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曙
(常州工學院教育與人文學院,江蘇 常州 213022)
應用型高校主要是指那些帶有一定鮮明的學科特色、應用型專業(yè)比較突出,而不是以科研為辦學定位的本??圃盒?,這些院校主要集中在當前的一些本科第二批和專科錄取的高校。應用型高校促進當前的中國經濟發(fā)展,滿足日益旺盛的中國經濟發(fā)展需求,對當前和以后的高等教育普及化起到了十分正面的影響作用。應用型高校重點在于實踐教學,同時也需要體現(xiàn)出時代所需要的人才觀,按照教育部規(guī)定開設一定的通識教育課程,這樣才能在全新的高等教育體系之下培養(yǎng)適應社會的高能力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而新媒體時代為這些應用型高校帶來了機遇。
美國哈佛大學早在1945年就提出了通識教育的概念,《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將通識教育定義為“學生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首先作為人類的一個成員和一個公民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1]之后各國諸多專家有過關于通識教育的定義,中國有學者針對通識教育中的頻率較高的詞匯進行總結,將通識教育概括為:“通識教育旨在培養(yǎng)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fā)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就其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yè)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的教育”[2]。在當前新媒體時代,數字化技術紛紛滲透到各行各業(yè),許多行業(yè)獲得互聯(lián)網的幫助而突飛猛進。從教育的基礎作用看,通識教育成為諸多應用型高校的春風,新媒體助力傳統(tǒng)通識教育,使得教育獲得了較多的生命力,在當前具有可塑性的教育環(huán)境下如何利用新媒體影響通識教育,需要進行一定的研討。
在應用型高校中,大部分專業(yè)為理工類專業(yè),所以辦學理念方面也常常使用理工類思維去進行通識教育,主要教學方法為項目講授。在新媒體環(huán)境之下,如果簡單使用講授方法來獲得一定的人文素養(yǎng),實際已經不符合時代需要。同時,在應用型高校,常常因為學校專注教學使得很多老師教學任務量很重,日常授課結束即繼續(xù)下面的授課,和學生沒有什么聯(lián)系,這樣無法給予學生一定的課業(yè)指導,學生對課程學習也被動,沒有什么學習激情。當新媒體技術出現(xiàn)之后,很多通識課的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學校特點,利用新媒體,進行合理授課,而不是簡單傳授知識。通識課利用相關的視頻、音頻、圖片、在線平臺等能夠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也能讓學生隨時補充相關的信息。
與傳統(tǒng)的通識教育比較,應用型高校始終要堅持自己的特色,在建立自身的品牌時,可以大量采用新媒體不斷進行通識教育。通過新媒體開展通識教育,在保證學生獲得專業(yè)知識大前提下,讓教師更好地和學生開展交流互動。教師在通識教育的人文或藝術選修課中,利用微信、QQ、微博、在線網絡課程平臺等新媒體和學生加強交流;學生可以用新媒體進行通識教育,結合自身的興趣特點,進行一定的分類學習,利用QQ和其他相關網絡平臺,和教師與其他學生進行互動,學生也可以利用自身的平臺,分享知識,將通識教育獲得的人文素養(yǎng)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分析成功的經驗,這些對于激發(fā)學生的通識教育學習熱情有很大的作用。
對于應用型高校而言,通識教育的一個問題就在于師資建設,學校能否充分重視通識教育對教師的知識素養(yǎng)和整體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對于不同的專業(yè)的學生,應該充分考慮到其知識和專業(yè)興趣,通識教育課上每個學生的接受度實際上也是不同的,這對于教師本身的理論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也提出了要求。新媒體的流行能夠促使當前的通識課教師去進修和學習,隨時隨地關注各地的專家學者,去了解在多種領域中的通識教育成果。通識教育在某種程度所強調的即是一種發(fā)散和開放式思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時會遇到學生提出的一些比較有特點的問題,而教師也一時覺得不好回答,可以將問題拿出利用微信或者微博或者QQ群等和其他相關教育者進行交流,并尋找一個合適的答案。在這樣的情況下,交流本身就跳出原本狹窄的專業(yè)和平臺限制,達到教育資源和信息共享,以此迅速實現(xiàn)通識教育教師的教學能力的提高。
將新媒體融合到通識教育中,意味著如今的通識教育不再受人數限制,學生可以隨心所欲去選擇自己想要學的課程,不存在選課難的問題,但是也有一定的缺陷。當這些學生學習不僅僅局限在傳統(tǒng)課堂時,使用網絡平臺進行學習也就降低了信息的真實度,網絡課程是“通過網絡表現(xiàn)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3],通識教育不需要學生對某個領域有著十分深入的理解,但是他們在進行一些網絡資源的運用時,一些無用資源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沖擊。個別學校用網絡平臺完全替代教師授課,這實際上也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不同學校學生情況不同,平臺畢竟是虛擬性的,在授課過程中不可能根據學生情況及時調整思路實現(xiàn)較為完美的教學效果,原則上要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合理的教案調整。
不少學校表面實現(xiàn)了通識教育的網絡化,通識教育的課程從原先的新開課到如今的各種課程學習和考核全部要在學校教務處或其他的相關網絡平臺中完成,促使教師群體和學生在整體通識選修課的學習方面實現(xiàn)學習資源互動和共享。在對學生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學生覺得目前學校對通識教育越來越重視了,管理也比較規(guī)范,但是由于傳統(tǒng)教學習慣的影響,很多學生覺得當前新媒體對通識教育所起的實際效果不大,主要問題歸結為以下幾點:
應用型高校的課程設置是由相關校領導去征求校外專家審核后決定的,通識教育課程也是由學校的實際需要所決定的。應用型高校中的通識教育平臺中的必修課即傳統(tǒng)意義中的專業(yè)課和基礎課,是按照學校的教學計劃事先安排的,授課的教師和學生都是確定的。大部分應用型高校的傳統(tǒng)選修課即通識課,完全是根據學校的實際師資狀況決定的,有些課程會遇到撤銷情況,因為該課程的教師調任到其他學校了。當前所開設的通識課程,基本上又以任課教師講解為主,利用了傳統(tǒng)的滿堂灌教學方法,學生對教師的授課內容不滿意,便會去玩手機,較多學生對通識課程的學習處于被迫而不是主動學習。所以,當前絕大多數的應用型高校的通識教育課是基于學校的需要進行設定,課程設定上面也沒有跟從學生的興趣,沒有達到學生的需求,課程的設置呈現(xiàn)出一定的學生本位錯位。
為滿足企業(yè)和社會的需求,較多應用型高校十分鼓勵教師開設一定的文化素質課程,將原先的人文教育融合到專業(yè)教育中,規(guī)定和鼓勵各個系部多開設通識課。但是開設過程中缺乏相關的整體設計,較多的專業(yè)教師在進行授課過程中較為被動,缺乏主動性,而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實際開課不多。從目前已經開設通識課程的教師情況看,大多數開設通識課程的為年輕老師,教學經驗豐富學術有造詣的教授開設通識課程較少,大部分學校為“通識教育課程資源不足”[4]。當前開設完通識教育課后,主要消極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緊缺專業(yè)教師自身的教學工作量過重,這是不少應用型高校的通病,有些教師個人承擔課時量每年已經超過700節(jié)課,由于教師受到時間和精力的限制,在本身的專業(yè)課講授完以后,已經無力再分身講授通識課程;二是在技術限制之下,很多專業(yè)教師只是在授課過程中進行簡單的PPT展示,沒有使用其他新媒體進行技術指導;三是受限制于教學經驗,很多通識課教師在整合資源方面,沒有完全發(fā)揮課堂的主渠道。
很多通識課教師在進行課堂的日常管理中,對學生玩手機并不在意,作業(yè)布置也顯得十分隨意,以至于對學生采用了縱容的態(tài)度。學生因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考核寬松,也就對通識課產生了不重要不重視的錯覺,以此形成不良循環(huán)。另外,學生在整體的選課過程中也沒有引導,選課時候十分盲目。學生們在避重就輕的情況下,并沒有認真去總結社會對自身的人才需求和能力提升,或者結合個人專業(yè)發(fā)展和興趣選課,因為沒有嚴格考核使得他們在思維上很不重視通識課的開設。
現(xiàn)代化通識教育實行的不只是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種新的教學實踐?,F(xiàn)代化的通識教育要利用新媒體技術,實現(xiàn)良好的通識教育氛圍。當前大部分應用型高校僅僅在考慮學校方而不顧學生實際需要下進行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容易使得學生不感興趣而上課玩手機。學校應該利用微信平臺、百度貼吧、校園廣播等平臺進行有效宣傳,讓教師和學生糾正自身的錯誤觀念:一是通識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傳統(tǒng)理論;二是通識教育和人文教育課程不能完全劃等號;三是通識教育和專業(yè)教育可以融合。實際上,通識教育究其本質仍舊為一種教育形式。作為教育,不能和傳統(tǒng)人文教育劃等號,其內涵十分豐富,包括教學教育、人文教育、科學教育等,是諸多良好教育觀念和課程的融合,作為通識教育,可以和專業(yè)教育結合,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判斷力和敏銳力。學校方面應該對通識教育進行良好宣傳,以此幫助師生去全面了解通識教育,獲得師生的支持,以此讓教師和學生紛紛明確通識教育的目的,獲得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通過網絡搭建的教學平臺,向學生和教師提供教學管理、海量的電子資源、交流和協(xié)作的空間、輔助評價的工具等功能,大大地簡化了教學過程,彌補了原有通識教學的不足,也帶來了新的教學模式的形成”[5]。經過相關調查發(fā)現(xiàn),網絡課程可以讓學生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而獲得大部分的自由時間和地點進行學習,而且網絡資源中擁有相關的課程資源包,能很大程度擴展學生的眼界。網絡課程不僅可以讓校內教師制作,也可以讓校外的諸多專家和名師資源積極引入,使得資源富有吸引力。要時刻關注學生的網絡使用狀況,使用微信、QQ等及時溝通工具,和學生進行相關的溝通,幫助學生排除疑問。
1.完善的頂層設計
有效建設通識教育需要得到相關領導的支持,完善整個通識教育的系統(tǒng),并配套一系列的制度。利用通識教育的實施,進行制度方面的完善。在建設通識教育的實施過程中,經費是重要的教育保障,也是制度建設的重點。制度建設就包括:一是應用型高校的課程開發(fā)體系;二是通識課程的申報方法;三是利用通識課程進行制度設計;四是通識課程的評價體系。利用相關的管理制度,能夠有效推進通識教育的發(fā)展,實現(xiàn)學生的成長。
2. 促使評價體系進入多元化
第一,學生方面,評價要高度重視學生因素,充分將學生放置在重要的地位。應用型高校要定期開展學生座談,去進行調查并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認真聽取學生的合理建議,并對學生的建議進行研究。如果學生的建議合理,學校要和相關部門一起執(zhí)行,確保課程的設置以學生為本,對課程的設置擁有一定的發(fā)言權。另外,要鼓勵學生多采用新媒體技術,登陸相關的課程學習平臺學習通識課程。第二,教師方面,不少應用型高校的教師教學任務十分繁重,常常把開課時間安排在晚上,這個時間段本來是諸多教師的休息時間,這個時間開課往往教師自己很累而報酬很低,這會容易導致教師參加開課的積極性降低,這方面需要學校重視,一定要給予經濟上的支持,這樣教師才有認真授課的動力。第三,學校要根據不同系部、不同專業(yè)進行協(xié)調,以保證各個部門之間相互理解并順利開展通識教育。
總而言之,新媒體背景下的應用型高校應該注重從整個系統(tǒng)出發(fā),多個角度合作,多方面進行考慮。要鼓勵教師采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組織,采用現(xiàn)代化的授課方式,也要鼓勵學生利用現(xiàn)代化的學校和外部所給予的網絡教學平臺進行通識課的學習。對考核制度進行完善,集中學校內外資源,完善網絡資源庫,進行系統(tǒng)建造,有秩序地推開,實現(xiàn)合力,幫助新媒體環(huán)境下通識教育質量不斷提高。
[1] 哈佛委員會. 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5.
[2] 王鳳紅.對我國大學實施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1,(4):5.
[3] 趙劍.網絡課程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7:4.
[4] 蔡忠兵. 當前高校開展通識教育的困境與對策[J]. 教育探索,2010,(7):81-82.
[5] 張小虎,張瑾.Blackboard與Blog網絡環(huán)境下通識學習模式的探究與思考[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6):8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