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洪
小學低年段的學生對數(shù)學模型思想的感悟建立,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通過不同的活動,逐步滲透和引導,讓孩子體驗數(shù)學建模過程,不斷感悟數(shù)學模型思想,經(jīng)歷建立數(shù)學模型來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下面,以“逆行求和”一課為例,闡述如何通過不同的體驗活動,逐步幫助學生建立數(shù)學模型。
一、課前研讀
“逆向求和”是人教版《數(shù)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20以內(nèi)進位加法”的例6,是一道“求原來有多少”(逆向加法)的問題。教材中呈現(xiàn)了畫圖的策略,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又能為學生選擇用加法計算提供依據(jù)。學生畫圖的過程,應該是學生對于信息加工創(chuàng)作的過程。因此,我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定為:采用畫圖的策略分析“逆向”求和的問題,用整體與部分的數(shù)量關系進行解答。
二、課中的片斷
(一)“摸-填-說”活動,初建模型
師:同學們,老師這里有一盒子,里面裝了好多小長方體,同學們能猜以里面有多少個小長方體嗎?
生:不能,因為看不到,也數(shù)不到……
師:那現(xiàn)在老師拿出了3個,大家能猜到盒子里原來有多少個嗎?
生:還是不能,因為不知道盒子里還有多少個。
生:還是不能,因為要把老師拿的3個加上盒子里的才能知道原來有多少?
師:說得很好!那再請你說說“原來”是什么意思?
生:“原來”就是盒子里原本一共有多少個,是把老師拿的3個和盒子里剩下的加起來,才是原來的。
師:大家非常的聰明!那下面我們兩人小組來玩一個“摸一摸”的游戲。一位同學隨意的摸出幾個小長方體 ,另外一個同學再摸出剩下的小長方體,然后填寫答題卡,每組可以玩兩次。
(二)“看-演-問”活動,二次建模
師:我們學校體育科的陳老師,今天到體育器材室領取哨子,請大家觀察主題圖,你從中知道了哪些數(shù)學信息?
生:陳老師領走了7個哨子,管理員老師里還剩下5個哨子。
師:你能根據(jù)這些信息提出什么問題嗎?
生:體育器材室一共有多少個哨子?
生:管理員老師原來有多少個哨子?
……
師:這些問題提得非常好!下面我想請兩位同學出來“演一演”圖中的情境好嗎?
生1:管理員老師,我來領7個哨子,謝謝你!
生2:好的,陳老師給你7個,我這里還剩下5個。
生3:請問各位同學管理員老師原來有多少個哨子?
(三)“畫-展-辨”活動,三次建模
師:你能用喜歡的圖形把體育老師領走的7個口哨表示出來嗎?你還能用喜歡的圖形把剩下的5個口哨表示出來嗎?再用我們學過的數(shù)學符號表示這個問題嗎?下面我們進行“畫一畫”的活動。
師:活動要求:1. 獨立思考后獨立畫圖,同桌交流。
2. 展示學生作品,與同學分享解讀。
3. 尋找不同作品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師:怎樣用算式表達出你的想法呢?
生:7+5=12(個)
師:明明是拿走了其中的7個口哨,為什么卻要用加法來解決呢?
生:拿走的是其中的一部分,剩下的是另一部分,把它們合并起來,就可以求出原來一共有多少個口哨,所以要用加法計算。
三、課后的思考
立足教材,培養(yǎng)意識。我們需要立足于教材,教材是培養(yǎng)兒童模型意識、建立模型思想的載體。我們要多從培養(yǎng)建模意識的角度研讀教材,認真挖掘教材中隱含的建模思想,認真研究教學內(nèi)容中所隱含的“?!?,研究在課堂上如何更好的把“?!苯ńo學生。
基于活動,準確建模。數(shù)學活動有利于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成數(shù)學問題,而課堂上的操作活動對于知識的構建起著積極主動的作用。所以教師需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借助活動這一平臺,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建構新知識,建立清晰準確的數(shù)學模型。
注重過程,提升素養(yǎng)。建立數(shù)學模型不是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師應該明晰建模教學的基本原理,課堂中滲透建模方法,讓學生經(jīng)歷知識探究和技能形成的過程,從中感悟基本的數(shù)學思想、積累活動經(jīng)驗,并應用到以后的問題解決中,讓數(shù)學建模意識成為他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責任編輯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