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嬌(河南師范大學,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中國作為一個擁有著悠久歷史的大國,其文化底蘊與文化內涵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這些優(yōu)秀又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也離不開自古以來我國歷史上一位又一位藝術家的潛心經(jīng)營和藝術實踐。作為在藝術史上聲名赫赫的大家,趙孟頫便是其中一位。
趙孟頫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jīng)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chuàng)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chuàng)“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并稱“楷書四大家”。
趙孟頫出身極其顯貴——系出宋太祖之子秦王趙德芳,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八賢王”之后。他血統(tǒng)高貴,無限輝煌,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到了趙孟頫出生之時,趙宋江山已是風雨飄搖了,他的家庭在皇族中的位置也越來越遠于嫡系,開始衰落下去。雖說如此,但他的出身依舊為他帶來了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以便他攻讀詩書、研習書畫。也正因此,他得到了一般文人所沒有的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和藝術稟賦,也繼承了趙宋皇族“文采風流”的文化傳統(tǒng)。
《鵲華秋色圖》是元代畫家趙孟頫于元貞元年回到故鄉(xiāng)浙江時為好友周密所作的紙本水墨設色山水畫,描繪的是濟南東北華不注山和鵲山一帶秋景,畫境清曠恬淡,表現(xiàn)出恬靜而悠閑的田園風味。作品采用平遠構圖,再以多種色彩調合渲染,虛實相生,筆法瀟酒,富有節(jié)奏感?!儿o華秋色圖》初步確立了元代山水畫壇清遠自然的整體風格和蘊藉典雅的審美格調,為后世的中國山水畫奠定了基礎。結合趙孟頫的身世以及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我們可以分析出其對他的影響。
宋亡元興,趙孟頫所在的江南地區(qū)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元代是一個特殊的時代,由于民族歧視,“文虎水準最高的江南漢族人士被排除在政權的要路之外”,加之元取消科舉達80年之久,使文人士子長期失去了晉身之路?!爸猎院螅瑢δ鲜康钠缫暩鼮榧由?。北方漢族士人一多苦于晉身無路”,成了“時代的棄兒”。[[]]求進無門的處境,加上本來就有的抵觸情緒,不僅冷卻了他們進取的熱情,而且使他們滋生了厭世和逃世心理。他們內心的苦楚是深重的。這種積郁于心的痛苦,需要進行心理的自我調節(jié)。于是,“投身大化,寄情自然,掙脫名利的羈絆,使一度被瓦解的生命價值得到修復,這即是知識分子可能采取的調節(jié)手段?!盵[]]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趙孟頫身為南宋遺民,特別是他皇族王孫的身份,使他既懷有出仕為官的政治抱負,但在思想感情上依然有諸多的顧慮和障礙。若他一旦出仕仕元,以他當時的身份及地位,將非常難得到廣大移民群體的理解,他面臨的將是來自這個群體的批評、譏諷甚至是唾棄的難堪。而他之所以被元庭看重,也正是因為他在遺民文人圈中的影響。這就是他面對元庭的征召,難以邁動出山的腳步。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趙孟頫被行臺侍御史程鉅夫舉薦,受元世祖忽必烈的禮敬,歷任集賢直學士、濟南路總管府事、江浙等處儒學提舉、翰林侍讀學士等職。趙孟頫仕元的動機一直眾說紛紜而終究成謎,沒有相關資料記載,在他的詩文作品中也不曾留下任何蛛絲馬跡。無論如何,相對順利的仕途生活,反映在趙孟頫的畫作上是一派平和、安詳?shù)纳罹跋?,親切有余而鋒芒不足。從元畫特有的追求個性、醞釀風格的價值來說,趙畫比起晚輩倪瓚、吳鎮(zhèn)等人之作少了一份離經(jīng)叛道的銳氣。[[]]而在仕途中多多少少有著難以開解的苦悶不便為外人道,趙孟頫便將自己的情感用寄與詩文及繪畫作品。而他的“詩書畫”也是迄今作品中評價最高、影響最大的。而他仕元后走南闖北的閱歷和他為官后的心境也對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鵲華秋色圖》作于元貞元年(1295年)冬。這年,作者在任滿濟南路總管府事,奉召進京又稱病辭官回到故鄉(xiāng)吳興。與此同時,祖籍濟南的南宋文學家周密自曾祖父隨宋高宗南渡客居吳興后,從未回過故鄉(xiāng),聽歸隱山林后的作者時常贊美濟南的優(yōu)美風光,勾起了思鄉(xiāng)之情,于是請他詳細介紹故鄉(xiāng)的風土人情。作者被周密深深的家鄉(xiāng)情結所打動,覺得把濟南風光畫出來贈與友人,比口頭講述更加直觀形象,便揮毫潑墨,作下這幅畫。[[]]作者在畫中題款:“公謹父,齊人也。余通守齊州,罷官來歸,為公謹說齊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見于左氏,而其狀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為作此圖,其東則鵲山也。命之曰鵲華秋色云。元貞元年十有二月。吳興趙孟頻制。從題跋可知,《鵲華秋色圖》作于元貞元年(1295年)冬。這年,作者在任滿濟南路總管府事,奉召進京又稱病辭官回到故鄉(xiāng)吳興。與此同時,祖籍濟南的南宋文學家周密自曾祖父隨宋高宗南渡客居吳興后,從未回過故鄉(xiāng),聽歸隱山林后的作者時常贊美濟南的優(yōu)美風光,勾起了思鄉(xiāng)之情,于是請他詳細介紹故鄉(xiāng)的風土人情。作者被周密深深的家鄉(xiāng)情結所打動,覺得把濟南風光畫出來贈與友人,比口頭講述更加直觀形象,便揮毫潑墨,作下這幅畫。[4]
做此圖時,趙孟頫已然應召與元廷,因而在他當時的身份之下必然遭受眾多南宋遺民的不滿與不解,然而在他的一生中自始至終都對拒不仕元的南宋遺民懷有十分崇敬的理解和尊重。因而從這一層面上來講,《鵲華秋色圖》也可以說是趙孟頫向那些忠心玉舊朝而隱居不仕的人傳達出自己的真實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