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月 沙見龍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聊齋城,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聊齋俚曲傳承人蒲章俊(左二)正在演唱聊齋俚曲《銀紐絲》。圖/視覺中國At Liaozhai City, Zichuan District, Zibo, Shandong, Pu Zhangjun (second from the left), inheritor of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Liaozhai Popular Tunes, was singing Yinniusi.
“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記憶中,齊魯大地孕育出的民間樂曲總是帶著鮮明的山東鄉(xiāng)音,從沂蒙的小調(diào)到魯西南的嗩吶,不論是曲調(diào)婉轉(zhuǎn)還是清亮歡快,山東的民樂總是樸實而又充滿生機,一聽就讓人聯(lián)想到同樣質(zhì)樸、憨厚、熱情的山東人。
在眾多的山東民間音樂中,除了大家熟悉的沂蒙山小調(diào),還有聊齋俚曲、魯西南鼓吹樂、諸城派古琴、鄒城平派鼓吹樂、長島漁號、魯南五大調(diào)、菏澤弦索樂等各具特色的類目。魯西南鼓吹樂和聊齋俚曲還被國家文化部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從此,越來越多的山東鄉(xiāng)間小曲被歷史記住,被更多的人聆聽欣賞。
在魯西南地區(qū),每每誰家有婚喪嫁娶、生辰壽日、家族賀譜、拜師收徒、開業(yè)慶典等“行事兒”,都少不了高亢嘹亮的嗩吶聲和一場鼓吹樂的演出。演奏形式主要分行進演奏和坐場演奏,前者多用于迎親、送葬及節(jié)日嘉慶場合,后者則是樂手圍坐在桌子四邊,邊吹邊打,常演奏些大曲牌或吹樂咔戲。久而久之,濟寧市、菏澤市及周邊地區(qū)的民間鼓吹樂,以其質(zhì)樸豪放、高亢激昂、熱情洋溢的風(fēng)格,自成一派,被稱為魯西南鼓吹樂,在中國民樂中獨樹一幟。
說起魯西南鼓吹樂在民間的代表人物,濟寧市嘉祥縣文化館館長劉奉濤說,老一輩的鼓吹樂藝人流傳一句話叫“坐著吹不過袁志文,站著吹不過伊正銀”。而伊正銀的兒子,就是目前魯西南鼓吹樂的代表人物伊雙來。
受父輩的熏陶,伊雙來8歲開始學(xué)習(xí)吹嗩吶。起初他是跟叔叔學(xué)習(xí)吹嗩吶,并跟著到其他縣區(qū)采風(fēng),通過模仿別人的曲子練習(xí)吹奏技巧。伊雙來回憶小時候初學(xué)嗩吶時,曾遭到叔叔的反對。9歲時,他隨父親的朋友魏先生到鄰村看戲。臺上有一位負責(zé)敲梆子的演員,幾番努力后仍然找不到音準。技癢難耐,他登臺奪下梆子,并且還跟上了其他演出人員的節(jié)奏。他的舉動得到魏先生的肯定,也改變了叔叔對他學(xué)吹嗩吶的看法。
“當(dāng)時,只能跟著廣播里播放的戲曲練習(xí),不過聽三遍我就能吹出那首曲子?!钡睫r(nóng)田勞動的時候,伊雙來用布袋裝上嗩吶,別人休息的時候,他就掏出來吹上兩首樂曲給大家解乏。不久,伊雙來吹出的悅耳動聽的嗩吶聲逐漸被街坊鄰居認可。隨后,他開始跟隨“伊家班”參加紅、白事的演奏。當(dāng)時一天大約能賺到5角錢。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吹奏技藝日臻成熟,但是他仍然堅持到鄰村、鄰鄉(xiāng)找戲聽,汲取演出經(jīng)驗。
多年執(zhí)著而艱辛的從藝之路,使伊雙來練就了一身嗩吶吹奏絕技。他能熟練地演奏近百首傳統(tǒng)和流行的嗩吶曲目。他吹笙、竹笛的水平也很高,還能邊吹嗩吶邊敲扁鼓、鑼和銅鈸等打擊樂器。坐場演出時,他一個人就是一臺戲。伊雙來運用“大把攥”、“小把攥”技巧“咔”出的戲腔,活脫一個戲劇演員在吟腔道白,無論是柳子戲還是梆子戲,他都能表演得生動逼真,惟妙惟肖。
如今,各級政府也越來越重視當(dāng)?shù)毓拇禈愤@一獨特藝術(shù)形式的傳承和發(fā)展。嘉祥縣文化局資助伊雙來部分經(jīng)費,幫他置辦了一輛面包車,從此“上事兒”演出再不會為路途遙遠和雨雪天氣犯愁了。伊雙來說:“我做夢也沒想到有今天?!彼啻伪谎麉⒓訃?、省、市舉辦的文化節(jié)演出及嗩吶大賽,獲得了多種獎項。2008年,伊雙來被審評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魯西南鼓吹樂代表性傳承人。如今,伊雙來仍用口傳身授的方式教授他的徒弟們?,F(xiàn)在他收徒8人,包括他的兩個女兒、一個女婿,延續(xù)著魯西南鼓吹樂的演奏生涯。
除了濟寧嘉祥縣,菏澤單縣周邊的鼓吹樂也是“魯西南鼓吹樂”的一個重要分支?!皢慰h這邊的鼓吹樂也是由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組成,現(xiàn)在以嗩吶演奏為主,以笙、笛子、梆子為伴奏為輔。”在菏澤市圖書館國學(xué)堂,單縣鼓吹樂“楊家班”第五代傳人、“田家班”創(chuàng)始人田向東這樣介紹家鄉(xiāng)的鼓吹樂。
年輕時,田向東在部隊文藝團體擔(dān)任民樂隊里嗩吶、笙的演奏,他曾常年去北京、四川、重慶、鄭州、徐州等地演出,增長了見識,并對創(chuàng)作提供了極大幫助。1978年底,田向東退伍回到老家,與師兄田素成等人組建了嗩吶班,奔波于江蘇豐縣、安徽碭山、濟寧金鄉(xiāng)等地的鄉(xiāng)村參與農(nóng)村紅白事的演出。由于長期在部隊從事演藝活動,田向東的演奏技藝在當(dāng)?shù)厥艿饺罕姷暮迷u。他在師父傳授的傳統(tǒng)曲目上進行創(chuàng)新,也把民間的一些雜耍加入演奏中來,如“張嘴喇叭齜牙笛”“鋼釘貫鼻”“鐵絲穿舌”“火燒葡萄架”等。
從1990年開始,為了保護魯西南鼓吹樂,單縣政府調(diào)查、搜集、錄像和整理散落在民間的鼓吹樂曲目進行推廣,并在15年的時間里多次提供資金支持,同時舉辦了五屆嗩吶比賽,每年春節(jié)、元宵節(jié)等節(jié)日都組織優(yōu)秀嗩吶班在街頭義演、公演,田向東和他的“田家班”也同其他鼓吹樂班一起,受邀在各地演出。2007年,首屆山東省農(nóng)民文化藝術(shù)節(jié)決賽在嘉祥舉行,“田家班”在大賽中獲金獎。2008年,在山東省文明辦、文化廳、山東電視臺聯(lián)合舉辦的“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地方文藝大賽中又斬獲最佳表演獎等多個獎項。
如今的魯西南鼓吹樂依然受到當(dāng)?shù)匕傩盏南矏郏@樣的需求使得單縣一帶嗩吶藝人云集,僅單縣境內(nèi)就有70多個嗩吶班,幾乎遍布所有鄉(xiāng)鎮(zhèn)。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在流傳在單縣的鼓吹樂,既保留了魯西南鼓吹樂粗狂、豪放的風(fēng)格,又吸收了河南、安徽、江蘇等地清新、細膩的韻味。除了演奏外,還附有特技表演,如“口中噴火”“鼻孔插鋼釘”等新技藝。
○菏澤巨野柏氏嗩吶藝術(shù)團作為魯西南鼓吹樂代表登上舞臺。圖/劉富國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wind and drum music in Southwest Shandong, Bo’s Suona Troupe from Juye, Heze, stepped onto the stage.
在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qū)西河鎮(zhèn)中坡地村文化廣場上,一場新編聊齋俚曲戲《姊妹易嫁》吸引了眾多村民前來觀看,這是淄博市聊齋俚曲劇團今年送戲進村惠民工程的第四場演出?!傲凝S俚曲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咱淄川的寶貝,能在家門口聽到聊齋俚曲,這樣的機會太寶貴了!”觀眾李京友激動地說。
聊齋俚曲被稱為中國明清時期民間音樂的“活化石”,它與《聊齋志異》同出自蒲松齡之手,是蒲松齡俗文學(xué)的代表作?!读凝S志異》以文言文寫成,非一般平民百姓所能讀懂,蒲松齡便用聊齋故事,借用當(dāng)時流行的民間小調(diào)進行再創(chuàng)作,經(jīng)過填詞而成了用淄川方言土語演唱的“聊齋俚曲”。
因為曾經(jīng)只傳唱于淄川地區(qū),聊齋俚曲一直少有人關(guān)注,甚至很多淄川當(dāng)?shù)厝硕疾恢傲凝S俚曲”為何物。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陸續(xù)有學(xué)者到蒲家莊采風(fēng),了解聊齋俚曲,人們才開始逐步意識到聊齋俚曲的價值。2006年,聊齋俚曲戲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4年聊齋俚曲戲被正式確認為中戲劇界新戲種。
“演唱是最好的傳承。劇團的存在就是要保護好、傳承好聊齋俚曲,讓所有的父老鄉(xiāng)親都能聽到鄉(xiāng)音演唱的俚曲?!弊筒┦辛凝S俚曲劇團團長王世忠說。聊齋俚曲劇團的存在,讓傳唱了300多年的俚曲戲重新煥發(fā)生機。劇團義務(wù)走進學(xué)校、企業(yè)、村居、劇院巡演,將聊齋俚曲的演唱送到社會各個階層,迄今公益演出400余場次,觀眾50萬余人次。
2008年劇團成立,一年后創(chuàng)編的第一部聊齋俚曲戲《求罵》,在“中國濱州·博興第六屆國際小戲節(jié)”上首戰(zhàn)告捷,榮獲“最佳劇目推薦獎”。從此,聊齋俚曲的“起勢”一發(fā)不可收,先后榮獲第二屆山東省農(nóng)村地方戲大賽二等獎、首屆山東地方戲新創(chuàng)作小戲展演二等獎、第十屆中國藝術(shù)節(jié)山東省“星光獎”金獎等20多項榮譽。聊齋俚曲劇團也成為山東省振興地方戲曲示范基地。而且,還整理出版了《聊齋俚曲音樂集》和《聊齋俚曲戲劇本選集》兩本書,收錄迄今搜集到的聊齋俚曲音樂46首,整理聊齋俚曲戲等文本16出,并制作聊齋俚曲曲牌示范教唱和聊齋俚曲戲演出光盤廣泛發(fā)放社會。
“問奴家,問奴家,現(xiàn)住廣寒王母家……”聊齋園內(nèi),蒲松齡第11世孫、全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聊齋俚曲傳承人蒲章俊正在免費為游人演唱俚曲《迓迓油》。在品茗之際,傾聽著古樸而又接地氣的俚曲,讓人仿佛又回到了300多年前的聊齋故事中。“蒲松齡創(chuàng)作的俚曲共有14種,唱腔近60個,現(xiàn)在能唱出來的還有十幾個?!逼颜驴≌f。
據(jù)蒲章俊介紹,俚曲茶座剛開始經(jīng)營時,廳里的大部分座位常常是空著的。但是,就算只有一個人,他們也堅持演唱。俚曲要口傳心授,才能代代相傳。而現(xiàn)在,這間100多平方米的茶座里,80多個座位經(jīng)常坐滿,甚至有游客站在門外聽唱。
“正月里,梅花嬌,春雪飄,又是春光上柳條,家家鬧元宵……”在蒲家莊北的小巷中,92歲的呂佩琦老人為客人哼唱起聊齋俚曲《磨難曲》選段。白云蒼狗,世事變幻,來來往往的游客中很少有人知道,在淄川區(qū),能原汁原味哼唱聊齋俚曲的人已為數(shù)極少,這么大年齡會哼唱俚曲的也僅剩他一人。
隨著保護力度加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俚曲、學(xué)唱俚曲。目前,蒲章俊已正式收徒4人,現(xiàn)在均能演唱,并且其中一弟子已成立了演藝工作室,聊齋俚曲的搶救性保護初顯成效。
有了獨立的劇團和傳承人,也有了一部部俚曲新戲,聊齋俚曲重獲新生,也將繼續(xù)在歷史長河中大放異彩。
編輯/欒小惠
In my memor y, the folk music originated in Shandong is always filled with the distinctive Shandong accent. From Yimeng ditties to Suona in Southwest Shandong, the folk music of Shandong is unadorned yet vibrant,which is reminiscent of the simple, honest and ardent Shandong people.
Among numerous forms of folk music in Shandong, in addition to the wellknown Yimeng ditties, there are some other distinctive forms like the Liaozhai popular tune, the wind and drum music in Southwest Shandong, the Zhucheng Guqin, the Ping-style wind and drum music in Zoucheng, the Changdao fi shing song, the five major tunes in South Shandong, and the string music in Heze.The wind and drum music in Southwest Shandong and the Liaozhai popular tune are even included in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ems. Hence, more and more folk ditties of Shandong have been remembered by history, and attracted more listeners.
The wind and drum music in Jining City, Heze City and surrounding areas has formed a school, known as the wind and drum music of Southwest Shandong, which, by virtue of its simple,unconstrained, resounding and ebullient style, struck a line for itself.
The Liaozhai popular tune is known as the “l(fā)iving fossil” of folk music from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music form and Liaozhai Zhiyi (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were both created by Pu Songling, and belonged to the masterpieces of Pu’s folk literature. With the increased protection, more and more people get to know and begin learning popular tu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