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目:喚醒“彼處”的建筑
出題人:李興鋼
題 旨:
“彼處”與人的記憶、想象息息相關,它可以是“此處”的過去或未來——一個記憶或期待中的遠方,亦或是想象中的理想世界。
“彼處”曾充溢于人們的精神生活。亭臺樓閣上,景與匾額交疊起自我與先人的體驗;傳統(tǒng)聚落中,民家土間散發(fā)出戶外鄉(xiāng)野的氣息;古典園囿里,疊石靜池將山海勝境映入居所;山寺佛殿內,造像壁畫將凡塵思緒送至彼岸?!氨颂帯蓖c自然關聯(lián),并擴展了人們感知與思考的維度,也引領了對“此處”的反思與再創(chuàng)造。而隨著現(xiàn)代文明的崛起,人們更多地在意當下,關注此時此地:城市建設抹去土地的故事,斷絕場所與從前的對話;住居開發(fā)追逐效率與規(guī)模,抹殺人們對理想生活的想象?,F(xiàn)代建筑一方面孤立自然,使鄉(xiāng)土變成生活中無處安置的遠方,一方面遠離裝飾而投身“本體”,都無意間拋棄了過往人們喚起“彼處”的多種途徑,更失去了反思自身的可能。
請自定場地與使用者,設計一座不超過1000m2的建筑,并以場所為媒介,通過運用空間、結構、形式、建造、自然等要素,在使用者的體驗中重新建立起想象的基礎,連接“此處”與“彼處”,引導一種關乎記憶、想象的精神生活。
主 辦: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建筑師》雜志 廣州市天作建筑規(guī)劃設計有限公司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
評審委員會主任:王建國 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筑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建筑師》雜志編委會主任
評 審 委 員:李振宇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院長、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德國包豪斯基金會學術咨詢委員
李興鋼 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李興鋼建筑工作室主持人
韓冬青 建筑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東南大學建筑學院院長、教授,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
張伶伶 沈陽建筑大學建筑學院院長、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建筑學會副秘書長
柳亦春 大舍建筑設計事務所創(chuàng)辦人、執(zhí)行合伙人及主持建筑師,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和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客座教授
魯安東 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南京大學—劍橋大學建筑與城市合作研究中心主任 英國AD期刊客座主編
李少云 廣州市天作建筑規(guī)劃設計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設計總監(jiān)
王莉慧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副總編輯兼《建筑師》雜志主編
獎 金:一等獎 1名 獎勵證書 +捌萬元人民幣整 二等獎 2名 獎勵證書 +伍萬元人民幣整
三等獎 5名 獎勵證書 +壹萬元人民幣整 佳作獎 10名 獎勵證書 +《建筑師》全年雜志6期
一等獎
獲獎作品:TIMEMARK
獲 獎 者: 范云龍 田玉坤(內蒙古工業(yè)大學) 任廣為(東南大學)
指導老師: 羅 樂
評委點評:
“Time Mark”將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購物”作為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主題,用空間和建筑的方式將“此處”——當代的網(wǎng)購環(huán)境及其背后的產(chǎn)業(yè)流水線,與“彼處”——傳統(tǒng)的購物環(huán)境菜市場,融為一體,并置于真實具體的城市環(huán)境中,成為時代變遷、生活更替的標志物,使人追憶、瞻望和反思,巧妙而犀利地回應了本次競賽的主題。喚醒彼處的建筑,即是連接此處——存在于當下的現(xiàn)實世界,與彼處——存在于過去和未來的理想世界,建立一種日常的精神生活和現(xiàn)實的理想世界。出人意料的是,這一作品中并未引入具體的的自然和精神生活元素,卻以一種極致的操作方式不斷發(fā)人深思:嚴峻迫人的當代現(xiàn)實中,我們心中的鄉(xiāng)土自然與日常的精神生活將置身何處,人類的生活和命運將走向怎樣的未來?好作品可以是以建筑的語言提出一種深刻的發(fā)問,并不一定是給出某個不見得準確的答案。
(李興鋼)
二等獎
獲獎作品:歸去來兮
獲 獎 者:高奇楓 耿 玥(天津大學)
指導老師:王 迪
評委點評:
本方案選擇了一個獨特的時間視角來理解“此處”與“彼處”的關系。與大多數(shù)方案不同,它沒有將“此處”與“彼處”視作在確定空間中并存著的物質與精神、可見與不可見等,而是將它們置于歷史演化的時間線上來認識——空間在時間中獲得了多種可能。本方案選擇的設計對象在歷史上從寺廟廢棄改為酒廠,而在平行時空則存在著其他可能性?!按颂帯迸c“彼處”因而可以被視作一個場所的多種可能性。在時間的視角下,建筑的作用不再是聯(lián)結在場與不在場的媒介,它既是歷史演化的實施者,也是它的敘述者。本方案提供了一種不斷生長的建筑(計劃),它可以容納并表征即將發(fā)生的“彼處”。本方案呈現(xiàn)了時間的多元、流動的詩意,富有啟發(fā)性。
(魯安東)
二等獎
獲獎作品:望山亭 ——宗祠遺址上的橋亭
獲 獎 者:沈 祎 沈 潔(東南大學)
指導老師:葛 明 唐 斌
評委點評:
“望山亭”的主要著力點并不在于謀求獨立的建筑表現(xiàn),而是依托村落中一處已經(jīng)殘破的宗族祠堂遺址,在村民進山勞作的路徑節(jié)點上營建出一處既能喚起記憶,又可瞻視遠山的公共場所。設計者在充分利用場地特征的基礎上,通過空間水平界面的起伏折疊和有節(jié)制的限定,巧妙利用光的調度,恰當?shù)匾龑Т迕竦淖晕椅幕J知,使既有環(huán)境中的諸要素納入一個新的場所系統(tǒng)之中。該作品以輕松簡拙的形式語言,展現(xiàn)了日常生活中的“此處”與歷史和自然的“彼處”互為一體的文化體驗。
(韓冬青)
三等獎
獲獎作品:集市上的吾鄉(xiāng)
獲 獎 者:劉紀康(山東建筑大學) 岐 麟(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指導老師:石 濤
評委點評:
設計者以自己的生活觀察,以彼處的“集上”與“墻下”對應此處的“蔭庇”與“可歇”,較好地解讀了題目;其設計手法簡練、清晰,邏輯性較強;表達細膩,尤其對構件的處理較好地體現(xiàn)了設計思路;其對生活場景的需求描畫也值得推薦。這是一個對生活體驗有自己理解的可借鑒學習的方案。
(張伶伶)
三等獎
獲獎作品:雨 亭
獲 獎 者:陳子堯(代爾夫特理工大學)
評委點評:
雨亭,雖然只獲得了三等獎,卻是我認為的此次參賽中最好的、最純粹的一個設計,我一度擔心它因為太小、太簡單而受到忽視。它雖然簡單,卻巧妙而深刻,這反而是難的。它用最基本的建筑語言描繪了人類在自然中庇護自身的同時又獲取詩意的智慧與靈性的能力,它的材料與構造都直指建造的最終目的。一個小小的遮雨的亭,卻幾乎表達了對人生存于大地上的全部理解,它的立意、方法和結果都高度一致,它非常好地應對了本次競賽出題人所給出的設計主題:喚醒彼處的建筑。“彼處”,既是那驟雨落下的具體之處,也是人類棲居于大地之上久違了的內心深處的詩意。雨亭帶有一絲憂郁與孤獨的氣質,卻又是一個樂觀的建筑。
(柳亦春)
三等獎
獲獎作品:凝視與回望
獲 獎 者:譚業(yè)千 劉嘉祺(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 劉國剛(北京建筑大學)
評委點評:
方案在城(此處)和海(彼處)之間、崖壁之上建構了一個開合有致、高低起伏、明暗互現(xiàn)的一個地下“之”字形空間,營造了“夾縫之海”“崖壁之石”“水上之碑”“洞口之林”的系列空間,實現(xiàn)了空間體驗的時空轉換。在交替的對“彼處”的凝視和對“此處”的回望的過程中,身后的城市(此處)越來越疏離和淡化,面朝的大海(彼處)越來越真切和清晰?!昂!薄笆薄氨薄傲帧奔仁蔷唧w“物”的存在,也激發(fā)了體驗者“情”的共鳴,是物境向情境的轉化過程?!盁o字之碑”則激發(fā)了對歷史對古人的追思。如果說“海”相對“城”而言是空間上的“彼處”,是實境,而“無字之碑”則象征了時間上的“彼處”,是虛境。方士庶在《無慵庵隨筆》里說:“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這種虛境即意境,是“象存境中,境生象外”而又滲透著主體情致的交感時空。方案建構的空間系列也可理解為時空轉換裝置,既聯(lián)結了空間上的此處和彼處,亦聯(lián)結了時間上的此處和彼處,最終營造了情景交融的理想空間。
(李少云)
三等獎
獲獎作品:Enlarging the Church
獲 獎 者:李泊衡 廖 丹(東南大學)
指導老師:馬曉東 李海清
評委點評:
設計者選取雜草叢生中廢棄的天主教堂作為場所媒介,是一處與村民記憶息息相關的彼處。教堂為民國時期德國傳教士所建,位于濟南左家莊村口,曾經(jīng)銜接了村莊與外界的聯(lián)系,也承載了幾代村民的信仰與回憶。然而,城市變遷所帶來的村莊整體北移下,這座昔日的重要傳教之地,變成了無人問津之所。設計者將新建筑迎面對稱布局于其兩側,將教堂安放于新建筑中軸線上,規(guī)整的水面凈化了空間,營造出一種純粹的空間氛圍。由坡地低處拾級而上,出來迎面即是教堂,凸顯了教堂的重要位置。設計者妥當?shù)剡\用了空間、形式和建造等要素,建立起與原有教堂的對話,借助于與新建筑恰當?shù)年P聯(lián),恢復了老教堂活力,使其重新成為新村莊中的“精神彼處”?!霸谑褂谜叩捏w驗中重新建立起想象的基礎,連接此處與彼處,引導一種關乎記憶、想象的精神生活?!眻D面不僅表達了設計者對設計的把握能力,也體現(xiàn)了對題旨的理解。
(王莉慧)
佳作獎
作品名稱:小徑分叉的花園
設 計 者:駱肇陽(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麻省理工學院 聯(lián)合培養(yǎng))
指導教師:孫 澄
作品名稱:烏有園
設 計 者:謝慧陽(華南理工大學)
指導教師:林 哲 徐好好
作品名稱:晴雨傘
設 計 者:唐哲坤 周楚茜(東南大學)
指導教師:俞傳飛
佳作獎
作品名稱:樹影棚
設 計 者:劉珊汕(清華大學) 張成章(哈佛大學)
指導教師:王 路
作品名稱:校園 · 我們 · 角落
設 計 者:李 泉 糜偉波 吳柳漪(東北大學)
指導教師:陳 雷
作品名稱:外灘 · 白日夢
設 計 者:張潤東 高鴻宇 武建光(內蒙古工業(yè)大學)
指導教師:賈曉滸
佳作獎
作品名稱:無神殿
設 計 者:黃新洋(斯圖加特大學)
作品名稱:時光的縫合
設 計 者:鄭博聞(西南交通大學)
指導教師:林 青
作品名稱:記憶盒子
設 計 者:馬晨鐘 傅 麟 鄧緒楓(重慶大學)
指導教師:陳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