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穎
(作者系搜狐警法頻道主編,此文系作者在“新時代法治生活可視化表達”研討會上的發(fā)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民主法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建設相互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yǎng)和道德素質”,指出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這為全民普法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當下,新媒體已經不是一個新生事物了,而成為了我們生活工作的一部分,滲透在每一天。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guī)模已達7.72億,其中手機網民7.53億,占比達97.5%。因此新時代法治生活宣傳的重擔也就落在了新媒體肩上。
而新媒體宣傳的一大特點就是:高時效和互動性。
隨著智能手機的發(fā)展和“微信息”的流行,使得人們能夠在快節(jié)奏的工作和生活縫隙中利用零散時間獲取信息。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習慣于利用等車、乘車、用餐甚至步行等時間進行“快餐式”閱讀。
而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編著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通過圖像進行交流已經發(fā)展到空前的規(guī)模。一切視覺的表達方式正在侵入每一個人的世界,正在滲透到所有的現代生活方式中。今天,形象,無論作為知識的媒體物,或者作為娛樂,或者作為科學研究的工具,在文化經驗的各個階段上,都表現了出來。”故此人們驚呼,世界已步入“圖像時代”。“圖像時代”改變了大家的閱讀習慣,所以又被人們稱作“讀圖時代”。
這里說的“圖”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也被稱作“圖像”或“影像”。它不僅指稱各種靜態(tài)的圖片圖畫,還包括多媒體動畫、影視影像等等。在當代社會,各類“圖”不僅借助于報刊、影視、手機、互聯網等媒介急速傳播,發(fā)揮著巨大的影響力,而且侵入以文字為核心的領域,改變著傳統紙質印刷品的面貌,還通過廣告牌、宣傳畫等形式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就是說,我們呈現給大眾的內容一定要抓住“碎片化”“可視化”這兩個主要特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治宣傳要創(chuàng)新宣傳形式,注重宣傳實效。而我們作為法制宣傳的新媒體人,更要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優(yōu)勢來擴大我們的普法渠道,去感動我們的普法受眾,用“可視化”的語言去講述“碎片化”的普法故事,從而引領廣大網絡用戶能發(fā)自內心地去認同法治、去踐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