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記者李慕琰
燈光照亮雙層洋房,1960年代的陳設(shè),女仆和工人在側(cè),構(gòu)成了一個普通的法國中產(chǎn)家庭場景。深夜長輩入睡后,兩個女兒為各自的愛情觀爭執(zhí)起來。
姐姐繼承了家中女強男弱的傳統(tǒng),和母親、姑姑一樣都是固執(zhí)的女學究,對學問無比狂熱,自稱與哲學為伴,排斥庸俗的愛情。妹妹剛好相反,她大方承認自己的欲望甚至無知,只想安于愛情與婚姻。
強勢的母親開除不諳語法的女仆,把虛偽的詩人特里索坦捧為才子,要求小女兒嫁給她。小女兒求助于父親,希望嫁給自己真正屬意的心上人。一向懦弱的父親聲稱幫助她,但又不得不一次次向強勢的妻子妥協(xié)。小女兒的婚事使全家陷入僵局,直到詩人的假才華和貪婪在眾人面前敗露,矛盾才得以解決。
2018年3月10日,莫里哀晚期作品《女學究》在廣州大劇院上演。這一版由馬賽拉克里耶國家劇院推出,劇院院長、法國著名導演馬莎·馬可耶夫改編并執(zhí)導。
這部十七世紀的古典劇作,不留情面地譏諷了女性盲目追求才學,陷入裝腔作勢的虛偽境地。倘若置換為當下語境理解,相當于一個由女人主宰的家庭里,女人博學自傲,男人變成軟弱的“妻管嚴”,最終女性的虛偽學識被狠狠批評。這樣解讀,這部戲非但不是主張女權(quán),女權(quán)主義者簡直該揭竿而起,反抗它對知識女性歪曲丑化。
其實未必。莫里哀可以用他與虛偽為敵的一生、致力于批判現(xiàn)實的多部力作來反駁:對女學究的諷刺并非意在丑化知識女性。
受文藝復興影響,在十七世紀上半葉,天主教女權(quán)主義潮流萌發(fā)?,旣悺さ隆す艩杻?nèi)、浦蘭·德·拉巴爾等女性主義者先后著書主張兩性平等。在平等的政治權(quán)利之前,早期女性先爭取的是寫作、教育等文化權(quán)利。
同一時間,沙龍文化開始從巴黎興起。沙龍主人多半是名媛貴婦,她們把客廳變成戲劇家、小說家、詩人、哲學家等進出往來的場所,人們伴著典雅的音樂,開懷暢談。沙龍漸漸成為上流社會的社交場所,高談闊論的虛假之風也從中蔓延。莫里哀多次參加沙龍,近距離接觸后寫出《女學究》。
這是莫里哀擅長的立場,符合他反叛的天性。盡管出生于巴黎的富庶家庭,在克萊蒙學院接受了良好的精英教育,但他放棄貴族世襲權(quán)力,從事當時被輕視的戲劇工作。二十三歲時,因劇團經(jīng)營慘淡而敗走外省,在外巡演十三年,飽受鄉(xiāng)野民間戲劇的滋養(yǎng)。
莫里哀的戲劇嘲諷上層階級,激怒不少貴族人士?!秱尉印吩獾浇荩诼芬资牡闹С窒虏诺靡越饨?。與權(quán)貴作對,卻與國王關(guān)系緊密,算是莫里哀一生中一處難以評說的尷尬。
另一處尷尬則體現(xiàn)在他對女性的立場上。后世的性別研究者常感到兩難:《太太學堂》里阿爾諾爾弗企圖培養(yǎng)一位百依百順的妻子卻失敗,帶有鮮明的女性啟蒙意識;但《可笑的女才子》《女學究》又實實在在地貶低了女性的學識涵養(yǎng)。有評論家認為,莫里哀“支持女性從心所愿,只要她沒有挑戰(zhàn)男性對文字世界的主宰權(quán)”。
《女學究》和莫里哀其他經(jīng)典劇作一樣,歷經(jīng)四個世紀,改編與重排長盛不衰,足見其超越時代的洞察力。后世的排演多數(shù)保留了十七世紀的古典裝束,演員身披長假發(fā),還原至歷史語境。也有一些將時代背景改換,比如美國ParkAvenue版就讓故事發(fā)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人物角色也改為美式姓名。由馬莎·馬可耶夫改編的最新版本,背景設(shè)置在1960年代末的法國,彼時正值五月風暴后,法國掀起了新一次女權(quán)運動浪潮。
在性別運動浪潮的影響下,劇作沒有裹足不前,創(chuàng)作者應(yīng)不同時代性別問題的境況進行改寫,使文本顯示出富有意味的多義性。但也因為如此,后世的評論往往對這部戲的性別立場顯得小心翼翼。
1982年,紐約時報的評論文章指出,“以免對莫里哀造成不合時代的性別歧視的偏見,必須要謹記整部戲最愚鈍的‘學究——詩人特里索坦,是一位男性?!蔽恼乱虼藢ormanAyrton導演版《女學究》感到不滿,這版里詩人被設(shè)定得極盡愚蠢和夸張,讓人認為女學究們太易哄騙。
另一篇對ParkAvenue版的劇評同樣謹慎地闡明:“這部劇表達莫里哀的初衷不應(yīng)該被‘不當解讀為厭女或反智。顯然,在這一點上有問題的人是想得太多了?!?/p>
馬莎·馬可耶夫的改編讓這部劇的性別立場更加圓融。詩人特里索坦采用了中性形象,留長發(fā)、踩高跟鞋、氣質(zhì)妖嬈,即使他在劇中是譏諷對象、最大的反派,但不論支持他的女學究還是嫌惡他的其他人,均沒有以陰陽不分的氣質(zhì)為據(jù)反對他,平添了對刻板性別氣質(zhì)的挑戰(zhàn)、和后現(xiàn)代性別意識的包容姿態(tài)。
女學究們聚在一起不只是談天論地,現(xiàn)代手法讓她們甚至在舞臺上做起了科學實驗,霧氣噴薄,興奮歡呼。原本固執(zhí)偏執(zhí)的形象因此少了蠻橫可惡,多了天真爽朗。
在家庭這個權(quán)力爭奪的最小場域里,即使遙控器掌握在誰手,也是微觀權(quán)力的隱性表現(xiàn)。最終將《女學究》劇情推向高潮的是小女兒的婚事抉擇,父親與母親都想爭奪決定權(quán)。這既是男性與女性在家庭中的權(quán)力博弈,也是世俗分子與知識精英的觀念之爭。
最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引發(fā)紛爭的根源是對權(quán)力貪得無厭的人性,而非知識、學問、性別或其他種種。女學究對知識的狂熱和不懈求索態(tài)度固然值得尊重,但若只把學識當成獲取權(quán)力與階層攀升的武器,也就背離了女性啟蒙的初衷,重新掉入世俗邏輯的窠臼。從這個意義上說,劇中父親同樣是譏諷對象。他表面上幫小女兒反抗母親強權(quán),卻高喊“我要讓她知道這個家里誰做主”,實際上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男性傳統(tǒng)威嚴,并不關(guān)心女兒的自由選擇權(quán)。
性別秩序與權(quán)力的捆綁運作,衍生出一種畸變的權(quán)力關(guān)系?!杜畬W究》真正超越時代的地方在于,不論性別權(quán)力關(guān)系如何演變,不論男性或女性誰占據(jù)上風,永遠應(yīng)該捍衛(wèi)的是,人的自由意志。
就在所有矛盾迎刃而解時,同樣青睞妹妹未婚夫的姐姐問道:“那我呢?”母親隨口打發(fā):“你有偉大的哲學做后盾”。原作到此為止。新版添上了新的結(jié)局:當眾人其樂融融合唱贊歌,姐姐獨自走進家里的實驗室,引爆了化學實驗器材。
她那個微妙的背影也在提醒我們,個人意志仍然可能在任何我們預(yù)想不到的時刻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