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保春
(濮陽市戚城文物景區(qū)管理處,河南 濮陽 457000)
唐兀公碑形體碩大,造型別致。鐫刻于元至正十六年,魏碑體,大學(xué)士潘迪撰文并書丹。碑文記述了唐兀公(唐兀臺)原為西夏黨項人,祖居寧夏賀蘭山。元初,隨皇嗣昆征南征,多獲軍功,后帶軍籍在濮陽做地方官。賜姓“楊”氏,后代在濮陽繁衍生息的家族歷史。是研究中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實物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唐兀公碑在詳記唐兀氏家世源流的同時,還附帶記述當(dāng)時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情況,對研究元代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尤其是民族融合情況,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文獻資料。
唐兀公碑是很有歷史研究價值的一通元代石刻,在全國也是十分罕見,是記錄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實物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shù)和科研價值。唐兀公碑立于元順帝至正16年(公元1356年),碑身正四棱柱體、青石質(zhì)、四阿頂式碑首,俯蓮式圓形碑座下連方趺。連首、趺通高320厘米,碑身高177厘米,每面寬66-88厘米。額篆一周“大元贈敦武校尉軍民萬戶府百夫長唐兀公碑銘”20 字,每面5字。碑文鐫于碑身四面,魏碑體共七十二行,每面十八行,行滿42字。唐兀公碑記述了唐兀氏自始祖唐兀臺原住在賀蘭山,西夏人1259年隨蒙古軍隊南征北戰(zhàn),收金破宋,二世祖唐兀閭馬曾參加元與南宋之間著名的襄樊戰(zhàn)役,元滅南宋,統(tǒng)一全國后,唐兀閭馬一家?guī)к娂介_州濮陽縣定居,開荒墾田,開辦義學(xué)等事,并詳細敘記了唐兀自始祖唐兀臺以后數(shù)輩人的子女,嫁娶情況,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民族大融合的實物。
唐兀公碑位于濮陽縣東柳屯鎮(zhèn)楊什八郎村南,東經(jīng)115°39′,北緯35°55,偉岸蒼茫的金堤從唐兀氏墓地北沿蜿蜒東去,金堤河從墓地南端自西往東穿流而過。它西鄰公路,東連阡陌,自然分割成一個孤獨完整的保護區(qū),這里交通便利、風(fēng)光秀麗、偉岸壯觀、景物宜人。
元至正十六年唐兀氏祖塋建成。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立石,全名《大元贈敦武校尉軍民萬戶府百夫長唐兀公碑銘》,元集賢大學(xué)士,禮部尚書潘迪撰文并書丹。
至正十六年立石,碑名《大元贈贈敦武校尉軍民萬戶府百夫長唐兀公祖塋》。
1933年,黃河決口,唐兀公碑被河水沖到。
上世紀四十年代末,族人楊普將塋地內(nèi)全部石像生砸毀燒成石灰賣掉。
1950年,因防黃河水,要用唐兀公碑做物料,族人為保護該碑,夜間將其放到,在掩埋過程中,碑首一角毀掉。
1963年,開挖金堤河,河身從祖塋南部穿過,挖掉明、清墓許多。
1964年“四清”期間,因界限不清社會上也出現(xiàn)毀壞文物現(xiàn)象,族人于夜間將唐兀公碑放到掩埋,做成假墳予以保護。
1972年,平墳運動中,族人未平假墳,保護了該碑。
1982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公布后,族人隨將該碑情況向安陽地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作了報告,文管會辦公室于1983年7月,組織技術(shù)力量,會同楊氏族人,將該碑挖出,并同時調(diào)查了祖塋中所存其他文物。
20世紀80年代初,由碑銘內(nèi)容引出楊氏族人的祖藏遺書《述善集》的面世。
1983年9月,族人感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公布,將唐兀公碑立于原處。
唐兀公碑:唐兀氏祖塋原來南北長270余步,規(guī)模寬敞,墓前石碑林立,后多被淤堤和被摧毀,現(xiàn)存墓六座、石碑兩通,石拱桌三個及墓祖塋地筍石(界石)四個,望柱石座兩個。唐兀公碑位于唐兀氏墓地南部,碑身正四棱柱體、青石質(zhì)、四阿頂式碑首東北角已殘,俯蓮式圓形碑座,下連方趺,額篆一周“大元贈敦武校尉軍民萬戶府百夫長唐兀公碑銘”二十字,每面五字,碑文鐫于碑身四面,魏碑體,共七十二行,行滿四十二字,首行題“大元贈敦武校尉軍民萬戶府百夫長唐兀公碑銘并序”,次行署“朝列大夫前國子司業(yè)魏郡潘迪撰文并書石篆額”,末行落“至正十六年六月吉日立石大都劉公亮平川任誠韓溫張德林刊”。
碑首高100厘米,放置在碑身之上,為寶頂。寶頂高40厘米,上部為火焰寶珠,寶珠下擬為相輪兩重,相輪上重刻連續(xù)卷草葉紋,下重刻連續(xù)回紋,整個寶頂為仰蓮所承托,座在盝頂?shù)乃恼箖啥烁鞯褚淮笪牵歉?4厘米,呈張口吞脊柱,吻眼前視,吻上及口內(nèi)線刻鱗片和牙齒,形象威嚴逼真。
盝頂四面坡舉折大,四坡瓦壟相間為十一壟和十二壟(東西二坡為十二壟)。瓦壟前端刻畫瓦當(dāng)與戧脊瓦當(dāng)相同。二瓦壟端間為重唇板瓦,下刻瓦口大連檐由方形檐和飛椽承托,椽長94厘米。
碑身高177厘米,碑身正四棱柱體,邊長66厘米,因四周雕刻基本一樣,詳述正面(碑文開始的一面),上部左右兩側(cè)浮雕8厘米的柱頭、柱間普柏枋(額枋)高6厘米,中間線刻卷云紋,柱西側(cè)為雀替,正面與背面雀替線雕牡丹圖案,右面雀替為線球紋格眼圖案,左面線刻似為波浪紋和葵花盤。
(1)唐兀公碑鐫刻于元至正十六年,為當(dāng)時大學(xué)士潘迪撰文并書丹,文筆極佳,歷史文化價值較高。
(2)唐兀公(唐兀臺)原為西夏黨項人,祖居寧夏賀蘭山。元初,唐兀臺隨皇嗣昆征南北,多獲軍功,后帶軍籍在濮陽做地方官。賜姓“楊”氏,后代繁衍甚重。碑文記述了唐兀氏自唐兀閭馬、達海、崇喜幾代的家族變化,直觀的反映了當(dāng)時民族融合的歷史事實,是研究中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實物見證。
(3)唐兀公碑在詳記唐兀氏家世源流的同時,還附帶記述了當(dāng)時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情況,對研究元代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尤其是民族融合等情況,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文獻資料。
(4)唐兀氏后人楊氏家族,現(xiàn)有族譜一套,現(xiàn)存族人供軸為康熙年制,為黃色絲錦制品,至今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