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孟潮
2017年問世的 《建筑師的大學》是繼 《建筑師的童年》(2014)、《建筑師的自白》(2016)之后的“建筑師三部曲”的第三部。
歷來,治史有三種路徑:“以史帶論”、“以論帶史”和“從人看史”。“建筑師三部曲”屬于第三種方式。這種方式長期以來多被中外建筑史學界同仁所忽視,特別是為建筑史學者忽視更為突出。
正如2013年出版的巨著《世界建筑歷史人物名錄——從建筑人看建筑史》(下簡稱 “從人看史”)編著者李邕光先生(1924-)所指出的:“一般書文,專業(yè)的或非專業(yè)的,多以只描述建筑物,而不提建造者,見物不見人。”
筆者認同李老的高見。“從人看史”,這可是一部在世界建筑史書出版史上劃時代的一部巨著,一部奇書、神書?!耙娢锊灰娙恕笔侵型饨ㄖ返念B疾,專業(yè)人員自我感覺過于良好,似乎只有專業(yè)人員是建筑史的主角!該書的作者精神了不起,出版社的支持了不起,該書對端正史學作風有一定的歷史推動作用,建議貴社就此書開新聞發(fā)布會和學術座談會(摘自給該書責任編輯劉丹的短信)。
今年見到《建筑師的大學》出版正是重視“從人看史”的好兆頭。正如,中國建筑學會理事長修龍先生在該書的序言所說的:“建筑師成長三部曲,鮮活生動地復原了中國建筑學的近代史,讀者可以重新回顧那段經(jīng)歷,重新認識那個年代,重新梳理那份人生感悟,非常有意義。”
該書和序言再一次證明,研究口述歷史的重要性,人,才是真實歷史的本體,比石頭的史書,其重要性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只重視后者而忽視前者,是舍本逐末的行為。此“建筑師的三部曲”,則是走上“從人看史”、搶救“口述史”的大道。由此想到,前此曾有楊永生先生千方百計地搶救了張镈建筑大師創(chuàng)作道路的“口述史”,開了一個好頭,金磊主編,接過了這個歷史接力棒,可喜,可賀,可贊!
這里,再引李老的治史卓見,他說:“過去,人物方面,一般多著重于擔任設計的建筑師,其實古來并無建筑師一職,在西方多由石匠、雕塑師、畫家兼之。在東方由于以木構為主,所以以畫家、木匠、甚至掌管工程官吏為設計主力,但是,僅從設計層面著眼,未免片面……”因此,李老在自己的巨著中,補充了許多“建筑人”,他們之中,既有帝王,也有農(nóng)奴,既有僧侶教士,也有藝師匠人,尤其可敬佩,還有侏儒或殘疾者。
他用101萬字、848頁的大手筆為“建筑人”補天的壯舉,實堪贊揚和借鑒。
建筑師雖然只屬于“建筑人”的一小部分,但他們確實屬于“龍頭角色”。從建筑師看建筑,當然是明智之舉!況且該《建筑師的大學》的作者,多有遠見和高見,如,主張“大學無界,達人達己”的李純女士(1964-)、認為“校園與社會都是大學”的朱穎先生(1976-)、寫“大學感悟”的劉建先生(1971-),文尾還做了這樣的歷史沉思:
How many designs must a man create before you call him an architect? The answer,my friend,is blowing in the wind.
我試想,如果李邕光先生能聽到這樣的歷史沉思,知道發(fā)出這些感慨的竟然是“70后”的“建筑人”,他大概會引為知音吧?
《建筑師的大學》
金磊編
天津大學出版社
定價:53.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