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湉 陳芝賢 費本華 吳智慧 陳 紅
(1 南京林業(yè)大學家居與工業(yè)設計學院 南京 210037;2 國際竹藤中心 北京 100102)
中國是“竹文化”的發(fā)源地,竹編工藝是一門傳統(tǒng)的中國手工藝術,歷史悠久,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僅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本文利用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以區(qū)域作為劃分依據(jù)和研究單位,對中國不同區(qū)域的竹編工藝進行分析研究,總結出中國不同區(qū)域竹編工藝文化的特點。結合當今的傳統(tǒng)文化繼承現(xiàn)狀,思考如何將傳統(tǒng)的竹編工藝文化與時俱進地融入現(xiàn)代生活中,面對現(xiàn)代潮流的沖擊,如何更好地傳承與發(fā)展。
竹編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最早的竹編制品至今已經(jīng)有5000年的歷史了。在原始社會,人們所收獲的米粟和獵取的食物有了剩余,就發(fā)明了編織和制陶使食物得以保存,并砍來竹子、藤條,編成籃、筐和其他物件,用以盛放食物。經(jīng)過多次的嘗試,人們發(fā)現(xiàn)竹子相對于其他植物,具有更好的劈篾性能,且富有彈性和韌性,堅固耐用,是用來編織的良好選擇,于是便成為人們編織器皿的主要材料。
竹編工藝流程的首要步驟是對竹子進行嚴格的篩選。不同的地域和氣候,會孕育出不同類型的竹子,不同種類的竹材有不同的特點。在選料中應注意3個方面:首先,選擇生長在背面陰山的竹子,一般竹齡以3年生為好,1年生的竹子材質太嫩,4年生以上的竹子質地變脆易斷;其次,竹稈通直,節(jié)間長,頭尾粗細相差不大;最后,采伐應避開春分至芒種這段時間,此期竹子含糖分較多,容易生蟲[1]。
竹編的制作通常需要6道工序:1)鋸竹:根據(jù)竹編產品選擇適合的竹種,適合的尺寸,需要注意選用的竹子兩端不能有竹節(jié);2)卷節(jié)、去結:即將竹節(jié)削平,將竹子之間的竹節(jié)打通;3)刮青:刮去竹子表面的青色角質層,以便后續(xù)加工;4)剖竹(開片):根據(jù)所需要的竹篾大小將竹子剖成寬2~5cm的竹條;5)分蔑:將加工好的竹片劈成較薄的竹篾;6)三防處理:將加工好的竹篾放入雙氧水中煮沸后晾干,目的是防止發(fā)霉、防止蟲蛀、防止開裂變形。
在竹編的編織過程中,通常將縱向擺放的竹篾稱為經(jīng)條,橫向擺放的竹篾稱為緯條,通過將經(jīng)條和緯條不斷地挑壓、穿梭來進行編織。根據(jù)編制技法,可分為平面編織和立體編織2種。
常用的平面編織技法有十字編織、矩形編織、米字編織、斜紋編織等。十字形編織法是將經(jīng)條與緯條垂直相交,緯條穿于經(jīng)條下3根,壓于經(jīng)條上1~3根,構成平行直線紋與大方格紋,編出十字紋樣。矩形編織法是將若干根竹篾平行列為經(jīng)條,再將緯條分不同道數(shù)上下壓住,織成長方形的空花紋樣[2]。
立體竹編編織的產品形狀均為立體圖形,主要有3大工序:起底、編織和鎖口。首先根據(jù)產品的大小設計出相應的模具,再按照模具進行編織;起底即編織產品底部,以一定數(shù)量的粗細相近的竹篾作為骨干,相交編織成圓形,然后再編織不同的底面;編織筒身主要以經(jīng)緯編織法為主,在此基礎上穿插不同的技法,豐富編織的圖案;鎖口是在邊緣處固定厚竹篾進行纏繞固定,對開口處進行加厚處理,鎖口之前需將模具提前取出[3]。
“竹文化”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息息相關,竹子頑強不屈、剛正不阿的品質也與中國文人清高、文雅的氣質不謀而合。竹編工藝經(jīng)過歷史長河的洗禮,從最初的日常生活用品逐步發(fā)展成竹編工藝品,再到竹編藝術收藏品,從最初僅僅為了滿足人們日常需求的生活用具慢慢發(fā)展為陶冶情操的藝術品,漫長的時光見證了竹編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竹編工藝產品能給人帶來愜意、溫潤、淡雅的感覺和慢生活的理念,這種自然愜意的風格也越發(fā)受到人們的歡迎。竹編工藝既有實用功能,又有裝飾功能。竹編制成的家具承受力強,不易變形,且天然環(huán)保,通風性和透氣性好,頗受市場歡迎。用竹編制成的工藝品造型多變,編織紋樣豐富,色澤美麗,是竹編藝人的勞動和智慧的結晶,一方水土,一方特色,不同區(qū)域的竹編工藝有不同的特色,極具收藏價值。
浙江省是竹產業(yè)大省,竹資源十分豐富,其竹林面積占全國竹林面積的12.4%,居全國第5位,竹產值貢獻率達24.1%,居全國首位[4]。竹編產業(yè)是浙江竹產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竹編工藝知名度最高的要數(shù)東陽竹編和嵊州竹編。
東陽竹編到南宋時期技藝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在傳統(tǒng)節(jié)日中開始出現(xiàn)竹編的燈飾。明清時期,東陽竹編得到較快的發(fā)展;民國初期,竹編產品種類開始豐富起來,編織技法也得到很大的提升,竹編制品在人們的生活中有較多地應用[5]。
嵊縣氣候溫和,雨量豐沛,盛產各種翠竹,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竹籃、竹籮的編織,在光緒年間達到鼎盛時期,后來逐漸形成了典雅精美的竹編工藝特色,達到了“中外竹編第一家”的境界,外銷國內外各地,發(fā)展迅速。
東陽竹編不拘泥于傳統(tǒng)竹編的表現(xiàn)形式,還與園林建筑以及室內裝飾相結合,另辟蹊徑開創(chuàng)了一條不同的道路,創(chuàng)作出了不少優(yōu)秀的竹編作品。東陽竹編產品種類齊全,籃、盒、盤、罐、箱等應有盡有。在色彩運用方面,東陽竹編主要以傳統(tǒng)的原色調為主,保持竹子原有的黃綠色澤,偶爾加入紅黃黑等其他顏色輔助。近年來,東陽竹編更趨向于自然、質樸的風格,遵循“統(tǒng)一色調,少量對比”的原則。
嵊州竹編主要以水竹、毛竹、早竹等為材料,其工藝具有模擬動物、竹編漂白、籃胎漆以及花筋4個方面的特點。嵊州竹編模擬動物形狀能達到惟妙惟肖、洗練生動的地步,線條簡練但能抓住動物特征,編織技法精細高超,使人為之驚嘆。竹編漂白能夠使竹編產品搖身一變風格大轉,由素雅別致變?yōu)闈嵃坠饬?,用“漂白”工藝制作的竹編花瓶,其晶瑩雪白堪比真花瓶。“籃胎漆”是指在竹器上涂漆,一層一層地疊加,使之達到光潔晶瑩的程度,宛若瓷器但比瓷器更加牢固輕巧?;ń罟に囀窃谥衿∩细鞣N花紋圖案,印花有單層、雙層和多層套色,疏密相間,節(jié)奏均勻,裝飾味濃厚,裝飾在花瓶或果罐上顯得典雅別致[6]。
浙江竹編的內容、題材比較守舊、單一,竹編制品的類型變化較少,沒有根據(jù)市場需求做出相應的調整,缺乏市場競爭力。目前的任務不僅僅是單純的傳承竹編這項手工藝,還要喚醒社會大眾對傳統(tǒng)手工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呼吁政府積極響應,同時多組織一些公益活動,以提升國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和凝聚力。此外,還要積極尋找產品本身的不足,大膽創(chuàng)新,豐富竹編制品類型,拓寬消費領域,為竹編市場注入新活力。
四川竹編以精細見長,色彩清雅,大多為實用工藝品,其中成都的瓷胎竹編、自貢的竹編龔扇、梁平(重慶)的竹絲畫簾、渠縣的竹編字畫都是竹編工藝中一顆顆璀璨的明珠。
瓷胎竹編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陶器起源之時,人們?yōu)榱藘涠嘤嗟募Z食發(fā)明了編織和制陶工藝,用竹編或藤編做底胎,再在表面覆上泥土進行燒制,形成了瓷胎竹編的雛形。起初人們?yōu)榱吮Wo一些瓷器等容器,用竹編編織成一個“套”包在外面,后來這種編織技藝愈發(fā)成熟,逐漸從單純的保護作用演變?yōu)檠b飾作用。清朝,瓷胎竹編成形,竹編技藝越來越精細、越來越成熟,可以達到嘆為觀止的地步。
瓷胎竹編是以瓷器為底胎、以精細色彩或素色的慈竹絲為原料,依胎編織而成,配以多種烤色、染色竹絲編織出的茶具、餐具、花瓶等產品。瓷胎竹編的篾絲細如發(fā),在編織過程中,竹編和瓷器之間不需要通過膠黏劑或連接件來固定,竹絲直接緊密依附在胎體之上,并且肉眼看不到竹絲的接頭,編織精細,紋樣美觀,凸顯其技術高超[7]。
四川竹編產品普遍存在制作周期長、產品更新速度慢等問題,在工業(yè)化潮流的沖擊下慢慢失去市場競爭力,也很難招到愿意潛心學習的年輕學員,竹編技術面臨技藝傳承斷層的困境。因此,政府應大力扶持竹編藝術家,幫助拓寬竹編藝術的發(fā)展空間,多組織一些關于竹編工藝及特色竹編制品的宣傳活動[8],喚醒人們對竹編行業(yè)的重視,讓竹編藝術順應新時代潮流,逐步融入現(xiàn)代社會。同時,竹編行業(yè)亟需加強市場管理,嚴厲打擊劣質低等、假冒偽劣的竹編產品,維護四川竹編的行業(yè)信譽。
兩湖地區(qū)屬楚文化范疇,范圍主要包括湖南、湖北等地區(qū)。楚文化崇尚浪漫,生活在兩湖地區(qū)的人們富有浪漫情懷,同時濕潤的氣候適宜竹材的生長,竹文化在這里繁榮昌盛。濃郁的楚文化對兩湖地區(qū)的影響,造就了兩湖地區(qū)鮮明的竹編風格,其中以湖南的益陽竹編、湘西竹編為代表。
在益陽竹編中知名度最高的當屬益陽所產的水竹涼席。水竹涼席的最大特點是可以任意折疊而不會變形產生褶皺,柔軟如布,竹篾纖細柔和,卻又經(jīng)久耐用,如使用得當,一件水竹涼席可以使用30年之久。水竹涼席的顏色會隨著使用時間的延長而發(fā)生變化,由一開始的青藍色慢慢變?yōu)榧t棕色,色澤也會更加趨向晶瑩剔透。水竹涼席在使用過程中具有良好的散熱性和收汗性,且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性能越來越好,是炎炎盛夏中清涼消暑的必備佳品[9]。
在湘西竹編中式樣最多、應用最廣的當屬背簍。對于湘西人而言,背簍是必不可少的生產和生活用具。背簍是用篾片編織而成的,制作簡單。在湘西村寨,家家戶戶都有背簍,而且種類繁多,主要有洗衣背簍、兒背簍、水背簍、裝飾性背簍、耕作用背簍等。其中,洗衣背簍小巧玲瓏,圖案別致,常用作女子陪嫁的嫁妝;花背簍是所有種類中最小巧、最精美的一種,相當于姑娘用的一種隨身飾品。耕作用背簍主要為鹽背簍和柴背簍。鹽背簍所用材料常為楠竹,用的篾較厚、較粗,但扎實牢固,使用率也最高。柴背簍是專供打柴等粗重農活時用,工藝粗糙,但結實耐用,可以背上百斤的東西而不會變形[10]。
兩湖竹編在工匠手中傳承了數(shù)千年,有著深厚的民間基礎,然而伴隨著時代的進步,竹制品開始慢慢淡出人們的生活,竹制產品市場逐漸縮減。兩湖地區(qū)的竹編工藝面臨諸多問題:1)技術含量不高,竹編產品的技術各方面都不及其他地域;2)竹編工藝滯后導致市場低迷,限制了工藝的繼續(xù)發(fā)展,形成惡性循環(huán);3)竹編工藝技術缺乏創(chuàng)新,趕不上時代潮流;4)工匠老齡化,后繼乏人。
面對上述挑戰(zhàn),首先應提高竹編工藝的技術含量,提升竹編產品的科技性,適應現(xiàn)代人們的生活需求,逐步復蘇竹編市場;其次應注重對竹編人才的培養(yǎng),設立專門研究竹編工藝的機構或單位,對竹編產品設計進行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最后應加強對年輕竹編藝人的培養(yǎng),莫使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出現(xiàn)斷層。
福建竹子品種繁多,是我國的竹子大省。福建竹編的編織技術、造型和裝飾都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以巧奪天工的泉州竹編和安溪竹編為主要代表。
泉州竹編的造型一般可分為2大類:一類是幾何成型,一類是模擬仿生成型。幾何成型主要是指編成的竹編制品的形狀為幾何形狀,如矩形、圓形、橢圓形以及三角形、六角形的籃、盤、罐、盒、包、箱、簍、瓶等。這類幾何造形也不是單調無變化的,可以根據(jù)不同器皿的用途,再巧妙結合生產工藝與篾片、篾絲的彎曲特性,以及編織工藝手法等,結合合理的比例和尺度,設計出既合適又豐富多樣的幾何造型。模擬仿生成型則是以自然界中的動、植物形象為原型進行大膽的夸張與變形,并和竹編器皿巧妙地結合起來,既可以滿足人們的欣賞美感,又可以實用,形式也很新穎。
福建竹編的主要技法是“雀目法”,“雀目法”的“雀目”是指六角形透空雀目格,這是由4條篾連貫且交叉地編織而成的。因此,編織而成的竹編工藝品具有透空疏朗的效果。竹編可以通過漂白、染色、上漆獲得不同的顏色。漂白后的竹編顏色比較自然樸素,很好地保持了竹子本來的顏色。而染色竹編的顏色主要以老棕色為主,色調比較沉重,工序卻并不簡單,要經(jīng)過多次的染色后再進行磨光才能完成。此外,還有一種上漆竹編,是在竹編表面上漆,使竹編工藝品不僅具有竹編的外形,還具有漆器的質感,因此顯得非常別致。上漆竹編的品種主要有瓶、盤、罐、籃、盒、燈罩、屏風、掛簾、枕席等[11]。
編好的竹編工藝品還可以用“插花”法進行裝飾,這里的“花”不是真正的花,而是不同顏色的竹篾。將這些竹篾插在成品上,可以插出各種立體的花紋和圖案,如六角花、含蕊花、十字花、蝴蝶花等,大大增添了竹編工藝品的藝術欣賞價值[12]。
泉州地區(qū)早年是福建省的竹編重鎮(zhèn),但由于社會的發(fā)展,竹編織品被雨衣、雨傘、帽子、塑料提籃等制品取代,竹編織品的銷路明顯下降,只有少數(shù)的老一代編織師傅還在默默為竹編技藝傳承而努力著,年輕人一般會因為無法承受學習竹編的辛苦而放棄。因此,可以通過創(chuàng)辦竹編藝術文化生態(tài)園來發(fā)展竹編產業(yè),將竹編產業(yè)與旅游相結合,帶動旅游業(yè)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考慮將竹編教學納入當?shù)芈殬I(yè)教材內容,逐步使竹編教學制度化、規(guī)范化,建設竹編藝術之鄉(xiāng)。
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竹編工藝是竹編工藝史上的一大特色,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畬族竹器以畬族斗笠為代表,其編織細致,設計出彩,常用的花樣有斗笠燕、頂、四路、云頭、虎牙。在編織用材方面選用五彩九重篾,其特點是十分纖細,可以與發(fā)絲媲美。因此,編織出來的紋樣十分精巧細致,加上畬族竹器強烈的民族特色,深受到廣大游客的喜愛。傣族竹編以“巧”聞名,小巧、精致,在傣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竹簍就是其典型代表,既作裝飾又有實用價值,甚至有些地區(qū)小伙子用竹簍向心儀的對象求婚[13]。
傣族主要生活在平壩、河谷等地帶,氣候濕熱,適宜竹子生長,因此竹制產品隨處可見,大到供人們生活起居的竹樓,小到生活中必備的生活用品。傣族的竹編工藝歷史悠久,制作流程主要分為4道工序:砍竹、破竹、分篾、編篾。其中編篾技法和紡織技法有著一定的相似性,篾片有經(jīng)篾和緯篾之分,根據(jù)產品不同,選用不同的編織方法。常見的編織方法有:編結編織法、斜紋編織法、間隔紋編織法等。傣族竹編工藝種類豐富,編織手法細膩,富有特色,其中以笆籮、飯盒、檳榔盒等竹器最具有代表性[14]。
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竹編技藝在傳承過程中也遇到了瓶頸,產品種類趨向單一化。最近幾年,云南地區(qū)的竹林面積也在不斷削減。當?shù)卣畱O立專門的竹林保護機構,防止竹林面積減少。其次,隨著現(xiàn)代化制造技術的發(fā)展,使一些現(xiàn)代化的生活用品如塑料制品慢慢替代了傳統(tǒng)的竹制產品。竹編制品需要引入時代元素,緊隨時代潮流,以吸引更多的人們使用竹編產品。竹編手工藝人也面臨著老齡化問題,技術傳承困難,政府應加強對年輕手工藝人的培養(yǎng),以傳承傳統(tǒng)的竹編工藝。
竹編工藝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日常生活、文化傳承以及藝術審美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竹編工藝經(jīng)過了千百年來的傳承與發(fā)展,其種類之豐富,紋樣之美觀,技法之高超,都彰顯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汗水。研究竹編工藝的發(fā)展,能夠深入認識竹子、竹編工藝以及中國的竹編文化,同時也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傳統(tǒng)手工藝發(fā)展的不易。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竹編工藝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竹編匠人老齡化,后繼乏人;竹編制品的生產力落后;產品設計缺乏創(chuàng)新,跟不上時代的需求。應對挑戰(zhàn),竹編工藝的發(fā)展應開拓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新人,充分發(fā)揮竹編制品的環(huán)保性,拓寬其應用領域。同時,竹編制品作為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應盡力發(fā)揚光大,喚起更多的人對竹編藝術的認知和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