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窈
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qū),風景迷人,歷史文化豐富。白族是云南大理的世居民族之一,歷史悠久、文明發(fā)達。白族民歌曲調優(yōu)美動聽,這些民間音樂與日常生活和各種民俗節(jié)日活動緊密相連。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白族人民用自己的歌聲給美麗的家鄉(xiāng)增添了動人的風采,用歌聲歌唱勞動,歌唱愛情,歌唱自己的痛苦和歡樂。
一、白族簡介
白族是中國西南地區(qū)歷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貴州、湖南等省,百分之八十以上聚居在云南省洱海地區(qū)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人多數通曉漢語,漢文一直以來為白族群眾通用。
白族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分為民家、勒墨、那馬三大支系。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語言上各支系之間有較大的差異。
二、白族民歌發(fā)展的歷史
白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藝術發(fā)達的民族。自古以來,音樂在其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白族民歌浩如煙海,這些民歌來源于聚居在這里的白族群眾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生活。
秦漢以前,白族音樂的旋律一般較為簡單。隨著歷史的不斷推進,白族與中原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唐代南詔、宋代大理國時期成為白族音樂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后因南詔王向唐皇室進獻歌舞,南詔音樂自此由西南邊疆傳入唐朝宮廷,列入十部樂,使得白族音樂達到一個輝煌的高峰。
在數千年的發(fā)展中,隨著大量漢族群眾遷居大理地區(qū),在長期的生活交流中,漢文就逐漸成為白族的通用文字,同時白族民間音樂與漢族民間音樂相互交流,形成了密切的聯系。白族的民歌題材豐富多樣、格律嚴謹,體裁也很豐富,表現出白族人民巨大的創(chuàng)作才能。
三、白族民歌的分類及各自的音樂特色
白族民歌按體裁可以分為:白族調、白族漢調、小調、敘事歌、祭祀調、哄娃娃調及兒歌。
(一)白族調
這是云南各地白族用本民族語言演唱的一種山歌體民歌,主要流行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劍川等地。白族歌手將此曲種與其他民歌區(qū)分開而稱為“白枯”,意即為“白曲”,漢族和其他民族稱之為“白族調”或“民家調”。
白族調所用題材廣泛,歷史故事、愛情生活等都可涉及,這類歌體僅限于人們用來抒發(fā)情懷而唱的歌。各地的白族調傳統(tǒng)歌唱形式主要是男女對唱。一部分是個人之間的對唱,一部分是群眾之間的對唱。有時也有個人獨唱。多數在田間、林間等,其次就是在喜慶的場合。
幾乎所有的白族調歌詞具有詩歌的形式特征,句式、韻律以及襯詞的運用都與漢族民歌以及其他民族民歌有所不同。句式方面,一般由非對稱性的七字、五字、三字等組成,也有七句、八句一段。韻律方面,有時也因歌詞句式不同產生不同的方式。聲律方面,一般有中平調、高平調、低平調三種類型。在襯詞方面,有句式襯詞、句前襯詞、句尾襯詞和句中襯詞。
(二)白族漢調
白族漢調是白族人民傳唱的一種漢族山歌,廣泛流行于大理白族地區(qū)以及雙廊、海東等地區(qū)。漢調的題材較廣泛,幾乎白族群眾生活各個方面都有反映。
歌唱形式一般為男女對唱,旋律相對固定,但是歌詞具有口頭性和即興性的特征,演唱者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進行即興編詞。除了唱歌外,漢調還常常用小三弦、月琴和樹葉作為伴奏樂器。
(三)小調
小調是白族群眾在日常生活中演唱的一種小調體裁民歌,主要流行于大理、鶴慶、云龍等地區(qū)。歌唱白族小調一般不拘泥于時間和場合,它可以在家里或街頭巷尾自娛自樂地隨意歌唱,在特殊情況下發(fā)揮出特殊的藝術作用。
白族小調音樂體裁較為廣泛。韻律方面,一部分為“山花體”格式,在聲韻和襯詞上都保持白族詩歌的特色。另一部分采用七個字為基礎,上下句為一段的格式,其音樂結構、潤腔等藝術方面比“白族調”要成熟和完善一些。白族小調音樂風格多樣,都具有各自的特點。
(四)敘事歌
敘事歌是白族的風俗民歌,流行于洱海周邊。白族的敘事歌有時也用白族調曲調演唱,多數歌手都用三弦自彈自唱,歌詞的形式有所改變,曲調突出語言音調,并減少拖腔、襯句,形成與白族調不同的特色。其音調近乎朗誦,歌詞、旋律都是即興創(chuàng)作。
(五)祭祀調
它是白族祭祀活動中由巫師或祭祀者所唱、反映祭祀程序和宗教信仰內容的風俗民歌。今主要在大理、怒江、保山等村寨中流傳,詞曲近乎于口語。
由于白族深受佛教的影響,因此大理地區(qū)的白族祭祀調名目今有“神調”“跳神調”“佛腔”等。歌唱時常用鑼鼓、嗩吶配合。唱詞為“山花體”的格式,曲調為上下句樂段結構,采用五聲音階。直至后來,一些大本曲的藝人開始吸收神調融入演唱。
(六)哄娃娃調
哄娃娃調是白族人民撫愛、哄逗幼兒盡快入睡時歌唱的歌謠,這類謠曲又被稱為“九子庸枯”,一般在云南大理、洱源、劍川等部分白族村寨流行。大理、洱源等地的白族哄娃娃調多由老人背著或抱著幼童邊搖邊唱。詞句簡短通俗,個別都是襯詞。大多采用五聲音階,個別的采用六聲音階。此外,也有即興編唱。
(七)兒歌
這是白族兒童在童年生活時期所歌唱的歌曲,流傳于元江、劍川等地。因兒歌的曲調多種多樣,內容也豐富多樣。歌唱者一般都是二至六歲的兒童。歌曲的內容具有天真、活潑、單純的音樂特色。
詞曲結合一般是一字一音,音調和節(jié)奏多與兒童朗誦語言相順應。音域多在三度到五度,所唱的內容大多可分為“游戲兒歌”和“啟蒙兒歌”。除此之外,一些地方還有有關風俗的兒歌。
四、結語
云南白族民歌種類繁多,內容豐富,風格多樣,是白族藝術文化的重要部分。展現出白族音樂文化的燦爛輝煌。它不僅是少數民族歌舞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的寶貴遺產。對于這種民族音樂文化,更多的人應該積極了解,從不同的角度去發(fā)現民族音樂的美及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云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