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權 邱寶鴻
(長白山科學研究院,延邊,133613)
在近年開展的長白山野生動物考察和監(jiān)測工作中,科考人員拍下了大量野生動物生態(tài)照片,期間在對鳥類照片進行整理時發(fā)現(xiàn),有1種鳥類疑似過去在長白山?jīng)]有記錄。該種鳥類的照片物種鑒別特征十分明顯(圖1),經(jīng)核對《東北鳥類圖鑒》[1]和《中國鳥類野外手冊》[2]等資料,確認是斑背潛鴨(Aythyamarila)。進一步查閱資料,斑背潛鴨在《長白山鳥類志》[3]和《中國長白山動物》[4]中沒有記錄,在其他有關文獻中也未見報道,因此確認其為長白山鳥類新紀錄種。
斑背潛鴨為雁形目(Anseriformes)鴨科(Anatidae)鳥類,無亞種分化,東北地區(qū)過去僅遼寧省丹東、大連、營口、錦州有分布記錄,為旅鳥[5],1992年在吉林省向海自然保護區(qū)發(fā)現(xiàn)了斑背潛鴨[6]。本次拍攝到3對斑背潛鴨,拍攝時間為2016年4月13日16:02,地點在長白山北坡二道白河的一個人工湖區(qū)(地理坐標N 42°26′05″,E 128°06′46″,海拔700 m),其他同湖游弋的水鳥還有紅頭潛鴨(Aythyaferina)、鴛鴦(Aixgalericulata)和綠頭鴨(Anasplatyrhynchos)。由于此后再未出現(xiàn),因此應為遷徙途中在此短暫停歇的旅鳥。
長白山地處吉林省東部至東南部,是吉林省鳥類多樣性最豐富的區(qū)域之一[7],近年來更不斷有鳥類新增物種的記載或報道[8-13]。鳥類分布范圍或遷徙路線的變化,與全球環(huán)境的變化有關,特別是人類活動和氣候變暖所產(chǎn)生的影響[14],同時也可能存在其他一些原因,如有分布而一直未被發(fā)現(xiàn)、隨機擴散或迷失遷徙方向等。今后,將隨著長白山野生動物考察和監(jiān)測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深入分析鳥類新分布記錄的變化及其原因,進而為鳥類資源的保護和分析鳥類對環(huán)境變化的適應策略等提供基礎資料。
圖1 斑背潛鴨Fig.1 Greater scaup
特征描述:嘴鉛灰色,頭無羽冠或短羽冠,雄鳥頭、頸、胸和尾部黑色,斑背(為滿布黑白相間的波狀橫斑),腹和兩脅白色;雌鳥體主褐色,頭、頸和尾部色較深,圍嘴基有寬白環(huán)。
[1] 常家傳,桂千惠子,劉伯文,等.東北鳥類圖鑒[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2] 約翰·馬敬能,卡倫·菲利普斯,何芬奇.中國鳥類野外手冊[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3] 趙正階.長白山鳥類志[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4] 高緯,盛連喜.中國長白山動物[M].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2002.
[5] 趙正階.東北鳥類[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6] 李連山,孫相吾,高繼宏,等.吉林省鳥類分布新記錄——斑背潛鴨[J].野生動物,1993,14(2):27.
[7] 高緯,王海濤,方林,等.吉林省鳥類多樣性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7(1):80-94.
[8] 趙正階,韓曉東,鄭廣田.紅胸秋沙鴨分布新記錄[J].野生動物,1988,9(4):45.
[9] 王日昕,周成武,曲巖.吉林省鳥類一新紀錄種[J].通化師院學報:自然科學,1997(1):46-47.
[10] 楊興家,金玄善.圖們江下游濕地水鳥及其生態(tài)分布[J].動物學雜志,2000,35(5):26-30.
[11] 王紹先.長白山保護開發(fā)區(qū)生物資源[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12] 米紅旭,劉培奇,李楓.吉林省鳥類新紀錄——黃嘴潛鳥[J].四川動物,2012,31(2):316.
[13] 陳慶紅,張睿,黃炳軍,等.吉林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鳥類新記錄[J].吉林林業(yè)科技,2014,43(6):28-29.
[14] Jetz W,Wilcove D S,Dobson A P.Projected impacts of climate and land-use change on the global diversity of birds[J].PloS Biology,2007,5(6):e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