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渭北旱塬不同耕作措施對土壤養(yǎng)分分布及作物產(chǎn)量的影響

        2018-03-20 00:54:48李忠徽趙世翔王旭東
        關(guān)鍵詞:全氮耕作底層

        楊 艷,劉 丹,張 霞,李忠徽,趙世翔,李 軍,王旭東,2

        (1.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資源環(huán)境學院 陜西 楊陵 712100;2.農(nóng)業(yè)部西北植物營養(yǎng)與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重點實驗室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陜西 楊陵 712100;3.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農(nóng)學院 陜西 楊陵 712100)

        渭北旱塬地處陜西關(guān)中平原以北、陜北丘陵溝壑以南,該地區(qū)屬暖溫帶易旱區(qū),蒸發(fā)量約為1 832 mm,降水量約為536 mm[1],且主要集中在7—9月份。該地區(qū)分布的農(nóng)業(yè)土壤主要為黑壚土,以種植冬小麥和春玉米為主(目前部分發(fā)展為蘋果)。由于降水短缺和時空分布不合理制約著該地區(qū)冬小麥和春玉米的生長發(fā)育[2-3]。耕作措施對該地區(qū)土壤影響巨大,不僅影響土壤的蓄水保墑性、抗侵蝕狀況(水蝕、風蝕),而且還影響土壤肥力等。

        不同耕作措施對土壤的擾動不同,從而對土壤性質(zhì)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國內(nèi)外不同耕作措施對土壤性質(zhì)影響的研究已有不少報導。徐春陽[4]等研究發(fā)現(xiàn),長期連年免耕使0~5 cm土層有機碳、全氮等含量顯著高于翻耕,而在5~20 cm土層養(yǎng)分含量顯著低于翻耕。有研究[5]認為,免耕表層土壤速效鉀含量高于翻耕,而底層則低于翻耕,但速效磷卻在整個耕層內(nèi)高于翻耕。也有研究表明[6],深松和免耕對上層土壤的全氮含量以及對土壤底層的有效磷、速效鉀含量影響較大。Franzluebber A J[7]研究連續(xù)7年的一個對比試驗發(fā)現(xiàn),免耕加劇了土壤養(yǎng)分的分層現(xiàn)象。宿慶瑞[8]研究發(fā)現(xiàn),深松可以改善土壤有機質(zhì)的含量,還能增加速效磷和鉀的含量。Lupwayi[9]認為,土壤養(yǎng)分的分層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作物對其吸收??梢姡鞔胧ν寥鲤B(yǎng)分分布的影響至關(guān)重要,也影響作物對養(yǎng)分的吸收。

        長期的單一耕作會使耕層變淺、土壤壓實、犁底層增厚、通透性下降、產(chǎn)量降低等[10-12]。將免耕、深松、翻耕等進行合理組合與輪換,可以克服單一耕作措施的缺點[13]。國外土壤的輪耕多是結(jié)合輪作系統(tǒng)進行的,國內(nèi)的土壤輪耕多集中在兩熟或南方等地區(qū),但對輪耕引起土壤性質(zhì)變化的相互比較研究還很少,尤其是對北方地區(qū),原因在于輪耕的試驗周期較長,研究難度也較大,涉及到的長期定位試驗也很少[14]。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往的研究對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水分變化、抗侵蝕性等方面關(guān)注較多[15-19],而對土壤肥力、養(yǎng)分分布的變化研究相對較少。為此,我們在渭北旱塬的臺塬地帶(渭南市合陽縣)開展了單一耕作(連年免耕、連年深松、連年翻耕)和輪耕(免耕-深松、深松-翻耕、翻耕-免耕輪耕)定位試驗,研究不同耕作或輪耕措施對土壤養(yǎng)分分布的影響,為黃土高原黑壚土區(qū)的合理耕作和耕層構(gòu)建提供理論和技術(shù)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shè)在陜西省合陽縣甘井鎮(zhèn)(35°19′N,110°05′E),地處渭北旱塬東部的臺塬上,屬于半濕潤易旱區(qū)。近8年來,該地區(qū)平均降水量約547.2 mm,其中7—9月降雨量平均占全年降雨量的56.9%。土壤為中壤質(zhì)黑壚土,黃土母質(zhì),平均土壤容重為1.31 g·cm-3,多年平均氣溫在9℃~13℃,全年無霜期180~240 d,光熱資源豐富。2007年試驗開始前,0~20 cm土層有機碳、全氮、全磷、全鉀含量分別為4.54、1.30、0.59、5.92 g·kg-1,速效磷、鉀含量分別為3.45、148.4 mg·kg-1?!按河衩?冬閑,冬小麥-夏閑”一年一熟耕作制。

        1.2 試驗設(shè)計

        試驗從2007年開始,前茬作物為玉米。在連續(xù)8年實行冬小麥-春玉米輪作模式下,將前茬作物全部秸稈粉碎覆蓋地表,試驗共設(shè)置6種耕作處理:(1) 免耕-深松 (NS);(2) 深松-翻耕(SC);(3) 翻耕-免耕 (CN);(4) 連年免耕(NN);(5) 連年深松 (SS);(6) 連年翻耕(CC)。其中,免耕(N)是指前茬作物收獲后不采取任何的耕作措施,秸稈粉碎覆蓋地表;深松(S)是指前茬作物收獲后采用深松機每間隔60 cm寬度,深松35 cm,秸稈粉碎覆蓋地表;翻耕(C)是指前茬作物收獲后翻耕25 cm,將秸稈粉碎翻入耕層土壤,地表疏松裸露度過休閑期。試驗期間耕作方式的位置固定不變。2007—2015年作物輪作和土壤輪耕順序見表1。2014年小麥收獲后,6種耕作措施(NS、SC、CN、NN、SS、CC)的秸稈還田量分別為6 906、6 844、5 256、4 766、5 194、5 072 kg·hm-2。

        玉米季施肥水平為N 300 kg·hm-2,P2O5150 kg·hm-2,K2O 150 kg·hm-2;小麥季的施肥水平為N 150 kg·hm-2,P2O5120 kg·hm-2,K2O 90 kg·hm-2,其中氮肥(N)、磷肥(P2O5)、鉀肥(K2O)分別為尿素、磷酸二銨、氯化鉀。磷鉀均以基肥施用,氮素20%作為追肥。將肥料混合均勻后撒施于各小區(qū)。采用隨機區(qū)組設(shè)計的方法,每個小區(qū)的長寬分別為22.5 m、5 m,面積為112.5 m2,共設(shè)置3次重復。供試冬小麥品種為“長6359”,春玉米品種為“鄭單958”。冬小麥9月下旬播種,次年6月中旬收獲;春玉米4月下旬播種,同年9月下旬收獲。試驗期間其它管理同當?shù)卮筇?,無灌溉。

        1.3 測定項目和方法

        于2015年9月20日春玉米收獲后,用土鉆分別采集0~10、10~20、20~35 cm和35~50 cm土層的土壤樣品,其中各小區(qū)采樣時按S形路線采集5個點組成一個混合樣品(每個處理共3個混合樣),帶回實驗室后剔除枯枝落葉、根等雜質(zhì),過2 mm篩后保存一部分于4℃冰箱中,其余自然風干后分別過0.25 mm和1 mm篩,用于有機質(zhì)及養(yǎng)分的測定,測定方法參照《土壤農(nóng)化分析》[20]。其中,有機質(zhì)采用重鉻酸鉀容量法(外加熱法);全氮采用凱氏定氮法;硝銨態(tài)氮采用1 mol·L-1KCl浸提,用流動分析儀測定;全磷、全鉀采用NaOH熔融法,其中,全磷用鉬銻抗比色法測定,全鉀用火焰光度法測定;速效磷用0.5 mol·L-1NaHCO3浸提,鉬銻抗比色法測定;速效鉀采用1 mol·L-1NH4OAc浸提,火焰光度法測定。

        1.4 數(shù)據(jù)處理與統(tǒng)計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對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并用Origin 9.0作圖,采用 SAS 8.0對數(shù)據(jù)進行單因素方差(ANOVA)分析,用Duncan新復極差法(SSR)作多重比較。

        表1 2007—2015年作物輪作與土壤輪耕次序 Table 1 Sequence of crop rotation and soil rotational tillage systems from 2007 to 2015

        注:S為深松耕,N為免耕,C為翻耕;下同。

        Note:S: subsoiling; N: no-tillage; C: conventional tillage; the same below.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及分布變化

        由表2可知,6種耕作措施,表層(0~10 cm)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以CC處理的最低,CN、SC、NN處理與CC處理相比差異不顯著,但含量高于CC處理;SS、NS處理有機質(zhì)含量分別比CC處理高9.8%、7.0%,差異達顯著水平。在10~20 cm土層,SS處理的有機質(zhì)含量最低,NN、CC、CN、SC、NS處理有機質(zhì)含量分別比SS處理的高22.3%、21.8%、11.9%、11.8%、7.3%,差異達顯著水平。在20~35 cm土層,同樣是SS處理的有機質(zhì)含量最低,SC處理與SS處理差異不顯著,NN、CC、CN、NS處理顯著高于SS處理。在35~50 cm土層,仍然以SS處理的有機質(zhì)含量最低,有機質(zhì)含量為NN>CC>NS>SC>CN>SS。

        表2 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g·kg-1) Table 2 Soil organic matter of different tillage measures

        注:同一行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達到5%的顯著水平(P<0.05),同一列不同大寫字母表示差異達到5%的顯著水平(P<0.05),下同。

        Note: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line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P<0.05 level; different upp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P<0.05 level, the same below.

        各處理有機質(zhì)含量均隨土層加深而降低,相對而言,在3種單一耕作模式中,SS處理的表層與底層(指10 cm以下土層)差異最大。在3種輪耕模式中,NS處理表層與底層的差異大于SC或CN處理。輪耕(NS、SC、CN)比單一耕作(CC、NN)上下層差異大,但沒有SS處理的上下層差異大。

        2.2 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養(yǎng)分含量及分布變化

        2.2.1 土壤氮素含量及分布 土壤全氮變化(見表3)顯示,表層(0~10 cm)土壤各處理全氮含量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0.05),以CC處理全氮含量最低,CN、NN處理與CC處理差異不顯著,SS、NS、SC處理的全氮含量分別比CC處理顯著提高11.6%、10.5%、7.0%。在10~20、20~35、35~50 cm土層中,均以SS處理全氮含量最低,其它各處理全氮含量均顯著高于SS處理;其中,在10~20 cm土層,全氮含量高低順序為CN>CC>NN>SC>NS>SS,在20~35、35~50 cm土層,全氮含量高低順序均為CC>CN>NN>NS>SC>SS。CN、CC處理的全氮含量相對較高,SS處理在10 cm以下全氮含量相對最低。

        各處理全氮含量均隨土層加深而降低,與有機質(zhì)的垂直變化規(guī)律基本一致。在6種耕作措施中,SS處理表層與底層差異最大,在3種輪耕(NS、SC、CN)模式中,以NS處理表層與底層差異最大;輪耕比NN或CC處理的上下層差異大。

        表3 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全氮含量/(g·kg-1) Table 3 Soil total nitrogen of different tillage meusures

        土壤硝態(tài)氮變化(見圖1)顯示,不同耕作措施顯著影響0~50 cm土層硝態(tài)氮的分布狀況。6種耕作措施(除NN處理外)的硝態(tài)氮含量均在20~35 cm土層間有明顯的累積峰,這主要與當年的降雨有關(guān),由圖2可以看出,2015年的降雨主要在6月份,并且在作物收獲前的7—9月份的降雨并不高,從而導致硝態(tài)氮主要在該層累積。其中以CC處理在20~35 cm土層含量最高,NS、CN、SS處理的硝態(tài)氮含量居中,NN、SC處理的硝態(tài)氮含量相對較低。在0~10 cm土層,硝態(tài)氮含量由高到低依次為CN>CC>NN>SS>NS>SC,且處理間差異達到了顯著性(P<0.05)。在10~20 cm土層,硝態(tài)氮含量由高到低依次為NN>CC>NS>SC>CN>SS,NS與SC處理差異不顯著,其它各處理差異達顯著水平。在35~50 cm 土層,各處理硝態(tài)氮含量高低順序為NN>CC>CN>NS>SC>SS,其中NS、CN、CC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其它3個處理(3者之間差異性顯著)硝態(tài)氮含量顯著高于前三者。

        圖1 不同耕作措施對土壤硝態(tài)氮含量的影響 Fig.1 Effect of different tillage measures on nitric nitrogen

        圖2 2015年5—9月份降雨量與2007—2015年 5—9月份的平均降雨量

        Fig.2 The precipitation in 2015 between 5 and 9 month and the average precipitation from 2007 to 2015 between 5 and 9 month

        土壤銨態(tài)氮變化(見表4)顯示,表層(0~10 cm)土壤CC處理的銨態(tài)氮含量最低,SS處理與CC處理差異不顯著,SC、NS、CN、NN處理分別較CC處理高136.8%、64.0%、51.8%、36.0%,差異達顯著水平。在10~20 cm土層,SC處理銨態(tài)氮含量最低,CN處理與SC處理差異不顯著,NS、CC、SS、NN處理顯著高于SC處理,分別高57.7%、50.6%、39.1%、37.8%。在20~35 cm土層,CN處理銨態(tài)氮含量最低,其它處理均顯著高于CN處理,大小順序為NS>NN>CC>SS>SC>CN。相比較而言,NS處理的銨態(tài)氮含量較高。在35~50 cm土層,處理間銨態(tài)氮含量差異不顯著。土壤上下層比較發(fā)現(xiàn),多數(shù)處理土壤銨態(tài)氮在10~20 cm土層較高(SC除外),然后隨著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呈波動性變化。

        2.2.2 土壤磷素含量及分布 由表5可知,不同耕作處理土壤表層(0~10 cm)全磷含量差異不顯著。在10~20 cm土層,以CN處理的全磷含量最低,NS、SC、SS處理與CN處理差異不顯著,CC、NN處理顯著高于CN處理(分別高36.2%、27.7%)。在20~35、35~50 cm土層,均是NS處理全磷最低,其它處理均顯著高于NS處理,全磷含量大小順序為CC>NN>SS>SC>CN>NS(在35~50 cm土層,除NN與CC處理有變動外)。6種耕作的全磷含量均隨土層加深而降低,表層全磷含量顯著高于底層(除CC處理外)。在3種單一耕作(NN、SS、CC)中,SS處理表層與底層差異最大。在3種輪耕模式中,以NS處理表層與底層差異最大。輪耕比NN或CC處理的上下層差異大。相比較而言,CC處理在0~35 cm土層全磷分布較均勻,這可能與翻耕使土壤與肥料混合均勻有關(guān)。

        表4 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銨態(tài)氮含量/(mg·kg-1) Table 4 Soil ammonium nitrogen of different tillage measures

        表5 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全磷含量/(g·kg-1) Table 5 Soil total phosphorus of different tillage measures

        土壤速效磷變化(見表6)顯示,不同耕作處理表層(0~10 cm)土壤以CN處理的速效磷含量最低,CC處理與CN處理差異不顯著,NS、SC、NN、SS處理顯著高于CN處理。在10~20 cm土層,NS處理速效磷含量最低,SC、CN處理與NS處理差異不顯著,而CC、NN、SS處理比NS處理分別高270.2%、192.9%、78.7%,差異顯著。在20~35、35~50 cm土層,均是SC處理速效磷含量最低,NS處理與SC處理差異不顯著,其它處理顯著高于SC處理,其中在20~35 cm土層,速效磷含量大小順序為NN>CC>CN>SS>NS>SC,35~50 cm土層,除SS處理與CN處理順序有變動外,速效磷含量大小順序與20~35 cm相同。不同耕作處理土壤速效磷均隨土層加深而降低,表層速效磷含量顯著高于底層。單一耕作中SS處理表層與底層差異最大。3種輪耕模式中,同樣還是NS處理表層與底層差異最大。

        表6 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速效磷含量/(mg·kg-1) Table 6 Soil available phosphorus of different tillage measures

        2.2.3 土壤鉀素含量及分布 由表7可以看出,表層(0~10 cm)土壤全鉀含量除了SS處理顯著高于NN處理外,其它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在10~20 cm土層,SS處理全鉀含量最低,其它處理均顯著高于SS處理,全鉀含量高低順序為CC>NN>SC>NS>SC>SS。在20~35 cm土層,同樣是SS處理全鉀含量最低,其中CN、CC處理與SS處理差異不顯著,NS、SC、NN處理顯著高于SS處理。在35~50 cm土層,CN處理全鉀含量最低,其它處理均顯著高于CN處理,全鉀含量高低順序為NN>NS>SC>SS>CC>CN。6種耕作模式中SS處理的全鉀含量在表層較高,這可能與深松處理下作物長勢好導致秸稈還田量大有關(guān)。

        表7 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全鉀含量/(g·kg-1) Table 7 Soil total potassium of different tillage

        從土壤速效鉀含量(見表8)可以看出,表層(0~10 cm),CC處理的速效鉀含量最低,NN、CN、SS、SC、NS處理均顯著高于CC處理(分別高45.2%、40.9%、30.1%、26.8%、25.2%)。在10~20 cm土層,SS處理速效鉀含量最低,其中NS處理與SS處理差異不顯著,NN、CC、SC、CN處理顯著高于SS處理,分別高38.1%、26.0%、23.6%、14.3%。在20~35 cm土層,同樣是SS處理速效鉀含量最低,其它處理均顯著高于SS處理,大小順序為NN>CC>NS>SC>CN>SS。在35~50 cm土層,雖然以SS處理速效鉀含量最低,但多數(shù)處理與SS處理差異未達到顯著性水平(NS處理除外)。6個處理的速效鉀含量隨土層加深而降低,表層速效鉀含量顯著高于底層,單一耕作中SS處理表層與底層差異最大。3種輪耕模式中,CN處理表層與底層差異最大。輪耕比NN或CC處理的上下層差異大。

        表8 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速效鉀含量/(mg·kg-1) Table 8 Soil available potassium of different tillage

        2.3 不同耕作處理對作物產(chǎn)量的影響

        由表9可知,不同耕作措施的冬小麥與玉米產(chǎn)量均達到了顯著性差異。8年的冬小麥產(chǎn)量表現(xiàn)為NS>SC>CN>SS>CC>NN,其中NS和SC輪耕處理顯著高于其它4種耕作方式(P<0.05)。6種耕作方式之間玉米產(chǎn)量表現(xiàn)為NS>SC>CN>SS>NN>CC,3種輪耕方式與連年免耕(NN)和翻耕(CC)相比較,達到顯著差異水平(P<0.05),輪耕之間差異不顯著;單一耕作間的春玉米產(chǎn)量差異也不顯著。由表9還可以看出,免耕(NN)處理與翻耕(CC)處理相比,其小麥產(chǎn)量降低,而玉米產(chǎn)量雖有所提高,但差異不顯著。

        3 討論與結(jié)論

        不同耕作措施對土壤產(chǎn)生的物理擾動不同,從而影響土壤有機質(zhì)礦化以及水分、養(yǎng)分運動,進而影

        表9 2007—2015年不同耕作下冬小麥和 春玉米的平均產(chǎn)量/(kg·hm-2) Table 9 Average yield of winter wheat and spring maize of different tillage from 2007 to 2015

        響土壤養(yǎng)分的分布[21-23]。不同耕作措施的有機質(zhì)含量均隨土層加深而呈逐漸降低的趨勢,這與陳孫華[24]等研究相同。有研究認為,免耕能夠顯著提高表層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25],本研究的結(jié)果與其稍有不同。而王碧勝[26]等研究提出,在表土層,免耕模式有機質(zhì)含量較傳統(tǒng)耕作雖有所提高,但差異并不顯著,本研究結(jié)果與其一致。本研究發(fā)現(xiàn),與翻耕(CC)處理相比,免耕(NN)處理在0~10 cm表層增加了有機質(zhì)含量,但未達到顯著水平,這可能與長期免耕下作物產(chǎn)量有所減低(表9),秸稈還田量(4 766 kg·hm-2)相應減少有關(guān)(該試驗小麥籽粒與秸稈的比值為1∶1.1,玉米的比值為1∶1.2);在西北半濕潤易旱條件下,農(nóng)作物秸稈在表層土壤中的礦化率高達80%左右[27]。而在底層(10~20、20~35、35~50 cm)土壤中,免耕處理的有機質(zhì)又趨于最高,這與免耕對土壤擾動小,有利于有機質(zhì)的保存有關(guān)[28-29]。深松(SS)處理的表層(0~10 cm)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高,且與底層(10~20、20~35、35~50 cm)差異大,這與深松后作物長勢好、秸稈還田量較大(5 194 kg·hm-2)有關(guān)。另外,深松引起底層土壤通氣性改善,促進底層有機質(zhì)的礦化,從而導致表層與底層的差異大。翻耕(CC)使整個土層(0~50 cm)有機質(zhì)含量分布相對比較均勻,這與該耕作引起上下層土壤每年換位有關(guān)。

        不同耕作處理下,全氮的分布規(guī)律與有機質(zhì)大致相似,也隨土層加深逐漸減少,同樣也以深松(SS)處理的土壤全氮上下層差異最大。這與深松條件下促進了底層土壤有機氮的礦化,提高了玉米對氮素的吸收有關(guān)[30]。不同處理土壤硝態(tài)氮普遍在20~35 cm土層相對較高,這是由作物吸收及隨土壤水分向下淋溶共同所致。由于玉米生育的中后期(8—9月份)當?shù)赜炅肯鄬^高,從而引起硝態(tài)氮向下移動。相比較而言,翻耕(CC)處理硝態(tài)氮在該土層含量最高,原因在于翻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通氣狀況,有利于硝化作用發(fā)生,對土壤中氮素轉(zhuǎn)化為硝態(tài)氮有促進作用[31]。銨態(tài)氮含量普遍在10~20 cm土層高于表層(0~10 cm),這與北方石灰性土壤pH值較高,表層土壤氨揮發(fā)多有關(guān)[32]。

        6種耕作措施下,在0~50 cm土層全磷均以表層最高,其原因是該地區(qū)磷肥施用多撒施于地表,磷被土壤固定所致。10 cm以下層次的土壤,翻耕(CC)、免耕(NN)處理的全磷含量較三種輪耕措施(NS、SC、CN)高,這與翻耕使上下土層土壤發(fā)生置換有關(guān);免耕條件下可能是由于秸稈粉碎覆蓋在地表,在覆蓋條件下,一般土溫會較低,而當土壤溫度低于作物生長發(fā)育的適宜溫度(玉米在10℃)時磷的吸收將會受到阻礙,即對磷吸收減少[33]。不同耕作措施間速效磷含量趨勢與土壤全磷趨于一致,免耕、翻耕處理底層土壤速效磷在作物收獲時含量高,也進一步說明了二者對磷素的吸收減少。

        土壤全鉀含量總體來看處理間差異較小,只有SS處理相對而言表層含量較高,這與該處理秸稈還田量相對較大[34],從而較多地補充了土壤中被植物帶走的鉀素有關(guān)[12]。深松(SS)處理速效鉀含量低,也進一步證實了作物對鉀素吸收多,通過秸稈還田是引起該處理上下土層鉀素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深松打破犁底層有利于保水,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長,從而提高作物產(chǎn)量[35],本試驗的結(jié)果也發(fā)現(xiàn),深松與免耕、深松與翻耕進行輪耕,小麥和玉米的產(chǎn)量均相對較高。相對于翻耕(CC),長期免耕(NN)處理下的小麥產(chǎn)量、玉米產(chǎn)量并未顯著提高,甚至出現(xiàn)減產(chǎn)現(xiàn)象,這與一些研究結(jié)果不同[36],試驗區(qū)的黑壚土屬于偏黏的土壤質(zhì)地類型,其礦物以伊利石為主,易發(fā)生板結(jié)。長期免耕不擾動土壤,導致耕層變淺,植物根系分布較淺[37],不利于對養(yǎng)分的吸收(免耕處理下底層各養(yǎng)分含量均比較高),從而導致產(chǎn)量不增加或降低。其原因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在渭北高原黑壚土地區(qū),通過8年的長期耕作定位試驗,結(jié)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影響著該地區(qū)土壤的養(yǎng)分分布和作物產(chǎn)量。相比翻耕(CC)處理,深松(SS)、深松+免耕(NS)處理均能顯著提高表層(0~10 cm)有機質(zhì)含量,其中深松處理引起表層與底層有機質(zhì)的差異大于免耕(NN)或翻耕(CC),而輪耕(NS、SC、CN)對上下層有機質(zhì)有一定的調(diào)節(jié)作用;深松(SS)引起多數(shù)養(yǎng)分上下層差異比較大,輪耕(NS、SC、CN)對養(yǎng)分分布的影響小于深松(SS),但大于免耕(NN)或翻耕(CC);長期免耕并沒有顯著增加作物產(chǎn)量,甚至產(chǎn)量有一定程度降低;而深松與免耕、深松與傳統(tǒng)耕作相結(jié)合進行輪耕,可以獲得較高的玉米或小麥產(chǎn)量,是該地區(qū)較適宜的耕作模式,但不同的耕作模式對土壤物理、化學、生物學性狀以及水分等方面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致謝:感謝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農(nóng)學院李軍教授及其團隊提供的田間試驗和部分數(shù)據(jù)材料。

        [1] 司政邦,李 軍,周婷婷.耕作與施肥模式對渭北旱塬春玉米土壤肥力和產(chǎn)量的影響[J].西北農(nóng)業(yè)學報,2016,25(1):25-33.

        [2] 柏煒霞.渭北旱塬小麥玉米輪作制保護性耕作與輪耕效應研究[D].楊凌: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4:9-10.

        [3] 李 龍,郝明德,王纏軍,等.渭北旱塬保護性耕作對春玉米產(chǎn)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J].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2(12):46-52.

        [4] 徐陽春,沈其榮,雷寶坤,等.水旱輪作下長期免耕和施用有機肥對土壤某些肥力性狀的影響[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0,11(4):549-552.

        [5] 馮躍華,鄒應斌,王淑紅,等.免耕對土壤理化性狀和直播稻生長及產(chǎn)量形成的影響[J].作物研究,2004,18(3):137-140.

        [6] 李友軍,黃 明,吳金芝,等.不同耕作方式對豫西旱區(qū)坡耕地水肥利用與流失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06,20(2):42-45.

        [7] Franzluebbers A J, Schomberg H H, Endale D M. Surface-soil responses to paraplowing of long-term no-tillage cropland in the Southern Piedmont USA[J]. Soil & Tillage Research, 2007,96(1-2):303-315.

        [8] 宿慶瑞,遲鳳琴,張久明,等.不同耕作技術(shù)模式對土壤理化性狀及大豆產(chǎn)量的影響[J].大豆科學,2010,29(3):453-456.

        [9] Lupwayi N Z, Clayton G W, O'Donovan J T, et al. Soil nutrient stratification and uptake by wheat after seven years of conventional and zero tillage in the Northern Grain belt of Canada[J]. Canadi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06,86(5):767-778.

        [10] 郭新榮.土壤深松技術(shù)的應用研究[J].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5(1):74-77.

        [11] 趙洪利,李 軍,賈志寬,等.不同耕作方式對黃土高原旱地麥田土壤物理性狀的影響[J].干旱地區(qū)農(nóng)業(yè)研究,2009,27(3):17-21.

        [12] 李亭亭.不同耕作及秸稈還田方式對春玉米產(chǎn)量形成及養(yǎng)分吸收的影響[D].沈陽: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2013:6-7.

        [13] 李 娟,李 軍,尚金霞,等.輪耕對渭北旱塬春玉米田土壤理化性狀和產(chǎn)量的影響[J].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2012,20(7):867-873.

        [14] 張海林,秦耀東,朱文珊.耕作措施對土壤物理性狀的影響[J].土壤,2003,35(2):140-144.

        [15] 陳輝林,田霄鴻,王曉峰,等.不同栽培模式對渭北旱塬區(qū)冬小麥生長期間土壤水分、溫度及產(chǎn)量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0,30(9):2424-2433.

        [16] 柏煒霞,李 軍,王玉玲,等.渭北旱塬小麥玉米輪作區(qū)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水分和作物產(chǎn)量的影響[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14,47(5):880-894.

        [17] Yang H S, Feng J X, Zhai S L, et al. Long-term ditch-buried straw return alters soil water potential, temperature, and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a rice-wheat rotation system[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2016,163:21-31.

        [18] 成 婧,吳發(fā)啟,王 健,等.渭北旱塬不同程度土壤侵蝕及生產(chǎn)力恢復試驗[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3,11(2):19-24.

        [19] Deyanira L, Zenaida L, Fernando D. Water erosion risk assessment and impact on productivity of a Venezuelan soil[J]. CATENA, 2005,(2-3):297-306.

        [20] 鮑士旦.土壤農(nóng)化分析[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0:25-106.

        [21] 李秀雙,師江瀾,王淑娟,等.長期秸稈還田對農(nóng)田土壤鉀素形態(tài)及空間分布的影響[J].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4(3):109-117.

        [22] Karlen D L, Berry E C, Colvin T S, et al. Twelve-year tillage and crop rotation effects on yields and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in northeast Iowa[J].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 Plant Analysis, 1991,22(19):1985-2003.

        [23] 馬 林,孟凡德,石書兵,等.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肥力的動態(tài)變化[J].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8,43(2):100-104.

        [24] 陳孫華.衡陽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復階段土壤理化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1):57-60.

        [25] 姜學兵,李運生,歐陽竹,等.免耕對土壤團聚體特征以及有機碳儲量的影響[J].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2012,20(3):270-278.

        [26] 王碧勝,蔡典雄,武雪萍,等.長期保護性耕作對土壤有機碳和玉米產(chǎn)量及水分利用的影響[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5,21(6):1455-1464.

        [27] 王旭東,陳鮮妮,王彩霞,等.農(nóng)田不同肥力條件下玉米秸稈腐解效果[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09,25(10):252-257.

        [28] Balesdent J, Mariotti A, Boisgontier D. Effect of tillage on soil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estimated from13C abundance in maize fields[J].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1991,41(4):587-596.

        [29] 武 際,郭熙盛,張祥明,等.麥稻輪作下耕作模式對土壤理化性質(zhì)和作物產(chǎn)量的影響[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12,28(3):87-93.

        [30] 張總正,秦淑俊,李 娜,等.深松和施氮對夏玉米產(chǎn)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響[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3,19(4):790-798.

        [31] 胡立峰,胡春勝,安忠民,等.不同土壤耕作法對作物產(chǎn)量及土壤硝態(tài)氮淋失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05,19(6):186-189.

        [32] 楊 杉,吳勝軍,王 雨,等.三峽庫區(qū)農(nóng)田氨揮發(fā)及其消減措施研究進展[J].土壤,2014,46(5):773-779.

        [33] 李新舉,趙美蘭.免耕對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J].土壤通報,2000,31(6):267-269.

        [34] 徐永剛,馬 強,周 樺,等.秸稈還田與深松對土壤理化性狀和玉米產(chǎn)量的影響[J].土壤通報,2015,36(2):428-432.

        [35] 梁金鳳,齊慶振,賈小紅,等.不同耕作方式對土壤性質(zhì)與玉米生長的影響研究[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0,19(4):945-950.

        [36] 王碧勝,蔡典雄,武雪萍,等.長期保護性耕作對土壤有機碳和玉米產(chǎn)量及水分利用的影響[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5,21(6):1455-1464.

        [37] 何淑勤,鄭子成,李廷軒,等.水旱輪作條件下免耕土壤有機碳變化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12,32(1):1-4.

        猜你喜歡
        全氮耕作底層
        航天企業(yè)提升采購能力的底層邏輯
        耕作深度對紫色土坡地旋耕機耕作侵蝕的影響
        玉米保護性耕作的技術(shù)要領(lǐng)
        豐鎮(zhèn)市農(nóng)田土壤有機質(zhì)與全氮含量關(guān)系分析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黒壚土有機質(zhì)和全氮分布規(guī)律的影響
        土壤與作物(2015年3期)2015-12-08 00:47:01
        草地耕作技術(shù)在澳大利亞的應用
        土壤與作物(2015年3期)2015-12-08 00:46:58
        西洞庭湖區(qū)免耕耕作模式及其配套技術(shù)
        作物研究(2014年6期)2014-03-01 03:39:12
        回到現(xiàn)實底層與悲憫情懷
        小說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47
        略論“底層”
        雜文選刊(2013年7期)2013-02-11 10:41:11
        紅堿淖流域濕地土壤全氮含量及分布特征研究
        无码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国产av一级片在线观看| 婷婷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 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 中国农村妇女hdxxxx| 国产在线高清视频| 91福利国产在线观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夫妻自拍av| 国产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欧美另类高清zo欧美| 国产剧情福利AV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精品激情自拍视频| 欧美人与禽zozzo性伦交 | 2022国内精品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一区二三区中文字幕| 国色天香社区视频在线| 人妻 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 99热这里只有精品69| 黄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小|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视频国产精品| av在线播放一区二区免费| 十八禁无遮挡99精品国产| √天堂中文官网8在线| 国产精品,在线点播影院| 人妻少妇69久久中文字幕| 初女破初的视频| 香蕉视频免费在线| av网站免费观看入口| 六月丁香综合在线视频 | 午夜亚洲国产精品福利| 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少妇作爱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欧美乱| 国产精品自在线免费| 少妇人妻字幕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