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來 范青華
(麗水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麗水 323000)
經濟學基礎課程是本院市場營銷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制定時定位為選修的專業(yè)基礎課程,該課程的教學主要任務是介紹經濟學的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除了為學生的有關后續(xù)專業(yè)課程奠定基礎外,更重要的是使其了解現實的經濟社會以及加強對政府政策的理解。其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對現時經濟政策的了解認識,為今后從事相關管理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本人來校十年,至今為止上過兩輪經濟學基礎課程,之所以只上兩輪是因為教學任務推不掉,早在2010年專業(yè)組讓我承擔經濟學基礎課程,我就以教學任務重(周16課時了)退掉了,因為我上研究生的時候就知道這么課很難出彩,講課費力不一定討好,在2015和2017年沒辦法專業(yè)組講授該門課的老師下企業(yè)鍛煉了,只好接過來,但是也確實盡管選擇最好的教材(前后要了十本以上的各出版社樣書,最后選了高教的某教材)把知識點揉碎,按照學生基礎因材施教,但是三個班(營銷1530、營銷1531、營銷1532)總共150名學生,能完全聽懂的僅僅四成不到,本人期末考試不劃重點,結果不及格的有12人,平均分60.45;2017年講授營銷1735、營銷1736經濟學基礎,能完全聽懂的不足五成,平均分69.45,不及格6人,曾做了一次公開課,講的是市場房價為何上漲、店鋪為何大面積關閉的問題,本來想用思維活躍上課表現積極的營銷1735班,但剛好他們臨時有活動,就臨時把營銷1736班拉來,向來思維不活躍、上課沉悶的他們表現的更是“萎靡不振睡”直接被聽課的分院領導批為反面典型案例,“上課太深奧,學生也聽不懂,我也不聽不懂(機械專業(yè)出身)”讓本人也深受打擊。
本來我自以為比其他老師上課效果好一點,把經濟學的枯燥理論和社會實際發(fā)生的現實問題相結合,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經濟學理論基礎去看懂和看明白當前的經濟政策問題,因此還特意梳理下知識框架,摒棄與學生今后工作不相關的理論,注重經濟學基礎的精華東西與社會現象的結合問題,但是現實就是如此殘酷。2018年后原來講授經濟學基礎的老師返校,本人也剛好不再承擔該門課程,但任何事情都有變化性,該老師面臨退休問題,沒準下一年又得接回經濟學基礎課程。
全校講述該課程的老師共6位(國貿專業(yè)、物流專業(yè)、會計專業(yè))其實教學水平相差不大,畢竟都是每個老師都是科班出身,但教學效果只能碰運氣和學生和老師的關系,但經濟學基礎課程難上是這些老師共同的呼聲。
從教學目的出發(fā),學生學經濟學并不是當什么經濟學家,并不是研究國家大計方針的經濟問題,只要熟悉、掌握相關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知識即可,比如需求曲線、供給曲線、成本曲線、均衡曲線,至于國民收入決定模型,學生真心聽不懂。其次,學生學習經濟學基礎課程,能熟記一些專有名詞就可以,不必要費用他們完全領會貫通。如彈性理論、效用理論、失業(yè)率、就業(yè)率等,至于一種可變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和二種可變生產要素的生產函數,學生也真心搞不懂。第三、學經濟學基礎一定要和社會熱點經濟名詞、社會現象要掛鉤,只有讓學生先觀察到社會現象,再學習相關理論,用淺顯的理論理解社會熱點,就足可以學以致用了。
近期我總結幾年經濟學基礎課程的及其他主講學科的成績發(fā)現,本人出題存在著一個平常愛忽視的問題,即題庫量太大,比如本人主講推銷技術這門課程,題庫總量2600道,按學生講話根本復習不過來,我查了經濟學基礎的網絡在線課程,題庫總量也超過1000道,因此導致學生成績不高,本人是有責任的。在今后的類似課程教學中一方面壓縮題庫總量、另一方面增加主觀題所占比重,我前面說了學生能記住但是不一定能掌握領會,即學生愿意去花時間記憶但不一定會主動分析題,因此對于觸類旁通的類似經濟學現象,完全可以給學生參考答案,學生能用自己的話或語言總結出來即可,即養(yǎng)成學生能思索類似經濟問題,能會用現成的答案去套解相關問題也是一種進步。盡管成績不代表什么,但是哪個學生不希望獲得高分。
上經濟學基礎課程,但凡學生聽不進去或者本身就不愛聽的,必然受到左右同學影響,本人自創(chuàng)間隔座位,即按照學號將學生依次間隔排開,第一排和最后一排不能坐人,每次課,學生向右下角傾斜一位坐,即錯位坐,這樣好處就是學生講話不能緊挨著,確實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不管學生是否愿意總會輪到坐在教師眼皮底下的位置,不想看書也得很老實的看書,不足之處就是部分學生每次都不知道自己該做哪?還有幾個學生每次都坐在倒數第二排遠離黑板的位置,變相逃避學習,害處還有一點,因為上課不允許學生自己選自己喜歡的位置(如后兩排、靠窗戶、靠墻)部分學生會在期末、期中課程評教中給任課教師打很低的分數,導致教師排名不是很理想。
成績不是檢驗學生學習好壞的唯一標志,如果有效引導學生養(yǎng)成經濟學思考的習慣,卻是我們任課教師該注意的問題,讓學生主動查找和列舉與經濟有關的現象、問題,并在平時成績中有所體現,即平時多留非書本化作業(yè),能用自己語言描繪經濟現象反射的經濟問題,或者期末考試以經濟學現象的釋疑的小論文代替期末考試都是一個很好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