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明春
?
近期學術界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觀研究綜述
漆明春
(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貴州貴陽 550028)
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觀是學術界討論的熱點問題。國內學術界在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觀的形成、內容、特征、地位以及公平正義理論運用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國外學術界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觀的文本研究以及在運用這一理論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結構矛盾方面也有不小進展,但還存在一些研究盲點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
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
近年來隨著馬克思熱的持續(xù)升溫,學術界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研究成為關注的熱點,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這一研究領域,成就斐然,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亟待進一步解決。
國內學者關于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義思想研究成果豐碩。代表性的學者有段忠橋、魏小萍、劉國光、侯惠勤、吳忠民、姜涌等人。國內學術界對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理論的研究經歷由間接研究到直接研究,由個別問題的局部研究到系統(tǒng)的整體研究,由對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公平正義思想研究到對馬克思恩格斯與非馬克思主義學者公平正義思想的比較研究,由偏重于文本研究到文本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的過程。第一階段:20世紀80到90年代初,國內學術界在對我國公平與效率問題的討論時間接涉及到對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理論的研究。第二階段:1990年代到2010年前,以袁貴仁、段忠橋、侯惠勤等為代表,研究視角直接深入到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義理論的若干重大問題,主要圍繞下列問題展開討論: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理論的歷史地位(侯惠勤)、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公平理論的內容(段忠橋)、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理論的特征(吳忠民、倪勇)。第三階段:2010年前后至今,國內學術界對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理論研究更加系統(tǒng)化、整體化、深入化。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理論的專著陸續(xù)出版,主要有《正義之后——馬克思恩格斯正義觀研究》(王廣,2010年)、《馬克思恩格斯正義批判理論研究》(彭富明,2013年),都立足于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文本研究,對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公平正義思想進行系統(tǒng)性、整體性闡釋。
1.關于公平正義的內涵研究
馬克思恩格斯本人沒有直接對公平正義的范疇做專門論述。關于公平正義內涵的界定,學術界觀點各異,莫衷一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萬俊人、袁貴仁等的觀點。萬俊人認為:“正義的實質內容是權利與利益的對等交換?!盵1]姜涌認為,理解利益是把握公平正義的基礎。公平正義本質上是一種利益關系。利益的本質體現公平正義的本質。公平正義思想是對一定社會利益關系的反映[2]。袁貴仁在《論馬克思主義的公正觀》中把公正界定為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國家之間所得與應得的“相稱”關系[3]。慈繼偉從利益的合理性與非合理性上區(qū)分正義與非正義:對合理的利益追求屬于正義的范疇,對不合理的利益追求屬于非正義范疇;正義具有相互性和條件性[4]。
2.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觀的形成、分期與歷史地位研究
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理論的形成:侯惠勤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義觀不是超歷史的、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歷史的,與工人階級的解放等聯(lián)系在一起,與消滅階級與階級差別、實現人的解放與自由全面發(fā)展密不可分[5]。侯才認為,馬克思的正義思想在其理論體系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馬克思的整個社會主義理論堪稱真正的正義論[6]。李紀才從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角度把握公平正義理論在馬克思恩格斯思想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他認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恩格斯理論建構的核心目標,人們擺脫奴役而達到自由、平等、和諧狀態(tài)的共產主義社會也就是完全意義上的公平狀態(tài)[7]。彭富明認為,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對各種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等公平正義理論的批判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公平正義思想。彭富明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理論從初創(chuàng)到形成經歷了宗教批判、政治批判、經濟學批判和實踐批判四個階段[8]43。王廣結合馬克思恩格斯從革命民主主義者到共產主義者的思想轉變,研究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公平正義觀的轉變。他認為,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正義觀的形成有三個關鍵步驟:第一步,法哲學批判突破資產階級革命的局限;第二步,政治經濟學研究,思考共產主義的基礎,揭示正義與經濟關系的內在聯(lián)系;第三步,創(chuàng)立唯物史觀,創(chuàng)新正義問題的研究方式[9]。
3.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觀的主要內容研究
段忠橋把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觀概括為十個方面。包括公平的內涵、本質、時代性、具體性、資本主義公平的性質、趨勢以及社會主義公平的特點及實現途徑等[10]。段忠橋對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義思想做了比較系統(tǒng)的梳理和闡釋,研究的視野開闊,研究層次比較深入。
4.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觀的特征研究
彭富明把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思想的特征概括為實踐性、科學性和革命性,認為實踐性是其首要的特征,科學性在于它建立在唯物史觀的基石之上,科學地揭示了公平正義的實質,體現了科學標準與價值標準的統(tǒng)一。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觀的革命性體現在它與舊的剝削制度徹底決裂,其根本旨向是消滅資本主義剝削制度,構建一種沒有剝削、沒有奴役、真正公平的社會主義制度,實現社會形態(tài)的革命性變革[8]48-52。張立剛認為馬克思的社會公平觀是社會公平思想史上的一次偉大飛躍,其主要內容包括公平觀本體論、公平觀發(fā)展論和公平觀方法論[11]。倪勇把馬克思主義正義觀的特征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理想性與現實性的統(tǒng)一;第二,批判性與建設性的統(tǒng)一;第三,價值性與真理性的統(tǒng)一[12]。
5.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觀的整體性研究
候惠勤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來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觀。他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從現實的人出發(fā),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揭示資本主義不公平問題的經濟根源。主張必須通過社會革命手段,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實現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fā)展,從而為徹底解決公平正義問題提供堅實的社會制度根基[5]。苗貴山注重從整體性的角度探討馬克思恩格斯的正義觀。他認為,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資本主義正義觀的具體的、歷史的分析,指出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經濟根源,找到通過徹底的社會變革實現社會正義的正確途徑。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和否定的是資產階級正義觀,所要建構的是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的正義觀[13]。韓太平認為,馬克思的公平觀是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上的科學公平觀,它不是從抽象的觀念出發(fā),而是源于對現實生產關系的深刻分析。資本主義工資體現的只是形式上的公平,實質上是勞動力價值的貨幣表現,因而是不公平的。馬克思的公平觀提示了只有消滅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消滅剝削的制度基礎,才能實現真正的公平[14]。
6.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觀的具體內容研究
趙云偉認為,在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的社會關系中,工人的自由勞動轉化為異化勞動,成為資本家榨取剩余價值的條件,從而使工人處于不正義的悲慘境遇。只有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才能獲得真正的公平正義[15]。湯兆云認為,馬克思的社會保障正義思想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保障的實質是維護階級統(tǒng)治的手段,其形式公平的背后掩蓋著實質上的不公平,根源在于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他認為,馬克思追求的社會保障公平是基于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真正公平[16]。魏小萍認為,分配正義包含著回饋正義和平等正義兩個原則?;仞佌x即回報正義,體現勞動者的付出與報酬的正相關關系。即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平等正義是從起點、程序、結果等方面來把握的正義。魏小萍認為,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解剖,發(fā)現其經濟形態(tài)與回饋正義的根本沖突,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在于根本變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馬克思晚年還探討了通過完善平等正義,諸如采取社會二次分配(增加累進稅、對工人勞動權利的立法保障等)手段來矯正回饋正義的不足[17]。
7.關于馬克思恩格斯與現代西方學者公平正義觀的比較研究
魏小萍把馬克思與羅爾斯、諾齊克的公平正義觀進行比較研究。羅爾斯面對資本主義嚴重的貧富懸殊,從自由主義的立場出發(fā),主張運用國家調節(jié)的手段,對弱勢群體給予必要的支持和扶助。羅爾斯主張?zhí)幱谧畈焕匚坏娜藨摰玫缴鐣嗟膸椭完P愛。但羅爾斯的公平正義理論沒有觸及資本主義的根本制度缺陷,沒有看到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正是導致弱勢群體悲慘境遇和社會分裂的主要制度根源,也不主張從根本上變革不公正的資本主義基本制度框架。魏小萍認為,羅爾斯的觀點代表自由主義溫和派的正義觀。諾齊克的正義理論則反映了激進自由主義派的正義觀。諾齊克從絕對的個人理念出發(fā),把自由主義推向極端。他反對羅爾斯通過國家干預的手段對弱勢群體給予必要的社會支持。他從抽象的個人自由觀出發(fā),論證資本原始積累的合理性,否認資本主義公平正義的抽象原則與現實生活的嚴重斷裂,把公平正義與自由平等對立起來。魏小萍認為,羅爾斯和諾齊克正義觀點的共同理論缺陷在于缺乏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理論基礎,都沒有看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導致當代社會非正義問題的根本性原因,都沒有從變革資本主義基本制度的視角探討破解非正義問題的現實途徑。魏小萍認為,馬克思不同于羅爾斯、諾齊克等自由主義學者的根本之處在于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發(fā)現了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公平正義缺失的基本制度缺陷,即生產的社會性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內在矛盾。只有變革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才能實現真正的公平正義[17]。
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顯著特性。關注現實問題,直面社會生活是馬克思主義一以貫之的理論品格。我國不少學者秉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良好學風,堅持問題導向,回應時代呼聲,對當代中國的公平正義問題進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析和思想提升,取得較大學術進展。王廣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義理論與西方政治哲學,特別是與自由主義公平正義理論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其原因不僅在于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義理論建立在唯物史觀的科學基礎之上,還基于馬克思恩格斯作為革命家對資本主義制度采取堅決批判的鮮明政治立場。因此不能簡單用西方政治哲學的理論框架、體系來“套”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義理論。應把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義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結合[9]1。王曉青探討了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觀的新發(fā)展,認為習近平確定了“增進人民福祉的公平正義價值目標,構建了‘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的內容體系”[18]。吳忠民認為,中國共產黨的公平正義觀以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理論為支撐,對推進公平正義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第一,能夠克服“叢林法則”的嚴重弊端,讓人民群眾共享發(fā)展成果,從而凝聚更多發(fā)展共識,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保障國家安全運行;第二,推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消除社會成員在身份、區(qū)域、就業(yè)、社保等方面的不公平現象,提升社會成員的主人翁地位,激發(fā)人們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發(fā)展活力,促進社會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19]。侯惠勤不贊同一些學者把現代化過程中的貧富分化僅僅歸之于技術、人口因素的。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不公平問題的凸現主要不是基于科技、道德等公民個人因素,而是由國家的發(fā)展方向、發(fā)展道路決定的,特別是一定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框架對公平問題帶有根本性、全局性影響。堅持、鞏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堅實制度保障[20]。
劉國光認為,改變我國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途徑是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的主體地位[21]。陳學明認為,市場機制上的公平是形式上的公平,僅有形式上的公平是遠遠不夠的,還需采取措施實現實質上的公平[22]。劉偉認為,馬克思的公平理論是分析當今中國財富分配的重要理論工具。財富的公平分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公平思想的核心內容。只有通過科學發(fā)展,調整收入分配格局,才能完成這一重大而艱巨的時代課題[23]。張二芳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當代形態(tài)。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不能停留在形式公平和機會公平的層面,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促進共同富裕,更加注重實質上的公平正義[24]。韓太平分析了共享發(fā)展理念與馬克思主義公平思想的思想淵源關系。共享發(fā)展就是要消除發(fā)展中的不公平現象,讓人民群眾共同占有發(fā)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為此必須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完善普惠型保障機制、利益協(xié)調機制、要素分配機制等[14]。陶澤元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義思想的價值目標是實現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fā)展。促進公平正義應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和歷史文化有機結合,在中國化的過程中發(fā)揮巨大的能動作用[25]。孫國華主要從法治與公平正義的辯證的關系探討中國公平正義的實現途徑。他認為,一方面實現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價值目標,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法治又是促進公平正義的重要途徑。應強化立法工作,協(xié)調不同社會群體的物質利益關系,應注重在法律的實施過程中,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26]。熊明輝認為公平正義必須依賴于公正的司法保障。而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又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必要條件,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法治支撐[27]。
國外學者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觀的基礎理論研究取得不少成果,代表人物是羅伯特·塔克和艾倫·伍德等人。塔克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的譴責不是基于反對不公平,他們沒有把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想象成公平王國?!盵28]伍德認為:“馬克思恩格斯不僅根本沒有打算論證資本主義的不正義,甚至沒有明確聲稱資本主義是不正義或不平等的,或資本主義侵犯了人的權利?!盵29]塔克和伍德都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存在“正義空場”,從根本上否認馬克思恩格斯有追求公平正義的價值目標,否認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對資本主義非正義性的批判和超越。學術界把這些觀點稱為“塔克—伍德命題”。布坎南贊同伍德、塔克關于馬克思排斥正義的觀點,斷言馬克思并不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不公平的、非正義的,甚至認為馬克思的社會理論是反道德的[30]72。
塔克、伍德的觀點遭到分析學派馬克思主義學者胡薩米、柯亨等的批判。胡薩米認為,雖然資本家和工人在勞動市場上按照契約平等的原則進行等價交換,在流通領域是公平正義的;但在生產領域,工人創(chuàng)造了高于勞動力價值的剩余價值,資本家無償占有工人的剩余價值。胡薩米認為,馬克思把資本家無償占有剩余價值的行為視為“掠奪”行為,表明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公平、非正義性質。胡薩米認為,并非馬克思拒斥公平正義,而是拒斥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公平正義,拒斥資本主義虛偽的形式主義的公平正義。馬克思肯定工人階級維護自身合理利益的公平正義訴求,支持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公平正義主張。胡薩米認為,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的按勞分配主張,體現了無產階級的利益訴求,反映了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價值立場[30]85-87。
柯亨認為,資本主義剝削的非正義受制于財產分配的非正義。正是由于資本家對生產資料所有權的壟斷造成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不平等,導致資本家無償占有工人的剩余勞動,從而產生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非正義性質。但他又認為,如果資本家掌握的生產資料是合法的、正當的,工人自愿同資本家達成不平等交換協(xié)定,在道德上也無可厚非,屬于正義的范疇[31]。羅默是分析馬克思主義學派的重要代表,他在探討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剝削理論中,對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義思想做出自己的闡釋。在羅默看來,馬克思不僅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是不公正的制度,而且資本原始積累一開始就缺乏正義性[32]。
國外學者不僅關注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思想的理論研究,而且注重從應用的視角探討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義觀?!?1世紀資本論》的作者托馬斯·皮凱蒂,通過大量的實證材料揭示了當代資本主義世界資本利潤的增長幅度遠遠高于國民經濟的增長幅度,承認資本主義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的快速發(fā)展不僅沒有使不公平的社會關系得到重大改善,反而使不同社會群體的財富分配更加懸殊。如果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放任自流,“將潛在地威脅各民主社會以及作為其基礎的正義價值”[33]。但由于托馬斯·皮凱蒂缺乏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的科學分析工具,因而未能找到公平缺失的真正根源,沒有認識到正是資本家對工人剩余價值的無償占有是使社會貧富分化的根本原因,因而在解決不公平問題的途徑上只寄希望于社會改良,通過增收累進稅等方式解決這一歷史痼疾,陷入空想主義的理論誤區(qū)。德沃金從資源平等的原則出發(fā),主張對不幸的群體進行補償以促進正義。但他認為只應對資源缺乏造成不幸的人進行補償,而不應對昂貴嗜好者以補償[34]。
亞非拉國家的一些學者運用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義理論分析當代資本主義國際關系取得了不菲的研究成果。形成于20世紀中葉的依附理論就是其中具有較大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思想。代表學者是瑪里尼、普雷維什、多斯桑托斯等。他們認為,歐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利用自身強大的科學技術和高居世界產業(yè)鏈頂端的強勢地位,制定了有利于發(fā)達國家的國際關系規(guī)則,形成了以發(fā)達國家為主導的中心國家。而廣大亞非拉發(fā)展中國家由于缺乏資金、技術和高端人才,只能長期處于產業(yè)鏈的低端,向發(fā)達國家源源不斷提供低廉的初級產品和銷售市場,成為依附于歐美強國的外圍國家,從而形成嚴重不公平的中心——外圍結構。亞非拉國家要實現現代化必須改變這種不公平的國際體系[35]。印度統(tǒng)計學院V.K.拉瑪錢德蘭認為,當今印度存在著嚴重的社會不公平現象,廣大農村地區(qū)表現尤為突出。拉瑪錢德蘭注重從唯物史觀的視角分析印度農村不公平問題的深刻根源。他認為,土地問題是印度農村產生階級分化、導致社會不公平的關鍵性因素。由于對土地這種農村最重要生產資料占有的不公平,產生了地主、農業(yè)資本家對農村勞動者的經濟剝削和政治統(tǒng)治,從而導致印度農村社會的不平等、不公平。拉瑪錢德蘭認為,只有從根本上解決土地占有的不公平問題,才能徹底改變印度農村社會關系的非正義性[36]。
薩米爾·阿明認為,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中,發(fā)展中國家并沒有得到與發(fā)達國家的平等機會和發(fā)展條件。發(fā)達國家通過自身在國際體系中的優(yōu)勢地位,強化對亞非拉國家的經濟剝削和政治控制,由此導致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不平衡性和不公平性。阿明認為,不公平、不正義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基本特征。要改變資本主義不公正的國際格局,改變勞動群眾被剝削、被奴役的社會現實僅僅依靠資本主義內部的社會改良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實現[37]。
國內學者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理論的研究從形成、內容、特點、地位等方面都做了比較系統(tǒng)的梳理、分析和概括,成果豐碩,但一些方面還需深化。
第一,關于馬克思恩格斯與非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公平正義理論的比較研究比較薄弱。雖然也有一些學者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與西方自由主義、社群主義和中國古代思想家的公平正義觀做了有價值的比較研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比較不夠科學。一些學者把馬克思恩格斯與其他學者置于同等思想高度加以評判,低估了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思想價值。學術界對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思想的歷史發(fā)展缺乏系統(tǒng)、全面的理論概括和提煉,對他們在公平正義思想發(fā)展史上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認識不充分。
第二,關于馬克思恩格斯理論體系中公平正義與效率的關系問題,不少學者都肯定它們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但大多沒有對資本主義國家的效率作社會宏觀效率與企業(yè)微觀效率的區(qū)分。馬克思恩格斯不僅研究公平正義與個別企業(yè)的微觀效率關系,還特別關注公平正義與全社會宏觀效率的內在聯(lián)系。但學術界在這方面的研究還比較薄弱。在資本主義公平問題上,一些學者雖然看到了馬克思恩格斯理論視野中形式公平與實質公平的區(qū)分,但對二者辯證關系的探討還有待進一步深化。學術界對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實質不公平與社會整體宏觀效率的關系問題缺乏細致、深入的探討,研究需要進一步細化。
第三,對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思想的歷史地位的研究,雖有不少學者作過富有價值的討論,但還不夠系統(tǒng)、不夠集中。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義理論是人類公平正義理論中最無私、最科學的理論。當代西方學術界的公平正義理論雖然不乏睿智、精辟的見解,但整體上都沒達到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高度。
第四,運用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理論分析和解決當代中國現實問題還有待強化、深化。有的學者對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義理論缺乏學術自信,習慣于用西方學術話語和理論框架去裁剪馬克主義經典作家的公平正義思想,對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思想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入,更缺乏運用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思想解決當下現實問題的理論自覺。有的學者雖然有比較強的問題意識,但由于對現實公平正義問題缺乏歷史的、辯證的考察,理論工具和現實問題嚴重脫節(jié),運用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尚需提升。有的學者只強調從微觀運行機制和管理方法角度分析公平正義問題,忽視從社會基本制度的宏觀視野去剖析原因,只看到比較次要、比較表面的原因,沒有揭示不公平問題產生的深層次根源。在探討實現公平正義的路徑時,比較強調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等社會建設方面的作用,忽視初次分配對公平正義的關鍵性作用,沒有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決定著我國公平正義的性質和方向,對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性方面缺乏堅定的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國外學術界對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理論的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部分學者存在對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理論的誤讀,沒有從馬克思恩格斯整個思想體系中理解其公平正義思想的實質,僅僅抓住某一些片言只語,作出片面的、武斷的結論。比如伍德和塔克把價值觀與方法論簡單對立起來,忽視馬克思恩格斯不僅是學者、思想家,更是革命家,是反抗資本主義世界的戰(zhàn)士,對勞動大眾充滿真摯、深沉的道德情懷,具有強烈的社會正義感。他們身上既有基于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嚴謹科學精神,又有為人類正義事業(yè)而英勇奮斗的高尚價值追求。但一些西方學者卻把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方法與正義追求割裂開來,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只是冷靜嚴肅的社會科學家,忽視、甚至否定他們追求公平正義的價值情懷。伍德和塔克都固執(zhí)地堅持馬克思拒斥正義的片面觀點。
二是有些學者例如胡薩米雖然也為馬克思的公平正義理論進行辯護,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非正義性,但對如何實現公平正義都沒做出科學的解答。有的學者寄希望于科技進步帶來社會的普遍繁榮,有的過分夸大福利政策對當今資本主義世界不公平問題的影響,誤認為可以不進行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只要在社會政策上做些修修補補,就能徹底改變資本主義世界不公平的社會現實。
三是一些國外學者,沿襲了西方理性主義的抽象理論傳統(tǒng),不是從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內在矛盾上去揭示不公平問題的深刻制度根源,不愿直面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制度缺陷,滿足于從抽象的人類之愛,從無所不在的抽象理性空想中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最終都不能從源頭上改變不公平的社會制度安排。例如羅爾斯雖然也向馬克思表達很高的敬意,但并不認同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方法,因而不能破解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發(fā)展不公平的時代難題。
有的學者雖然也看到了當代世界經濟危機與資本主義不公平的經濟關系密切關聯(lián),但把主要原因歸之于政府監(jiān)管不力,沒有對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尖銳矛盾作更加深入、更加客觀的科學分析,因而無法找到克服經濟危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正確道路。
總之,學術界對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思想的研究還需在三個方面加以深化:一是更加注重從系統(tǒng)、整體的高度把握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思想的本質、特征和歷史地位。二是深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與非馬克思主義學者公平正義思想的比較研究,系統(tǒng)把握二者的共性和個性,把握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思想在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觀上的內在一致性。三是要強化理論研究與當代中國社會實踐的深度融合,深入把握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義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在聯(lián)系和基本邏輯關系,強化科學理論對當下社會實踐的價值引領和思想指導。
[1]萬俊人.正義為何如此脆弱:優(yōu)齋書評及其他[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5:7.
[2]姜涌.馬克思的勞動正義與諾齊克的持有正義[J].理論學刊,2016(4):23-28.
[3]袁貴仁.論馬克思主義的公正觀[J].求索,1992(4):33-38.
[4] 慈繼偉.正義的兩面[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21.
[5] 侯惠勤.馬克思主義公平觀的實踐意義[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5(4):16-17.
[6] 侯才.馬克思的政治哲學遺產[M]//單繼剛,孫晶,容敏德.政治與倫理——應用政治哲學的視角.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3.
[7]李紀才.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思想[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8(1):19-22.
[8]彭富明.馬克思恩格斯正義批判理論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43.
[9]王廣.正義之后——馬克思恩格斯正義觀研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2010:36-38.
[10]段忠橋.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平觀[J].哲學研究,2000(8):32-35.
[11]張立剛.馬克思社會公平觀三論及其當代意義[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2(6):17-21.
[12]倪勇.馬克思主義正義觀及其當代走向[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4):446-452.
[13]苗貴山.批判與超越:馬克思恩格斯對正義的追問[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42-46.
[14]韓太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享發(fā)展:理論淵源、實現機制、世界意義[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2):37-43.
[15]趙云偉.從勞動到正義:馬克思正義思想的邏輯演進[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7(3):58-64.
[16]湯兆云.馬克思社會保障公平思想及其啟示[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3):140-146.
[17]魏小萍.分配正義的兩個抽象原則[J].哲學動態(tài),2015(12):5-10.
[18] 王曉青.習近平對公平正義思想的理論創(chuàng)新[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6(1):17-22.
[19]吳忠民.公平正義是改革發(fā)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中國共產黨公平正義觀的形成及基本內容[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4(2):69-73.
[20]侯惠勤.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初探[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12):5-12.
[21]劉國光.關于分配與所有制關系若干問題的思考[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7(10):28-44.
[22]陳學明.從馬克思的公平觀看兩極分化之根源[J].江海學刊,2011(1):29-34.
[23] 劉偉,蔡志洲.我國人均國民收入的變化及展望[J].經濟縱橫,2014(1):23-29.
[24]張二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本質內涵和認識誤區(qū)[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5):68-74.
[25]陶澤元.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觀中國化研究[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2(2):28-32.
[26]孫國華,周元.公平正義——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價值[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3.
[27]熊明輝.論司法公正[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5(5):74-82.
[28]羅伯特·查爾斯·塔爾.馬克思主義革命觀[M].高岸起,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9.
[29]毛勒堂.勞動正義:馬克思正義的思想內核和價值旨趣[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7(3):50-57.
[30]曹玉濤.分析馬克思主義的正義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1]羅伯特·韋爾,凱·尼爾林.分析馬克思主義新論[C].魯克儉,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238-239.
[32]段忠橋.理性的反思與正義的追求[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7:142-143.
[33]托馬斯·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M].巴曙松,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589.
[34]段忠橋.平等主義者的追求應是消除非自愿的劣勢——G.A.科恩的“優(yōu)勢獲取平等”主張及其對德沃金的批評[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99-107.
[35]特奧托尼奧·多斯桑托斯.帝國主義與依附[M].楊衍永,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2.
[36]V.K.拉瑪錢德蘭,童珊.印度農村的階級與階級分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5):119-127.
[37]汪信硯,周可.從全球資本主義到世界社會主義——薩米爾·阿明思想評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3):110-121.
A Review of Recent Academic Research on Marx and Engels’ Concept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QI Mingchun
Marx and Engels’ concept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has been a hot academic topic for a long time. Domestic research have mad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many aspects, including formation,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status of fair and equitable concepts of Marx and Engels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theory. Much progress in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Marx and Engels’ fairness and justice theory and its applying to analyze the contradictions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t structures has been made in research abroad. However, some research gaps are still in need of further discussion.
Marx and Engels; fairness; justice
漆明春(1967—),男,四川蓬安人,哲學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思想與科學發(fā)展觀研究”(12XKS006)。
A811
A
1009-8135(2018)06-0016-09
(責任編輯:滕新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