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懷佐
《祭侄文稿》全稱《祭侄季明文稿》,為三大行書法帖之一。全帖23行,每行字數(shù)不等,共計 234 字。元代書法家鮮于樞評價《祭侄文稿》:“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書第二?!?/p>
這幅作品有這么多的涂改,看起來亂糟糟的,為什么還這么被人重視呢?
這是顏真卿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寫就的,根本沒心情顧及筆墨的工拙,所以這些字就像顏真卿的情緒一樣起伏不定,變化無常,完全就是他當時精神和平時功力的自然流露。
我們以后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時,是不是也可以涂涂改改呢?
涂改過多的話,就不太合適了。顏真卿在書寫時,只是打草稿,并沒有當作書法作品來創(chuàng)作。
我們寫一幅多字的作品,如果不小心寫錯了一個字,其他字都挺滿意,那該怎么辦?
如果出錯了,可以參照古人,在字旁邊點上三個點或四個點,表示這個字寫錯了。有漏寫的字,可以在旁邊補上小字。這樣,文義對了,紙面仍然整潔,章法也不受影響。
《祭侄文稿》后面還排著天下第三行書——蘇東坡的《寒食帖》?!白印薄坝辍钡茸志褪菍戝e了,所以在旁邊點了幾個點。“殊”和“少”之間,漏了“病”,像這樣補上也沒關系。
《祭侄文稿》與他的另外兩幅作品被稱為“魯公三稿”,一幅是《祭伯文稿》,另一幅是《爭座位帖》。
其實學術界對誰是第一也有不同意見。相傳,王羲之寫完《蘭亭集序》后又反復書寫多遍都不如意,于是就把第一遍的保存了下來。而《祭侄文稿》寫完后,凌亂的草稿不適合直接當做祭文,顏真卿還寫了正稿。后人珍愛他的墨跡,敬重他的為人,這件草稿才得以流傳至今。一個是書家自己都認可,另一個是書家自己當做草稿看待,誰是第一就可想而知了。
《蘭亭集序》雖然有涂改,但整體上字跡端莊,不算潦草;而《祭侄文稿》勾畫涂抹相當嚴重,更像是草稿。對于你來說,看慣了端莊整齊的作品,就會覺得《祭侄文稿》亂七八糟無法理解。然而《祭侄文稿》超越了尋常的行書樣式,筆鋒中富有“篆籀(zhòu)氣”,墨色濃重與枯淡交相呼應,字形結構聚散自如。再加涂抹的用筆,使人很難用某一個詞語概括它的美感特征。
看圖片真是不過癮,我想看看原跡?,F(xiàn)在《祭侄文稿》保存在哪里啊?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現(xiàn)在留存的是唐人摹本,不是真跡,而《祭侄文稿》一直以來流傳有序,是顏真卿的真跡?,F(xiàn)如今,《祭侄文稿》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有機會爸爸帶你去臺灣旅游,到時候就能看到真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