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麗環(huán)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的性質重新界定: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使學生初步學會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
心理學研究認為,語文學習的對象是母語,最好的學習方法不是直接教學規(guī)則性的語文知識,而是通過聽、說、讀、寫、書的實踐,提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在運用語言的實踐中求得語言規(guī)則。所以,立足語用,把握語用,教給學生閱讀技能,積累語言經驗,提升閱讀的能力是實現“全民閱讀”的迫切需要。那么,何為“語用點”?“語用點”就是指語言文字運用主題,它包括聽、說、讀、寫、書五大語文核心能力。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緊扣這五大語文核心能力,找準語用,幫助學生掌握閱讀策略,表達方法及思維能力,讓學生習得閱讀方法,不待老師教也自能讀書。
一、依托單元導語,找準“語用點”
單元導語,顧名思義,就是指單元文章的引導語,它明確指引我們學習本單元文章的方向,只要我們用心品析,“語用點”就不攻自破。
如,語文S版三年級上冊第四組教材的“單元導語”是這樣的:“你觀看過廬山的云霧嗎?你欣賞過美麗的大草原嗎?你想了解古老的趙州橋嗎?請認真讀本單元的課文,抓住重點句子和段落,了解作者是怎樣描繪、贊美我們偉大祖國壯麗山河的?”
從這段導語中,我們不難發(fā)現,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贊美我們偉大祖國山河的主題。但從“請認真讀本單元的課文,抓住重點句子和段落”這句話,我們就能悟到語用點是“抓住關鍵詞或關鍵段落,去品詞析句”這個目標了。在接下來教學《廬山的云霧》《錫林郭勒大草原》《趙州橋》等文章時,我們就可以抓住關鍵詞,品析句子,積累語言,然后,整體架構,一以貫之,讓學生經歷認知、實踐到運用的過程,從學過到學會的變化。
二、走進文本,把握“語用點”
有的單元導語,只注重突出人文教育主題,而對于語用主題稍顯弱化。如果教師只局限于參考單元導語開展教學,就會曲解教材的編寫宗旨。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更重要的是要走進文本,認真研讀課文內容,挖掘可實施的語用點。
三、聯系課后題,尋找“語用點”
課后題是從編者角度出發(fā),認為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和能力,主要是引導學生在理解和學習表達的結合上學有所得,對課后題用心研讀,你會發(fā)現,語用點就隱藏在課后題之中。
如五年級上冊第三組課文《狼牙山五士》《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小英雄雨來》這三篇課文,它們的課后題分別是:
《狼牙山五士》: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畫出使自己感動的句子和段落,多讀幾遍,認真體會五壯士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
《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敘述的?戰(zhàn)士們在潛伏時為什么必須做到“紋絲不動”?邱少云在火中是怎樣做到“紋絲不動”的?
《小英雄雨來》: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六個部分分別寫了什么,試著給每個部分擬一個小標題。
從以上三篇課文的課后題,我們可以發(fā)現,其中默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語用之一,但是,“默讀”這個讀書方法老師基本上每節(jié)課都在訓練。我們沒必要重復訓練。從課后題中,我們還發(fā)現三篇課文還有各自訓練的語用點。
《狼牙山五士》:從“畫出使自己感動的句子和段落,多讀幾遍,”還可以確定它重點訓練的語用點為“詳略得當”;《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從“戰(zhàn)士們在潛伏時為什么必須做到‘紋絲不動?邱少云在火中是怎樣做到‘紋絲不動的?”確定語用點為“細節(jié)描寫”;《小英雄雨來》:從“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六個部分分別寫了什么,試著給每個部分擬一個小標題?!贝_定的語用點為“學會列小標題”。
四、關注泡泡語,發(fā)現“語用點”
我們發(fā)現,現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增加了泡泡語,這些泡泡語是編者以學習小伙伴的身份,以泡泡的形式插入許多學習提示語,引起學生的注意,這些泡泡語,不但出現在課文中,還出現在課后題及百花園中,每一個泡泡都有每一個泡泡的責任所在。通過泡泡提示語,我們不難發(fā)現,里面隱藏著許多難以發(fā)現的語用點。
五、聚焦百花園,收獲“語用點”
教材的單元內各個部分是有聯系的,各部分都力求從內容和形式上凸顯本組的學習重點。所以,當前面所講的三個地方依然找不到語用點時,不妨把視覺聚焦在百花園里,這時,你可能會出現“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