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琳
【摘要】“浮生六記”與“仟悔錄”是由兩位不同國度,不同的背景,具有不同知名度的作者撰寫的,兩部作品也有許多的異同之處,并表現出來東西方不同的文化特色。筆者通過對“浮生六記”與“仟悔錄”之間的異同及中西文化的特色進行討論研究,希望能對加強對這兩部作品的研究有所貢獻。
【關鍵詞】 “浮生六記” “仟悔錄”
“浮生六記”與“仟悔錄”雖然在世界范圍內的知名度相差甚遠,但在中國國內,這兩部作品都被國人說熟悉?!陡∩洝肥且徊克綐O高影響頗大的自傳體隨筆,在清代筆記體文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該書的特點在于真純率真,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富有創(chuàng)造性。陳寅恪曾指出:“吾國文學,自來以禮法顧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間關系,而于正式男女關系如夫婦者,尤少涉及。蓋閨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鹽之瑣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籠統(tǒng)之詞,概括言之而已。此后來沈三白《浮生六記》之《閨房記樂》,所以為例外創(chuàng)作?!薄扒阡洝痹谑澜绶秶鷥染哂休^大的知名度,不僅是因為它是由十八世紀法國的思想家盧梭所作,而且這部著作推動和啟發(fā)了十九世紀的法國文學,甚至被認為是自巴斯喀以來最大的革命。下面,筆者就這兩部作品的異同及所體現中西文化的特色做一下探討。
一、“浮生六記”與“仟悔錄”的相同之處
(一)兩者的語言都十分暢達
兩部書的語言都十分暢達。盧梭的寫作風格,總的說來,是明白易懂的,讀他的書,使人沒有矯揉造作之感。盧梭極有描寫才能,他對那些極其美好事物的描繪的篇章堪稱佳作。孩子們植樹的故事,生長在路邊長春花的小事,他第一次翻越阿爾卑斯山脈、他與葛萊勞麗小姐及她的朋友白天野餐的情況,所有這些都敘述得確切、簡明而且文采斐然?!案∩洝痹谡Z言方面與“懺悔錄”也極為相似。雖然“浮生六記”是用淺顯的文言寫成,但簡潔、優(yōu)美?!案∩洝钡奈捏w酷似宋代筆記,也與小品十分相近。沈復的文筆像行云流水一樣,自然、流暢,完全沒有斧鑿的痕跡。“浮生六記”的文章極好,堪稱古今佳篇。
(二)兩者童年時期都具有同情心
“浮生六記”與“懺悔錄”兩書的作者在孩提時都對弱小者寄予了無限的同情,而且用極其稚樸的方式對弱小者以幫助。盧梭寫道。
“每當我在書中讀到兇惡暴君的忍殘、或是邪惡僧侶的陰謀詭計的時候,真有心萬死不惜去把這些無恥之徒宰掉。有時我看到一只公雞、一頭母牛、一只狗或是其他畜牲侵害別的畜牲,我往往會跑得滿身大汗去追它,或用石塊去砍它,唯一的理由就是因為它恃強凌弱。這種感情可能是我的天性,我也相信一定是生成就有的;但是,我第一次所遭受的不公正的沉痛回憶和我的天性密切融合得太久,因而這種天性更加增強了?!?/p>
沈復也寫道;“余憶妻時,……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年長思之,二蟲之斗,蓋圖奸不從也。古語云;‘奸近殺,蟲亦然耶?”
“懺悔錄”與“浮生六記”各自的這段描述何其相似,但它們之間也有差別,盡管沈復對弱小者寄予同情,懷有正義感,他寫道:“年長思之,二蟲之斗,蓋圖奸不從也。古語云:‘奸近殺。蟲亦然耶?”這里反映出了儒家思想,并摻雜著釋家因果報應之說。
(三)兩者的寫作背景相似
盧梭是在流離顛沛中撰寫他的“懺悔錄”的。這部作品的前六章是盧梭在達文波特先生家寫的。在那里,盧梭對英語一無所知,除戴萊斯之外,沒有一個伙伴。盧梭是在這樣凄涼的流亡中渡過1766年的。盧梭的“仟悔錄”的第一部分是1767年完成的,第二部是1770年完成的。在盧梭生前,“懺悔錄”得不到出版。“怦悔錄”第一部的第一至第六章是在1781年出版面市的,那時盧梭已辭世好幾年了。據考證,當沈復四十六歲時,他在寫“浮生六記”,其中的第四記就是那個時候寫的,沈復1808年五月至十月間在中山,即琉球群島,寫“浮生六記”的。沈復當時的身份是嘉慶皇帝派往琉球正使齊鯤的幕客。那時他有閑暇時間寫作。沈復在“浮生六記”的開端處寫道:“事如春夢了無痕,茍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于是他紀錄下那段時間的往事,緬懷往事,特別是他們伉儷之間,也就是沈復與蕓娘之間那一段你情我愛溫馨的往事?!案∩洝钡谝淮胃惰髅媸朗鞘攀兰o的七十年代,它和“懺悔錄”一樣,當時可能已是作者身后的事了。通過“懺悔錄”和“浮生六記”,我們知道盧梭和沈復都是飽學之士,而且他們兩人都是自學成材的。
二、“浮生六記”與“懺悔錄”的不同處
(一)兩者知名度和寫作意圖不同
“懺悔錄”是一部遐邇聞名的文學作品,相反,“浮生六記”卻是一本小冊子。“懺悔錄”享有極高的世界聲譽,而“浮生六記”的知名度則遠不如“懺悔錄”。而且它的最后兩記,即第五記“中山記歷”和第六迎“養(yǎng)生記道”,原己散佚。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的出版家和編輯王均卿在蘇州發(fā)現了這兩記,并將它們與原來的四記合為全璧,付梓面市。但新發(fā)現的兩記,公認為贗品,認為是后人偽托的。盧梭是仿效古代基督教會思想家奧古斯(公元354—430)的“懺悔錄”寫成自己的“懺悔錄”的。盧梭撰寫自己的“懺悔錄”旨在維護自己,回擊別人對他的誹謗、中傷和蜚短流長。他所回擊的這些人,既包括他的敵人,也包括他的朋友。沈復撰寫“六記”意圖是“記其實情實事而己。東坡詩云:“事如春夢了無痕,茍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币虼?,盧梭的“仟悔錄”可以稱為一部論戰(zhàn)的著作,是盧梭向他的敵人宣戰(zhàn)的檄文,而“浮生六記”則是一部緬懷往事記敘兼抒情之作。
(二)兩者的寫作順不同
“懺悔錄”是按時序寫成的。從細節(jié)上講,由于盧梭的記憶不準確的關系,可能常有出入,但這些紀錄都是基于對過去經歷的事事的回顧,所有這些都是再創(chuàng)造。關于這些所具有的纖細的思想感情,非盧梭莫屬?!皯曰阡洝笔恰傲_曼斯型的自傳”,純從事實著眼雖有所悖,卻是盧梭真實心態(tài)的表露。沈復的“浮生六記”不是按時序寫成的,書中有些地方含糊,使人不解,意思也不大,有時書中描述的事并不連貫。若以現今的眼光來看,沈復對寫作所持的看法與我們大相徑庭。因此,“浮生六記”和現今我們慣常所閱讀的各種故事、傳記,包括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和盧梭的“懺悔錄”,都十分不一樣。反之,沈復別立專章,循之各記其樂、其趣、其愁、其快。這樣,“浮生六記”就形成不同的六個層面(只存四個)。它們加起來就是“浮生”的總和,而各記又各自成篇,而它們之間卻又有內在聯系。我們想尋找出“浮生六記”中的轉折承啟,作者卻未提及;我們希冀作者有所闡釋,但他卻無所奉告。“浮生六記”的辭句簡潔流暢,不拖泥帶水。作者撰寫這本書是緬懷往事。上面所列舉的這些,可能并非作者原有的意圖,但全書卻渾然天成。俞平伯先生在其“重刊‘浮生六記序”中指出:“求之不必得,不求可自得”,正是如此?!皯曰阡洝迸c“六記”兩書都飽含感情,帶著淡淡的哀怨,坦率地、毫不掩飾地講述了自身的經歷。
(三)兩者的文化特色不同
盡管“阡悔錄”的作者盧梭(1712—1778)與“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1763—?)幾乎是同時代的人,雖然他們兩人同樣具有浪漫色彩的身世,卻并沒有直接的任何接觸與聯系。他們兩人各自撰寫的自傳性質的作品,有本身的文化特色。這是與作者的居止、教養(yǎng)、所處的境遇密切相連的;其一是在中國,另一位是在法蘭西。他們二者都反映出了十八世紀不同國度的不同風貌。
“懺悔錄”與“浮生六記”彼此間是迥然不同的。關于“浮生六記”所反映出的各種事事,在這里應該指出來,人們可以把““浮生六記”看作是一部有價值的社會文獻?!案∩洝边@本書,在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里被看作是一部香艷之作。這里有不少的情事是并存不悖的。其中有沈復與他的妾之間的事事,以及沈復的愛妻蕓娘要為沈復納妾的各類事事都交織在一起。上面提到的這些,是十八世紀中國的舊習俗,而這種妻妾共處的現象一直延續(xù)到上世紀中葉。關于沈復的乃翁收螟蛉和干女兒這種情況、沈復的愛好、沈復的壯游,所有這些,大都是中國所特有的。
三、兩作品所體現的東西文化特色
“浮生六記”明顯地具有中國的文化特色,而“懺悔錄”卻純系西方式的。在“懺悔錄”中有在退隱廬的田園行樂,有盧森堡元帥一行的動人場景;有在橙桔園的幽居閑適,……所有這些,顯然都是具有西方色彩的。盧梭第一次越過阿爾卑斯山脈,也全然具有西方特色。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這些都是異國情調。
“浮生六記”所具的中國特色是十分顯著的,在“浮生六記”中具有明顯中國文化特色的地方,首先是關于沈復與他的妻子蕓娘之間在閨房評文論詩的謔語:“一日,蕓問曰,‘各種古文,奈何為是?余日‘國策‘南華取其靈快,……取資者不能盡舉,在人之慧心領會耳?!嘈υ唬骸醪涣详愂缯淠死钋嗌徶骸J|笑曰:‘妾尚有啟蒙師白樂天先生,時感于懷未嘗消釋。余曰:‘何謂也?蕓日:‘彼非作《琵琶行》者耶?余笑曰:‘異哉!李太白是知己,白樂天是啟蒙師,余適字三白為卿婿;卿與‘白字何其有緣耶?蕓笑曰:‘白字有緣,將來恐白字聯篇耳。(吳音呼別字為白字)相與大笑?!?/p>
以上這些都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可謂機鋒處處,妙語聯珠。沈復還寫道:“日落時登土山觀晚霞夕照,隨意聯吟,有‘獸云吞落日,弓月彈流星之句?!边@些又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下面也是頗具中國文化特色的記述:“浮生六記”卷二“閑情記趣”具有某些中國獨有的文化特色。當沈復年紀并不大時,他就愛花,也喜歡剪盆樹,使之栩栩如生。沈復還有另外一種愛好,就是設置花園、亭臺、閣柳及別的景致,在這方面他獨具匠心。沈復寫道:“若夫園亭樓閣,套室回廊,疊石成山,栽花取勢,又在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不僅在周回曲折四字,又不在地廣石多徒煩工費?!闭缟驈退鶎憽办o室焚香”是“閑中雅趣也”?!皭劭汀薄ⅰ靶∽谩?、“行令”也是沈復的閑情趣事。以上這些無不具有中國文化特色。
總之,“浮生六記”與“仟悔錄”作為兩部在國內比較知名的作品,由于作者在時代、背景、學識以及文化思想方面的異同,也使兩部作品即具有相似之處,也具有不同之處,并表現出不同的文化特色。但兩部作品在實質上都表現出來了對封建思想的批判與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