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近幾年,我國地震發(fā)生較為頻繁。國內外專家提出了有關抗震設計的一些原則,橋梁的結構設計要可以承受中等強度以下地震,同時還需要保證橋梁在強震的情況下,不會發(fā)生傾倒、坍塌等各種問題。在我國橋梁設計整體規(guī)劃中必須遵守這一原則。橋梁抗震設計中規(guī)定,在一些小型地震中,橋梁結構出現(xiàn)一些輕微損壞,橋梁依然可以正常使用,則此時的橋梁結構為彈性階段;在經過中震后,橋梁結構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破損,通過修繕之后其功能依然存在,則這時橋梁結構屬于非彈性階段;當強震之后,橋梁結構出現(xiàn)了大幅度的破損,但橋梁的整體結構不會坍塌,經過相應的修補之后,橋梁的部分功能可以隨之恢復,則這時的橋梁結構屬于彈塑性階段。在河南省鄭東新區(qū)北三環(huán)-龍湖中環(huán)路東立交橋工程中,筆者進行了這方面的有益嘗試。
所謂橋梁結構延性設計是指結合橋梁結構的受力點,選擇最合適的地方設置塑性鉸,完成細部結構的整體構造。該設計最根本的目的是,當?shù)卣鸢l(fā)生的時候,減低地震能量對橋梁結構造成的沖擊,從而確保橋梁結構的完整性、穩(wěn)定性。在發(fā)生的地震級別非常高的時候,該設計還可以防止橋梁結構出現(xiàn)坍塌、大面積損壞等。但是,需要注意的關鍵點是,在橋梁設計中使用該方法,會大大加劇橋梁結構損壞的可能性。結合相關實踐研究表明,使用隔震防范措施,會使橋梁單質量剪力變小。
要做好橋梁結構控制工作,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技術方式也十分復雜。被運用得最為普遍的方法有三種∶主動控制技術、被動控制技術、混合控制技術。減震技術主要被運用在被動控制相關理論中。對橋梁的整體結構進行科學、合理安排,一旦發(fā)生地震可以降低橋梁結構的損壞。
目前,在我國橋梁工程設計中主要有兩種減隔震設備,即粘滯阻尼器、支座類減隔震設備。不管是哪種類型的減隔震技術都是通過將橋梁結構的周期延長,消耗地震能耗的方式達到減隔震效果。其中粘滯阻尼器是將橋梁結構耗能減少,從而達到減隔震效果。同時,支座類減隔震設備包含擺式以及鉛芯隔震兩種。在橋梁結構設計中科學、合理地使用減隔震技術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橋梁結構在地震發(fā)生階段自身耗能,從而可以讓橋梁結構安全可靠。
在鄭東新區(qū)北三環(huán)-龍湖中環(huán)路東立交橋工程的具體施工設計中,為增強橋梁結構的抗震能力,確保橋梁結構的安全,該項技術得到了科學、有效的運用。具體如下:
在橋梁減隔震設計中,粘滯阻尼力器占據(jù)一定的優(yōu)勢。第一,相比于彈性和摩擦阻尼裝置,粘滯阻尼器優(yōu)勢大,若在阻尼器參數(shù)為零的情況下,粘滯阻尼器的阻尼值就會出現(xiàn)最大值,橋梁結構變形會處于最小狀態(tài),而對于彈性和摩擦阻尼器來說,它們的阻尼值就會出現(xiàn)最小值,橋梁結構變形程度會最大。第二,在溫度出現(xiàn)變化的時候,彈性和摩擦阻尼裝置想要自由變形,就要克服相應的力,在此期間,會對橋梁結構出現(xiàn)應力,使橋梁結構的穩(wěn)定性受到損壞。但是使用粘滯裝置,在其自由變化的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抗震力幾乎為零,不會破壞橋梁結構的穩(wěn)定性。
粘滯阻尼器在具體運用的過程中,會將其設置在橋梁的關鍵位置上。在鄭東新區(qū)北三環(huán)-龍湖中環(huán)路東立交橋工程中,主要應用的是粘滯阻尼器,將各阻尼器放置在橋梁的伸縮結構中,從而提升了橋梁結構的抗震性。
在橋梁抗震結構設計中,鉛芯橡膠支座被運用得也非常廣泛。該抗震裝置主要是將鉛芯材料添加到橡膠支座中,從而達到減隔震作用。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鉛芯結構有著很好的力學性能,鉛芯橡膠支座具有較低的屈服剪應力,彈塑性很強,且具備良好的抗疲勞性能,可以保持長時間的穩(wěn)定。基于這些優(yōu)勢,在橋梁抗震結構設計中該裝置被運用得非常普遍。在鄭東新區(qū)北三環(huán)-龍湖中環(huán)路東立交橋工程中,支座采用鉛芯橡膠支座。
隔震橋梁的設計方法有別于傳統(tǒng)的設計步驟,須事先假定隔震橋梁的需求設計位移,即先假定隔震橋梁整體等效阻尼比與有效周期,則隔震橋梁的需求設計位移即可確認,其具體步驟如下:
在鄭東新區(qū)北三環(huán)-龍湖中環(huán)路東立交橋工程的實施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將減隔震技術運用到橋梁結構設計中的時間不長,所以,同發(fā)達國家比較,我國的減隔震技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其中非常突出的一點是,我國在減隔震技術運用上規(guī)范不完善,理論以及相關的實踐經驗不足。在減隔震技術的應用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在于對細節(jié)的構造,如果細節(jié)構造不科學合理,抗震效果就會受到影響。目前我國抗震技術并未進行統(tǒng)一規(guī)范,檢測標準不明確,使該項技術的運用受到影響。除此之外,我國橋梁整體結構本身就存在著很嚴重的質量問題,即使在橋梁結構中使用減隔震技術,也會造成很大的損壞。
要將減隔震技術合理地運用到橋梁結構設計中,就需要做到橋梁結構和抗震設施的完美結合,這樣才可以將抗震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并且,還需要對地震發(fā)生的等級與預期有一個全面了解。這樣對減隔震技術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設計者在橋梁實際運營過程中不斷完善與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