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麗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新媒體也就是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而言,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以后發(fā)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tài),我們俗稱的“第五媒體”。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2015年農村互聯網發(fā)展狀況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農村網民規(guī)模達到1.95億,相比2014年底增長1694萬,年增長率為9.5%。從這一《報告》明顯可以看出現如今的農村網民數量正逐年上升,規(guī)模日益龐大。農村的社會整體形態(tài)以及農村村民的社會生活遭受到了極大影響。
近些年里,經常出現的以及各級領導積極倡導的一個詞,叫“網絡政治”,所謂的“網絡政治”也就是與傳統(tǒng)政治相區(qū)別的一種新型政治現象,其產生順應了21世紀民眾要求擁有平等參政權利的呼聲,更是得益于互聯網以及各種新興媒體的發(fā)展而應運而生。在人手一臺手機通信設備以及國家對農村電網基礎設施的扶持,村民們的政治參與渠道瞬間擴大了許多。通過網絡,村民們對于國家政治、現狀、民主、民眾權益等相關知識從認知上來說均提升許多,自然而然促使村民們產生一種參政的意識。公民們可以通過網絡來評議政府的行為,行使自己的批評、建議權等參與到政治生活當中;網民通過輿論監(jiān)督的作用來監(jiān)督政府行使職能,合理利用網絡參與政治生活;通過村或社區(qū)組建的網絡社群等虛擬組織進行政治事務的響應與管理。這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村民自由表達言論以及最大程度擴展話語空間的愿望,使得村民在現代政治的發(fā)展過程中占據一定位置,獲得更多應有的權利。
電商、微商、網店、線上銷售、快遞……對于這些詞匯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淘寶、天貓、京東等網絡商店、超市大家也再熟悉不過。農村受地理位置、交通運輸、文化知識等的局限,長期經濟發(fā)展緩慢,效益低下,然而網絡新媒體的出現為其帶來了一線生機與活力。得益于新媒體平臺,農村村民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線上銷售,提供熱門商品,并逐漸拓展服務與活動,打造產品品牌,傳播產品信息,擴大產品的知名度與影響力,進而推動當地的經濟模式與業(yè)態(tài)的發(fā)展,頻頻見諸報端的“淘寶村”就是一例。政府近年來一直打的“脫貧攻堅”戰(zhàn)中,以始終提倡積極為新媒體創(chuàng)造良好發(fā)展環(huán)境,并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作用,使其融入社區(qū),助力扶貧,為經濟發(fā)展與脫貧攻堅工作做貢獻。
農村文化寄寓著整個村落世世代代的精神氣質,是村落的文明結晶,同樣是整個村落村民們的精神支撐和慰藉,對于村民的世代發(fā)展與生活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一種自我封閉的文化是不可能保持其活力的,只有通過與外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才能獲得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手機等通信設備等成本的降低,網絡的普及,村民們通過網絡平臺與外界形形色色的文化的交流與互動,為鄉(xiāng)村文化加入了新鮮的血液,在保持自身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文化的沖擊與火花就在此時燃起。快手、抖音是時下玩得比較火熱的短視頻APP,有很多人說過同樣的話:看了快手,我仿佛參加了全世界的婚禮??梢?,在這類APP上,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異地文化在我們面前展露無遺,不同的文化相互交織,相互借鑒,對于鄉(xiāng)村文化的構建起著不斷推動的作用。
新媒體的介入,雖打破了農村一定的幽靜與安寧,但也帶去了不少活力與激情。電視、手機、網絡媒體、各種APP應用等為農村生活增添了不少的方便與快捷,帶來了不少的歡聲與笑語。足不出戶便可以買衣服逛街,視頻功能使得面對面與遠在他方的親朋好友聊天成為可能,在一秒之內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熱聞,qq群、微信群的建立使得難得聚在一起的一家人隨時保持著聯系,加強感情的溝通……見所未見過的事物,聞所未聞過的東西,相比于新媒體引入農村前,在吃、穿、住、用、行等各個日常生活領域發(fā)生著極大的進步,促使農村的生活質量不斷趨于良好,為實現小康生活的偉大目標提供了極大動力。
新媒體的發(fā)展與進步,推動著農村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各個領域發(fā)生急劇地變化,為不斷擴充著村民的話語空間、建筑著致富平臺、再造出新鮮文化血液、提升村落生活質量,越來越深刻地融入和重塑著鄉(xiāng)村的生活、關系和面貌。以新媒體為牽引的各類新興元素的注入為農村社會帶來無限生機與活力,為鄉(xiāng)村帶來改變,也創(chuàng)造了機遇,并不斷推動著農村社會向著更美好的未來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