抑制中國崛起,進而借助影片向世界觀者傳播美國價值觀,這才是影片的實質意圖。由此,美國對他國的控制就由外部的經濟戰(zhàn)、市場戰(zhàn)向內部的思想文化轉移, 用更為隱性的權利控制將有利于自己統(tǒng)治的價值觀轉變?yōu)榱死硭斎坏摹按蟊娎妗?,變被動為主動,推動本國發(fā)展。在這個意義上,《地心引力》不再單是一部融入中國元素的科幻電影,其根本意義就是一種貌似“不偏不倚”的文化殖民。
電影作為一種符號語言,它有著內在的表征意義。通過解碼《地心引力》中的中國符號,啟示我們,大國形象只是美國意識形態(tài)下對“他者”文化的主觀想象,雖然身穿“東方色彩”的外衣,但其本質就是帶有霸權主義色彩的文化侵占、權力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