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擁民
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許多頂尖的經濟學家集中在中科院和社科院,這個群體與中國的經濟政策之間,似乎有一種天然的“共生”關系。
經濟學家.2018年3月5日逝世,享年89歲
如果要探究這種關系的發(fā)生史,周叔蓮可能是一個較好的樣本。
周叔蓮1929年7月出生于江蘇溧陽市,1953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經濟系,是1949年后中國自己培養(yǎng)出來的最早的經濟學家之一。他的同學中,還有后來與他合稱“經濟學界三家村”的吳敬璉和汪海波。
早在高中時代,周叔蓮就很喜歡看費孝通刊登在《觀察》上的文章,后來也參加了費孝通的江村調查。在1953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后,周叔蓮成為“更進步”地接受過正統(tǒng)蘇式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思想訓練的年輕一代經濟學者的代表之一。
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前身是民國時代“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周叔蓮進入經濟研究所后,先被分配研究中國近代經濟史。
1956年他開始研究農業(yè)經濟問題,撰寫了一批論文。周叔蓮關注理論建構,同時又強調借鑒歷史和實地調查的學術研究取向,應該在這個時候就已形成。
1957年,孫冶方出任經濟研究所所長,顧準也在同一時期來到經濟研究所擔任研究員。這是兩個既有極高理論素養(yǎng),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學者和重要干部,而且各自開始對自己曾經盡心盡力參與打造的計劃經濟體制進行反思。孫冶方發(fā)表了一系列論文,指出“千規(guī)律,萬規(guī)律,價值規(guī)律第一條”,強調要以利潤來調節(jié)生產,遭到激烈批判。周叔蓮等人被指定為批判孫冶方的“理論反擊員”,一起撰寫了《社會主義生產目的不容歪曲》一文,稱“生產要么是為了利潤,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要么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這就是社會主義生產”。
在那個荒謬的年代,批人者人批之?!拔母铩遍_始,周叔蓮隨經濟研究所下了干校。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和吳敬璉等人與顧準、巫寶三等老一輩學者的接觸多了起來。顧準的思想對他們有重大影響,巫寶三等人則敏銳地把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最新發(fā)展動向介紹給他們。中國仍在暗夜中潛行,但周叔蓮已不再被各種各樣的運動所左右,而是抓緊一切機會認真讀書、調查、思考,從而為日后的爆發(f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77年,周叔蓮在《光明日報》發(fā)表《科學·技術·生產力》一文,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找到了理論依據,產生巨大影響。后來,這篇文章于1984年榮獲第一屆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
同樣是在1977年,周叔蓮與吳敬璉、汪海波合作撰寫了《論社會主義工資及其具體形式》一文,先在于光遠組織的全國按勞分配討論會上宣讀,修改后發(fā)表于《光明日報》,突破性地提出計件工資、獎金等多種社會主義工資形式,為當年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提供了理論依據。
這幾篇文章是周叔蓮對經濟體制和經濟發(fā)展問題多年潛心思考的結果,它們的發(fā)表,迅速奠定了他在中國經濟學界的崇高地位。此后,他關于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經濟結構調整的論述,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周叔蓮還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中國國有企業(yè)改革的重要見證者和理論推手之一。從1978年下半年開始,周叔蓮著手系統(tǒng)研究國有企業(yè)改革問題,此后一直跟蹤研究,做出很多理論創(chuàng)見,提出了一系列深化國有企業(yè)改革和對經濟結構進行戰(zhàn)略性調整的建議。例如,他曾經指出,社會主義國有企業(yè)發(fā)展有五種遞進模式:第一種,實行供給制的企業(yè)模式;第二種,實行經濟核算制的企業(yè)模式;第三種,有簡單再生產自主權的企業(yè)模式;第四種,有經營權的企業(yè)模式;第五種,有法人所有權(法人財產權)的企業(yè)模式。近年來,周叔蓮特別關注的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問題。
有心人不難觀察到,幾乎在中國共產黨每一次代表大會的《報告》公開之后,周叔蓮都會寫一篇文章,以“××大報告在經濟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為題進行解析。有人或許對這種政策注釋般的“學術研究”不以為然;但就周叔蓮而言,那也許就是對他自己觀點的闡釋。
(作者為浙江大學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均衡研究所學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