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智威,郭慶勝,2,顏 芬,王 勇
1. 武漢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9; 2. 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湖北 武漢 430079; 3.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 北京 100830
色彩是重要的地圖語言,在地圖設計中作用不可忽視[1]。行政區(qū)劃單元是常用的底圖要素,通常用顏色進行區(qū)分,這些大面積分布的色彩往往決定了一幅地圖的配色風格[2]。因此,行政區(qū)劃圖的色彩配置需要格外關注。
目前,國內外的研究主要涉及著色區(qū)域計算和色彩設計。行政區(qū)劃圖著色要求相鄰行政區(qū)劃單元顏色不相同,若將行政區(qū)劃單元看成是圖節(jié)點,著色區(qū)域計算可抽象為經典的“四色問題”,即對于任一地圖,只用不多于4種顏色,就能使相鄰的行政區(qū)劃單元顏色不相同。傳統(tǒng)的遞歸、回溯和貪心算法可以用來解決該問題[3],但是若將顏色數限定為4,這些方法有時并不一定能找到滿足條件的解。另外,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智能化算法也被應用于解決這個問題,如遺傳算法、蟻群算法、模擬退火算法、禁忌搜索算法等[3-4],但是智能化方法有時效率不高。
當設計地圖色彩時,出于不同的目的可能抽象出不同的規(guī)則。若保證所選顏色之間具有較好的區(qū)分度,可以在給定顏色集中選擇一組最大顏色區(qū)間最小差異的配色模板[5],也可以直接選擇色彩空間中距離較大的顏色[6-7]?;谏逝c表達信息的一致性,并顧及顏色之間的搭配規(guī)則,文獻[8—13]設計了適宜于地圖著色的多種配色模板。地圖色彩設計還需要顧及色彩的語義特征,文獻[14]研發(fā)了相應的地圖色彩設計工具。另外,色彩的對比與調和是地圖色彩設計中廣泛遵循的理論,相關色彩設計的方法和工具有很多,如HCS Generator、Color Schemer Online[15-17]等。若從受眾角度出發(fā),色彩設計還需要顧及特定人群的視覺規(guī)律,如制作服務色弱人群的地圖時,需要選擇一些特殊的顏色;另外,不同地域的人群對于色彩的視覺感受也不一致[18-19]。
常用的著色區(qū)域計算方法只能找到一個滿足相鄰行政區(qū)劃單元顏色不相同條件下的解,沒有較好顧及著色區(qū)域間的面積均衡。另外,著色區(qū)域計算只顧及了地圖要素間的空間關系,而色彩設計也只顧及了顏色之間的搭配原則。但是,行政區(qū)劃圖著色時,還需要考慮色彩在空間上的配置,不同的空間配置方案會引起人不同的地圖色彩視覺感受。針對以上兩個問題,本文詳細研究了行政區(qū)劃圖著色過程中需要顧及的視覺規(guī)律,并建立了相應的著色效果評價模型;在著色區(qū)域計算中,添加了面積均衡約束,設計并實現(xiàn)了顧及面積均衡的著色區(qū)域計算方法。
行政區(qū)劃圖著色需要計算著色區(qū)域,即對行政區(qū)劃單元進行分組,找到一個著色區(qū)域的分組方案A={A1,A2,…,An},表示將行政區(qū)劃單元分成n組,用不同的n種顏色對這n組區(qū)域著色時,能保證相鄰行政區(qū)劃單元顏色不相同。
回溯法是一種優(yōu)選搜索法,按優(yōu)選條件向前搜索,直至達到目標。當探索到某一步,發(fā)現(xiàn)選擇并不優(yōu)或達不到目標時,就退回一步重新選擇。因此,利用回溯法求解的問題可以表達為:已知n元組{x1,x2,…,xn}組成狀態(tài)空間P={(x1,x2,…,xn)|xi∈N,i=1,2,…,n},給定n元組的一個分量約束集D,求P中滿足約束集D的一個n元組。行政區(qū)劃圖著色要求鄰接行政區(qū)劃單元顏色不相同,若將行政區(qū)劃單元看成是圖節(jié)點,相鄰行政區(qū)劃單元對應兩個圖節(jié)點連接,那么,行政區(qū)劃圖的著色區(qū)域計算就可以抽象為圖著色問題:給定無環(huán)圖G=(V,E)和配色模板C={C1,C2,…,Cm},其中V={v1,v2,…,vn}為圖頂點集,E={e1,e2,…,en}為圖邊集,從配色模板C中用盡可能少的顏色對頂點集V進行著色,且相鄰節(jié)點顏色不相同。因此,行政區(qū)劃圖的著色區(qū)域可以利用回溯法進行計算。
但是,利用回溯法計算行政區(qū)劃圖著色區(qū)域時,若將顏色數目限定為4,回溯法有時不能找到滿足相鄰行政區(qū)劃單元顏色不相同條件下的解。另外,地圖著色時,需要顧及人的視覺效果,應盡量保證圖上用色相對均勻[1],因此,行政區(qū)劃圖著色區(qū)域計算時,也需要顧及各色塊間的面積均衡。行政區(qū)劃圖著色通常使用3—7種顏色為宜[1],若不將著色數目限定為4,分別利用3—7種顏色數依次對可能的解進行探測,直至找到滿足條件的解才停止探測,就更可能找到滿足條件的解;此外,在回溯法中,如果能添加相應的面積均衡約束,就能在著色區(qū)域計算時,較好地顧及各色塊間的面積均衡。
基于以上兩個認識,設計顧及面積均衡約束的回溯法。設置初始顏色數m為3,構成顏色集合C={C1,C2,…,Cm};行政區(qū)劃單元集合對應頂點集V={v1,v2,…,vn},頂點對應的顏色存入一個二維數組中,記為Colors(n),分別存儲頂點和頂點對應的顏色,設置初始顏色為空;顏色為Cj的行政區(qū)劃單元面積和記為Aj,每個頂點對應的行政區(qū)劃單元面積記為Avi。那么,求解m著色問題的數據處理流程見圖1。
(1) 在顏色集合C={C1,C2,…,Cm}中任取一種顏色Cj,對頂點集中第一個頂點vi進行著色,記i=1,顏色Cj對應的行政區(qū)劃單元面積和Aj=Avi,并將Colors(n)中頂點vi對應的顏色修改為Cj;
(2)i=i+1,若i (3) 依次選擇顏色集合C={C1,C2,…,Cm}中行政區(qū)劃單元面積和最小的顏色Cj,對頂點vi著色;若頂點vi著色后與其他頂點顏色不沖突,則Aj=Aj+Avi,并將Colors(n)中頂點vi對應的顏色修改為Cj,轉至步驟(2);否則,搜索下一個顏色; (4) 若步驟(3)中,在當前顏色集合C={C1,C2,…,Cm}中無法找到一種顏色使得頂點vi著色后與其他頂點顏色不沖突,且m<8,表明無法找到m種顏色條件下滿足相鄰行政區(qū)劃單元顏色不相同的解,則m=m+1,構成新的顏色集合C={C1,C2,…,Cm},轉至步驟(1)。 圖1 回溯法數據處理流程圖Fig.1 Data processing procedure of backtracking method 在地圖編制機構已經積累有大量優(yōu)秀的行政區(qū)劃圖配色模板,在實際應用中,也存在大量可供參考的配色模板和色彩設計工具。因此,色彩設計時可以相對容易地獲得符合要求的配色模板。對于一個著色區(qū)域方案A={A1,A2,…,An},給定配色模板C={C1,C2,…,Cn},利用配色模板C中的顏色對著色區(qū)域A進行著色時,即找到一個從A到C的映射,需要考慮色彩在空間上的配置,使其能較好地顧及地圖著色過程中的視覺規(guī)律。其中,從A到C映射的優(yōu)劣需要建立相應的評價模型。 顏色是光從物體反射到人眼睛時所引起的視覺心理印象,協(xié)調的顏色搭配和合理的色彩空間分布,能讓人感覺舒適[20-21]。試驗心理學中建立了大量的數學模型,使得不同顏色之間的協(xié)調程度能夠被量化,如文獻[22—24]的學術成果。另外,圖面的色彩協(xié)調程度還需要考慮要素的空間特征,如兩鄰接區(qū)域共享邊的長度[25-26]等。本文采用文獻[22]提出的Η模型對兩顏色間的協(xié)調程度進行量化,它將RGB色彩轉化到基于人眼色彩感知度量建立的顏色-對立色彩空間(CIELab)中,保證了色彩變換的均勻性,且與設備無關。其中,L表示明暗度,a和b表示顏色對立維度。兩顏色之間的協(xié)調程度由兩種顏色的明暗度協(xié)調、色相協(xié)調和色調協(xié)調確定,并將兩顏色的協(xié)調程度從-5到5進行量化,數值越大,說明兩種顏色之間越協(xié)調。另外,在兩顏色協(xié)調程度相同的情況下,若兩個行政區(qū)劃單元共享邊長度越長,兩行政區(qū)劃單元間的色彩協(xié)調程度也越大[25]。若行政區(qū)劃單元Ai的顏色為Ci,行政區(qū)劃單元Aj的顏色為Cj,則這兩行政區(qū)劃單元間的色彩協(xié)調程度C(Ai,Aj)計算如下 C(Ai,Aj)=wij*H(Ci,Cj)i≠j (1) 式中,H(Ci,Cj)為利用Η模型計算出的兩種顏色間協(xié)調程度;wij為兩行政區(qū)劃單元共享邊長度。對任意兩個行政區(qū)劃單元都計算其色彩協(xié)調程度,那么,圖面的色彩協(xié)調程度Sc計算如下 (2) 式中,m為行政區(qū)劃單元個數。 試驗心理學研究表明,好的色彩對比有助于快速捕捉和識別信息[21]。地圖以圖解的方式表達空間事物,因而行政區(qū)劃圖著色需要考慮色彩的對比。色彩對比通常在鄰近區(qū)域或景前與景后的對比中產生,局部鄰近區(qū)域中,色彩對比需要綜合考慮顏色間的差異、要素面積與形狀等[7,20,25]。顏色間差異可以劃分為明暗度差異、色相差異和色調差異,其中,明暗度差異最為重要,因此兩種顏色間差異可以用明暗度差異近似度量[16]。另外,在兩種顏色間差異程度相同的情況下,若兩行政區(qū)劃單元共享邊長度越長,兩行政區(qū)劃單元間的局部區(qū)域色彩對比程度也越大。因此,若行政區(qū)劃單元Ai的顏色為Ci,行政區(qū)劃單元Aj的顏色為Cj,則這兩個行政區(qū)劃單元間的局部區(qū)域色彩對比程度P(Ai,Aj)計算如下 P(Ai,Aj)=wij*D(Ci,Cj)i≠j (3) D(Ci,Cj)為兩顏色在CIELab色彩空間中的明暗度數值差異,wij為兩行政區(qū)劃單元共享邊長度。對任意兩個行政區(qū)劃單元都計算其局部區(qū)域色彩對比程度,那么圖面的局部色彩對比程度Sp計算如下 (4) 式中,m為行政區(qū)劃單元個數。 在考慮景前與景后的對比關系時,人們往往希望相對于背景,地圖內容具有更亮的顏色[20,25],即面積越大的區(qū)域明度越低時,其全局色彩對比度越好。因此,圖面的背景色彩對比度Sb計算如下 (5) 式中,n為配色區(qū)域個數;Ci為區(qū)域Si對應的顏色在CIELab色彩空間中的明暗度數值[26]。圖面的色彩對比需要綜合考慮局部區(qū)域的色彩對比程度和圖面背景的色彩對比程度。 地圖的圖面設計需要保持圖面的均衡,讀者讀圖時往往有一個視覺中心,約比圖面圖廓幾何中心高出5%,圖面均衡要求所有的圖形都應圍繞視覺中心進行配置[1]。地圖圖形由于所處的位置、顏色等,往往給人輕重的感覺[1,27]。研究表明,越暗的顏色視覺重力越大[25],因此,參考幾何中心的計算方法,圖面視覺中心的計算如下 (6) (7) 式中,SAn為行政區(qū)劃單元An面積;xn和yn分別是對應行政區(qū)劃單元An重心的x、y坐標;Ln見公式(8)。 (8) (9) 式中,Tx與Ty為理論視覺中心的x、y坐標。若Pb越大,說明其離理論視覺中心越遠,那么其視覺平衡程度越差。 f(δ)=1/(RSc+0.5(RSp+RSb)+RPb) (10) 對于顏色分配方案δ,若其滿意程度越高,則其越能較好地顧及行政區(qū)劃著色過程中的視覺規(guī)律。若對滿意程度f(δ)按從大到小排序,能知道每一個顏色分配方案的著色效果排名。 視覺認知易受人類個體差異和主觀影響,如環(huán)境、性別、年齡、教育背景和生長環(huán)境等,因而行政區(qū)劃著色的優(yōu)劣,難以用定量的方式客觀評價。但是,優(yōu)秀的地圖作品被廣泛接受且符合視覺認知,首先利用本文的圖面著色效果評價方法對已有優(yōu)秀作品進行評價,驗證方法的合理性。選擇2013年湖北省領導工作用圖和2011年公開出版的安徽省地圖集中行政區(qū)劃圖作為試驗數據,如圖2所示。2013湖北省領導工作用圖選用5種顏色進行配色,最終其顏色分配方案的圖面著色效果滿意度在120種可能的顏色分配方案中排名26;安徽省行政區(qū)劃圖選用6種顏色進行配色,最終其顏色分配方案的圖面著色效果滿意度在720種可能的顏色分配方案中排名129。這兩幅圖中,其顏色分配的圖面著色效果滿意度均處于該方法排序的前25%,這證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圖面著色效果的各指標詳細說明見表1。 圖2 行政區(qū)劃圖色彩設計Fig.2 Color design for administrative maps 地圖RScRSpRSbRPbf(δ)排序2013湖北省領導工作用途50201641/124.526/1202011安徽省行政區(qū)劃圖18394374451/693.5129/720 選擇中國1∶400萬縣級行政區(qū)劃中某區(qū)域為試驗數據驗證本文提出的方法,試驗區(qū)域行政區(qū)劃單元個數共計72個。利用回溯法計算著色區(qū)域,試驗結果見圖3(a)和圖3(b)。其中,圖3(a)為未添加面積均衡約束回溯法計算得到的著色區(qū)域,圖3(b)為添加了面積均衡約束回溯法計算得到的著色區(qū)域,圖3(a)與圖3(b)的對比結果見表2。由表2可以看出,當利用回溯法計算著色區(qū)域時,5種顏色就能對已有的72個行政區(qū)劃單元進行著色,而行政區(qū)劃圖著色通常采用3—7種顏色為宜[1];另外,添加了面積均衡約束后,圖3(b)相較于圖3(a)各色塊數目與總面積的標準差更小,即添加面積均衡約束后,圖3(b)在各色塊行政區(qū)劃單元數目和各色塊總面積上更為均衡。 圖3 行政區(qū)劃圖色彩設計Fig.3 Color design for administrative maps Tab.2Contrastbetweenresultsbasedonbacktrackingmethodwhichfollowsareabalanceornot 區(qū)域類別個數面積/km2圖3(a)圖3(b)圖3(a)圖3(b)1211454283331392211248809347463171742482371774111322027326715216574735615標準差8.052.07202611839 給定一個包含5種顏色的配色模板,將這5種顏色分配到利用顧及面積均衡回溯法計算得到的著色區(qū)域中,一共存在120中顏色分配方案。利用2.3中提出的地圖著色效果評價模型分別計算每一種顏色分配方案下的圖面著色效果滿意度,并對其進行排序,排序結果見表3。圖3(b)與圖3(c)分別為圖面著色效果排序為1和120的兩種配色方案結果圖,各指標的詳細說明見表3。考察圖3(b)可知,其具有較好的圖面協(xié)調和圖面均衡程度,且圖面對比程度適中,因此圖面著色效果最好;考察圖3(c)可知,其圖面協(xié)調程度很差,且圖面均衡程度與對比程度也較差,因此圖面著色效果最差。 表3 行政區(qū)劃圖著色效果評價指標值 為解決行政區(qū)劃圖的著色問題,本文在回溯法基礎上添加了面積均衡約束,較好地顧及了行政區(qū)劃圖著色過程中著色區(qū)域間的圖面面積均衡;另外,在計算圖面色彩協(xié)調程度、圖面色彩對比程度和圖面視覺平衡程度的基礎上,建立了行政區(qū)劃圖著色效果評價的模型。試驗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有效評價行政區(qū)劃圖圖面著色效果的優(yōu)劣,并輔助自動提高行政區(qū)劃圖圖面著色的效果和效率。但是,綜合考慮地圖著色過程中的視知覺規(guī)律與語義特征是后續(xù)研究的重點。另外,考慮色彩在不同圖種空間上的不同配置要求以拓展本文提出的圖面著色效果評價模型也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1] 何宗宜,宋鷹.普通地圖編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61-78. HE Zongyi,SONG Ying.General Map Compilation[M].Wuhan:Wuhan University Press,2015:61-78. [2] 高建軍,關焱,王友亮.專題地圖基調色設計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8,33(7):766-769. GAO Jianjun,GUAN Yan,WANG Youliang.Design of Basic Tone of Thematic Map Color[J].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2008,33(7):766-769. [3] 韓云,郭慶勝,章莉萍,等.行政區(qū)劃圖自動著色的混合遺傳算法[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7,32(8):748-751. HAN Yun,GUO Qingsheng,ZHANG Liping,et al.Hybrid Genetic Algorithm for Coloring Administrative Map[J].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2007,32(8):748-751. [4] 彭珊鸰,何宗宜,宋鷹,等.圖著色的混合遺傳算法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9,34(12):1499-1501. PENG Shanling,HE Zongyi,SONG Ying,et al.A Hybrid Genetic Algorithm for Coloring Map[J].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2009,34(12):1499-1501. [5] STEINRüCKEN J,PLüMER L.Identification of Optimal Colours for Maps from the Web[J].The Cartographic Journal,2013,50(1):19-32. [6] BREWER C A.Prediction of Simultaneous Contrast between Map Colors with Hunt’s Model of Color Appearance[J].Col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1996,21(3):221-235. [7] CHESNEAU E.A Model for the Automatic Improvement of Colour Contrasts in Maps:Application to Risk Map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2011,25(1):89-111. [8] BREWER C A.The Development of Process-Printed Munsell Charts for Selecting Map Colors[J].The American Cartographer,1989,16(4):269-278. [9] BREWER C A.Spectral Schemes:Controversial Color Use on Maps[J].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1997,24(4):203-220. [10] SUCHAN T A,BREWER C A.Qualitative Methods for Research on Mapmaking and Map Use[J].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2000,52(1):145-154. [11] BREWER C A,PICKLE L.Evaluation of Methods for Classifying Epidemiological Data on Choropleth Maps in Series[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2002,92(4):662-681. [12] HARROWER M,BREWER C A.ColorBrewer.org:An Online Tool for Selecting Colour Schemes for Maps[J].The Cartographic Journal,2003,40(1):27-37. [13] BREWER C A.Basic Mapping Principles for Visualizing Cancer Data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J].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6,30(2 Suppl):S25-S36. [14] CHRISTOPHE S.Creative Colours Specification Based on Knowledge (COLorLEGend system)[J].The Cartographic Journal,2011,48(2):138-145. [15] 郭禮珍,李霖.政區(qū)地圖設色方案的自動實現(xiàn)[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4,29(11):1025-1029. GUO Lizhen,LI Lin.Automatic Implementation of Color Design in Administrative Map[J].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2004,29(11):1025-1029. [16] 黃麗娜,鄭斌,何亮.利用Munsell-HCV模型進行顧及土地利用專題信息的多色等高線配色研究[J].測繪學報,2013,42(5):752-759. HUANG Lina,ZHENG Bin,HE Liang.Color Matching of Polychromatic Contour Lines Considering the Land-use Thematic Information Based on the Munsell-HCV Color Harmony Rule[J].Acta Geodaetica et Cartographica Sinica,2013,42(5):752-759. [17] HU Guosheng,PAN Zhigeng,ZHANG Mingmin,et al.An Interactive Method for Generating Harmonious Color Schemes[J].Col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2014,39(1):70-78. [18] CULP G M.Increasing Accessibility for Map Readers with Acquired and Inherited Colour Vision Deficiencies:A Re-colouring Algorithm for Maps[J].The Cartographic Journal,2012,49(4):302-311. [19] OLSON J M,BREWER C A.An Evaluation of Color Selections to Accommodate Map Users with Color-vision Impairments[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97,87(1):103-134. [20] BURCHETT K E.Color harmony[J].Col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2002,27(1):28-31. [21] FRANCIS G,BIAS K,SHIVE J.The Psychological Four-color Mapping Problem[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Applied,2010,16(2):109-123. [22] OU Lichen,LUO M R.A Colour Harmony Model for Two-colour Combinations[J].Col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2006,31(3):191-204. [24] NEMCSICS A.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Laws of Color Harmony.Part 6:Numerical Index System of Color Harmony[J].Col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2012,37(5):343-358. [25] KIM H R,YOO M J,KANG H,et al.Perceptually-based Color Assignment[J].Computer Graphics Forum,2014,33(7):309-318. [26] CHRISTOPHE S,ZANIN C,ROUSSAFFA H.Colours Harmony in Cartography[C]∥Proceedings of the 25th International Cartographic Conference.Paris,F(xiàn)rance:[s.n.],2011. [27] 馬俊,王光霞,崔秀飛,等.采用力矩平衡原理建立地圖視覺平衡模型[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13,38(1):116-120. MA Jun,WANG Guangxia,CUI Xiufei,et al.Using the Principle of Moment Balance Establishing Map’s Visual Balance Modle[J].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2013,38(1):116-120. [28] 蘇為華.多指標綜合評價理論與方法問題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0. SU Weihua.Research on Multiple-objective-comprehensive-Evaluation[D].Xiamen:Xiamen University,2000.2 地圖著色的評價模型
2.1 色彩協(xié)調
2.2 色彩對比
2.3 視覺平衡
2.4 行政區(qū)劃圖著色效果評價
3 試 驗
4 結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