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紅(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xué)院,湖南 長沙 410000)
人們對于“美”的追求與探索就從未停止過腳步,美,是每個人心中的圖騰與向往。而提到美人,幾乎所有的華夏子孫馬上就都會浮現(xiàn)出那一個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huán)。這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四大美人,在人們心中她們的地位早已經(jīng)根深蒂固。而在這四大美人中,又以楊玉環(huán)的經(jīng)歷最為曲折與神秘,引得后人前赴后繼的對她的正史軼事進行探索。
《長恨歌》乃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該篇講述了李、楊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楊玉環(huán)作為一個禍國殃民的歷史人物形象,世人皆唾罵之。但她在被白居易美化了的宮廷愛情悲劇《長恨歌》中,呈現(xiàn)的卻是一個玲瓏剔透,完美無缺,外在美和內(nèi)在美美妙結(jié)合的美的藝術(shù)典型。從外表看,楊玉環(huán)和趙飛燕一樣,是人們公認(rèn)的“傾城傾國”美女,在白居易筆下更不例外?!疤焐愘|(zhì)難自棄”,從全身角度描述了楊貴妃的出落非凡,天生美麗超凡的姿質(zhì),光彩照人,令人稱羨,就是她本身也“難自棄”。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寫出了楊貴妃剛?cè)雽m時就用傾城美貌征服了玄宗?!盎仨恍Α?,極為具體,非常形象,尤其是“一笑”前的“回眸”二字,特別值得回味。“百媚生”,更讓讀者可以把自己的想象發(fā)揮到極致!“風(fēng)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這兩句詩是楊貴妃在海上仙山的精彩“亮相”,運用的是浪漫主義手法,可謂極盡想象之能事。詩句并沒有直接描寫貴妃到底如何美,只是描寫貴妃的穿著,但是讀者照樣可以借此想象貴妃的美麗,雖死猶生,多了幾分仙姿與浪漫。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寫的是楊貴妃如玉的肌膚,得到皇帝專設(shè)御用溫泉賜浴的待遇;“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表現(xiàn)楊貴妃死后,皇帝思念的垂淚,思念那如芙蓉般清新美麗的容顏;“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描繪楊貴妃與皇帝在夢中相見,垂淚的面龐就像一枝春雨滋潤過的梨花,惹人憐又帶著脫俗的美麗。
楊玉環(huán)曾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有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她曾有詩一首: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蕖裊裊秋煙里。輕云嶺上乍搖風(fēng),嫩柳池邊初拂水。
寫女人舞姿,先比之秋風(fēng)芙蓉,若隱若現(xiàn);復(fù)比之嶺上風(fēng)云,飄忽不定;更比之柳絲拂水,婀娜輕柔;襯托羅袖動香,出神入化。
楊玉環(huán)有極高的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尤其精通音律,擅歌舞。玄宗親譜《霓裳羽衣曲》,楊玉環(huán)依韻而歌舞,歌聲宛若鳳鳴鶯啼,舞姿翩若天女散花。“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至此,唐玄宗更是神魂顛倒:“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
唐玄宗深寵楊玉環(huán),最重要的一點,恐怕是楊玉環(huán)與粉黛三千不同的性格魅力。
她成熟,從不問朝廷政治,不插手權(quán)力之爭,只憑她的聰慧讓玄宗百般寵愛。她曾因妒觸怒玄宗,被送出宮。但她不哭不鬧,只剪青絲一縷,托人捎帶給玄宗。玄宗最終難以割舍。他們的感情危機每次化解之后,都會更深一層。
她單純,她天生快樂,被寵被愛只覺理所應(yīng)當(dāng)。她也善解人意,能把萬乘之尊的帝王生活過成平常夫妻的平等恩愛,即使在馬嵬坡被賜以死,她也能理解是玄宗萬般無奈,對他毫無所怨,以致使玄宗“此恨綿綿無絕期”。
楊玉環(huán)對唐玄宗的愛情忠貞不渝?!笆淘 薄ⅰ笆桃埂?、“侍宴”等是她生前對唐玄宗愛的體現(xiàn),臨死時對唐玄宗仍是情意纏綿,不忍離開自己心愛的人,詩人寫道:“宛轉(zhuǎn)蛾眉馬前死。”她死后成仙,凡心不改,仍惦記著長安。身居仙境,聽到漢朝使者到來,她“九華帳里夢魂驚”,心情如此激動,充分表現(xiàn)了她雖處人世之外的仙境,但心仍與唐玄宗連在一起??坍嬃艘粋€對愛情極其真摯而忠誠的女性形象。
有人認(rèn)為《長恨歌》是白居易借對歷史人物之詠嘆,來寄托自身情感的作品。從史料中得知,白居易在年輕時曾與一個叫湘靈的女子相愛。因湘靈出身寒微,受當(dāng)時社會的門第觀念和風(fēng)尚阻礙故而不能結(jié)婚,成為他畢生的“長恨”之事。有考證認(rèn)為白居易是在結(jié)婚前幾個月寫出《長恨歌》的,他是為失去湘靈而感到痛苦,于是就用“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詩句,來寄托自己對愛情的哀思之情。而白居易作為兼?zhèn)渲刑茖憣嵵髁x的高手與中唐艷情詩的主將,他筆下就不可避免地展現(xiàn)出楊玉環(huán)兩種不同的美:當(dāng)他以寫實眼光來看,看到的是她禍害政治的一面,所以寫出了她惡之花般的美;當(dāng)他以愛情詩人去審視這段發(fā)生在半個世紀(jì)之前的愛情遺事時候,他又獨具慧眼地洞悉到期間彌足珍貴的東西——純潔而忠貞的愛情觀念。在這種視角下,作者白居易賦予了他筆下的女主人公從內(nèi)到外的美。
詩歌的主題無非是“長恨”二字。所謂“恨”就是遺憾、遺恨。全詩以“驚破霓裳羽衣曲”為界,分為前后兩大部分。前一部分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起,敘述安史之亂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終于得到了楊玉環(huán)。作品反復(fù)渲染玄宗之縱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 釀成了安史之亂。這是悲劇的基礎(chǔ),也是致“恨”之因,這一部分的諷喻意味是很明顯的。后一部分具體描述了安史之亂起后,玄宗的倉皇出逃,“六軍”要求除去禍國殃民的貴妃,“宛轉(zhuǎn)娥眉馬前死”,是悲劇的形成。楊玉環(huán)離世后,詩歌以動人的語調(diào),描繪了玄宗“長恨”的相思之情。玄宗借道士幫助,于虛無縹渺的蓬萊仙山中尋到了楊氏的蹤影。在仙景中再現(xiàn)了其“帶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脈脈,托物寄詞,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 翼鳥”、“連理枝”,進一步渲染了“長恨”的主題,加重了“長恨”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