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唐甄倫理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義

        2018-03-26 02:37:25譚利思
        重慶社會科學(xué) 2018年10期
        關(guān)鍵詞:五倫君臣倫理思想

        譚利思

        (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江蘇南京210094)

        唐甄(1630—1704),初名大陶,字鑄萬,號圃亭,是清初四川籍的一位思想家、政論家。他的儒學(xué)思想獨樹一幟,帶有強烈的啟蒙色彩。他批判封建專制制度,關(guān)切民生,提出高薪養(yǎng)廉、藏富于民等觀點。唐甄的倫理思想依托于他的“天之道故平”的道體觀,提倡平等,強調(diào)責(zé)任,這些不僅有別于傳統(tǒng)儒學(xué)倫理思想,更對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shè)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儒家倫理思想

        倫理學(xué)是西方學(xué)科分類思想下形成的一門學(xué)科,它是一門關(guān)于道德的科學(xué),以道德為研究對象,研究道德原則、道德規(guī)范,故倫理學(xué)又可稱為道德學(xué)[1]2。我國使用“倫理學(xué)”一詞是由日語翻譯過來的。日本學(xué)者在翻譯英文ethics時借用了漢語的“倫理”二字,將它譯為“倫理學(xué)”。倫理學(xué)是一個學(xué)科概念,有其完整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范疇體系。倫理思想則是指對道德問題的思考。本文考察唐甄倫理思想,尤其是對儒家傳統(tǒng)的道德問題的思考。首先梳理一下儒家語境下“倫理”和“道德”的概念的來源、內(nèi)涵和關(guān)系以及儒家學(xué)者對哪些道德問題進行了思考。

        (一)倫理與道德

        “倫理”即人倫之理,此二字最早出自《禮記·樂記》所稱:“樂者,通倫理者也”[2]125,泛指倫類條理。 徐慎《說文解字》里則認為“倫,從人,輩也,明道也;理,從玉,治玉也”,就是說“倫”可是人與人之間不同輩分的關(guān)系,“理”則可以理解為處理人與人之間行為的準(zhǔn)則?!蹲髠鳌の墓四辍诽岢隽宋宸N人際關(guān)系及其準(zhǔn)則,稱為“五教”,“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弟”[3]116?!吨杏埂芬蔡岢鑫宸N人際關(guān)系,即“五倫”,“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4]28,并將這五種人際關(guān)系稱為“天下之達道也”。 《孟子·滕文公上》又云,“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4]259。朱子繼承了孟子之五倫說,在《白鹿洞書院學(xué)規(guī)》中將它們稱為“五教”,“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這里的“親”“義”“別”“序”“信”就是用來處理“父子”“君臣”“夫婦”“長幼”和“朋友”的原則和規(guī)范。在儒家學(xué)者這里,“倫理”即“倫常之理”,指人際關(guān)系中所共守的規(guī)范。

        在先秦儒家典籍中“道”“德”最初并未連用,也是兩個概念?!暗馈北疽馐侨诵兄罚笠隇槿祟愋袨閼?yīng)當(dāng)遵守的原則以及支配自然和人類生活的規(guī)律。“德”是指有所“得”,偏重于人在實行“道”的過程中內(nèi)心所得,心中得“道”,并保持它、遵循它就是“德”。也就是說,“道”是最高原則,“德”是原則的實際體現(xiàn)?!暗馈笔浅橄蟮模暗隆笔蔷唧w的?!吨杏埂分姓f“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3]35,唯有“至德”才能呈現(xiàn)“道”。“道”“德”二字連用首見于《周易·說卦》,“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荀子·勸學(xué)篇》中也有“故學(xué)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5]6。就是說道德可以指人們的道德品質(zhì)、道德境界和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時的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

        “倫理”和“道德”兩個概念的基本含義是相似的,倫理思想包含了道德觀念和倫理學(xué)說。只不過道德側(cè)重于人們之間實際的道德觀念、規(guī)范標(biāo)準(zhǔn)即道德品質(zhì),倫理學(xué)說側(cè)重于關(guān)于這種行為和人倫關(guān)系的理論。倫理側(cè)重“人倫之理”,道德則側(cè)重“人倫之理”之所“得”。故“倫理”多指“應(yīng)然的人際關(guān)系及其法則”,而道德則多指“實然的道德現(xiàn)象”[6]6。

        張岱年先生認為中國古代的倫理思想(包括儒家倫理思想在內(nèi))主要討論了八個問題,分別是:人性問題;道德的最高原則與規(guī)范問題;禮義與衣食的問題,即道德與社會經(jīng)濟的關(guān)系;“義利”“理欲”問題;“力命”“義命”的問題;“志功”問題,即動機與效果的問題;道德在天地之間的意義,即倫理學(xué)與本體論的關(guān)系;修養(yǎng)方法問題[1]9。儒家倫理尤其注重人性論、人際關(guān)系及法則(即五倫關(guān)系)和義利-理欲問題的討論。

        (二)先秦至宋明儒家倫理思想概述

        先秦時期的儒家倫理思想由孔子創(chuàng)立,孟子繼承和發(fā)揚,荀子可看作先秦儒家倫理思想的總結(jié)者。這一時期的儒家倫理思想就是以“仁”為核心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鬃右浴叭省睘樽罡叩牡赖聹?zhǔn)則,忠、信、孝、悌、恭、寬、敏、惠為具體的道德條目。在義利觀方面,孔子重視道德義務(wù),輕視功利目的,強調(diào)“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講究“君子義以為上”。但是孔子并不絕對排斥“利”,指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4]194。對待個人物質(zhì)利益,孔子主張“取之有道”,反對見利忘義。理欲觀方面,《禮記·樂記》中提出天理人欲的概念:“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jié)于內(nèi),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jié),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保?]126《禮記·禮運》篇還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2]78,可以說先秦儒家對人的欲望是承認的。但是,先秦儒家基本都認為“欲”不能縱,要寡欲。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時,孔子并沒有將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分為五倫,但是提出在君臣關(guān)系上要“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4]66,“以道事君,不可則止”[4]128;家庭關(guān)系中要求“弟子入則孝,出則弟”[4]49,孝悌則是“仁”之本。與人相處要“信”,因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4]59,還應(yīng)該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166,進而可以“修己以安人”[4]159、“安百姓”[4]159、“博施于民,而能濟眾”[4]91。

        孟子上承孔子,具體提出“仁義禮智”“孝悌忠信”八個道德規(guī)范。人性論上,他認為人性本善,仁義禮智是人所固有,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根本性特質(zhì)。義利觀上,孟子也主張重義輕利。對待個人欲望,孟子主張養(yǎng)心而“寡欲”。孟子明確提出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五倫關(guān)系,并為這如何處理則五倫關(guān)系提出了親、義、別、序、信的規(guī)范。在君臣關(guān)系上,孟子特別提出“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4]290。

        荀子倫理思想的核心是他的性惡論。荀子認為人性是人的自然屬性,“生之所以然謂之性”[5]319,若順從,此自然屬性必定產(chǎn)生“惡”,所以荀子特別重視外在“禮”對人行為的規(guī)范和教化作用,只有這樣人才能化性起偽。荀子之“禮”具有典章制度、禮儀標(biāo)準(zhǔn)和道德規(guī)范等多重含義,是治國之本。義利觀上,荀子主張先義后利,“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5]32。荀子也不否認個人利益,“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但是“利”要服從“義”的原則:“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保?]414對于個人欲望,荀子提出“以道節(jié)欲”。荀子將人際關(guān)系分為君臣、父子、兄弟、夫婦,認為這幾對關(guān)系“與天地通理,與萬世通久”[5]104。君臣關(guān)系上,荀子認為臣的重要作用是以德輔君,他認為“大忠”之臣應(yīng)“以德覆君而化之”[5]187;以德行感動君王是次忠;犯言直諫則是下忠[5]187。

        漢代董仲舒以“天人感應(yīng)”論為前提,認為道德標(biāo)準(zhǔn)、倫理秩序受天命、天志決定。他用陰陽五行說論證陽尊陰卑,提出“三綱”理論,并用仁義禮智信配五行,將此五德稱為“五常”?!叭V”確立了“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等級秩序,君、父、夫是主導(dǎo)地位,臣、子、婦是從屬地位?!拔宄!眲t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準(zhǔn)則。人性論方面,董仲舒認為人性有善有惡,并提出了性分為上中下三等的“性三品”論。義利觀上,董仲舒雖然提出義利兩養(yǎng),承認義之于心、利之于身都重要:“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人與利。利以養(yǎng)其體,義以養(yǎng)其心?!保?]248但是,在他看來“仁人”的標(biāo)準(zhǔn)依然是“義”而不是“利”,他的“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觀點對后世儒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宋明兩代是儒家倫理思想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儒家思想家都肯定仁義禮智為最高的道德原則。人性論方面,宋儒二程、朱熹都繼承了張載的“天地之性”和“氣質(zhì)之性”的說法,持性二元論。天地之性是理是純粹至善,氣質(zhì)之性是理氣結(jié)合清濁昏明不同,有善有惡。宋儒從二程開始特別注重義利之辨,宋儒的義利之辨有時候也是“理欲”之辨。北宋周敦頤提出“主靜無欲”,張載主張“寡欲”,二程則將理欲完全對立,提出“存天理,滅人欲”,認為必須消滅人心才能保存道心。朱子論義利之辨時,也主張“義”為先,也嚴辨“天理人欲”,認為這兩者是對立的,學(xué)者須革盡人欲而復(fù)天理。但是,朱子同時也認為滿足人基本生活需要的欲望是符合天理的,超過一定限度的欲望才是人欲。在討論與“天理人欲”密切相關(guān)的人心、道心之間的關(guān)系時,他認為人心和人身是共在的,不可能消滅人心只保留道心的,若人心為道心所節(jié)制,那么人心也是道心:“若說道心天理,人心人欲,卻是兩個心。人只有一個心,但知覺得道理底是道心,知覺得聲色臭味底是人心”[8]2010,“人自有人心道心,一個生于血氣,一個生于義理。饑寒痛癢,此人心也。惻隱、羞惡、是非、辭讓,此道心也。雖上智亦同”[8]1487,“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8]1487,“如饑食渴飲之類,雖小人不能無道心,如惻隱之心是”[8]2011。朱子認為人只有“一個心”,天理本明,只是物欲蒙蔽了人心,如果在心體上時時用“工夫”與人欲作斗爭,就會擺脫人欲,心之本體就可以恢復(fù)清澈明凈。

        象山先生雖然在理論體系和求學(xué)方法上和朱子有很大的分歧,但是在義利之辨上與朱子的觀點是基本一致的。象山先生認為道、理、公、義是一致的:“私意與公理,利欲與道義,其勢不兩立。”[9]184王陽明心學(xué)中,“心”“良知”“性”“理”名異實同,良知是至善的,有善有惡則是良知之發(fā)用。陽明在理欲之辨上繼承了朱子,認為工夫就在于去人欲、存天理。

        二、唐甄倫理思想

        唐甄的倫理思想與他的道體論一脈相承,貫徹了“天之道故平”的理念,故唐甄的倫理思想有著鮮明的平等思想的特色。唐甄還十分強調(diào)君主對國家、丈夫?qū)彝?yīng)有一定的責(zé)任,他對人正常想“養(yǎng)身”“存身”的欲望做了充分的肯定,認為全民適當(dāng)謀利過上富足的生活恰恰是國之“大利”。

        (一)人性論

        唐甄在心性論上是宗孟、法王的,提出“執(zhí)良知以為樞”,故在人性善惡上是主張性善論的。但是,在性德的劃分上唐甄依然秉持了儒家的性三品論,認為人的德性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德者少,兇德者少,中德者恒多。中德者,道之善則善,道之不善則不善,唯兇德不移?!保?0]110還說:“凡人之性,上者有義無利,其次見利思義,其下見利忘義。上下少而次者多,厚其祿,所以興義也。上者不德而忠,其次德而后忠,其下雖德不忠。上下少而次者多,厚其祿,所以勸忠也。興義勸忠,所以厚民生也。”[10]185上、下兩頭的都少,但是中間的居多。中間這部分人心體與圣人一樣,只是心體不徹:“雜以嗜好,拘于禮義”[10]14,心體不能充而已,中德者導(dǎo)之善則善,導(dǎo)之不善則不善,所以需要上德者先覺覺后覺,先進帶后進。眾人只能通過“學(xué)”和“自修”來達到即性而善的目的,同時教化也顯得特別重要。

        唐甄又把“上德者”按照他們的“外王”功績分為三種:上圣者就是即性而善之人,他們能憑借自己的性德、運用自己的性才于治世輔助明君,使得“上下和易,老幼飽暖,養(yǎng)生送死無憾”[10]12。上圣者于亂世不僅可以“定亂除暴安百姓”[10]6,還能引導(dǎo)“中德之人”向善,讓他們做到“見利思義”,可以“善污世”,可以“化狙為良,柔雄為雌,而天下可定”[10]11,這些外在之“用”,是“儒之為貴者”[10]12。 次圣者只能保全自己于“污世”,只能“動于遇而善”,這些人若“得君就功”,也能“匡世治民”,但是也會“暴白藏墨,使民形牿情散”[10]25,但天下只能“小治”不能“大治”。 而再下之的就只能避世了,唐甄認為“凡物之生,必有其用”,“賢而不致于用,吾見其不瓦礫若也”[10]128,所以唐甄認為賢者若要避世,是沒有明君而不能見用,是不得已而為之。若有明君,賢者還要隱于山林的話就是“視民如蛙鱉”[10]128,就十分的不應(yīng)該了。

        (二)五倫觀

        五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早在孔子時期,夫婦關(guān)系并沒有列入五倫。《中庸》中將五倫視為“天下之達道”,順序是: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交。孟子將父子關(guān)系置于五倫關(guān)系之首,認為“事親,事之本也”,“親親,仁也”。到了荀子,又將五倫關(guān)系排序為: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君臣關(guān)系排在了首位,夫婦關(guān)系排了兄弟關(guān)系之后。而荀子的五倫關(guān)系排位一直被后來儒家學(xué)者所沿用。

        唐甄對五倫關(guān)系的重新闡釋,首先表現(xiàn)在重新設(shè)置五倫的關(guān)系以及調(diào)整其順序:“昔者高子常問于我矣,曰:‘君父之重,人皆知矣。若兄弟、若妻、若子,平居奉之,及難免之,其后先輕重若何也?’曰:‘昔也吾嘗慎思之矣,差之為五等:一曰君、父母,次二曰兄弟,次三曰妻,次四曰子、兄弟之子,次五曰朋友。子權(quán)之焉!”[10]105從唐甄慎重考慮后調(diào)整的五倫關(guān)系的次序,我們可以看到不僅出現(xiàn)了“母親”,“母親”還和君主、父親一同被排在了第一位;“妻”的重要性被排在了第三位,排在“子”以及家族“兄弟之子”的前面,而原來的夫婦一倫是排在父子、兄弟關(guān)系之后的。通過這種變化,我們可以看出唐甄對女性地位提高的愿望,期冀君臣、男女之間能夠平等相待、相互尊重。

        不僅如此,唐甄在《潛書·明悌》篇中明確提出重新闡釋、重構(gòu)傳統(tǒng)五倫關(guān)系?!懊縻本褪巧昝縻┑?。唐甄認為五倫中的“兄弟”一倫已經(jīng)名存實亡了。因為“悌”不能為世人博取“顯名”。世人好名,“忠”的名聲容易顯、大,所以世人只講“忠”,少言“孝”,不言“悌”:“人莫為之,亦莫言之。梯道之絕也,蓋已久于斯焉矣!”[10]104但是五倫中“兄弟”關(guān)系又十分重要:“江漢源而海委,孝悌源而忠委。”[10]104孟子稱贊孝道可以解憂:“美色、富貴不足解憂,惟順于父母可以解憂?!保?]303而唐甄認為“兄弟”才可以解憂:“美色、富貴不足解憂,惟順于兄弟可以解憂?!保?0]105所以唐甄要重新建立“悌道”。悌道的最高標(biāo)準(zhǔn)是“殺之而不怨”,這個本來是事君、事父之道,但唐甄認為也應(yīng)推之而及兄弟之間的“悌”道:“昔者象欲殺舜,舜則富貴之。富貴奚足云乎?象憂舜亦憂,象喜舜亦喜。是道也,舜事瞽瞍之道也,人所難能也。舜則施之于弟,且施之殺己之弟”[10]105,兄弟之間應(yīng)該同憂同喜,守望相助,兄弟相處最高境界就是“殺之而不怨”,如舜對象,即便象要殺舜,但是舜對象不怨不恨依然“富貴之”。

        唐甄還把“悌”擴大到了姊妹之間。他批評世人“姊妹既嫁,蔑焉忘之”,而孔子及其弟子的做法是:“昔者子路有姊之喪,可以除之矣,而弗除也。子曰:‘奚為弗除也?’曰:‘吾鮮兄弟而弗忍除也?!蜃右鄧L有姊之喪矣,與弟子立而拱尚右也,弟子不知其故,子曰:‘我尚右者,以我有姊之喪也?!伤褂^之,可知悌矣?!保?0]106唐甄極力將“不忍人之心”推用到姊妹關(guān)系上,姊妹與兄弟一樣都是手足之親,人們對手足之喪的悲戚、不舍的情懷是一樣的,故“悌道”同樣適用于姊妹之間,對于家里的姊妹同樣要恭敬友善、相愛相助。這是對儒家原有“悌道”的突破,從中可以看出唐甄提倡的男女平等的思想。

        唐甄還用“天地之道故平”的天道觀闡釋“君臣”與“夫婦”兩倫的關(guān)系,主張君臣之間有權(quán)利、有責(zé)任,而丈夫?qū)ζ拮?、對家庭同樣有?zé)任,反對君尊臣卑、夫尊婦卑。

        “君臣”關(guān)系中,唐甄認為天道強調(diào)“平等”,君臣間也應(yīng)該是平等的關(guān)系,況且君主也是人,而人與人是一樣的,“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皆人也”[10]94,“人我一情,本無眾異”[10]28,故君臣之間應(yīng)該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關(guān)系。然而,現(xiàn)實中君臣關(guān)系卻日益異化,君的地位越來越高以至于不再履行其在家庭、朝廷中的責(zé)任:“為上易驕,為下易諛,君日益尊,臣日益卑,是以人君之賤視其臣民,如犬馬蟲蟻之不類于我”[10]94,久而久之君主之尊“如在天上”,如“土神”,不僅君主與自己的父母妻子之間都是“朝見有時”“進御有時”,臣對君更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跪拜應(yīng)對,不敢仰視。君主在家中不盡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的責(zé)任,“骨肉之間,驕亢襲成”[10]94,結(jié)果就會“饞人間之,廢嗣廢后,易于反掌,不和于家,亂之本也”[10]94;君主在朝中不盡責(zé)任就會導(dǎo)致“大權(quán)下移”,權(quán)臣嬖侍弄權(quán)亡國。君主一定要通過“近人”“與民同情”的方法來“抑尊”,在家里將自己看作與普通人一樣有孝父母、親妻子、慈愛幼兒的責(zé)任,在朝中平等對待自己的臣子。

        君臣平等體現(xiàn)在君與臣都有各自享有各自的權(quán)利,也各自須得盡到自己的責(zé)任。臣盡己奉君,恪盡職守;君也要以禮待臣,謙遜處下,體恤臣民。唐甄尤其強調(diào)重視君主盡到自己的責(zé)任,以此來調(diào)節(jié)君臣關(guān)系,期待建立君臣對等權(quán)利和義務(wù)關(guān)系,改進君臣相處模式,更好地治理國家,為民謀利。一個明德之君的責(zé)任包括“以天下為身”,愛惜天下猶如愛惜自己的生命:“以為我實民之父母,民實我之男女,惟恐其衣食不足,居處不安,日夜念之不忘?!保?0]259唯能如此,君子才能牧養(yǎng)天下子民,讓他們安居樂業(yè)。明德之君生活上應(yīng)崇尚樸素:“卑前殿,陋后宮,布衣蔬食,陶器素輿”[10]259,要“處身如農(nóng)夫,殿陛如田舍,衣食如貧士”[10]143,唯能如此,君主才能寡欲浚心,不橫征暴斂,對百姓不過分“虐取”,讓他們可以修生養(yǎng)息;明德之君還須以禮待臣,用賢臣、畏“直臣”、擅“處下”。賢臣為君主之股肱,幫君主治天下;直臣有如良醫(yī),直臣之言有如良藥,可以時刻糾正君主的行為;而君主擅“處下”,天下之善則能歸之,反而成就了君主之“尊”,若君傲慢,不能下于臣,則為“君亢”。“君亢,則臣不竭忠,民不愛上?!保?0]107若君能明德,臣能盡忠,那么君臣同心,治世可期。

        在傳統(tǒng)五倫中的“夫婦”一倫關(guān)系中,唐甄特別強調(diào)改善女性的地位,反對男尊女卑,他從男女平等的角度提出“備孝”,即完備孝道。他不滿儒家倫理語境中的“孝”僅適用于父系家長,他認為此行為準(zhǔn)則亦適用于母系家長。

        首先,從“本”上說,從人類的來源來說,女子在人類社會繁衍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女子出嫁“為人母,于是乃有父子焉,乃有君臣焉”[10]107,“人若無妻,子孫何以出?家何以成?帑則熟寄?居則孰鋪?出則孰守? ”[10]107其次,從“言乎其所生”的角度來說“男女,一也;男之子,女之子,亦一也”[10]102,男性女性都是生命,是同等重要的。再次,女性對家庭、社會的貢獻不亞于男性。女子少時貌好,嫁人后“執(zhí)蠶績、功針縷、治酒醴、調(diào)燔炙”,年老后“長子孫、訓(xùn)婦女”[10]105。基于此,唐甄批判了當(dāng)時禮制和服制上對女性的歧視,認為女子在家與出嫁都應(yīng)該一視同仁,對待本姓長輩與外姓長輩都要同等重視與尊重:“父之父母,母之父母,亦一也……女子在室于父母,出嫁于父母,豈有異乎?”[10]103因為父母之恩對于女子來說一樣的厚重,“恩不以服薄”。他還強調(diào)“父母一也”“男女一也”其實也是孔子的教誨:“及讀《春秋》書杞伯姬來朝其子,其斯義夫?蓋婦人歸寧,細事也;孺子無知,手挈之而來,尤細事也。于來可勿書,況其子乎?惟諸侯來,曰朝。朝,大禮也,以加諸孺子,重其義也。仲尼欲教天下之人,愛其母之所從出如祖父母,愛其女所出如其孫,故特起朝子之文以見義也。”[10]102“及讀《春秋》書紀(jì)季姜歸于京師,其斯義也夫?夫諸侯且不稱字矣,王后之尊,同于天子,乃稱字乎?稱字,所以申父母之尊也。父母之尊,不降于天子,豈降于舅姑?仲尼恐為人婦者習(xí)焉而忘其情,尊舅姑、降父母,近舅姑、遠父母,親舅姑、疏父母,故特起王后稱字之文以見義也?!保?0]103唐甄從《春秋》中孔子用“朝”杞伯姬攜子的“歸寧”以及對周恒王王后稱其“字”的做法來說明孔子對出嫁女子、以及外姓長輩是一樣尊敬的,因為“朝”是用形容“諸侯”的朝見,而“稱字”是天子才有的待遇。

        正是有了“男女一也”的意識,所以在夫婦關(guān)系上唐甄強調(diào)男女平等,他對當(dāng)時女性是十分同情的,明確聲稱他“尤恤女”:“君不善于臣,臣猶得免焉;父不善于子,子猶得免焉;主不善于仆,仆猶得免焉。至于妻,無所逃之矣?!保?0]108他批評世人家庭生活中不公正對待自己的妻子,認為世人愛其妻“甚下于其兄弟”,這些人平時多“好交好游,或月不歸,或歲不歸,或?qū)覛q不歸。歸則出之日多,入之日少,入則朋來之時多,見妻之時少……歡于友而慍于妻,逆意于外而作色于內(nèi)”[10]110,“入室而逞于妻”,“暴其妻,屈于外而威于內(nèi),忍于仆而逞于內(nèi),以妻為遷怒之地”[10]107,久而久之夫婦之間如仇人一般,毀了夫婦這一倫關(guān)系。

        唐甄認為夫婦關(guān)系中,“夫”對待妻子的態(tài)度和處理事情的方法至關(guān)重要。首先,唐甄認為夫婦之道就是“相下之道”,“夫之下于妻者,德也”[10]107。 如果“夫”沒有這個德性就是“夫亢”,會引起“門內(nèi)不和,家道不成”[10]107,而“不和于家,亂之本也”,最終家必喪。其次,唐甄還提出夫婦之道在于“平”和“恕”。唐甄從天道出發(fā),認為天之生物有厚有薄,而君子要做到“嘉美而矜惡”來平之。而“恕”則是君子處世的“大樞”,五倫關(guān)系、百姓相處都是以“恕”為基礎(chǔ)?!靶兴 笔紫乳_始于夫妻之間,恕于妻才能推而恕于人。若妻都不能恕,而能恕于人,一定是因為利益關(guān)系相互討好巴結(jié)而已,不是真的能“恕于人”。最后,唐甄認為夫婦之間還應(yīng)該是言語上“敬且和”,世人應(yīng)該做到妻憂我亦憂,妻喜我亦喜,這樣才能做到盡夫婦之倫。

        朋友一倫是儒家五倫關(guān)系中的橫向關(guān)系,也是非常重要的關(guān)系,孔子在《論語》中多次提到交友的原則,例如交友要志同道合,“毋友不如己者”,還有就是要友直、友諒、友多聞、友可以輔仁。而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則是有損自己德行的。

        唐甄的交友的觀點更多是從生活窘迫的底層士人角度,討論取友、交友之道。他在這一倫的關(guān)系中仍然提倡“平恕”之道?!捌健?,就是要平等待人,朋友之間無論窮、達,人格上是平等的。平常朋友之間難免有施受之舉,君子“惠人”時,首先要注意態(tài)度上不能輕慢,要舍棄“驕吝”,不能“共揖不失,其睹若無;問答不失,其語若忘”[10]113。朋友之道,還有賴于“恕”,唐甄提出朋友之交當(dāng)學(xué)會“異位而處”,推己及人,“君子不盡人之歡,不竭人之忠”[10]112,取友要“不僭不賊,鮮不為則”。

        綜上,唐甄五倫觀不僅改變了之前五倫排列的順序,把父母提高到同君同等的地位、把悌道也在排序中做了提升,更是對悌道的內(nèi)容做了補充,把“悌”道由兄弟之間的行為準(zhǔn)則擴大到了姊妹之間。唐甄還用“平恕”之道重新闡釋“君臣”“夫婦”“朋友”之間的關(guān)系。他認為“君”應(yīng)該“抑尊”處下、“與民同情”才能建立健康的君臣關(guān)系,這是君的責(zé)任。而夫婦之道在于“夫”能夠“下于妻”“恤女”,最后丈夫做到對妻子“憂其所憂,喜其所喜”。朋友一倫中,唐甄主張“異位而處”,救朋友之急時要注意“惠之不慢”,平等待人。可以看出唐甄希望人與人之間相互平等、責(zé)任十分重要。

        (三)義利之辨

        儒家傳統(tǒng)的義利觀中的“義”“利”之別涇渭分明,“義”往往與“利”對舉。而在唐甄的“義”和“利”不再是截然二分的兩個對立面。唐甄《潛書·食難》篇中有客人從“義利之辨”角度,問唐甄為何從事牙商:“吾嘗聞先生與人言學(xué),內(nèi)制心,外制行,先明義利之辨,此吾所心服者。民之為道,士為貴,農(nóng)次之,惟賈為下。賈為下者,為其為利也。是故君子不言貨幣,不問贏絀。一涉于此,謂之賈風(fēng),必深恥之。夫賈為下,牙為尤下,先生為之,無乃近于利乎?”[10]120這段文字其實就是儒家傳統(tǒng)的義利之辨的觀點,客人譏笑他作為一個讀圣賢書、中過舉人、在朝廷當(dāng)過官的人,卻為了蠅頭小利淪落市井為牙商。唐甄通過反駁這個觀點闡明了他自己的義利觀。

        首先,唐甄將“道”引入義利之辨,他說:“萬物之生,畢生皆利,沒而后已,莫能窮之者。若或窮之,非生道矣。”[10]75萬物生生不息的過程就是利己、利他的過程,這是萬物之“生”道。道如此,人也不例外,人的出生以及后來在社會上從事的各行各業(yè)都是既利己又利他的,人的本性中就包含有“為利”之屬性,人類出于本能為了生存、發(fā)展就必須做有“利”己的事情,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利”的因素是人類社會最初的發(fā)展動力。所以,為了自己和家人能更好地生存而去“謀利”,看上去是“利”實則是“義”:“天下豈有無故而可以死者哉!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所以成義也,生為重矣。今欲假布粟于親戚而不可得,假束稿于鄰里而不可得,或得擔(dān)粟于朋友而不可為常。一旦無米無稿,不能出戶,豈有款門而救之者!吾雖不貴、不高、不賢,亦父母之身也,其不可以餓死也明矣。今者賈客滿堂,酒脯在廚,日得微利以活家人,妻奴相保,居于市廛,日食不匱,此救死也?!保?0]119

        唐甄從尊重個體生命的角度出發(fā),肯定生命的可貴。伯夷叔齊之不食周粟之“義”一直為儒家學(xué)者所稱頌。但是,像唐甄這樣境遇窘迫、求借無門的時候,為了一家人的生計,不得不從事“低賤”的職業(yè)養(yǎng)活家人,讓他們免遭餓死之命運,守護生命的尊嚴就是“義”。這是唐甄對儒家之核心概念“義”的新解讀。所以他感嘆“天下豈有無故可以死者哉!”世人須得辨明“生”和“所以生”,“死”和“其所不死”。以道謀財,進而“存身”“養(yǎng)身”并不是恥辱的事情:“茍非仕而得祿,及公卿敬禮而周之,其下耕賈而得之,則財無可求之道,求之必謂小人之為矣。我之以賈為生者,人以為辱其身,而不知所以不辱其身也?!保?0]125君子求財之道無非有三:俸祿、公卿周濟、耕賈辛勞所得。在市為賈雖為“下”,但仍然是取財之道。這種尊重生命、不因職業(yè)的“低賤”而辱沒生命的做法就是“義”。

        他提出百姓“衣食足”、安居樂業(yè)是“禮義廉恥”之基礎(chǔ),也是社會最終之“利”。以“富民”“養(yǎng)民”為目的政事措施都可以看作“義”?!皥蛩础敝尾辉谟谄洹暗轮巍倍谟谄洹案裆PQ”“雞豚狗彘”上,讓百姓生活富足是德行教化可以施行的前提條件:“衣食足而知廉恥,廉恥而尚禮義,而治化大行矣”[10]259,“節(jié)之立不立,由于食之足不足。食之于人,豈不重乎”[10]125,“堯舜之治無他,耕耨是也,桑蠶是也,雞豚狗彘是也。百姓既是,不思犯亂,而后風(fēng)化可施,賞罰可行”[10]14。庶民百姓只有豐衣足食了,才會老有所依,幼有所養(yǎng),才不會犯上作亂引起社會動蕩,百姓們“養(yǎng)生喪死無憾”才能夠進一步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社會才能大治,從這個角度義利不是對立的,個人利益和社會集體利益是同構(gòu)的,是相互成就的。

        (四)理欲之分

        明末清初之際社會的巨變、經(jīng)濟的發(fā)展、西學(xué)的介紹都使得宋明理學(xué)“存天理、滅人欲”道德觀根基發(fā)生了動搖,一批思想家開始對“人欲”的合理性加以肯定并進行論證,唐甄也是其中之一。

        唐甄的理欲觀中,“欲”有“天下之欲”和“個人之欲”之分,前者唐甄又稱之為“眾欲”,就是指一郡一邑甚至天下百姓“之言”“之智”(即一方百姓所共同主張、欲望),唐甄認為為政者要善于“從人”,聽從一方百姓之所“欲”,以“天下之欲行事,何事不達! ”[10]195唐甄的“眾欲”與王夫之的“公欲”有異曲同工之處,他們都認為百姓們共同期望的就是合理的,故“眾欲不可拂也”[10]195。

        唐甄將個人私欲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隨著人的血氣之身而自然產(chǎn)生的生存欲望,以及喜怒哀樂愛惡欲之情緒,是人的本能,例如,蔬食之士聞馨,自然會慕鼎肉;徒步之士見高車,自然會感于累而心生羨慕之情;遇威,自然心生畏懼;遇侮,自然心生憤怒:“輕富貴,安貧賤,勿易言也。果能若此,此為圣之基也。人皆曰‘我輕富貴,我安貧賤’,皆自欺也,即非自欺,不必其不動也,蔬食之士,不慕鼎肉,不能聞馨而不動于嗜;徒步之士,不慕高車,不能見乘而不感于勞。故夫不慕富貴者則有之矣,見富貴而不動者,吾未之見也。威不懼,侮不怒,尤未易言也。當(dāng)義不辟死,當(dāng)辱不與校,固有之矣。遇威、侮而不變于色、不動于心者,吾未之見也。布與緞同暖,菜與肉同飽。暖必緞,為人也;飽必肉,從嗜也。 ”[10]78這個層次的欲望主要是為了“養(yǎng)身”“存身”。

        第二個層次的“欲望”,唐甄稱之為“奢欲”,是指人若過于沉溺第一個層次的自然欲望而導(dǎo)致心的放逸,就會不擇手段地求顯身、尊身和肥身。第一個層次的“欲”是人為了能夠生存自然而起之欲,但是若聽任這種氣血之欲膨脹、發(fā)展就會滯于物,成為嗜欲?!吧萦辈庞袑χ蔚谋匾Α笆扔奔右詫χ尾拍苓_到“見富貴而不慕、遇威侮而不動心”的境界,進而才能舍身而取義,是圣人之基。

        唐甄認為第一個層次的“私欲”是合天理的,因為人有“身”?!吧怼笔侨祟悘氖乱磺谢顒拥牡谝槐匾獥l件。豐衣足食是君子求道、守節(jié)等德性追求的首要條件,所謂“倉稟實而知禮節(jié)”:“養(yǎng)其體氣,固其壽命,是力學(xué)、修身、建業(yè)之所先也”[10]246,“夫荊士、駱子之不能守其節(jié)者,食不足也。殷子之能守其節(jié)者,食足也。節(jié)之立不立,由于食之足不足”[10]125。“凍餓逼矣,不可以言禮;考妣餒矣,不可以言孝;先澤斬矣,不可以言傳。于斯講學(xué),何學(xué)可講?于斯進德,何德可進?必使不陷于死、不絕于先、有繼于后,此三者,正所以講學(xué)也,正所以進德也。 ”[10]116在唐甄看來“力學(xué)”“修身”“建業(yè)”“言禮”“言孝”等種種社會行為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個體“身之所存”。

        君子之“身”不僅對自己很重要,對家人、國家也重要。君子愛惜己身,義激氣憤、解帶自覺、暴虎馮河等使自己生命陷于險地之事不是君子所為。對家庭,君子要用正當(dāng)?shù)氖侄稳ブ\食,讓自己和家人過上富足的生活。只有家庭富足,才能祭祀祖先使“不絕于先”,才能撫育后代使“有繼于后”,這本身就是“為學(xué)進德”?;诖?,唐甄認為他自己為了“存身”在市井中為賈就不是辱身,真正的辱身是不擇手段求顯身、尊身和肥身。對國家,唐甄抨擊了明末腐儒們“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作風(fēng)。唐甄提出君子應(yīng)該惜命,有四不死:“權(quán)奸擅命,天子斂手,欲救而逆之,如冶爐燎羽耳,當(dāng)是之時,君子不死;朋黨相訾,有伏戎焉,自賢而非人,自白而濁人,禍不移影,當(dāng)是之時,君子不死也;興廢用舍,非所以安危者則不爭,抗言爭之,或以激怒,當(dāng)是之時,君子不死也;大命既傾,人不能支,君死矣,國亡矣,非其股肱之佐、守疆之重臣,而委身殉之,則過矣,當(dāng)是之時,君子不死也”[10]247,權(quán)奸當(dāng)?shù)?,天子昏庸,君子若犯言直諫,甚至以死報國實則是自輕自賤的行為?!熬又?,先愛其身,不立亂朝,不事暗君。屈身以從小人,固可丑也;殺身以殉小人,亦自輕也。是故義有所不立,勇有所不為,忠有所不致?!对姟吩弧矣兄夹?,亦以御冬’,言有所待也,君子愛身之謂也?!保?0]72但是唐甄卻認為有三種情況,君子殉身報國就是“大義”:第一殉身可以定大亂;第二殉身可以使國存;第三殉身可以使君安,這時候君子應(yīng)該毫不猶豫地“舍生取義”,是謂死得其所。

        所以,對于“欲望”,唐甄主張須“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則棄之,是為君子。得其正而溺之,不得其正而強遂之,是為鄙夫。人所欲者,食、色、衣、處是也”[10]130,唐甄反對把天理與人欲絕對對立起來,他批判禁欲。所謂“正”就是符合天理,符合天理之人欲才是可以追求的,人類通過正當(dāng)手段改善自己基本的生活條件、狀況是無可厚非的,是與整個社會的長治久安之“大利”一致的,得欲之正,才能安之。而所謂“安之”就是以正當(dāng)手段實現(xiàn)自己的欲望,不損害他人和社會整體利益,否則即便是“羊豕之味”也是“豢我”,“貂狐之衣”也是“束我”,使我蒙羞而已。感物而動的“欲”如果不加節(jié)制就是“不得其正”,唐甄肯定人內(nèi)在之五情“思、氣、味、飲、色”是本在的,但是不能過度,過則有疾,過度縱欲溺心坑命、害身,“思淫心疾,氣淫肝疾,味淫脾疾,飲淫肺疾,色淫腎疾。此五者,內(nèi)自賊者也”[10]257,危害極大,世人不得不警惕。

        三、唐甄倫理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xí)近平總書記一直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出挖掘、闡發(fā)、賦予、運用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價值,以期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升華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為全世界的華人找到共同的“精神家園”。誠然,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豐富的思想資源,為我們社會主義文化建設(shè)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充分體現(xiàn)了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升華?!皞惱怼奔礊槲覈鴤鹘y(tǒng)文化其較顯著的特征也是其核心內(nèi)容[11]31。重新審視、研究、提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倫理思想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shè)服務(wù)是學(xué)者們重要的任務(wù)。

        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嚴辨義利和理欲,這些思想資源對當(dāng)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都有重要的意義。唐甄是明末清初儒家思想家,這一時期思想家們親歷王朝更迭,目睹王學(xué)之流弊,在社會巨變的背景下,清初儒家學(xué)者們對前朝的心性學(xué)開始反思,紛紛對宋明理學(xué)提出新的闡釋,唐甄也是如此。

        唐甄倫理思想人性論中堅持了“性三品”論的觀點,將人分為上德者、中德者和兇德者三類,認為上德者應(yīng)該多多樹立事功以“除暴安百姓”并積極導(dǎo)人向善。中下德之人可以通過受教育、勤學(xué)習(xí)來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慢慢成長為有德新人。在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上,唐甄提倡平等、責(zé)任以及推己及人等原則。唐甄認為君臣之間、夫婦、朋友之間應(yīng)該平等相處。君臣、夫婦相互之間既有權(quán)利也有責(zé)任,君主要以“天下為身”,愛惜自己的子民,不能鋪張浪費,要以禮待臣,謙遜處下;男子在家庭生活中要平等對待自己的妻子,言語要和氣,還要以道謀財,養(yǎng)活家人,而家里的子嗣無論男女都應(yīng)該有平等的待遇。義利、理欲之辨中,唐甄對百姓為了富足的生活而逐利的行為,持肯定的態(tài)度,并且認為只有人人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德行教化才成為可能,但是他反對過分逐利,不能為了個人利益而危害社會整體利益,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犧牲個人生命報效國家。唐甄反對過度的“奢欲”,奉行儉樸。所有這些對我們社會主義新時代人際關(guān)系的建設(shè),以及如何處理個人私欲與國家集體利益的關(guān)系都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當(dāng)然,唐甄的思想有其時代的局限性,但是只要我們能緊隨時代的步伐,運用習(xí)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髓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shè)作出貢獻。

        猜你喜歡
        五倫君臣倫理思想
        宋代君臣殿上間距考論
        朝鮮朝官方對南戲《五倫全備記》的接受考——以譯學(xué)漢語教材的選定為中心
        戲曲研究(2022年4期)2022-06-27 07:08:34
        對孔子“五倫”觀的誤讀
        法律史評論(2021年1期)2021-11-06 05:27:20
        中國戲曲《五倫全備記》在韓接受研究綜述
        明清兩朝邊疆治理中的西夏歷史借鏡——兼論明清君臣的“西夏觀”
        西夏學(xué)(2018年1期)2018-04-29 09:07:34
        以儒為本與因時之變:顏之推的家庭社會倫理思想論
        兩方對特殊教育人文關(guān)懷的倫理思想
        五倫之外還有一個群己社會第六倫
        馬克思倫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for the Binary Mixtures of High Pressure Carbon Dioxide and Ionic Liquids*
        少妇爆乳无码专区| 美日韩毛片| 国产激情电影综合在线看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 成人网站免费看黄a站视频| 久操视频新免费伊人| 久久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色戒|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女同免费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台湾佬娱乐中文22vvvv|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免费播放网站| 日韩久久免费精品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激情|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国产亚av手机在线观看| 婷婷中文字幕综合在线| 欧美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免费jjzz在线播放国产|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 精品国产乱来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自产对白一区|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第一页一区| 啪啪无码人妻丰满熟妇| 91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福利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色视频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国产传媒| 中文字幕乱码av在线| 国产成人av区一区二区三| 洲色熟女图激情另类图区|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毛片|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金桔影视| 男女超爽视频免费播放|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 大陆成人精品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