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兆娟
關于“科普”,《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動詞,科學普及??破兆x物包括普及科學技術的書刊、報紙等,一般用自然語言,也就是通俗的話來表達科學內容,而盡可能少地使用數學符號,公式等。
科普讀物是以傳播科學與技術知識為主要特征,具有趣味性、可讀性是科普讀物的基本特點?!翱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進入21世紀,在高新技術迅猛發(fā)展的態(tài)勢下,科學普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言而喻。目前,科學普及的使命已經由傳播科學知識、介紹實用技術擴展為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提升科學理念和普及科學知識的大科普。而作為大科普的讀物必須要有七個特性:科學性、通俗性、趣味性、可讀性、獨創(chuàng)性、思想性、文學性。有益的科普讀物,應當巧妙地把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蘊含在里面,應當有助于提升讀者的科學素質。
好的科普讀物要告訴讀者,現在的科學理論沒有一項是終極真理;現在世界上的所有事物沒有一件是盡善盡美的。有了這樣的科學精神、科學思想,讀者才敢于質疑,敢于創(chuàng)新,擁有了智慧。
文化產業(yè)、出版產業(yè)競爭的核心是文化傳播力和文化影響力。比的是誰傳播的文化更權威、更專業(yè)、更前沿、更鮮活,誰出版的科普讀物更有益于提升孩子們的科學素質,這就要求出版者不斷地從專家身上汲取養(yǎng)分,在圖書的質量上下功夫。
廣西教育出版社的科普圖書“生命價值”“尖端科學”“少年時”系列,在業(yè)內做出了一定影響,其中“生命價值”曾獲得當當網“五星圖書”,《生命價值·我是怎么來到這個世界的》被《人民日報》列入2015年國際兒童圖書日推薦的50本好書單里。下面本人以自己做幾個系列科普圖書的實踐,與大家分享一下打造科普讀物精品、提升科普讀物質量的一些體會。
好的科普讀物應該具有科學性、通俗性、趣味性、可讀性、獨創(chuàng)性、思想性、文學性,這就決定了科普讀物的寫作既要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又有較好的文字功底,對作者的要求比較高。
當前科普寫作隊伍的現狀不容樂觀。一方面從事科學技術的高素質人員大多忙于科研,沒有時間寫作,特別是寫那些非專業(yè)人員也能看懂的科技文章,難度更大,因而愿意從事科普寫作的高質量科普作者非常搶手。而另一方面,非科技領域的寫作能力強的作者,由于自身科學素養(yǎng)、科學知識欠缺,寫出來的科普讀物質量很難保證。
高水平作者的缺乏,使得不少想做科普讀物的出版社勉為其難,出版的圖書可讀性不好,銷售不佳,也影響了出版社對科普讀物出版的積極性。
查當當、京東等網上書城,目前市面上銷售情況比較樂觀的科普讀物以引進版權圖書居多。國外科普圖書由于印制精良、圖文并茂,版式美觀,所以在市場里占據主導地位。而反觀本土原創(chuàng)科普,文字多、語言冗長,可讀性差,沒有引進版科普和文學類圖書吸引人。
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十萬個為什么”這種問答式的科普知識介紹統(tǒng)領我國的科普圖書市場。隨著電子科技及互聯網的普及,知識查詢非常便捷,比如輸入“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網絡即刻可以給出答案。但是這類知識型介紹很難滿足當下學生的探索需要。比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答案是怎么得出的?根據是什么?探究答案的過程是怎樣的?這個答案需不需要進一步推敲?這些問題網絡沒有回應,這些問題中蘊含的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方面的內容,學習者自然也無從知曉。只介紹知識,而忽視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這樣的“科普”對于提升讀者的科學素質幫助不大,不及賈祖章的一篇科普文章《花兒為什么這樣紅》讓讀者清楚,這或許是語文教材將科普文章《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南州六月荔枝丹》選入課本的原因。
作為地方出版社,近幾年我社在做科普圖書時,首先注重作者隊伍的選擇。我們選擇的是一家在北京的創(chuàng)作團隊,團隊的主編不僅具有很好的國際視野、先進的教育理念,而且人脈很廣,可以從全球組稿,能組到前沿科技類的科普文章,所以“生命價值”“尖端科學”“少年時”系列的編寫者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科研人員,文章具有較高的質量水準。
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并不完全體現在科學知識、科學結論中,它們往往蘊含在科學探索、技術發(fā)明的過程中。這就需要給孩子們講科學發(fā)現、技術發(fā)明。對孩子們來說,了解科學探索、技術發(fā)明的過程就是追溯科學知識的來源,有時候這比科學結論和成果本身更加重要??茖W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更能真正影響孩子的一生。
基于此,“生命價值”“尖端科學”“少年時”系列是主題式科普圖書,每個系列選擇6~12個主題,每個主題做一本書。比如“生命價值”系列,有圍繞情商培養(yǎng)主題做的《錢和夢想》,其他的主題有《人人都有寫作天賦》《我們吃什么》《擔心全球變暖》《睡眠的奧秘》《你的感覺會上當》《從皮膚看自己》《我是怎么來到這個世界的》等。
比如《我是怎么來到這個世界的》,這本書,圍繞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是什么樣子的,小寶寶出生時會遇到什么麻煩,動物寶寶出生后又會有怎樣的冒險經歷,讓讀者了解一個個小生命是怎樣經歷了冒險的旅程,不可思議地來到這個世界上,從而讓讀者理解生命、珍惜生命。
科技和時事熱點對科普的快速傳播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所以科普圖書在策劃過程中注意選擇熱點題材,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2015年下半年推出的《少年時·大氣污染追蹤》,正好與當年嚴重霧霾影響北京,人們對環(huán)境污染的產生及治理等熱點討論相契合,引來了不少話題,在朋友圈中傳播開后,帶動了《少年時》系列的網上熱銷。其后的幾個選題也是有意跟科技大事相關聯,比如《3D打印》《2030:太空漫游》等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有了好的科普讀物選題的策劃,還需要在圖書的編輯加工中嚴格把關,才能保證并提升圖書質量。本人結合自己編輯加工科普圖書的工作,就如何處理科普讀物編校中的問題,總結出以下10個要點。
生命科學類科普讀物,常常有作者使用“心肌梗塞”“紅血球”“白血球”“荷爾蒙”等術語,應對應為“心肌梗死”“紅細胞”“白細胞”“激素”。還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如“鐳射”,科普讀物里應為“激光”等。
在編校過程中,碰到出現概率較大的概念或是自己不太清楚的概念定義,可進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委員會”網站查詢后確認,使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委員會”規(guī)范的術語及定義。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委員會”查詢方法:進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委員會”網站,點擊頁面右上方的“術語在線”,就會出來一個“術語在線”對話框,輸入需要查找的詞語后,點擊右方放大鏡符號,即可跳出搜索答案。
這種情況比較常見,主要是有些作者在下定義時比較隨意,常常按照自己的記憶給出,造成給出的定義出現偏差,甚至不正確。
對比較重要的概念定義,責編最好是自己核查一遍??梢詮闹行W教材、《辭?!贰ⅰ叭珖茖W技術名詞委員會”網站的“術語在線”等權威參考書、工具書、網站核查。
核對概念定義時注意,除以上教材、工具書、網站外,還可以根據圖書定位的不同讀者群查找不同的工具書,如面向大眾的讀物,可以從《現代漢語詞典》《辭?!凡檎?;青少年讀物除從《現代漢語詞典》《辭?!凡檎彝?,還可以從《中國大百科詞典》查找;面向高中生或是更專業(yè)人員的讀物,除以上查找方法外,還可以結合與讀物相關的??圃~典查找。根據查找結果修改定義概念。
有時作者給出的配圖與文章沒有任何關聯,對文章所述內容的理解沒有任何幫助,這類圖片是多余的,應要求作者更換或是刪除。
1.全書格式要統(tǒng)一,格式問題要按照規(guī)范修改。常見的有表格內標點符號不統(tǒng)一,有些有,有些沒有。應該統(tǒng)一起來。
一般處理辦法是:表格中的文字是低兩格排的,后面要帶上標點符號;表格中的文字是頂格排的,后面不用帶上標點符號。
有的表格較大,需要跨頁,甚至連續(xù)跨幾個頁碼,這時在表格上方,要注意放上“續(xù)表”兩字。
2.圖表中的數據要注意更新。數據陳舊的,要求作者更新。比如2018年出版的圖書,使用的是2008年的數據,此類數據離出書時間太久了,應該要求作者更換最近兩年的數據。
3.圖表表述不當的,需要修改。注意圖表中黑白與彩色呈現的方式是不同的,有時需要改變格式。比如,作者提供的原稿文件中,圖表是彩色的,而要制作的圖書是黑白的,編輯應該在書稿發(fā)排時要求排版人員將圖表轉為黑白。特別要注意用來進行各項比較的柱狀圖。在彩色時,可以通過顏色輕松地將各項數據區(qū)分清楚。改為黑白時,如果比較的項目不多,可以通過調整柱子填充色的灰度做區(qū)分,但是,如果比較的項目較多,比如6-8個,這時使用灰度區(qū)分就比較困難,我們可以借鑒地圖區(qū)分區(qū)域的做法,使用圖形對各項目進行區(qū)分,如小圓點、小三角形、斜線、網格線等組成的不同圖形填充柱子來進行區(qū)分。
量和單位的差錯常見的是使用不規(guī)范的單位??破兆x物與中小學教材一樣,應該盡量使用國際單位制里的單位。如日常生活里的“斤”在科普讀物里應轉換成“千克”,長度“尺”應該轉換成“米”,面積“畝”應該轉換成“平方千米”或“公頃”等。
處理書稿時還應該注意單位的排版格式:單位不要拆開兩行排,如“千米”“千克”這種單位,不要出現“千”字在上一行,“克”“米”在下一行,這樣排版算編校差錯。
所舉例子不能說明問題,或是所舉例子與所述問題風馬牛不相及。碰到這種情況應指出問題,要求作者更換例子。
科普圖書涉及地圖的不太多,但是只要書中使用地圖,就要注意地圖送審問題,待地圖送審取得審圖號后方能正式出版。地圖送審前,注意先對稿件中的地圖進行自查,如臺灣、南海諸島等是否正確,有沒有遺漏;翻譯作品還要注意地圖中的地名翻譯要使用我國的譯名,如黃巖島、釣魚島等。地圖線段標示、地名修改好定稿后才送審,以免退改后重新送審耽誤出書時間。同時注意送審后地圖所在頁碼不能變更,所以送審前地圖位置要固定好。
請專業(yè)人士寫科普讀物,經常碰到的一個問題是語言表述問題。太學術化,讀來就生澀,可讀性降低,影響讀者的閱讀體驗,傳播就會受影響。這類書稿可以根據讀者對象,適當改寫,使其更具可讀性。對于低年齡段科普讀物,可要求作者盡量寫得大白話一點,把話說清楚,必要時在不影響科學性的前提下適當犧牲一定的嚴謹性。當然,不嚴謹也要以不出錯為底線,不能信口胡說。
編校中,有時會出現這種情況:某些論述明顯有問題,但是作者堅持己見,不肯修改,“我們當年學習的時候就是這樣說的”,甚至有的作者搬出“國家不同,對這個問題的表述也不同”等理由。這時,責編應該盡量查找權威的教材、工具書等,說服作者修改,盡量要求與我國現行中小學教材中的表述為準,這樣也方便我國青少年讀者理解知識。
校對人員由于知識儲備問題、認知問題、對所處理的圖書閱讀理解不透等原因,有時提出的修改建議未必是正確的。針對校對提出的修改建議,責編不要輕易下筆改,一定要自己先查詢清楚,確認正確才動筆修改。比如在處理《尖端科學·科學能否拯救地球嗎?》時,兩位審校人員都要求將幾處“深空”改為“高空”,經仔細查核原稿及相關資料后,明確這幾處地方應該是“深空”,就沒有采納校對的修改意見。
一個合格的科普讀物編校人員,平時必須要多學習、勤查找、多積累,注意培養(yǎng)對科技名詞的敏感度,修煉語言基本功,把句子改得明白、通順,才能做出質量上乘的科普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