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屏
結婚時,映容與老公澤文在郊區(qū)買了一套房子,一個新建的配套很完善的小區(qū),因為用來當作婚房,雙方家人都盡力出了部分資金支持,買了個大四居,也考慮到有孩子后老人過來照顧很方便。
雖然上班有點遠,但是以車代步,沒有太多不便。這套房子靠著一座山,不遠處還有湖,小區(qū)很大,生活設施齊全,周末就在小區(qū)里散步或者騎行,搭帳篷帶孩子陪老人玩樂,隨處可見野鴨嬉戲,綠植濃密。映容覺得這是一個很理想的宜居之處,在此終老很不錯。沒想到,之后的日子里,幾乎每隔幾年就換套房子,而且房子越換越小。
婚后第三年,澤文因為工作變動,換到了城西,收入和職位都有所提高,但上班的路途也更遙遠了,從一個小時到兩個半小時,有時加班,快半夜才能回家,隨著交通狀況的惡化,上下班費的時間和精力變得越來越漫長。
那時他們已有要孩子的計劃,雖然現(xiàn)在的小區(qū)有配套的幼兒園和小學,但教育質量和城區(qū)不能同日而語。
經(jīng)過一番考慮,他們決定把郊區(qū)的房子賣掉換到市里,但按照市里的房價,大四居賣掉也只能付首付還略有點剩余而已。經(jīng)過一番考慮,兩人決定把房子換小一點??紤]一百平米的三居,只要朝向好,戶型正,一個三居也適合兩代人住。
澤文當時進了一個很不錯的單位,比較穩(wěn)定,發(fā)展前景也很好,至少十年左右不會有太大變動,一切都以他為主。經(jīng)過考察和比較后,最終選擇了一套不錯的舊三居,主要離澤文上班比較近,房子雖然老一點,但和澤文單位只隔一條街,公公婆婆跟著一起住,澤文每天都可以在家吃午飯,還有半個小時的休息時間。而映容也換到了附近上班,雖然工作一般,但上下班不用太折騰,地鐵或者公交半個小時就能到,天氣好的時候她還能走路上班。
房子是變小了,但絲毫沒有影響居住,反倒是生活和工作變得更輕松了。
女兒出生后,澤文和映容的父母都在變老,身體和家庭的情況都有所變化。小的需要照顧,老的也要關愛,但大家住在一起難免會有摩擦和磕碰。能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房子,但在現(xiàn)在的高房價下,出手買一套房子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夫妻倆一商量,還是換房,但怎么換,換多大的面積,如何換還是一個問題。
帶著這個問題,他們開始思考。第一肯定還是在這個居住區(qū)域,不能換得太遠,因為上班近而且也住熟悉了,什么都很適應。第二不太考慮把房子換大,因為經(jīng)濟壓力太大,如果換大房子,基本生活質量要降低好多。帶著這些原則,他們找中介開始看房。
這是一個老的居住區(qū),附近多是國家機關單位,房子雖然年代久遠,但建筑質量很好,小區(qū)的配套設置極其完善。他們看到一個研究單位的宿舍樓,四幢建筑,一個小院,綠化很好,健身設施也齊全,住戶多數(shù)是多年同事,彼此來往照應很融洽。當時那里有位研究員因為老伴去世,他要去美國的兒子那里養(yǎng)老想把房子賣掉,他的房子是二居,當年的高級研究員標準,雖是二居,但面積有九十平米,而且沒有公攤,使用面積非常好。同時,客廳很大,陽臺也非常大,橫跨了兩個房間,當時映容去看房子的時候,一眼就被陽臺吸引。房子在六層,一個弧形的陽臺,正對著小區(qū)花園,陽光充沛,所有的風景都來到眼前。
但一直沒下定決心,直到幾個月后,同一個小區(qū)有一套五十平米的小戶型售賣。這樣的天作之合不能再猶豫了,經(jīng)歷一番手續(xù)的煩碎和裝修,一年后,映容一家和公公婆婆搬進了那套兩居改成的小三居,而她自己的父母則住到了另一幢樓的大一居里。一個大家,分成兩處居住,既無日常矛盾,又能彼此相互照應,再好不過了。
第三次換房后,映容曾覺得,大概這輩子再也不會買房換房了,但世事總是變幻的。女兒小學畢業(yè)時,可推薦到一所不錯的中學,這雖然是個很好的事情,但是,離家太遠了。每天往返奔波接送,不僅大人累,孩子也累。畢竟中學是孩子學習一個很重要的階段,課業(yè)壓力重,身體和學習時間都要保證。
映容也想過去學校附近租房,但學區(qū)房又老又小又破又舊,周圍同事和同學媽媽都遇到過一些困難,把房子租下來后,不裝修收拾一下,實在沒法住,但學區(qū)房是市場的搶手貨,房東只愿意一年一租,剛把房子整理好,第二年不租了,換個租戶抬高房租。
人到中年,事業(yè)和家庭相對都進入一個穩(wěn)定期,變化的空間不大,相反,孩子到了動蕩又需要陪伴的時期。幾經(jīng)思索,去學校附近買個房,似乎成了這個家庭無可避免的事情。一次偶然的機會,映容看到一個胡同四合院改造的節(jié)目,很小的房子,經(jīng)過裝修,變得更適應居住。
映容和澤文分別在朋友圈里發(fā)想買四合院的信息,雖然隨著城市建設進程的加速,胡同在拆遷,四合院變得越來越少,價格也水漲船高,但畢竟不是所有的四合院都高不可攀,還有些地理位置一般,建筑普通的院子能用來居住。
映容一位同事的發(fā)小家有套大四合院,偏東有兩間房可以獨立進出,旁邊還有個廚房,院子很老,房間也少,但優(yōu)勢是離女兒學校不遠,騎自行車十幾分鐘。
胡同里人情濃,而且對雙方父母來說,住在小院里始終還是比住樓房方便,出門就能找人說說話,另外,這里更靠近城中心,附近就有幾所知名的大醫(yī)院,有啥事走路就能去看病。
幾經(jīng)考慮,映容他們又把那兩套房子賣了,買下了這個小院。找來一個靠譜的施工隊,又花錢請一個建筑設計院的老師畫了規(guī)劃圖,折騰一番后,兩個大房間分成了四個小間,老人、孩子有獨立的空間。四合院更多的生活是在自己的房間之外,推開門就是院子,有槐樹、棗樹,走出門就是胡同,煎餅攤、包子鋪、牛肉店,市井氣息熱騰騰地撲面而來。
從結婚到孩子上學,十幾年的時光,映容想來她家大抵和很多家庭不一樣,眾人都在努力賺錢買房、買車,讓物質條件變得越來越好,或者房子越來越大,但她卻是把房子越住越小,可是細想起來,從未覺得簡陋、委屈,在這個過程中不是失去,只是一種更好的選擇。房子只是一個生活的具體載體,只要用了心思,讓它適合自己,無所謂大小。過于困守在它的面積和數(shù)字中,只是一種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