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淑真
(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0)
2012年1月,《Big Data,Big Impact∶New Possibilities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大數據,大影響:國際化發(fā)展的新可能》)的報告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引起熱議,報告指出:大數據將會同貨幣、黃金一樣,成為一種新型的經濟資產。哈佛大學定量社會研究所主任加里·金用“革命”來形容這場由數據帶來的變革:“被大量數據所帶來的定量化方法將橫掃學界、商界和政界,所有領域都將被觸及”。在大數據時代,新聞工作者具備專業(yè)的數據新聞素養(yǎng)已成為必然的趨勢。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作為專業(yè)的新聞工作者應該具備以下幾點:
互聯網時代,是大數據云集的時代。作為專業(yè)的媒體人,我們更應該懂得利用互聯網來獲取我們想要的各種數據?;ヂ摼W思維不僅僅局限于“會使用互聯網”,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懂得讓互聯網為我們創(chuàng)造更大的數據價值。以受眾需求為導向,合理生產新聞作品??焖俜磻铀僮髌犯?。這些都需要我們利用互聯網數據來分析,同時要以創(chuàng)新的方式來吸引受眾。
數據新聞時代,大眾更喜歡簡單明了的新聞內容,而不是啰嗦的文字。相對于文字,大眾更喜歡以圖片的方式來閱讀新聞,這樣的閱讀方式不僅更加有趣,而且也節(jié)省了讀者的大量時間。除此之外,會做各種各樣的圖表也是對新聞工作者的考驗。
數據對于新聞的真實性來說具有極強的說服力,那么我們如何呈現好數據,就需要我們掌握更多的數據分析軟件,在運用這些數據分析工具時,我們才能更好呈現數據新聞,實現新聞可視化。
當今是互聯網時代,也是數據新聞時代,更是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一只“麥克風”,人人都是媒體人。在自媒體時代,許多傳播者和接收者相互交織,漸漸失去了界限,我們既成了傳播者也是成了接收者,導致各種虛假信息泛濫,謠言四起。大數據時代,多的是信息的廣泛傳播,這個時候“把關人”必須要發(fā)揮積極的作用,甄別有效信息,保持新聞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同時作為專業(yè)媒體人,對于碎片信息的提煉和有效整合,也是一種考驗。
大數據天生具有互聯網基因,并以數據方式存儲于計算機內。數據獲取是在熟練應用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基礎之上的工具性升級技術。然而,獲取數據的前提是獲取數據的來源,即知曉從哪里可以獲得需求的數據。論述的大數據的眾多數據來源中,企業(yè)、政府和媒體都是生產大數據的重要來源,同樣這幾類主體也是新聞從業(yè)者獲取數據的主要來源。媒體自身進行數據采集也是重要數據來源,如建立“媒體資源數據庫”,將媒體自身過往資源以及其他媒體的內容數據化后收錄其中,形成媒體自身的數據資源,現階段,從業(yè)者可以不具備抓取出實在數據字節(jié)的能力,對于具體的抓取工作,可以交給媒體內的專業(yè)技術人員進行處理,但一定要有探尋數據資源的意識,要知道從哪里獲取數據,從哪里獲取更有價值的數據等。
在獲取數據之后,即需要完成對數據的分析。如何從海量的、靜態(tài)的甚至是枯燥的數據集合中分析、提煉出有價值的新聞信息,解讀出數據背后的故事,揭示出數據反映的規(guī)律,是新聞從業(yè)人員在數據時代下從事新聞業(yè)務時所需具備的又一項技能。對于數據的處理,主要包括將形式各異的數據結構化,然后去除極端不合理的干擾性數據,接著對數據進行分析。新聞從業(yè)人員對于數據的分析主要集中于描述性分析和相關分析,這需要從業(yè)者具有一定的統(tǒng)計學基礎,應通曉SPSS語言,甚至是R語言。在完成數據分析得出相應結果后,還要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檢驗。除掌握一定的統(tǒng)計學語言,還需熟練應用數據庫語言,能夠獨立運用數據庫完成查詢、過濾、分類等工作,這樣才能自主地完成數據的分析處理,得到有新聞價值的數據資源。
媒體工作者在通過對新抓取、分析獲得有價值的新聞之后,下一步面對的是如何對數據進行呈現。傳統(tǒng)媒體展現新聞的手段主要有: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形式,大數據時代下的新聞呈現方式是因襲傳統(tǒng)手段,還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答案當然是創(chuàng)新。展現數據具體可以分為展示數據和解讀數據兩部分。新聞從業(yè)者要完成數據可視化,則要學習相應的可視化軟件,如:Tableau Public、Google Fusion Tablesn IBM的Many Eyes和Datamarket等,從而在已有的新聞呈現方式基礎上熟練掌握可視化技術。解讀數據主要指對數據分析后得出的規(guī)律、結果和有價值信息的說明以及對于數據可視化呈現后的輔助解釋。
作為新媒體工作者,數據新聞是新聞發(fā)展的一種趨勢,我們必須緊跟時代的腳步,學習相關專業(yè)知識,加快轉型,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