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富俊
便娟之修竹兮,寄生乎江潭。
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來風(fēng)。
孰知其不合兮,若竹柏之異心。
往者不可及兮,來者不可待。
——《七諫·初放》
竹在《楚辭》中共出現(xiàn)兩次,均在《七諫·初放》篇中。詩人并未言明是什么種類的竹,但所指應(yīng)為修竹,且竹、柏并提,推測應(yīng)為竹竿修長、分布于長江流域的竹類。常見的有剛竹和毛竹,兼具觀賞、食用及器用等價值。
大概在有文字記載之前,先民就已經(jīng)開始利用竹類。殷周時代的先民用竹竿制箭矢、造簡書,并編制竹器;晉代開始用竹造紙,陶侃用竹造船,距今都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至于“食者竹筍”(蘇東坡語),更說明以竹(竹筍)為食物的文化源遠(yuǎn)流長。
竹類歷雪而不凋,姿態(tài)萬千,可謂雅俗共賞。移竹庭中即成高樹,“能令俗人之舍,不轉(zhuǎn)盼而成高士之廬”。茂林修竹、修竹滴翠,對于營造意境猶如神來之筆。古人歌頌竹類堅貞不屈的特性,如鄭板橋的詩《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文人志士更常以竹之虛心有節(jié)比喻虛心自持或剛直不阿的美德。在《三國演義》中,關(guān)羽以“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jié)”來自況?!冻o》中以竹為“香木”,用來象征臣子忠貞不屈的美德。
【植物小檔案】
學(xué)名: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et Zucc
科別:禾本科
散生性竹類,竿高8米~20米,直徑4厘米~12厘米,綠色,有光澤,竿節(jié)突起?;X葉線狀三角形,外翻。每小枝具葉2~6片,葉披針形至闊披針形,長8厘米~15厘米,寬1厘米~2.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鈍圓,側(cè)脈5~6對。分布于華北、華中及華南,多生于丘陵及溪流附近。endprint